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广泛存在于全国各地的淡水流域中,是淡水经济的小鱼,特别是在南方,这是经常吃的物种之一。目前,我国各地流域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质量越来越差。 本篇综述整理了几种主要的水体污染物,对它们的性质、来源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讨论了它们与鱼类(泥鳅)养殖的关系。
一、硝酸盐、亚硝酸盐
1、简介
硝酸盐(NO3-)与亚硝酸盐(NO2-)分别是硝酸(HNO3)和亚硝酸(HNO2)的酸根,它们是环境污染物,广泛存在于气态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动植物和食物中。一般硝酸盐类的来源有以下几种途径:人工化肥;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与人畜粪便等。
2、检测方法
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是测定水中亚硝酸根氮的主要方法之一。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硝酸盐的原理是在磷酸介质中,当 p H值为1.8±0.3时,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酰胺反应形成重氮盐,然后将其与 N-(1-萘基)-乙二胺偶合形成红色染料。在540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3、危害分析
如果培养密度太大,则池中的有机物含量就会增加,这也容易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增加。当水体中的亚硝酸盐上升到一定浓度时,它会进入鱼体并将血液中血红蛋白的低价铁氧化成高价铁,造成血红蛋白丧失携氧能力从而导致机体缺氧。若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会导致鱼类呼吸困难, 摄食量降低,严重时甚至会发生暴发性死亡,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
二、化学需氧量(COD)
1、简介
化学需氧量是在某规定条件下用某种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消耗的氧化剂量,以毫克每升氧气表示。它是一个评估水污染的重要的综合指标。国家不仅制定了各行业严格的排放标准,而且环境监测部门按照相关的标准计量方法进行实验跟踪和测量。这也是环境执法调查和证据收集的必要措施。
2、检测方法
碱性高锰酸钾法是测定水中化学需氧量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實验原理是在碱性条件下,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碱性高锰酸钾可以氧化在该条件可被氧化的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还原性物质。
3、危害分析
有毒有机物进入水体,不仅危害水生生物,而且可以在食物链中富集,最终进入人体,造成严重后果,如慢性中毒。而养殖废水就是引起周边水环境COD值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饲料的投喂量较大而利用率较低,这是导致泥鳅养殖水体有机物含量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关试验表明,在喂食后立即溶解在水中的悬浮物的量接近饲料量的10%,并且一些固体有机物质分解到水体中,一些沉降堆积在底泥中,形成养殖环境中的有机污染,使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显著增加。
三、磷酸盐
1、简介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原本清澈的湖水或河水变绿并且浑浊,还散发出令人不快的气味,这种现象叫做藻华,若发生在海洋中则是赤潮,这种现象一般是由于水中的氮,磷和钾超过一定含量,造成水质的富营养化,会造成水中生物的大批量死亡。近年来,中国的水污染一直在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含磷废水排入水体,导致藻类繁殖和水环境恶化。因此磷酸盐作为检测水质的一项重要参数,对其含量的准确,及时的测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检测方法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是测定水中磷酸根离子的主要方法之一。其试验原理是水中的磷酸盐与钼酸铵在强酸溶液条件下,生成磷钼杂多酸,被还原剂还原,生成蓝色络合物,在650nm波长处比色定量。
3、危害分析
赤潮和藻华的发生严重破坏了水环境,同时也是各种病菌和病毒的温床,这些细菌和病毒对各种水生生物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赤潮和藻华的发生导致水体的氧含量急剧下降,由于缺氧大量的鱼类和虾类贝类等水生生物死于窒息。许多水体经检测以及不符合饮用水和渔业用水, 如此严重的事实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四、氨氮
1、简介
