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场心肺复苏(cardiopul 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针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所采取的维持患者最基本生命活动的急救措施,只有经过相关培训才能对他人进行抢救。新版《2010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在心肺复苏程序、按压频率及幅度方面进行了修改,进一步明确了复苏系统的必备组成部分,旨在简化医务人员的施救过程。随着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和急性心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发生率的不断增加,人们已经越来越关注这一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疾病。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aI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SCA现场急救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复苏能否成功及患者预后的关键。基层医师处在社区卫生服务的第一线,第一时间接触患者,他们的心肺复苏术水平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复苏的成功率。但调查显示,无论医院工作人员或是普通旁观者,都可能无法保证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所以针对基层医师开展2010心肺复苏术的培训以更新知识,巩固心肺复苏技能极其必要。一年来,我们在对基层医师进行心肺复苏法的培训中总结出一套贴近临床的培训模式。这套培训模式得到了全体培训人员的广泛接受和欢迎,现介绍如下。
1 培训对象及内容
1.1 培训对象 全体全科医师培训人员,要求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理论及操作技能。
1.2 培训内容 以2010年版AHA心肺复苏指南作为标准进行理论知识及技能培训。
2 培训方法
教学中,针对基层医师存在的知识陈旧、操作不规范、复苏程序认识不清、基础理论不扎实等问题对他们进行客观分析后,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培训方法:
2.1 讲透理论。在讲授过程中,将标准规范的2010CPR过程制作成幻灯片,PPT配有文字说明及讲解,关键步骤、手法予特写强调,加深其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认识。
2.2 实际操作训练中要求动作的正确性。学员在用急救模拟人实际操作过程中,利用画面清晰的网络录像、规范的现场演示等方法,指导老师逐一纠正其错误动作。学员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边观看幻灯及录像,边校正自己的姿势和手法。
2.3先练单人心肺复术,后练双人心肺复苏术。在单人CPR程序熟练的基础上,进行双人CPR的组合训练,在单人CPR训练的基础上提高了难度,增加了学员间的配合默契和交流,为以后的临床抢救工作奠定基础。
2.4培训中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纠正
2.4.1 胸外按压定位不当:可采取病人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作快速定位,或以食、中、 无名三指在模拟人身体上,由下向上找到胸骨下切迹,并迅速以无名指置于该处,食、中指的上方放上按压手之掌根。
2.4.2全手紧贴胸壁:双手手指交叉并抬起,脱离胸壁,仅用掌根接触胸壁。
2.4.3 手臂弯曲:强调用上半身的重量来按压,操作时应使肘关节位于伸直位。
2.4.4按压方向倾斜:保持膝关节不动,髋关节上下活动,方能使按压力垂直。
2.4.5松弛时间不足:强调按压幅度在下压 5cm 以上,松弛至胸廓复原,但松弛时掌根不应脱离胸壁,防止移位。
2.4.6 冲击式按压:因用力太粗暴,成为“冲击式”。压与松的时间,以挤压期限占整个周期的 50 — 60% 时,血量最为理想。
2.4.7 按压速度不均:可默念口诀,达到纠正快慢不一的错误。
2.4.8开放气道:采取正确的手法,双手用力方向相反并协调配合。注意托颌手的位置应在下颌角后方。
2.4.9 吹气困难:气道开放不够或漏气所造成,应加强开放气道手法的练习。
2.4.10 漏气:鼻孔未捏闭、口对口未贴紧所造成。捏鼻时,拇、食指应在两侧鼻翼最高处完全捏闭鼻孔,吹气时口唇应大于并贴切紧口,防止从两侧口角漏气。同时还应该注意拇、食指捏鼻孔后,其余的中、无名、小指宜伸直,防止戳伤眼球。
3 考核方法
3.1考核要求 依据2010AHA心肺复苏术的程序进行严格的单人与双人考核。新指南对简单却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进行了修改,推荐新的成人BLS流程由原来的ABC改为CAB,即先胸外按压,后人工呼吸。具体程序为:评估现场环境安全、病人无意识、呼救并启动紧急医疗服务系统(EMS)、无脉搏立即胸外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打开气道,人工吹气2次。连续CPR 5个周期,大约2 min,再次检查脉搏,无反应,再进行CPR,直至病人自主心跳呼吸恢复。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要保持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检查脉搏的时间不应超过 10 秒,如果 10 秒内没有明确触摸到脉搏,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考核过程中动作是否标准以急救模拟人的指示灯是否显示为标准。
