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3年8月11日上午9:00时在东海县水务局六楼召开《关于开展全省农田水利工作调研的通知》的会议,本人回到单位以后,针对《关于开展全省农田水利工作调研的通知》的内容,对本乡镇的农田水利现状进行了调查和走访,并结合相邻几个乡镇的情况以及本人的工作经历引起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资源;水土流失
1 东海县丘陵山区基本情况
东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全县总面积2037km2,耕地面积183.72万亩,人口115.2万人。境内地形起伏较大,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多丘陵岗地,东南以湖荡平原为主。丘陵土地面积174.41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7.09%,其中耕地面积98.8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3.79%,总人口60多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0%以上,是全县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该区土壤主要有沙浆土、白浆土、包浆土、板土、岗黑土等,各类土壤质量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浅、瘠、砂、旱、渍五个特点。农业种植主要以“花生——小麦——山芋”等两年三熟制的作物为主。近年来,由于丘陵山区水资源奇缺,再加上连续严重的干旱,县内农业经济東西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
1.1 水资源匮乏,供需矛盾突出
该丘陵地区,农业生产最大的障碍是水资源匮乏,供需矛盾突出。一是区内水量严重不足。据《东海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西部丘陵山区水资源现状平水年可利用水资源量(P=50%)为32792.9万m3,实际需水量33591万m3,缺水量3389.3万m3,废泄水量2883.9万m3。一般干旱年(P=75%),可利用水资源23942.9万m3,实际需水量37499.6万m3,缺水量8609.7万m3,水资源供需严重不平衡。由于水资源不足,抗旱能力低,农作物生产基本是人中天收。二是病险水库蓄水能力差。西部丘陵山区现有水库60座,其中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54座。这些水库多数兴建于20世纪50年代,曾经为解决丘陵山区的灌溉用水矛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坝基处理不好,施工标准低,缺少维修经费等原因,多数水库带病运行,虽然一部分水库经过除险加固,但是现在蓄水能力依然严重不足。三是河道淤积严重。东海县丘陵山区河道多数属于季节性河道,并且由于本区土壤土质及农田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情况较为严重,严重影响了河道的行洪、蓄水能力。另外由于河道始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多年运行,加之原设计标准低,跑水、漏水、渗水情况严重,已经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四是水资源分布不均。全年降雨量虽够需求,但年度变幅大,且年内分布不均,雨季集中在夏季,缺少拦、蓄设施,土壤保水能力差,造成区内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五是调水线路不畅。该区的补水线路总计3条,一条是龙梁河,通过磨山、羽山二级翻水站引取石良河水库水进入丘陵山区各个大、中、小型水库;另一条是通过王烟一、二级站引石安河水补西双湖等中、小型水库;第三条是通过龙门、唐小庄翻水站从老沭河引沭水灌溉及补给龙梁河沿线水库,后由于山东省在清泉寺处建一拦水闸,使沭河断流,引沭河水线路现已停止运行。磨山、羽山二级翻水站由于翻水经费问题,使龙梁河水也是时断时续。由于上述等原因造成西部丘陵地区几乎无客水补给。
1.2 水利工程设施配套率低,排灌不畅
该区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严重老化,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生产需求。当前面上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率不足20%。排灌降之间,蓄水和排洪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农业生产经常向渍害和旱害两个极端发展。
1.3 土地面积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东海县丘陵山区耕地面积98.82万亩,该区现有人均耕地1.9亩,比全省评均高出52%。但该地区的粮油生产亩均产量低于500kg。种植作物主要以甘薯、玉米、花生、小麦为主,且产量低,经济效益低下。再加上传统的农业种植习惯,使这里的土地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由于没有科学的种植技术和合理的引导,这里的许多荒山、岗地、山林地处于荒废状态,畜禽养殖、林果种植业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
1.4 水土流失严重,潜伏着退化危机
该区土壤类型主要以白浆土和包浆土为主。土层浅薄,包浆带水,土壤通透性不良,致使土壤贫瘠。近年来,由于当地居民盲目滥砍滥伐,乱开垦农田,致使该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植被覆盖率低降低。严重的水土流失给丘陵山区造成地势起伏不平,岗岭交错,秃山薄岭,沟壑纵横。再加上水源奇缺,加剧了给区土壤沙化作用,加快了土壤的退化。
1.5 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
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农作物种植基本以旱作物为主,农业靠天收成,农作物种类繁多,产业结构调整由于受到水资源的限制,没有形成大面积的统一品种种植,农作物种植比较繁杂,无法实现机械化生产,农业生产基本以利用畜力为主,农业生产水平低。该区一直是东海县经济落后地区,由于传统的种植习惯和历史因素影响,农民的陈旧思想意识浓厚,科学意识差,这些在相当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发展。
