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作家和他最后的作品

来源 :道德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a8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埃而住在达玛洲南端的一个小镇子里,是镇子里破落的写手之一。每天他都只能吃那种没有黄油的黑面包,抽的也是全镇子里所能见到的最劣制的雪茄。天天所做的工作只有两件,一是逼迫自己写出一段文字,另一个是翻看自己花钱发表在《付费文学》上的作品。
  每一天比埃而都是这么重复着度过的,尽管邻居嘲笑他是一头想学着吃肉的马时也会喝一点便宜的红酒,但次数绝对不多——因为他需要尽量节省下来一些钱,以保证在每一期的《付费文学》上都能见到自己的作品。他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虽然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曾经这样对他说过。
  有一段时间里,比埃而也会尝试把自己的作品投向那些会付给稿酬的刊物。可后来,他不那样做了,因为那一封封退稿的信件渐渐消退了他原本坚定的信心。
  有时比埃而在创作时也会有些不太相信自己,虽然也会有几千个理由替自己反驳,但想到这些总会让自己不开心。当然,还有其他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比如在这期的《付费文学》上他发现一个叫爱尔兰的作者一下就发表了四篇作品。不过以后的日子里,比埃而就更不开心了。因为他发现爱尔兰开始在每一期的《付费文学》上都发表好多篇作品,那些文章没有一篇能让比埃而耐心地看完的,常常是这样,比埃而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终于有一天,比埃而忍受不了这个无聊的爱尔兰了。他提起笔写了一封信:“我感觉你更适合去当医生,你的作品也许会成为治疗失眠的最好的处方。我想你把花在发表文章上的钱用在别的地方会更有意义。假若你还一心想当作家,我建议你重新进一下幼儿园,听听那儿的女老师是怎么讲故事的。”比埃而写完信后也迟疑了一下,但最后他还是把信邮走了。他想,就是这个叫爱尔兰的人伤心得再也不去写东西了也不是文学上的什么悲哀,像他这种低劣的水平,再写上一百年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以后的日子里,比埃而果真就再也没在《付费文学》上见到过爱尔兰的作品;爱尔兰也没有写信来反驳和辱骂他。这倒叫比埃而很有些索然无味了。
  比埃而依然吃着黑面包,抽着劣质的雪茄,也依然在创作着。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当然也没有人来注意他的作品。比埃而开始有些厌倦了,有时两三天也不会去动笔。而且,更可怕的是,他已经感觉到自己有一点绝望了。他想,或许自己的文章也是别人的催眠药吧。想到这时,比埃而也会后悔写过那封信了。
  就在比埃而快要垮了的时候,他收到了一封署名比德林·特加的信。信中说他看过了比埃而所有的作品,很伟大!还说希望能见到更多比埃而的新作。比埃而看完信时手都在颤抖,他感动极了。他想,就算世界上只剩下这一个读者了,我也一定要为他写下去。
  以后的日子里,总是在比埃而的心情快要随着天气慢慢变冷的时候,比德林·特加的信就会及时到来,信中全是鼓励的话语。比埃而心中的希望之火就这样一次次地被重新点燃了。
  两年以后,比埃而的作品终于被全州最有影响的一家杂志发表了。
  比埃而成功了。约稿的信件和读者的信件雪花一样的飘来。比埃而拆都来不及拆,但比埃而对比德林·特加的信总是会认真看的。虽然信中总是千篇一律鼓励的话语。他从内心里感谢这位热心的读者,这个拯救了自己的读者,是最伟大的。比埃而常会这么想。
