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 :下一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babaj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高校应当明确内涵式发展下资助工作的育人机理,理清立德树人理念和资助育人工作的内在契合逻辑——“培养人”。高校应从构建协同机制、丰富育人内涵、创新育人方式等方面入手,继续探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资助育人;发展路径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深刻全面地诠释了教育的本质。高校资助育人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以资助为载体,育人为导向,是整体性的概念与系统性的实践有机结合。高校资助工作应区分于社会单向给予性救助,实现学生从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转变。
  一、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机理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育人含义应实现“目的—结果”式的人才培养与“内涵—过程”式的价值传导相统一。[1]在育人范畴下谈资助,体现了资助工作价值体系得以生成的可能性,同时构建了解困助学的现实必要性。
  在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现保障性供给与发展型培养的失衡现象,这就要求高校应不断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现在我国资助工作的目标已经从基本保障型资助发展为精准发展型资助,从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发展成为帮助困难学生成人成才的高质量资助工作,这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和需要。
  现有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仍将经济资助视为主要手段和中心任务,忽略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道德品格培育和素质能力培养。仅仅只是以物资保障的手段满足学生的经济需求,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产生“等靠要”的心理,对未来的规划缺乏明确的目标从而导致学生消极被动的生活状态。[2]资助工作要多在受助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重育人维度下功夫、布举措,走出育人成效不显著的困境。
  二、立德树人契合资助育人的内在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各方人才和教育竞赛中,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凸显成为了更具说服力的参数,资助政策也更趋体系化和多元化。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提出,为创新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为资助工作的有效落实提供了制度保障。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各项资助工作的意义可以得到不断丰富。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中心任务,资助育人指出资助工作的旨归,立德树人和资助育人的契合点就是“培养人”。前者回答了为何培养人,后者回答了如何培养人的可能途径。立德树人为高校资助工作明确了育人目标,丰富了育人内容,理清了工作任务。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于立德树人而言不仅是实现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效路径,也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者,资助工作作为学生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一环。在推进日常资助工作过程中,可以为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劳动教育等提供可能渗透的空间,对于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契机。在此基础上,高校要对标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在资助工作中不断细化要求和突出育人导向,推陈出新更多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可能路径。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资助育人的发展路径
  当前资助工作基于“六位一体”的政策体系,逐步朝向资助项目多样化,资助对象多元化,资助平台立体化,资助内容精细化,资助方向育人化发展。但资助育人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仍存在不少短板,例如保障供给与发展培养的失衡问题,资助政策的多维导向没有形成统一合力,对资助行为主客体的链接关系缺乏深入思考等。如何基于育人机理,破解这些困境成为了现阶段资助工作的重要任务。“以立德樹人为根本任务,全面构建资助育人机制,完善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载体、职责分工、经费保障等,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3]“立德树人”为高校各项资助育人工作的落实提供科学指导,也使得资助的实践意义得到丰富。
  (一)建立科学模式,构建协同机制
  实现资助手段与育人目的相统一不仅要深入贯彻实施“六位一体”的资助政策体系,还要重新思考如何将道德的“盐”融入育人的“汤”。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资助行为中,将受助者视为单一客体的认知观念亟待转变。受助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资助教育的被动个体,必须充分尊重其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积极平等的互动关系中寻找育人价值生成得以可能的空间,实现外源性支持和内生性动力的统一。
  按照立德树人理念提出的要求,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第二个一百年”目标迈进的时代背景下,经济输出的事务性工作与道德引领的创造性工作应配套完成。资助工作者要以德立身,树立和提升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信度和效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成效的贡献度。
  在立德树人的视野下,资助工作应科学构建多项机制共用作用的协同机制。为充分发挥资助政策的顶层设计引领功能,要建立系统、全面的育人长效机制保障以资助为先导,以育人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不仅作用于学生的求学阶段个性与能力的养成,更对学生日后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起到深刻的影响。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育人价值定位,资助工作在围绕管理学生、服务学生工作的同时,更要给他们以心理辅导和职业生涯指导。这需要思政中心、心理中心和就业中心等多部门共同协作形成育人合力机制。要不断跟踪“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全过程育人路径,建立反馈机制,通过及时反映立德树人育人成效的阶段成果来调整育人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促进资助育人良性发展。
  (二)融入价值体系,丰富育人内涵
  资助育人价值体系的建立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从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为抓手,丰富和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
  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大学生应具有的基本道德修养,更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资助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要将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道德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感,积极营造感恩文化氛围,创新感恩教育课程,开展感恩教育实践。在资助全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来自国家、社会、学校关怀背后的价值逻辑,从而促使其更好地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   诚信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4]资助育人语境下的“诚信”,指涉的是学生申请学校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国家助学金审核和国家助学贷款施行等过程中,学生有义务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高校应正视诚信教育的缺位问题,加大诚信教育的宣传力度和广度,联动个人征信系统、学生诚信档案,科学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让学生真正地深刻理解“诚以待人,信以立身”的意义。
  资助育人要实现从“受助”到“助人”的转变的关键一环就是劳动教育。要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紧密结合。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主要在于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功能。受助学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报酬、缓解经济压力,同时使工作、服务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一方面羅东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为其成长成人奠定良好基础,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它能够使大学生修养德行、开发智能、锻炼体质、陶冶情操,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扩大宣传力度,创新育人方式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资助育人应针对受助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焦点和关注热点,探索更多有益载体和途径,发挥激励、引导和成就学生的时代价值。
