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打破中国魔咒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gua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inkedIn给用户提供了三个核心价值——人脉、知识洞察和机会。
  在美国风生水起的LinkedIn为何要在中国另立山头?
  长久以来,跨国公司普遍直接复制其成功的商业模式以及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过去全球互联网巨头“入华必败”已经成为在困扰他们的“魔咒”。
  而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LinkedIn中国总裁沈博阳坦言,这种路径依赖早已经不适应目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领英中国在股权结构上,破天荒地采用了合资的形式,由美国LinkedIn、红杉资本和宽带资本共同出资,沈博阳及LinkedIn中国员工也持有股份。
  用户从 400万飙升到2000万,LinkedIn也只用了进入中国的两年时间。而这些功劳都与其更加中国化的经营风格密不可分。
  去年初,当沈博阳将期望在中国开发本土化产品、进行双品牌策略的想法告诉LinkedIn全球CEO Jeff Weiner时,Jeff的第一反应是“你是不是疯了”。
  经过反复地沟通,Jeff Weiner与LinkedIn创始人Reid Hoffman逐步理解了他的想法,并给予了中国团队完全的自主权。封闭开发一个多月之后,针对中国市场的职场社交App——赤兔于2015年6月正式上线。
  即便与微信以及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进行了合作,但在沈博阳看来这也仅仅是给LinkedIn打打补丁,无法应对中国互联网的快速激烈竞争。
  在中国做社交,始终绕不过一家企业——腾讯,沈博阳深知要想在正面战场与腾讯拼刺刀,后果只有死路一条,而唯一的办法便是寻找差异化。
  “如果你增长了100%,整个市场增长50%,对不起,你输了。”LinkedIn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任务便是快速提升用户规模,进而为其他业务积累流量基础。沈博阳认为,“互联网创业公司和其他产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传统行业的外企一年增长20%就很不错了,但互联网可不是这样。”
  在LinkedIn进入中国两周年庆祝活动上,沈南鹏和田溯宁亲自“站台”,他们反复强调LinkedIn中国的国际化背景是他们决定投资的最重要因素。
  当天,沈博阳宣布LinkedIn针对企业客户的营销解决方案正式登陆中国。“第一是帮助企业把品牌最精准地推到职场上,第二是把中国的品牌带到海外。”沈博阳自信地表示,“当一个中国企业品牌想要发力海外市场,只有LinkedIn可以做到。”
  通过To C类业务积累用户和大数据,而通过To B业务赚钱,LinkedIn的商业模式其实是非常清晰的。
  在宣布营销解决方案正式登陆中国后,LinkedIn中国旋即与广交会签订了合作协议。而在征才解决方案方面,LinkedIn中国已经累积了包括BAT、滴滴、今日头条、海尔、联想、中兴等将近600个大客户。
  3月,LinkedIn还与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签署“中国企业人才全球化战略合作协议”,借此开拓央企、国企的人才服务市场。
  据悉,当前征才解决方案占LinkedIn全球65%左右的营收,一年将近20亿美元的收入。
  在沈博阳看来,LinkedIn给用户提供了三个核心价值——人脉、知识洞察和机会。“一是帮助用户发现人脉,管理人脉;二是给用户提供洞察,在职场中做得更好,距离梦想中的职位还需要补充哪些技能;三是提供商业机会。”
  去年LinkedIn斥资15亿美元收购的在线教育网站Lynda.com,和知识洞察的核心价值恰好吻合。
其他文献
作为以医药为全世界熟知的拜耳,此次收购后农化业务将和医药业务并驾齐驱。  德国的历史并购纪录再次被刷新——德国生物制药巨头拜耳(Bayer)9月14日宣布与美国孟山都(Monsanto)签署并购协议,拜耳为此开出了660亿美元(约合590亿欧元)的天价。两家公司合并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业化学品和种子供应商。  总部设在德国勒沃库森的拜耳是一家在医药保健、作物营养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全球性企业,该集
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企业网络的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为加快推进信息化的建设,本工程为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士分公司一个网络集成工程,其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可
在快速发展的高频交易(HFT)领域,大量获利的机会(如流动性不平衡和短期的价格无效性)可能瞬间即逝(只存在几微秒的时间)。在交易网络中,比竞争对手更快地确定这些机会并采取行动,是企
僵尸文件是计算机黑客为攻击大型服务器或大型电脑,而通过以有网络工具或自己制作的工具生成的一个文件。如果用户在浏览网页时正在好个网页里有他们写入的这个文件,那么你的电
随着异构环境、多厂商的复杂网络环境的普及,如何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效已经成为企业考虑的关键问题,同时,企业需购在有限的预算内购买与他们当前的基础设施具有互操作性的各种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