  又过了一年,比埃而的梦想实现了——他成了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写出了许多好的作品。在年底他被评为“本世纪最伟大的作家”。
  当比埃而叼着上等的香烟,正在思考把那金灿灿的证书摆放在家中的哪个位置时,一个陌生面孔的邮差敲开了他的门,“我是邻县塔茨邮局的邮差,我们的邮局快要倒闭了,当初有一个叫比德林·特加的人在我们那里办了一项向您定时发信的业务。现在我们把没发完的几付信送给您。”比埃而惊讶地站在那里,许久才回过神来问:“什么?你说这个比德林·特加是把信一次性放在你们那儿,然后再由你们一封一封地发给我,就像他一再给我写信一样。他为什么这样做?”“是的,一点没错。至于为什么你可以照这个地址去问问他本人。”
  比埃而立即起身去了邻县。他按照地址找到了一座破旧的楼房,房东是个极老的老太太,盘问了比埃而好一阵子才说:“你找比德林·特加,去那边的墓地吧。”比埃而颤了一下问:“他死了?”老太太并没有看他,目光呆滞地讲了一个故事:“三年前他得了绝症,在我这里租了一间阁楼住。他每天都只吃那种没有黄油的黑面包,自己躲在阁楼里写东西。”“他是个作家?”比埃而问。老太太说:“按理应该是一个作家的。可我从来没看见过他拿过一分钱稿费。他太穷了。他总会说他快要死了,要给这世界留下一点永恒的东西。于是每周他都会节省下来那几个黑面包的钱去发表东西的。但在他临死之前的那一阵,他好像就没再去发表东西了。他说他要完成最后一部作品的,钱也要攒下来,我看过他那所谓的最后的作品,只不过是很多封信。后来他就死了。”比埃而听完,惊讶得嘴都合不上了。他问老太太特加的墓在哪儿,老太太说:“我带你去吧——像你这样有钱的朋友应该早点来看他的,你知道他八成是饿死的。”
  穿过了一片松针林,老太太停住了,说:“就是这了,这座最小的墓碑就是他的了。”比埃而热泪盈眶,蹲下身子轻轻拨去墓碑上厚厚的尘土,上面露出几行字——我失败了,我无法给这世界留下什么伟大的东西,只能留下这最后的作品了——爱尔兰。“爱尔兰!”比埃而叫出了声。“是的,爱尔兰是他发表文章的笔名——我想如果他不死,也许会成为真正的作家的,但是他死了,而且还那么穷,这墓碑还是我帮他修的呢……”比埃而没有再听老太太唠叨下去,一个人默默地走了。
  一路上,比埃而想起了很多很多。想起了他辱骂过的爱尔兰,想起给他写信的比德林·特加,也想起了自己曾经也是个同样破落的作家……
  一推开家门,比埃而就发现了那摆在显眼位置的金灿灿的证书,比埃而把它拿起,轻轻地和比德林·特加的信放在了一起,然后郑重地在上面写下了一行字——本世纪最伟大的作家爱尔兰和他最后的作品。
  编辑/王凯滨
其他文献
曾经与几位朋友讨教娶老婆的秘诀,因为大家都感觉我很失败,都很乐意给我传授成功之道。  一位在女人堆里感觉特好的成功人士教导我:“挑老婆最重要的是看她的职业。银行、证券的不能找,见钱太多;文艺、体育的不能找,容易放荡;宾馆、旅游的不能找,接触太广……”  “那教师怎么样?”我不耻下问。“不行,肯定很唠叨,成天想教育你。”  “哦,医生哪?”“嗯……那要看是搞什么科的了。”他想想说,“多数都不行,有洁
期刊
为了效忠爱情,我铤而走险贪污公款60万元    1994年7月,经过四年的艰苦求学,我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宜宾市城区供电局财务科工作。  1996年初,局里实行中层干部竞选上岗制。此时我已在财务科工作近三年,由于我是科里最年轻的科班生,理论基础扎实,又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对财务科的业务和管理工作已经非常熟悉。竞争科长岗位,是我发挥才能的大好机遇,我就勇敢地站出来参与竞选。  资格审查通过,
期刊
爱遭冷遇,她却成了这起强奸案的受害者    我始终都无法相信,1993年那场黑色七月风暴竟将我的大学梦彻底击碎了,“两分啊,仅仅两分之差啊!”父亲说过,家里弟兄姐妹多,考不上就别读了。整整一个暑假,我都沮丧颓废,几近悲痛欲绝。  父母都是四川达州市一家钢铁厂的普通工人,为人老实本分,家境颇为贫寒。那年9月,在父亲老朋友“厂长”的“关照”下,我进了这家钢铁厂当上了一名临时工。说来也巧,与我一同进厂的