  高校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在招生、入学、毕业、寒暑假等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确定重点宣传项目和内容。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bilibili、抖音等新媒体手段与学生互动,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资助育人宣传模式。在形式上,要开拓短视频、VLOG、图表和大数据等生动多样的呈现方式,扩大关注度和吸引力。
  高校资助育人宣传工作应充分利用榜样示范作用。聘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利用寒暑假返乡宣讲国家资助政策。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获政府类奖学金的同学走进新生,举办分享讲座等,发扬朋辈引领作用,促使受教育者在认知和情感认同中,将道德品质和精神特质内化于心并进一步外化于行。朋辈榜样在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突出的品质,可以对高校所有学生在学习经验、品德修养、职业选择和社会贡献等层面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近年来,不少高校建立了完善的育人活动体系。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应将创新创业能力教育融入日常资助育人过程: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素质能力的教育实践项目”,建立“大学生勤工助学项目”基地,建设学生青年书报亭、慈善爱心屋、学术休闲吧等勤工助学基地。通过校内外勤工助学实体基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开拓、团结协作的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组织的各类帮困助学征文、摄影比赛等主题宣传活动,促进受助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传统文化传承,各高校、学院也可以从自身文化底蕴和学科特色出发,进一步创新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与形式,激发学生提升德性修养、注重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姚溧.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进路[J].教育评论,2020(10):49
  [2]李海燕,李梦凡,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发展型资助提升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2020(12):33
  [3]陈宝生.五年来学生资助工作成效显著[N].人民日报,2017-09-29(17)
  [4]翟真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诚信教育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0):188
  作者简介:
  卢梦玲,1990年12月,女,浙江慈溪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几年来,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桥梁广泛的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而在新形势的发展下,国家开始逐渐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课程思政的出现不仅实现了中职院校中全面育人的目的,同时也整体提高了职教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因此,本文将着重以课程思政为中心,研究高效职业英语课堂的构建与实践。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效;职业英语课堂;构建与实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针对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和
期刊
摘 要:幼儿阶段是一个人品德发展的奠基阶段,老师给予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像是白纸上的第一笔,成败都由此开始。由于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有时候对幼儿的德育工作处于一些讲道理,灌输知识的阶段,致使很多专家对德育的担忧已经延伸到幼儿园阶段。幼儿的心智尚处于不完善阶段,如何设法站在幼儿的视角用他们的喜欢方式对其进行德育培养,而非成人化的道德知识的强加,道德行为的规范和道德意志的固化。  关键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由于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导致教学效果并不显著。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和研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基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变式教学的原则和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变式教学  初中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初中教育肩负着提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问题,提出基于现场考察的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思路,并通过具体的实践实施过程进行效果评估,从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传统的案例教学法。  关键词:现场考察;案例教学法;西方经济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是经管类课程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
期刊
摘 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包括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中包含了图片、文字、声音以及画像。在21世纪的今天小学阶段的阅读时尚仍然是绘本,因此就可以考虑在小学阶段的绘本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通过利用在绘本阅读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相应的激发。  关键词:信息技术;绘本;阅读教学  绘本阅读在小学阶段是一种比较时尚的阅读方式,学生通过绘本阅读可以掌握一定
期刊
摘 要:幼儿阶段的思想,处于萌芽阶段。此阶段的幼儿,对外界持有懵懂的状态,对任何琐碎的事情都没有明确的概念,这一阶段,是孩童初步规则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幼儿年龄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意识。让幼儿自觉遵循、执行,从而达到个性自由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学前教育;规则意识;培养  一、引言  规则源于日常生活,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行为准则。规则意识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是基础教学中的主要课程,是学生锻炼数学思维、提高计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学科。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和启发学生,实现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提升。本文以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为切入点,对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究分析,希望提高生活情境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期刊
摘 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存在已久,但在一系列措施与政策出台后,“小学化”之风依旧盛行。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博弈各主体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而选择“小学化”倾向,从而陷入囚徒困境。鉴于此,政府部门应加快推进学前教育立法,提供财政支持,加大监督与惩罚力度;园所应创新经营理念与方法,逐步渗透新的多元评价方法;家长应加强合作与交流沟通,必要时政府予以制度保障。本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新时代幼儿园教育“小学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面临着新教材的内容增多、要求提高、课堂时间越来越少的情况,如何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教学效率就成了我们初中化学教师的当务之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和改换教学方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在目前深入贯彻新课改和面临中考改革科目增加的形势下,我们的化学教学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要提高45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小学英语学科,但是小学生学习英语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在英语课程教学中采用英语绘本进行教学,通过调查发现英语绘本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绘本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只有及时发现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解决出现的问题,才可以有效提高小学英语绘本教学质量。通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