水中氨氮含量是水质监测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水污染状况的重要数据。在集约化水产养殖中,过高的放养密度和投饲率会提高养殖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对鱼类造成伤害。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元素,但是其含量超标也可导致水体环境恶化、破坏水中生态平衡,严重的还会引起赤潮,对水生动物有毒害作用。
2、检测方法
次溴酸盐氧化法是测定水中氨氮的常用方法。 其实验原理是因为氨基酸含有-COOH基团,而-COOH基团是酸性的,并且含有-NH2,-NH2是碱性的,由于-COOH基团和-NH2的相互作用,将氨基酸变成中性内盐。在加入甲醛溶液时,氨基酸中的-NH2和甲醛结合使其失去碱性,导致内盐的存在被破坏,这样 氨基酸的量就可以通过间接法用碱滴定-COOH基团来确定,反应式以三种形式存在。用碱完全中和-COOH基时的pH值为8.4-9.2。
3、危害分析
当氨氮浓度严重超标时,鱼类的正常生活活动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造成鱼类中毒死亡,对渔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李立红等]实验证明,在氨氮胁迫诱导下,幼鱼肝脏和鳃中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作为对水质变化敏感的下层水体生物,泥鳅更容易受到水中氨氮生长的影响。氨氮浓度过高也是泥鳅幼体容易发生气泡病的一个原因。
池塘中氮的含量过高,蓝藻可以利用水中多余的氮合成氮肥,进而促进其快速生长,与此同时,压制了其他藻类的生长。当池塘中的蓝藻形成优势种群时,不仅会使水的藻类结构不正常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蓝藻毒素。在这种情况下pH将非常高并且通常将达到9.0或更高。在这种水体中长期养殖的动物生长速度会减慢,而具有高pH值的水通常会导致氨氮浓度的增加。这时氨氮大多是以分子氨的形式存在,其毒性显著增加,也会给鱼类带来氨氮中毒的严重后果。
目前,在我国的主要水域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尽管在国家对水环境污染的大力监测和治理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养殖废水的处理,应加大管理力度,避免造成周围水体及生态环境的破坏。部分污染物如苯系化合物,虽然其对鱼类的致死浓度较高,但在很低的剂量下即会产生一些非致死效应,如干扰甲状腺素分泌和影响生殖等,这些效应日积月累,很可能对鱼类种群的生长、繁殖和迁移等造成影响。因此,在水环境污染物治理、监测和鱼类保护工作中,不仅要考虑污染物的致死作用,更要重视其非致死效应影响。
(作者单位:222005 江苏海洋大学 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
一、硝酸盐、亚硝酸盐
1、简介
硝酸盐(NO3-)与亚硝酸盐(NO2-)分别是硝酸(HNO3)和亚硝酸(HNO2)的酸根,它们是环境污染物,广泛存在于气态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动植物和食物中。一般硝酸盐类的来源有以下几种途径:人工化肥;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与人畜粪便等。
2、检测方法
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是测定水中亚硝酸根氮的主要方法之一。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硝酸盐的原理是在磷酸介质中,当 p H值为1.8±0.3时,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酰胺反应形成重氮盐,然后将其与 N-(1-萘基)-乙二胺偶合形成红色染料。在540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3、危害分析
如果培养密度太大,则池中的有机物含量就会增加,这也容易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增加。当水体中的亚硝酸盐上升到一定浓度时,它会进入鱼体并将血液中血红蛋白的低价铁氧化成高价铁,造成血红蛋白丧失携氧能力从而导致机体缺氧。若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会导致鱼类呼吸困难, 摄食量降低,严重时甚至会发生暴发性死亡,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
二、化学需氧量(COD)
1、简介
化学需氧量是在某规定条件下用某种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消耗的氧化剂量,以毫克每升氧气表示。它是一个评估水污染的重要的综合指标。国家不仅制定了各行业严格的排放标准,而且环境监测部门按照相关的标准计量方法进行实验跟踪和测量。这也是环境执法调查和证据收集的必要措施。
2、检测方法
碱性高锰酸钾法是测定水中化学需氧量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實验原理是在碱性条件下,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碱性高锰酸钾可以氧化在该条件可被氧化的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还原性物质。