期刊
24年前的10分钟延续至今,我的梦中怀情人,可有再次相遇的那一刻吗?  “记忆就像一杯泡开的茶水,大部分茶叶沉到水底,总有几片浮到水面,有时还有一两瓣揉皱的茉莉花……”我记不清是在哪篇文章上看到这几句话的,但在我的生活里却真有那么一瓣揉皱的茉莉花一直漂浮在我记忆的水面,而且跨越24年的时空还不时地飘出一丝淡淡的芬芳。  24年前,那是那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的后期了,我们这些相继进入了恋爱、结婚年龄
期刊
因为我的猜疑,促使了丈夫与小保姆的“假戏真做”,又因为我的一时冲动使丈夫患上了严重性功能障碍。为此,当我怀着愧浆疚和歉意去弥补被我撕裂的婚姻时,却接到了丈夫的一纸“离婚申请书”。    我的猜疑,促使丈夫和小保姆假戏真做    我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女人,中师毕业后,在郊县的一所小学教书。平时工作顺利,心情也不错。每逢周日及寒暑假,总是喜欢约三五知己逛逛市区、游游公园。由于在学校当教师,交际圈中的人自
期刊
一个周六的下午,我应邀到宁大一老友家做客。坐了近一小时车,吃力地爬上三楼,举手敲门,发现门上贴着一张纸条:“急事外出,约4时到家。”抬腕看,还得等1小时,我悻悻下楼,在附近街上溜达,心里暗暗发愁,这1小时怎么过?  忽然,4个大字映入眼帘,“玻璃妖精”。我带着疑惑慢慢踱了过去。这是一间旧住宅房改建的小店,面积不大,布置简单,墙上贴着浅色小花的壁纸,屋顶用纱网拉了一个别致的造型。南北两侧墙上钉了4排
期刊
20年的情仇让一个原本温柔善良的女子变成凶手。她的结局在向世人提问,如何处理好乱麻般的情感问题?  我们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  然而,当我们走进附属医院烧伤科她的病房时,震惊和恐惧仍让我们感到战粟。  她的整个面部都已经全部碳化,呈棕黑色,耳朵几乎全部被烧掉,眼睑、鼻子、嘴都受到了大面积的灼伤,细小的眼睛眯成一条缝,蓄着一汪泪水静静地看着我们。  我们无法正视。  这是一起严重的硫酸毁容案。  
期刊
策划人语    作为新闻界中之一员,自揭其短,实在需要勇气。  我们有些惶恐地拿起了手中的笔,有些恍惚地在涂抹自己的肖像,当轮廓逐渐显现出来后,我们凝视着“自己”,也似乎不认识“自己”了。面对“自己”,我们无言无语。生命里一定有些什么,我们已经失去。  深深的震撼一过去,便是一种失落感、一种内心世界自以为充实,却一下子变得肤浅,乃至虚幻的失落感。  回首往昔,深深浅浅的足印牵出我们长长的吁叹,某种
期刊
每逢月初发薪后,想起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乡父母寄点钱,几年来这已成了我的一个习惯。积累下来的邮政汇款收据订在一起,已有厚厚的一沓,日月分明,一目了然。有时候,我抚摸翻看着它们,心中感到一种坦然和自豪。  我只是把这当作对年近古稀的双亲的些许回报。父母是再普通不过的农民,由于吃过没文化的亏,他们特别希望自己的后代能上学读书。为了抚养、教育我们兄弟姐妹5人,父亲累得腰肌劳损,母亲也落下了严重的关节炎。我
期刊
我回头一看,母亲仍站在烟包梁上,手搭凉篷,努力朝我这边远眺,像一尊永恒的雕塑。  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昨天收到母亲请人代写的信:“冬儿,你寄的钱妈收到了,妈不要,给你存着。妈啥都好,就是想你。白天有活路忙着还没啥,只是半夜醒来一想你,泪就把枕头打湿了……”结尾是“你妈口述于老屋门口”。读至此,一下想起母亲盼儿时站在烟包梁上手搭凉篷、努力朝路口眺望的样子,两眼蓦然潮湿了。  “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