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巨:家庭教育应道法自然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yu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赏识教育、挫折教育、魔鬼教育轮番登场,虎妈、狼爸、鹰爸各领风骚,都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但冷静分析,似乎都有失片面。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是最合理的?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保持怎样的心态?带着家长们的重重疑问,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花径美德工程”创始人林巨先生。
  必须斟酌的赞赏
  记者(以下简称记):家长现在都知道应该赞赏孩子,而不是一味地批评,但是如何赞赏却比较模糊。请问,什么是赞赏?家长该如何赞赏孩子?
  林巨(以下简称林):在家庭教育中,赞赏孩子是必不可少的,但赞赏并非简单地夸奖孩子。赞赏大致有以下三种,家长须仔细斟酌。
  第一种赞赏是廉价的赞赏。廉价的赞赏就是为了夸而夸,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却沒有针对性,只是敷衍了事,内心并不以为孩子值得赞赏。一位母亲告诉我,她读了一本关于赏识教育的书,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于是用各种方式夸奖儿子,口头夸、书面夸,外加物质奖励,可坚持了半年,一点效果都沒有。我问她,当她夸孩子的时候,心里真的认为孩子那么优秀吗?她毫不犹豫地摇头。她的赞赏不起作用,问题出在她低估了孩子的感知能力。其实,孩子都知道家长对他的真实评价,如果他知道家长的评价不是出于本心,他就根本不屑一顾。所以,这种廉价的赞赏沒有正面的价值,反倒容易使亲子关系出现隔阂。有些夸奖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孩子考试考了97分,家长说:“孩子你真棒,考了97分,可是为什么不考100分呢?”这哪里是夸奖,分明是指责。家长这种得寸进尺、得陇望蜀的心态最要不得。
  第二种赞赏是一般性赞赏。一般性赞赏出于家长的真心,多出现在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比如孩子考试考了100分,家长由衷地说:“孩子你真棒!”
  记:为什么把这种赞赏叫做“一般性赞赏”呢?
  林: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哪怕你不夸他,他也会有成就感,所以这种赞赏属于锦上添花。锦上添花也不错,但是意义不是特别大。这种时候夸奖孩子,家长不妨夸得具体一点。比如孩子主动做了一些家务,家长可以赞赏孩子的勤劳:“宝贝,你今天上学一整天了,很辛苦,回到家还花两个小时把房间收拾得这么整洁,妈妈很高兴,你真了不起!”或者赞赏孩子的能力:“这块污渍妈妈擦过好几次都沒有擦干净,你一下就擦干净了,真棒!”这样夸孩子,孩子不仅能确信家长的赞赏发自内心,从而感受到来自家长的欣赏,还会从很具体的描述中感受到家长的关注,好行为自然能得到巩固。
  记:夸孩子要夸出细节。这一点家长不难做到。那么,第三种赞赏是什么?
  林:第三种赞赏是雪中送炭。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在他觉得到处都是可怕的现实的时候,在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不会成功的人的时候,家长要给他一个鼓励,给他一个坚定不移的赞赏。比如,孩子放学回到家,说考试只得了43分,全班倒数第一名。这时候家长不能沮丧,你一沮丧,你就跟孩子处于同一水平了。这时候家长要雪中送炭,要赞赏孩子。
  记:这种时候,恐怕很难找到值得赞赏的地方吧?
  林:只要愿意找,总能找到。比如仔细分析试卷,说:“爸爸发现这次考试的应用题比以前的难了很多,你居然都做对了,了不起!”孩子马上能听出家长的信任和鼓励。这是真正的赞赏,冷静、有长远眼光、实事求是。每个孩子都需要这种赞赏,因为这种赞赏能帮助孩子尽快克服挫折感,恢复信心和责任感。
  记:道理是对的,但很少有家长做得到。
  林:是的,家长的心态太浮躁了,连赞赏孩子都带有那么强的功利性。中国的传统道家哲学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沒有纯粹的阴或阳。对于孩子来说,沒有纯粹的坏事,坏事中一定有好的因素在里面。家长的任务是把坏事中的好因素找出来,展示给孩子看。这样做不是偏激,而是避免孩子偏激。有些家长只会对孩子说“妈妈爱你”“爸爸相信你”,这样的话其实沒什么意义,倒不如付诸行动,用真实而具体的细节指导孩子,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和他永远在一起,家长永远支持他,永远不放弃他。当孩子感受到这些,挫折和失败就不算什么了,他有足够的信心面对未来。
  不必夸大的挫折
  记:您刚才提到的道家思想很有趣,不妨谈得详细一点,比如,家长如何正确看待孩子所遇到的失败和挫折?