2 丘陵山区农业水利综合开发现状
1996年以来,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通知》的要求,我县围绕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国低产田改造目标,积极申报、实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配套农田水利设施,通过项目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是,到目前为止,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由于资金数额小,投资分散等原因,开发的效果不明显,治理不成规模,农产品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主要原因:一是资金分散,治理不连片。丘陵山区开发现在农开局丘陵山区开发项目、水务局国债项目(大口井)、国土局土地复垦项目、农业局开发项目、发改委项目等多个部门投入资金开发,但是项目申报互相不见面,资金投入象撒芝麻,零星治理,规模效益差。二是开发政策政出多门,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基层项目单位可以从多个渠道申请丘陵山区开发项目资金,由于各个部门政策不统一,申报材料要求不一样,项目工程建设标准不一样,致使项目工程建设五花八门,项目管理也比较混乱。项目基层单位容易利用这个政策缺陷进行多头申报,重复立项,套取资金,从而造成国有资金流失,农民得到的实惠也会大打折扣。三是工程规划不科学,效益不突出。由于部门业务人员水利专业知识匮乏,时常出现项目工程设计不合理或者是形象工程的现象,造成项目资金浪费。例如西部个别项目区建设的防渗渠、桥、涵、闸等建筑物工程许多处于闲置状态,因为当地根本就没有灌溉水源或者地面起伏较大无法进行正常灌溉。四是项目建设管护跟不上。项目工程建设后,虽然将工程移交给了项目受益村,并且将管护内容、管护责任、管护制度等打成表格的形式,由村里在管护责任书上签字盖章,但移交后,不少村没有认真履行管护责任,流于形式,致使工程毁坏现象仍较为严重,管护经费来源无保障,如有的工程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损毁,许多村里又无集体积累,要维护工程,就只有向群众收取,这就有加重农民负担之虞,管护经费从而无法保证。 3 几点建议
3.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规模开发
①加大丘陵山区生态治理力度,有效控制水土流失。②加大土壤改良力度,积极发展绿肥生产,改革传统耕作方法,推广有机肥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③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西部特色产业发展,特别是推进西部建立有机食品产业带的发展步伐。
3.2 整合部门资金,理顺投资渠道
进一步整合水利、农开、农业、国土和发改委部门资金,理顺资金投资渠道,建立丘陵山区水利综合开发专项资金。集中拳头开发,把中央的支农资金足额足量地用到农业上,避免因多重申报项目而出现的套取国有资金现象。
3.3 成立专业机构,阳光运作资金
成立丘陵山区水利综合开发项目办公室,由水务局代管,负责丘陵山区开发项目的调研、规划、设计、申报、项目实施及验收工作。办公室的业务人员科以从水利、农开、国土、农业等相关部门抽调。项目申报、立项、实施、工程报账进行公示,实行阳光操作,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原各部门的项目资金集中安排,统一管理。这样避免因项目多重立项而造成的项目管理混乱现象的发生。
3.4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各个地区的土质不同,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花则花”的原则,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搞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项目工程建设统一规划,按照先缓后急的治理程序,分片分区治理,提高开发治理水平。
3.5 积极創新工程管护制度,发挥长久效益
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后,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分析,宜通则通,宜包则包,宜租则租,宜卖则卖,宜经济自立则经济自立,使项目工程的建后管护逐步由行政管理型向社会服务管理型、市场带动管理型、经济自立管理型转化,达到以工程养工程,以项目养项目的目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按照产权管理范围,加强对工程的建后管护:①对项目区的小型水利设施和建筑物,按照产权主体与“谁受益,谁负担”相一致的原则,有受益者进行管护维修。②对主要建筑物和大型设施,从收益者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管护维修。③建立农水综合开发资金管护专项基金,由县级农业综合开发职能部门掌握,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使用。④各级产权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责任,人为造成农业综合开发资产流失的,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3.6 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修建混凝土u型渠、混凝土梯形渠、浆砌石矩形渠,推广管灌、滴管、喷灌等节水技术的运用,减少水分的流失。开挖大口井。坡地修建梯田,减缓水流速度,减少土壤流失量,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后劲。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农田标准,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我相信在我县的丘陵山区推广这些技术,一定能使丘陵山区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收入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资源;水土流失