3.2 考核方法 进行双人CPR考核。 主要考查学员之间的配合是否默契。 由一学员负责气道支持,用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通气,另一学员负责胸外按压,建立人工循环,每组学员的角色互相转变。双人CPR 考核采取随机组合的方式进行抽考,不仅要求学员程序标准、动作准确、技术娴熟,还要学员之间配合默契。
4 培训结果
培训通过PPT形式解读、网络录像、现场演示等方式,对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的重要知识点、操作步骤、易出现的錯误点等详细讲解,使全体培训学员及时更新并掌握了心肺复苏方面的新知识、新进展,进一步规范了CPR急救操作技能,从而提高了基层医师的急救能力。培训考核结果心肺复苏理论及操作技能均达到满分通过,在考核中学员技能操作过程有条不紊,手法娴熟,反应迅速,成为历次培训学员的最好成绩。结果证实此综合培训方法值得推广。
1 培训对象及内容
1.1 培训对象 全体全科医师培训人员,要求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理论及操作技能。
1.2 培训内容 以2010年版AHA心肺复苏指南作为标准进行理论知识及技能培训。
2 培训方法
教学中,针对基层医师存在的知识陈旧、操作不规范、复苏程序认识不清、基础理论不扎实等问题对他们进行客观分析后,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培训方法:
2.1 讲透理论。在讲授过程中,将标准规范的2010CPR过程制作成幻灯片,PPT配有文字说明及讲解,关键步骤、手法予特写强调,加深其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认识。
2.2 实际操作训练中要求动作的正确性。学员在用急救模拟人实际操作过程中,利用画面清晰的网络录像、规范的现场演示等方法,指导老师逐一纠正其错误动作。学员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边观看幻灯及录像,边校正自己的姿势和手法。
2.3先练单人心肺复术,后练双人心肺复苏术。在单人CPR程序熟练的基础上,进行双人CPR的组合训练,在单人CPR训练的基础上提高了难度,增加了学员间的配合默契和交流,为以后的临床抢救工作奠定基础。
2.4培训中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纠正
2.4.1 胸外按压定位不当:可采取病人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作快速定位,或以食、中、 无名三指在模拟人身体上,由下向上找到胸骨下切迹,并迅速以无名指置于该处,食、中指的上方放上按压手之掌根。
2.4.2全手紧贴胸壁:双手手指交叉并抬起,脱离胸壁,仅用掌根接触胸壁。
2.4.3 手臂弯曲:强调用上半身的重量来按压,操作时应使肘关节位于伸直位。
2.4.4按压方向倾斜:保持膝关节不动,髋关节上下活动,方能使按压力垂直。
2.4.5松弛时间不足:强调按压幅度在下压 5cm 以上,松弛至胸廓复原,但松弛时掌根不应脱离胸壁,防止移位。
2.4.6 冲击式按压:因用力太粗暴,成为“冲击式”。压与松的时间,以挤压期限占整个周期的 50 — 60% 时,血量最为理想。
2.4.7 按压速度不均:可默念口诀,达到纠正快慢不一的错误。
2.4.8开放气道:采取正确的手法,双手用力方向相反并协调配合。注意托颌手的位置应在下颌角后方。
2.4.9 吹气困难:气道开放不够或漏气所造成,应加强开放气道手法的练习。
2.4.10 漏气:鼻孔未捏闭、口对口未贴紧所造成。捏鼻时,拇、食指应在两侧鼻翼最高处完全捏闭鼻孔,吹气时口唇应大于并贴切紧口,防止从两侧口角漏气。同时还应该注意拇、食指捏鼻孔后,其余的中、无名、小指宜伸直,防止戳伤眼球。
3 考核方法
3.1考核要求 依据2010AHA心肺复苏术的程序进行严格的单人与双人考核。新指南对简单却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进行了修改,推荐新的成人BLS流程由原来的ABC改为CAB,即先胸外按压,后人工呼吸。具体程序为:评估现场环境安全、病人无意识、呼救并启动紧急医疗服务系统(EMS)、无脉搏立即胸外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打开气道,人工吹气2次。连续CPR 5个周期,大约2 min,再次检查脉搏,无反应,再进行CPR,直至病人自主心跳呼吸恢复。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要保持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检查脉搏的时间不应超过 10 秒,如果 10 秒内没有明确触摸到脉搏,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考核过程中动作是否标准以急救模拟人的指示灯是否显示为标准。
3.2 考核方法 进行双人CPR考核。 主要考查学员之间的配合是否默契。 由一学员负责气道支持,用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通气,另一学员负责胸外按压,建立人工循环,每组学员的角色互相转变。双人CPR 考核采取随机组合的方式进行抽考,不仅要求学员程序标准、动作准确、技术娴熟,还要学员之间配合默契。
4 培训结果
培训通过PPT形式解读、网络录像、现场演示等方式,对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的重要知识点、操作步骤、易出现的錯误点等详细讲解,使全体培训学员及时更新并掌握了心肺复苏方面的新知识、新进展,进一步规范了CPR急救操作技能,从而提高了基层医师的急救能力。培训考核结果心肺复苏理论及操作技能均达到满分通过,在考核中学员技能操作过程有条不紊,手法娴熟,反应迅速,成为历次培训学员的最好成绩。结果证实此综合培训方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