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厌学情况可简约看为一特征、二成因、三对策。一特征是指学生的厌学特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目的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消极对待学习,远离学习活动。二成因是指将学生的厌学原因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三对策是指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入手,解决学生的厌学情况。
学生厌学的外部原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
1.社会因素
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分辨能力。例如有些学生受家长或周围人群的所谓潇洒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校园周边环境差乱。学生又不具备科学的分析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很容易沉迷于这些无聊的活动中,结果往往使学生忽视了学习。社会更加激烈的竞争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即高压力产生的负面效应。压力过大,孩子没有时间休息,娱乐,因此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学校因素
目前中学教育还存在重应试、轻素质的现象,“分数至上”仍有一定的市场。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和培养。此外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不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一些老师只重视成绩的不断攀升,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造成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事,产生很大的厌学情绪。
3.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成就评价方式极端化,他们只重视眼前的成绩,无法冷静、客观地以长远的眼光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整日以压力、唠叨去驱使孩子,完全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当孩子达到他们所要求的目标时,就不惜“重金”满足孩子的欲望;而当孩子“不争气”时就冷眼对待,或放任不管,这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还有些家长对学生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不够,配合不好,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导致成绩不好,产生厌学情绪。
学生厌学的内部原因是:一方面是新时代的学生的精力都没有放在学习上,受其他事物的吸引和影响,分散了学习的精力。久而久之,漏洞越来越大,学生跟不上,学习能力薄弱,,失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行为盲目:受“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没有明确学习的目的,从而消极对待学习。
针对学生的厌学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学生厌学的对策。
一、须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网吧、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对中学生的诱惑力是巨大的。社会中不利于学生的场合应配合学校和家长,禁止学生入内,让学生全身心的学习。同时学校开设“校园绿色网吧”,每周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放松、游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解决学生上网吧上网这一现象。
二、充分发挥学校在防治学生厌学现象中的主体作用
1.学校内部要转变评价观念和课程结构
学校以分论质、唯分是求的做法必然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偏费。只用文化考分就把学生分成“优生”与“差生”,是片面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潜能,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他们都能学好,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现代教育应该适应并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增加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而增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适应性,让每个人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让每个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学习的成功,避免厌学的产生。
2.发挥学校各种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通过日常各种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展示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并使其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多种类型的文艺体育比赛,举办特长培训班,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够无声地起着教育人、改造人和鞭策人的作用。
3.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强化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无比信赖和崇敬,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教师要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教育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提高。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教学方法呆板引起的学习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依靠一定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各科教材设计安排上仍是未能完全顾及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各学科知识的传授模式基本相同,对新知识的传授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老师留作业,学生做练习;教师考试,学生答卷。这样,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按照一成不变的模式运转,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久而久之便易出现厌学情绪。教师应该加强课堂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厭学情绪的重要保证
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防治呢?首先,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在无意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会在子女身上有所体现。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其次,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家长要讲究引导方法。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
学生厌学的外部原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
1.社会因素
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分辨能力。例如有些学生受家长或周围人群的所谓潇洒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校园周边环境差乱。学生又不具备科学的分析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很容易沉迷于这些无聊的活动中,结果往往使学生忽视了学习。社会更加激烈的竞争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即高压力产生的负面效应。压力过大,孩子没有时间休息,娱乐,因此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学校因素
目前中学教育还存在重应试、轻素质的现象,“分数至上”仍有一定的市场。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和培养。此外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不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一些老师只重视成绩的不断攀升,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造成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事,产生很大的厌学情绪。
3.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成就评价方式极端化,他们只重视眼前的成绩,无法冷静、客观地以长远的眼光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整日以压力、唠叨去驱使孩子,完全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当孩子达到他们所要求的目标时,就不惜“重金”满足孩子的欲望;而当孩子“不争气”时就冷眼对待,或放任不管,这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还有些家长对学生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不够,配合不好,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导致成绩不好,产生厌学情绪。
学生厌学的内部原因是:一方面是新时代的学生的精力都没有放在学习上,受其他事物的吸引和影响,分散了学习的精力。久而久之,漏洞越来越大,学生跟不上,学习能力薄弱,,失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行为盲目:受“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没有明确学习的目的,从而消极对待学习。
针对学生的厌学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学生厌学的对策。
一、须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网吧、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对中学生的诱惑力是巨大的。社会中不利于学生的场合应配合学校和家长,禁止学生入内,让学生全身心的学习。同时学校开设“校园绿色网吧”,每周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放松、游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解决学生上网吧上网这一现象。
二、充分发挥学校在防治学生厌学现象中的主体作用
1.学校内部要转变评价观念和课程结构
学校以分论质、唯分是求的做法必然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偏费。只用文化考分就把学生分成“优生”与“差生”,是片面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潜能,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他们都能学好,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现代教育应该适应并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增加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而增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适应性,让每个人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让每个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学习的成功,避免厌学的产生。
2.发挥学校各种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通过日常各种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展示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并使其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多种类型的文艺体育比赛,举办特长培训班,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够无声地起着教育人、改造人和鞭策人的作用。
3.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强化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无比信赖和崇敬,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教师要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教育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提高。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教学方法呆板引起的学习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依靠一定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各科教材设计安排上仍是未能完全顾及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各学科知识的传授模式基本相同,对新知识的传授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老师留作业,学生做练习;教师考试,学生答卷。这样,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按照一成不变的模式运转,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久而久之便易出现厌学情绪。教师应该加强课堂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厭学情绪的重要保证
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防治呢?首先,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在无意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会在子女身上有所体现。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其次,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家长要讲究引导方法。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