1 东海县丘陵山区基本情况
东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全县总面积2037km2,耕地面积183.72万亩,人口115.2万人。境内地形起伏较大,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多丘陵岗地,东南以湖荡平原为主。丘陵土地面积174.41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7.09%,其中耕地面积98.8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3.79%,总人口60多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0%以上,是全县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该区土壤主要有沙浆土、白浆土、包浆土、板土、岗黑土等,各类土壤质量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浅、瘠、砂、旱、渍五个特点。农业种植主要以“花生——小麦——山芋”等两年三熟制的作物为主。近年来,由于丘陵山区水资源奇缺,再加上连续严重的干旱,县内农业经济東西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
1.1 水资源匮乏,供需矛盾突出
该丘陵地区,农业生产最大的障碍是水资源匮乏,供需矛盾突出。一是区内水量严重不足。据《东海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西部丘陵山区水资源现状平水年可利用水资源量(P=50%)为32792.9万m3,实际需水量33591万m3,缺水量3389.3万m3,废泄水量2883.9万m3。一般干旱年(P=75%),可利用水资源23942.9万m3,实际需水量37499.6万m3,缺水量8609.7万m3,水资源供需严重不平衡。由于水资源不足,抗旱能力低,农作物生产基本是人中天收。二是病险水库蓄水能力差。西部丘陵山区现有水库60座,其中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54座。这些水库多数兴建于20世纪50年代,曾经为解决丘陵山区的灌溉用水矛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坝基处理不好,施工标准低,缺少维修经费等原因,多数水库带病运行,虽然一部分水库经过除险加固,但是现在蓄水能力依然严重不足。三是河道淤积严重。东海县丘陵山区河道多数属于季节性河道,并且由于本区土壤土质及农田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情况较为严重,严重影响了河道的行洪、蓄水能力。另外由于河道始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多年运行,加之原设计标准低,跑水、漏水、渗水情况严重,已经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四是水资源分布不均。全年降雨量虽够需求,但年度变幅大,且年内分布不均,雨季集中在夏季,缺少拦、蓄设施,土壤保水能力差,造成区内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五是调水线路不畅。该区的补水线路总计3条,一条是龙梁河,通过磨山、羽山二级翻水站引取石良河水库水进入丘陵山区各个大、中、小型水库;另一条是通过王烟一、二级站引石安河水补西双湖等中、小型水库;第三条是通过龙门、唐小庄翻水站从老沭河引沭水灌溉及补给龙梁河沿线水库,后由于山东省在清泉寺处建一拦水闸,使沭河断流,引沭河水线路现已停止运行。磨山、羽山二级翻水站由于翻水经费问题,使龙梁河水也是时断时续。由于上述等原因造成西部丘陵地区几乎无客水补给。
1.2 水利工程设施配套率低,排灌不畅
该区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严重老化,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生产需求。当前面上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率不足20%。排灌降之间,蓄水和排洪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农业生产经常向渍害和旱害两个极端发展。
1.3 土地面积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东海县丘陵山区耕地面积98.82万亩,该区现有人均耕地1.9亩,比全省评均高出52%。但该地区的粮油生产亩均产量低于500kg。种植作物主要以甘薯、玉米、花生、小麦为主,且产量低,经济效益低下。再加上传统的农业种植习惯,使这里的土地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由于没有科学的种植技术和合理的引导,这里的许多荒山、岗地、山林地处于荒废状态,畜禽养殖、林果种植业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
1.4 水土流失严重,潜伏着退化危机
该区土壤类型主要以白浆土和包浆土为主。土层浅薄,包浆带水,土壤通透性不良,致使土壤贫瘠。近年来,由于当地居民盲目滥砍滥伐,乱开垦农田,致使该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植被覆盖率低降低。严重的水土流失给丘陵山区造成地势起伏不平,岗岭交错,秃山薄岭,沟壑纵横。再加上水源奇缺,加剧了给区土壤沙化作用,加快了土壤的退化。
1.5 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
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农作物种植基本以旱作物为主,农业靠天收成,农作物种类繁多,产业结构调整由于受到水资源的限制,没有形成大面积的统一品种种植,农作物种植比较繁杂,无法实现机械化生产,农业生产基本以利用畜力为主,农业生产水平低。该区一直是东海县经济落后地区,由于传统的种植习惯和历史因素影响,农民的陈旧思想意识浓厚,科学意识差,这些在相当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发展。