  林:我认为孩子所遇到的挫折常常被家长夸大。人们普遍认为,一件事情沒有达到理想的目标就是失败。其实,如果静下心来分析,世上本沒有不成功的事,之所以认为不成功,是心态的问题。世界是和谐一体的,是混沌的,沒有绝对的失败。挫折是好事,不是失败,只是一个事实。道家哲学认为,所有的人、事、物都包含了阴和阳,沒有绝对的坏事和好事,坏事会转化为好事,顺境也会转变为逆境,阴阳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塞翁失马的故事不就是在说明这个道理吗?把这个世界看成是和谐一体的,是生命最高境界。只有当家长认定世上沒有坏事的时候,才能够以平常心给孩子真正的帮助。
  记:您在一次讲座中曾围绕“世态炎凉”做了深刻的分析,让人印象深刻。成年人在社会上遇到挫折,别人袖手旁观,冷眼相待,让人顿感世态炎凉;作为父母,经常对遭遇挫折的孩子无情打击,孩子也会感觉世态炎凉。两相比较,不禁哑然。
  林:不仅如此,家长有时对自己也是抱着“世态炎凉”的心态,经常拿自己和别人比较,用势利眼看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小人物,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总之事事不如人。家长有这种心态,看待孩子必然偏激。从根本上讲,如果家长觉得孩子天生是一个下三滥,或者正朝下三滥的方向发展,那么教育就不会有希望。
  记:生命的真相不是这样的,家长沒必要这样妄自菲薄。
  林:对。家长的心态摆正了,家庭教育才能充满阳光。如果孩子在一种自由的、向上的、充满关爱和信任的环境里成长,他的心灵就会向着美和善的方向发展。如果孩子的内在秩序、内在和谐被破坏,他就会迷茫、懈怠、自卑。就像湖里倒了很多垃圾,慢慢就会变成一潭臭水。教育就是这样,道法自然。
  记:看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并沒有过时,历经时代的风雨,仍具有现实意义。   林:我们应该多学一些传统道家的文化,里面有许多关于生命、教育的智慧。比如,《易经》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是说,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大地什么都不说,无私奉献,无论什么,你愿意拿走就拿走,大地照样欣欣向荣。我们做父母的要像大地那样,不浮躁,不盲从,心地坦荡,默默守护孩子的成长。
  记:但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要遇到挫折的,家长真的什么都不用做吗?
  林:当然不能听之任之。家长首先应该做的,是要求自己尊重生命,尊重孩子犯错误的权利,静静地关注孩子。其次,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家长要帮他一把。但是帮他一把不是越俎代庖,而是点拨一下、推一把,给孩子爱和信任。再次,家长要爱学习。家庭教育,其实首先是家长的自我教育,然后才是影响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要把自己的心洗干净,要处理好夫妻关系,要把家庭环境布置得很温馨,要学会怎样跟孩子交流,要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家长把这些功课做好了,就不怕孩子遇到任何挫折。这些功课很难,要花几年十几年的工夫,但每做一步都能在孩子身上看到一些成效,所以说,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机会。
  记:您所描述的,听上去像是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看似无为,其实是有为,说它有为,却沒有限制孩子、打击孩子的行为。
  林:沒错,正是这个意思。所谓“无为”,是放下心中的世俗功利标准,回归教育的本质;所谓“有为”,是积极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值得尊重的规律
  记:您刚才说家长要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我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家长的许多不妥的教育方法,源于对孩子成长规律的一知半解。
  林:孩子的成长规律的确很重要,但只要家长愿意学,并不难掌握。我们来举例说明。有一位母亲向我述说苦恼,说她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做作业磨蹭,半个小时的作业要做上两个小时,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要喝水,就是安静不下来,她用尽了各种办法,软硬兼施,却收效甚微。我问她,有沒有爬过山?她点头。我又问,你是怎么爬的,是用一个速度一口气爬到山顶吗?她摇头。我说,沒猜错的话,你是爬一会儿歇一会儿,说着玩着就爬到了山顶。她点头。我接下来问,有沒有人骂你,怎么爬山这么磨蹭?就不能专心致志地爬山吗?她笑了,说爬山怎么能跟做作业相提并论。我问她两者有什么不同,她想了半天也答不上来。
  记:做什么事都要有个节奏,“一鼓作气”不能用在所有场合,爬山、跑马拉松都不适合。
  林:是的,就算身体很好的人,爬山也不可能一鼓作气,只是爬得快一点而已,休息时间短一点而已。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但用在孩子身上,有些家长就很奇怪地变得不理解了。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写作业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和成人爬山有一比,家长为什么要要求他一鼓作气做完呢?家长老是在一旁催,孩子会本能地产生抗拒心理,节奏就被打乱了,而节奏一乱,兴趣就沒了,更不愿写作业。所以,我认为根本就沒有磨蹭的问题,孩子明明是在休息嘛!
  记:可是,有的孩子休息的时间很长,又是怎么回事呢?
  林:还拿爬山来比喻。有的人体质不好,或大病初愈,或年老体弱,爬山中间休息的时间就会长,次数也会较多,这不是很正常吗?如果身体不好的人用了双倍的时间爬上了山顶,我们是不是要格外尊重?那学习能力不强,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孩子多花点时间写作业,为什么要受到斥责呢?换言之,家长为什么不能对孩子的“磨蹭”有起码的尊重呢?尊重孩子的“磨蹭”,其实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做事节奏,可以慢慢引导,不可以粗暴地打击。
  记:您是不是说得太绝对了?许多家长喜欢监督孩子做作业,很有效果。
  林:有效果也是短暂的,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沒有好处。有些家长很唠叨,逼着孩子这样那样,或许暂时有用,但是家长的干涉使孩子内心的自我梳理、调整过程遭到了破坏,孩子内心的不快甚至愤怒会一直压抑在心里,等到他上了大学,父母不在身边了,沒人时时刻刻管他了,他或者自我补偿童年快乐,天天上网,谈恋爱,就是不学习,或者心理脆弱,遇事冲动,其实是时刻准备着宣泄心中压抑已久的愤怒。看看当下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再看看网上留言中充斥着的愤怒情绪,便知此言不虚。
  为什么大多数外国人看上去那么悠闲自在,骨子里又不失积极进取精神?他们的乐观心态从何而来呢?那是父母给的,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允许下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他们的成长较少被打扰,因而他们的心理是健康的。打个比方:瓜农觉得西瓜的生长过程太长,于是施更多的肥,注射生长素,表面上西瓜长得快多了,却不好吃,更别谈营养了。人的成长也是这个道理,不尊重自然规律,迟早会受到惩罚。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