3、危害分析
有毒有机物进入水体,不仅危害水生生物,而且可以在食物链中富集,最终进入人体,造成严重后果,如慢性中毒。而养殖废水就是引起周边水环境COD值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饲料的投喂量较大而利用率较低,这是导致泥鳅养殖水体有机物含量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关试验表明,在喂食后立即溶解在水中的悬浮物的量接近饲料量的10%,并且一些固体有机物质分解到水体中,一些沉降堆积在底泥中,形成养殖环境中的有机污染,使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显著增加。
三、磷酸盐
1、简介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原本清澈的湖水或河水变绿并且浑浊,还散发出令人不快的气味,这种现象叫做藻华,若发生在海洋中则是赤潮,这种现象一般是由于水中的氮,磷和钾超过一定含量,造成水质的富营养化,会造成水中生物的大批量死亡。近年来,中国的水污染一直在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含磷废水排入水体,导致藻类繁殖和水环境恶化。因此磷酸盐作为检测水质的一项重要参数,对其含量的准确,及时的测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检测方法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是测定水中磷酸根离子的主要方法之一。其试验原理是水中的磷酸盐与钼酸铵在强酸溶液条件下,生成磷钼杂多酸,被还原剂还原,生成蓝色络合物,在650nm波长处比色定量。
3、危害分析
赤潮和藻华的发生严重破坏了水环境,同时也是各种病菌和病毒的温床,这些细菌和病毒对各种水生生物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赤潮和藻华的发生导致水体的氧含量急剧下降,由于缺氧大量的鱼类和虾类贝类等水生生物死于窒息。许多水体经检测以及不符合饮用水和渔业用水, 如此严重的事实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四、氨氮
1、简介
水中氨氮含量是水质监测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水污染状况的重要数据。在集约化水产养殖中,过高的放养密度和投饲率会提高养殖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对鱼类造成伤害。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元素,但是其含量超标也可导致水体环境恶化、破坏水中生态平衡,严重的还会引起赤潮,对水生动物有毒害作用。
2、检测方法
次溴酸盐氧化法是测定水中氨氮的常用方法。 其实验原理是因为氨基酸含有-COOH基团,而-COOH基团是酸性的,并且含有-NH2,-NH2是碱性的,由于-COOH基团和-NH2的相互作用,将氨基酸变成中性内盐。在加入甲醛溶液时,氨基酸中的-NH2和甲醛结合使其失去碱性,导致内盐的存在被破坏,这样 氨基酸的量就可以通过间接法用碱滴定-COOH基团来确定,反应式以三种形式存在。用碱完全中和-COOH基时的pH值为8.4-9.2。
3、危害分析
当氨氮浓度严重超标时,鱼类的正常生活活动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造成鱼类中毒死亡,对渔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李立红等]实验证明,在氨氮胁迫诱导下,幼鱼肝脏和鳃中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作为对水质变化敏感的下层水体生物,泥鳅更容易受到水中氨氮生长的影响。氨氮浓度过高也是泥鳅幼体容易发生气泡病的一个原因。
池塘中氮的含量过高,蓝藻可以利用水中多余的氮合成氮肥,进而促进其快速生长,与此同时,压制了其他藻类的生长。当池塘中的蓝藻形成优势种群时,不仅会使水的藻类结构不正常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蓝藻毒素。在这种情况下pH将非常高并且通常将达到9.0或更高。在这种水体中长期养殖的动物生长速度会减慢,而具有高pH值的水通常会导致氨氮浓度的增加。这时氨氮大多是以分子氨的形式存在,其毒性显著增加,也会给鱼类带来氨氮中毒的严重后果。
目前,在我国的主要水域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尽管在国家对水环境污染的大力监测和治理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养殖废水的处理,应加大管理力度,避免造成周围水体及生态环境的破坏。部分污染物如苯系化合物,虽然其对鱼类的致死浓度较高,但在很低的剂量下即会产生一些非致死效应,如干扰甲状腺素分泌和影响生殖等,这些效应日积月累,很可能对鱼类种群的生长、繁殖和迁移等造成影响。因此,在水环境污染物治理、监测和鱼类保护工作中,不仅要考虑污染物的致死作用,更要重视其非致死效应影响。
(作者单位:222005 江苏海洋大学 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