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实施早期教育,必须了解1-3岁婴幼儿的身体发育和认知水平的特点,以婴幼儿为中心,坚持情感性、自然性和主动性的原则,注重言传身教和多感官体验,科学合理地促进婴幼儿身心发展。
关键词:婴幼儿;身心发展;早期教育
著名的儿童启蒙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提出三岁决定一生的观念,人在婴幼儿时期接受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一生的发展。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早期教育,但是因为理念、认识和方法上的偏差,难免进入某些误区。科学合理地对1-3岁的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必须根据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树立正确的早期教育观,科学合理地引导、教育,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一 早期教育的内涵
俗话说人看其小,马看蹄爪。0-3岁的婴幼儿期是人生旅程的初始阶段,身体发育及动作、语言、思维、情绪和社会化等都得到巨大发展,为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在此期间,成长环境和周围人的行为必将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带有某种基调的心灵世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中占据着主要的角色。在婴幼儿的每日接触中,家长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世、社会交往、人格力量等都将成为婴幼儿对于世界的最初印象,并将影响一生。有计划、有目的早期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发育,但早期教育不是提前教授知识,也不必要采用正规、系统的教材,而是父母或其他养育者在养育的过程中,利用情感交流,加以自然引导,有意识地帮助其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二 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婴幼儿期是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的第一个高峰,家长应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早期教育。
1.婴幼儿的生理发展。
婴幼儿期间的体重和身高增长非常快,大脑也迅速发育完善,生理发展速度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年龄阶段。其中,脑的形态迅速发展,为脑机能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脑功能的完善促进了整个心理发展。有研究证明,婴幼儿时期是智力的关键期,早期教育应注意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展。
2.婴幼儿的动作发展。
俗话说三翻、六坐、九爬、十二走,婴儿的动作发展有着一些自然的规律。一般十个月左右的孩子学习独立行走,两岁开始会上、下楼梯,会跑、会跳,双手动作也逐渐灵活、精细化,从抓握、摆弄、敲打物体到有意识地玩玩具,到学习洗手、收拾玩具、穿脱衣服等,动作上的发展和独立行走让孩子们扩大活动和认识的范围。同时,动作上突破性的发展也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心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可以在细小的生活琐事与生活体验中逐步形成孩子的良好心理品质。
3.婴幼儿认知能力和语言的发展。
从出生开始,婴幼儿就具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知能力,具有注意、记忆、思维等基本认知能力,并逐步成熟。例如,三个月前的孩子只注意动的东西,只对色彩鲜艳的东西感兴趣。1岁以后,随着大脑中语言中枢的逐渐成熟,言语的产生和发展对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早期教育应该注重促进婴幼儿的言语发展。哪怕在孩子不会说话之前,父母的沟通交流也会对孩子的言语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4.自我意识逐步形成。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言语的产生,婴幼儿逐渐产生自我意识。据研究,孩子在最初的时候物我不分,像认识客观世界一样逐渐认识自己的身体,几个月后能通过镜子识别出自己和他人,自我意识开始出现。一般而言,婴幼儿在一岁左右开始构建客我,更多地意识到自己的一些外在特征,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已经形成。
三 早期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情感性原则。
婴幼儿时期,人的自我意识、情感思维逐渐形成,早期教育需要以情感作为载体进行,让婴幼儿从中体会到安全、信任及其他情感体验。若婴幼儿时期缺乏关心和爱抚,就难与照顾者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影响其认知的发展。因此,早期教育必须坚持情感性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以满怀爱意的语言和行为渗透进孩子的内心。
2.自然性原则。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早期教育中更应该顺应婴幼儿的成长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施行不同的教育,帮助孩子形成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遵从自然性原则,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教育,切忌"揠苗助长"。为追求效果而对婴幼儿进行的填鸭式教育、或者过分溺爱都容易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3.主动性原则。
埃里克森在心理社会发展论中提出,1-3岁的婴幼儿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婴幼儿虽然在身体发育、行为能力和思维方式并不成熟,但是有着自己的感知能力、情感体验和自我意识,并在不断成长着的人,早期教育应避免把婴幼儿当做父母的玩偶或者宠物,应尊重婴幼儿,引导孩子主动地去探究世界、形成知识,帮助他们塑造自尊、自律、宽容的性格,促进其身心发展。
四 早期教育的一般方法
早期教育的对象是婴幼儿,以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为教育目标,早期教育也应该以婴幼儿为中心,不能够以成人的标准和成人的思维模式要求婴幼儿,尽量从婴幼儿的角度考虑教育方式和方法。
1.身教重于言传。
婴幼儿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有限,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模仿来获得信息,家长的日常行为、生活习惯可能引入他们的脑海,产生固定印象,并可能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进行模仿。因而在早教中不仅要注意对婴幼儿进行各种训练和引导,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良好的形象和得体的言行为孩子做好表率。
2.注重多种情感体验。
婴幼儿对于世界的探知是多种认知能力共同参与的,在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直接经验,产生概念,形成情感和思维,早期教育应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注意让婴幼儿体会到多种情感体验。例如,认识一朵月季花,可以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再认识花的名字,产生视觉、触觉、嗅觉上的体验,从而产生完整印象。
五 结语
总之,早期教育影響的人一生,家长或早期教育者应在高度重视的同时遵循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婴幼儿为中心,循序渐进,言传身教,帮助婴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马华.幼儿早期教育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2] 杨敏.幼儿常规教育的原则及方法谈[J].甘肃教育.2010(21)