2 丘陵山区农业水利综合开发现状
1996年以来,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通知》的要求,我县围绕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国低产田改造目标,积极申报、实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配套农田水利设施,通过项目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是,到目前为止,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由于资金数额小,投资分散等原因,开发的效果不明显,治理不成规模,农产品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主要原因:一是资金分散,治理不连片。丘陵山区开发现在农开局丘陵山区开发项目、水务局国债项目(大口井)、国土局土地复垦项目、农业局开发项目、发改委项目等多个部门投入资金开发,但是项目申报互相不见面,资金投入象撒芝麻,零星治理,规模效益差。二是开发政策政出多门,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基层项目单位可以从多个渠道申请丘陵山区开发项目资金,由于各个部门政策不统一,申报材料要求不一样,项目工程建设标准不一样,致使项目工程建设五花八门,项目管理也比较混乱。项目基层单位容易利用这个政策缺陷进行多头申报,重复立项,套取资金,从而造成国有资金流失,农民得到的实惠也会大打折扣。三是工程规划不科学,效益不突出。由于部门业务人员水利专业知识匮乏,时常出现项目工程设计不合理或者是形象工程的现象,造成项目资金浪费。例如西部个别项目区建设的防渗渠、桥、涵、闸等建筑物工程许多处于闲置状态,因为当地根本就没有灌溉水源或者地面起伏较大无法进行正常灌溉。四是项目建设管护跟不上。项目工程建设后,虽然将工程移交给了项目受益村,并且将管护内容、管护责任、管护制度等打成表格的形式,由村里在管护责任书上签字盖章,但移交后,不少村没有认真履行管护责任,流于形式,致使工程毁坏现象仍较为严重,管护经费来源无保障,如有的工程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损毁,许多村里又无集体积累,要维护工程,就只有向群众收取,这就有加重农民负担之虞,管护经费从而无法保证。 3 几点建议
3.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规模开发
①加大丘陵山区生态治理力度,有效控制水土流失。②加大土壤改良力度,积极发展绿肥生产,改革传统耕作方法,推广有机肥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③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西部特色产业发展,特别是推进西部建立有机食品产业带的发展步伐。
3.2 整合部门资金,理顺投资渠道
进一步整合水利、农开、农业、国土和发改委部门资金,理顺资金投资渠道,建立丘陵山区水利综合开发专项资金。集中拳头开发,把中央的支农资金足额足量地用到农业上,避免因多重申报项目而出现的套取国有资金现象。
3.3 成立专业机构,阳光运作资金
成立丘陵山区水利综合开发项目办公室,由水务局代管,负责丘陵山区开发项目的调研、规划、设计、申报、项目实施及验收工作。办公室的业务人员科以从水利、农开、国土、农业等相关部门抽调。项目申报、立项、实施、工程报账进行公示,实行阳光操作,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原各部门的项目资金集中安排,统一管理。这样避免因项目多重立项而造成的项目管理混乱现象的发生。
3.4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各个地区的土质不同,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花则花”的原则,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搞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项目工程建设统一规划,按照先缓后急的治理程序,分片分区治理,提高开发治理水平。
3.5 积极創新工程管护制度,发挥长久效益
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后,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分析,宜通则通,宜包则包,宜租则租,宜卖则卖,宜经济自立则经济自立,使项目工程的建后管护逐步由行政管理型向社会服务管理型、市场带动管理型、经济自立管理型转化,达到以工程养工程,以项目养项目的目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按照产权管理范围,加强对工程的建后管护:①对项目区的小型水利设施和建筑物,按照产权主体与“谁受益,谁负担”相一致的原则,有受益者进行管护维修。②对主要建筑物和大型设施,从收益者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管护维修。③建立农水综合开发资金管护专项基金,由县级农业综合开发职能部门掌握,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使用。④各级产权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责任,人为造成农业综合开发资产流失的,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3.6 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修建混凝土u型渠、混凝土梯形渠、浆砌石矩形渠,推广管灌、滴管、喷灌等节水技术的运用,减少水分的流失。开挖大口井。坡地修建梯田,减缓水流速度,减少土壤流失量,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后劲。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农田标准,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我相信在我县的丘陵山区推广这些技术,一定能使丘陵山区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收入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