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首先要培养的是想学习的良好学习心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做到“想学习”。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各类实验和多种媒体呈现丰富的材料,能增强和巩固学习科学的兴趣,为今后顺利完成自然科学学习任务,有效地提高自然科学素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兴趣自然科学动力源泉
学习的兴趣是指对学习内容本身有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同时还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生对某些知识发生了兴趣就能表现出学习积极性或称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这种态度通常可以从学生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和意志状态三方面来对它进行考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学习成绩属优等和差等的学生所具有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不同。在一般情况下,优等生的学习兴趣的范围较广,差等生往往学习兴趣的范围也比较窄。这种不同的学习兴趣自然要影响学习的效果。兴趣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深刻动力,是学生的学习动力的源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入手,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各类实验和多种媒体呈现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做到想学习、会学习,能学习。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构建一种自由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在愉悦的环境中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积极主动而毫无拘束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充分表现自己。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和前提。
幽默生动的语言,宽容温厚的态度,教师以自己热爱自然科学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何谓氢气,最轻的气体。”学生哄堂大笑,笑过之后,体味出氢原子的质量最小,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构成,核电荷数为1,氢气的密度最小。对回答有错的学生,哪怕有一丝正确,积极引导,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有心灵的自由才会有思维的自由,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问题情境,将课堂延伸至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本身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科学。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个事例,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走入知识的海洋。例如:熟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雷声出现在闪电之后等等。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如大气压强──覆杯实验,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自然科学教学的内容是上止天文下至地理,大自然中许多活生生的事物变化在课堂上是无法识别的。如教材中的“日月星辰天体运动的观测”“水域和空气污染考察”“太阳高度的测量”“气温、风、雨、露”等,这些内容就必须结合课堂教学打破课堂限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进行科学的观测和调查,利用课后的延伸补充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知识。
三、利用各类实验和多种媒体呈现多种材料,丰富课堂内涵,增强学习的兴趣
通过采用图片、幻灯、录像、实验演示、电脑课件、野外考察等多种手段和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
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如:在人们日常概念中,水能灭火,因此水中不会出现燃烧现象。在探究燃烧条件的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的实验情境:把白磷放在温水(温度约在50℃),再用导管通入氧气,学生能观察到白磷剧烈地燃烧了,通过实验引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加深对燃烧的条件认识。
让学生走上講台,和老师一起或单独完成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如照本宣科,讲解制氧气的原料、原理、装置、步骤等,学生很难有学习的兴趣,且要花很大力气去死记这一部分知识。因此,我在处理这一块知识时,让学生完成实验,成为演示实验的主角,我成了配角,负责解答学生的疑问。台下的同学会更加仔细观察,并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台上台下的同学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特别活跃,学生的主体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几点思考:
1、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调控好学生学习心理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初中生正处在形式运演阶段,他们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结合自然科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实验为中心,把抽象的表征和具体的事物相结合,从而起到培养兴趣,强化学习的目的。
2、要挖掘自然科学教材中的内容,把兴趣的培养融到实际的教学中
教材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文字教材往往是以静态的方式呈现材料的,并未能体现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所以,教师不能被它呈现的材料和顺序束缚手脚。教师应结合新的课程标准,及时调整教学,选择教材的教学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要体现知识的应用性和开放性
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调整充实学习材料,补充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反映当代科学成果和科技前沿感知,有意识地把现实问题数据化,科学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
[2]项红专《 中学科学探究教学的策略与艺术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
[3]杭州市教科所 《课堂教学民主优秀案例选 》 , 2006年4月 ;
[4]贾群生 《回归生活的中小学教育评价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
[5]周小山著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关键词】兴趣自然科学动力源泉
学习的兴趣是指对学习内容本身有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同时还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生对某些知识发生了兴趣就能表现出学习积极性或称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这种态度通常可以从学生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和意志状态三方面来对它进行考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学习成绩属优等和差等的学生所具有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不同。在一般情况下,优等生的学习兴趣的范围较广,差等生往往学习兴趣的范围也比较窄。这种不同的学习兴趣自然要影响学习的效果。兴趣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深刻动力,是学生的学习动力的源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入手,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各类实验和多种媒体呈现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做到想学习、会学习,能学习。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构建一种自由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在愉悦的环境中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积极主动而毫无拘束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充分表现自己。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和前提。
幽默生动的语言,宽容温厚的态度,教师以自己热爱自然科学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何谓氢气,最轻的气体。”学生哄堂大笑,笑过之后,体味出氢原子的质量最小,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构成,核电荷数为1,氢气的密度最小。对回答有错的学生,哪怕有一丝正确,积极引导,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有心灵的自由才会有思维的自由,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问题情境,将课堂延伸至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本身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科学。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个事例,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走入知识的海洋。例如:熟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雷声出现在闪电之后等等。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如大气压强──覆杯实验,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自然科学教学的内容是上止天文下至地理,大自然中许多活生生的事物变化在课堂上是无法识别的。如教材中的“日月星辰天体运动的观测”“水域和空气污染考察”“太阳高度的测量”“气温、风、雨、露”等,这些内容就必须结合课堂教学打破课堂限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进行科学的观测和调查,利用课后的延伸补充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知识。
三、利用各类实验和多种媒体呈现多种材料,丰富课堂内涵,增强学习的兴趣
通过采用图片、幻灯、录像、实验演示、电脑课件、野外考察等多种手段和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
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如:在人们日常概念中,水能灭火,因此水中不会出现燃烧现象。在探究燃烧条件的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的实验情境:把白磷放在温水(温度约在50℃),再用导管通入氧气,学生能观察到白磷剧烈地燃烧了,通过实验引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加深对燃烧的条件认识。
让学生走上講台,和老师一起或单独完成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如照本宣科,讲解制氧气的原料、原理、装置、步骤等,学生很难有学习的兴趣,且要花很大力气去死记这一部分知识。因此,我在处理这一块知识时,让学生完成实验,成为演示实验的主角,我成了配角,负责解答学生的疑问。台下的同学会更加仔细观察,并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台上台下的同学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特别活跃,学生的主体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几点思考:
1、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调控好学生学习心理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初中生正处在形式运演阶段,他们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结合自然科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实验为中心,把抽象的表征和具体的事物相结合,从而起到培养兴趣,强化学习的目的。
2、要挖掘自然科学教材中的内容,把兴趣的培养融到实际的教学中
教材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文字教材往往是以静态的方式呈现材料的,并未能体现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所以,教师不能被它呈现的材料和顺序束缚手脚。教师应结合新的课程标准,及时调整教学,选择教材的教学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要体现知识的应用性和开放性
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调整充实学习材料,补充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反映当代科学成果和科技前沿感知,有意识地把现实问题数据化,科学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
[2]项红专《 中学科学探究教学的策略与艺术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
[3]杭州市教科所 《课堂教学民主优秀案例选 》 , 2006年4月 ;
[4]贾群生 《回归生活的中小学教育评价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
[5]周小山著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