[3] 和秀梅.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7)
关键词:婴幼儿;身心发展;早期教育
著名的儿童启蒙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提出三岁决定一生的观念,人在婴幼儿时期接受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一生的发展。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早期教育,但是因为理念、认识和方法上的偏差,难免进入某些误区。科学合理地对1-3岁的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必须根据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树立正确的早期教育观,科学合理地引导、教育,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一 早期教育的内涵
俗话说人看其小,马看蹄爪。0-3岁的婴幼儿期是人生旅程的初始阶段,身体发育及动作、语言、思维、情绪和社会化等都得到巨大发展,为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在此期间,成长环境和周围人的行为必将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带有某种基调的心灵世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中占据着主要的角色。在婴幼儿的每日接触中,家长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世、社会交往、人格力量等都将成为婴幼儿对于世界的最初印象,并将影响一生。有计划、有目的早期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发育,但早期教育不是提前教授知识,也不必要采用正规、系统的教材,而是父母或其他养育者在养育的过程中,利用情感交流,加以自然引导,有意识地帮助其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二 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婴幼儿期是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的第一个高峰,家长应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早期教育。
1.婴幼儿的生理发展。
婴幼儿期间的体重和身高增长非常快,大脑也迅速发育完善,生理发展速度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年龄阶段。其中,脑的形态迅速发展,为脑机能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脑功能的完善促进了整个心理发展。有研究证明,婴幼儿时期是智力的关键期,早期教育应注意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展。
2.婴幼儿的动作发展。
俗话说三翻、六坐、九爬、十二走,婴儿的动作发展有着一些自然的规律。一般十个月左右的孩子学习独立行走,两岁开始会上、下楼梯,会跑、会跳,双手动作也逐渐灵活、精细化,从抓握、摆弄、敲打物体到有意识地玩玩具,到学习洗手、收拾玩具、穿脱衣服等,动作上的发展和独立行走让孩子们扩大活动和认识的范围。同时,动作上突破性的发展也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心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可以在细小的生活琐事与生活体验中逐步形成孩子的良好心理品质。
3.婴幼儿认知能力和语言的发展。
从出生开始,婴幼儿就具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知能力,具有注意、记忆、思维等基本认知能力,并逐步成熟。例如,三个月前的孩子只注意动的东西,只对色彩鲜艳的东西感兴趣。1岁以后,随着大脑中语言中枢的逐渐成熟,言语的产生和发展对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早期教育应该注重促进婴幼儿的言语发展。哪怕在孩子不会说话之前,父母的沟通交流也会对孩子的言语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4.自我意识逐步形成。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言语的产生,婴幼儿逐渐产生自我意识。据研究,孩子在最初的时候物我不分,像认识客观世界一样逐渐认识自己的身体,几个月后能通过镜子识别出自己和他人,自我意识开始出现。一般而言,婴幼儿在一岁左右开始构建客我,更多地意识到自己的一些外在特征,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已经形成。
三 早期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情感性原则。
婴幼儿时期,人的自我意识、情感思维逐渐形成,早期教育需要以情感作为载体进行,让婴幼儿从中体会到安全、信任及其他情感体验。若婴幼儿时期缺乏关心和爱抚,就难与照顾者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影响其认知的发展。因此,早期教育必须坚持情感性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以满怀爱意的语言和行为渗透进孩子的内心。
2.自然性原则。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早期教育中更应该顺应婴幼儿的成长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施行不同的教育,帮助孩子形成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遵从自然性原则,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教育,切忌"揠苗助长"。为追求效果而对婴幼儿进行的填鸭式教育、或者过分溺爱都容易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3.主动性原则。
埃里克森在心理社会发展论中提出,1-3岁的婴幼儿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婴幼儿虽然在身体发育、行为能力和思维方式并不成熟,但是有着自己的感知能力、情感体验和自我意识,并在不断成长着的人,早期教育应避免把婴幼儿当做父母的玩偶或者宠物,应尊重婴幼儿,引导孩子主动地去探究世界、形成知识,帮助他们塑造自尊、自律、宽容的性格,促进其身心发展。
四 早期教育的一般方法
早期教育的对象是婴幼儿,以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为教育目标,早期教育也应该以婴幼儿为中心,不能够以成人的标准和成人的思维模式要求婴幼儿,尽量从婴幼儿的角度考虑教育方式和方法。
1.身教重于言传。
婴幼儿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有限,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模仿来获得信息,家长的日常行为、生活习惯可能引入他们的脑海,产生固定印象,并可能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进行模仿。因而在早教中不仅要注意对婴幼儿进行各种训练和引导,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良好的形象和得体的言行为孩子做好表率。
2.注重多种情感体验。
婴幼儿对于世界的探知是多种认知能力共同参与的,在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直接经验,产生概念,形成情感和思维,早期教育应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注意让婴幼儿体会到多种情感体验。例如,认识一朵月季花,可以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再认识花的名字,产生视觉、触觉、嗅觉上的体验,从而产生完整印象。
五 结语
总之,早期教育影響的人一生,家长或早期教育者应在高度重视的同时遵循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婴幼儿为中心,循序渐进,言传身教,帮助婴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马华.幼儿早期教育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2] 杨敏.幼儿常规教育的原则及方法谈[J].甘肃教育.2010(21)
[3] 和秀梅.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