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辩证思维驾驭对外文化交流

来源 :理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un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思想从坚持民族特性与时代精神的相互统一中体现 “守”与“变”的契合,从提倡相向而行与和而不同的相互统一中体现“同”与“异”的结合,从注重机制改革与方式创新的相互统一中体现“内”与“外”的配合,从强调相知相亲与合作共赢的相互统一中体现“情”与“利”的融合,这四个方面层次分明又有机结合为一体,充分采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进行逻辑架构,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与科学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思想,辩证思维,逻辑构架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7)06-0064-09
  对外文化交流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涉及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他的国外演讲,还是在国内的重要讲话中,都时常谈论到对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思想内容丰富,他在坚持民族特性与时代精神的相互统一中形成对外文化工作的新认识,在提倡相向而行与和而不同的相互统一中形成对外文化工作的新理念,在注重体制改革与方式创新的相互统一中形成对外文化工作的新方法,在强调相知相亲与合作共赢的相互统一中形成对外文化工作的新思路,分别对应着“守”与“变”的契合、“同”与“异”的结合、“内”与“外”的配合、“情”与“利”的融合,从而展现出内在清晰的辩证思维与逻辑层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独特性创建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守”与“变”的契合:坚持民族特性与时代精神的相互统一
  2014年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努力实现中华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于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1 〕。在隨后的会议中他一再提到,必须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本国本民族要珍惜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 〔2 〕, 绝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按照时代新进展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将能够体现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文化主旋律贯穿于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的方方面面。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3 〕“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明确了当前及今后对外文化工作的基本方略:一方面,“以我为主”首先彰显出对于中华文化的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浓厚的文化自信情感,这是在与外来文化发生碰撞时应有的价值底气、开展对外文化工作时应有的态度风范。同时“以我为主”也指明了对外文化工作要围绕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主要特点、主导作用而进行布局:首先,面对各种文化激荡融合的世界潮流,在对外文化工作中应该始终坚持中华文化的民族色彩不褪色、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其次,有着5000多年历史积淀的中华文明之所以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态,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包容性与感染力,以此作为主要特点不断发展从而保持了勃勃生机,因此必须善于利用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来开展对外工作。最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要勇于掌握主导权,要以博大精深的中国精神、浑然雄厚的中国力量积极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大潮,从而在与其他文明共同前进的道路上鲜明地展现中国价值;另一方面,“兼收并蓄”意味着在对外文化工作中要始终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与情怀,不断发现、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于中华文化革新、进步、发展的内容并将之转化为自我的一部分,从而做到与时代相结合以此保持中华文明的永久活力,最终推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此看出,习近平坚持把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按照时代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两方面相互结合起来,以此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及其在国际舞台的感召力与影响力,从而在对外开放格局中塑造世界文明大国形象、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发挥中华文化传播优势。
  (一)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围绕“以我为主”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前提。随着中国对外文化工作的全方位展开,将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中华文化将会接触到更多与自身相异的各类文化,在经历与各国、各民族文化发生相遇、碰撞与竞争的过程之后,在积极融入到由多元文化相互交融、激荡所形成的世界文化格局的同时,如何维护文化安全就成为对外文化工作的重要问题。为此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3 〕他强调,坚守民族传统文化立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始终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立足点,也是开展一切对外文化工作的先决条件。如果在对外开放中迷失了本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湮没了本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丢失了本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那么就会违背对外文化交流的初衷,无法达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对外进行国际传播的最终目的。习近平认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隔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3 〕。必须认清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4 〕208、弘扬中华文化博大精神是对外文化传播的基本目标,保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是对外文化工作的前提要务。
  只有始终坚定地站在“不忘本来”的基本立场上,逐渐扩大文化对外开放水平,才能更为顺利地“融合外来”,从而在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的对外传播过程之中,为讲述中华优秀文化故事、阐发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而积极“开辟未来”。因此习近平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 〔4 〕209。在对中华文化有着正确评价与科学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文化自觉程度、提升对于民族文化的价值自信与肯定,是应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文化对比与交锋的价值底气,是维护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与灵魂的思想保障,是对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先决条件。他鼓励号召全党在对外全面开放的工作中,要厘清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要树立起坚实的文化自信。他曾多次提到,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成就,影响了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文明发展,历史证明了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与吸引力,因此有理由相信中华文化能够在当今世界文化交融的大潮中不仅可以站稳脚跟,而且还可以在未来继续创造出更多的文明成果。习近平表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底气与底色。” 〔4 〕209-210在中德文化交流座谈会上他再次强调,“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 〔5 〕。由此看出,坚持中华民族特性、坚守民族文化立场,以坚实的文化自信感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积极向外传播中华文化,始终是習近平着重强调的一方面内容。   (二)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通过“兼收并蓄”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随着对外文化开放的持续深入,中外文化之间不断地发生相遇、交汇与碰撞,这为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了创新发展的历史新机遇。对外文化交流既为向外传播中华文明提供了便利,也同样为中华文化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更新自我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中华文化进行国际传播的背景之下,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如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与其他文明彼此交流、互相开放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世界潮流相适应的能力,借助文化交流激活中华文化内在与时俱进、自我更新的发展因子,从而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新的力量,是习近平在对外工作中反复提及的重要问题。中华传统文化固然有值得发扬传承的精华部分,但同样也存在不合时宜的糟粕成分。如果不加分辨地坚守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一味地抱残守缺、固步自封,那么不仅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而且在当今文化交流频繁的大环境下,只会严重削弱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因此习近平表示,“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6 〕156,要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有批判地加以改造、有区别地加以扬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3 〕正是通过与世界其他文明持续地交流,不断吸纳其他文化中有价值能学习借鉴的部分,进而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性转化,才逐渐形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华文明,因此这是推进中华文化前进发展、扩大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关键。
  通过中外文化交流,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去除自身文化内在的糟粕部分,学习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从各种文明中汲取养分以此丰富中华文化,这是对外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提出“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 〕203的工作思路:“創新性转化,就是要按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那些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与感召力。” 〔1 〕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强,不仅为中国打开了全面了解世界与时代发展的大门,而且各种文化的涌入与相遇,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改革创新带来了借鉴的模板:借助对外开放的大背景,可以及时了解当今世界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同时通过与各种文化相接触的机遇,可以借鉴其他文明中有益于自身的价值内涵与表现形式。因此凭借对外文化交流,可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便利,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从而在世界文化交融的大格局中发挥出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传播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习近平在对外文化工作中始终注重的。
  总之,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思想坚持“守”与“变”的相互契合。他认为,“中华文化既坚守根本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 〔7 〕,这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期以来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形成的特色,因此在对外全面开放的形势下,必须要始终强调这两者的紧密融合。坚持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民族特性,以坚实的文化自信开展对外文化工作,与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通过开放学习与相互借鉴激发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 〔1 〕,只有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前者强调对外交流中的文化坚守,后者提倡对外交流中的文化创新,两者相互统一形成了对外文化工作的新认识,从中体现出“守”与“变”相互融合的思想内涵。为此他呼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 〕坚持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民族特性,以坚实的文化自信开展对外文化工作,这是“以我为主”的必然要求;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通过开放学习与相互借鉴激发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这是“兼收并蓄”的最终目的。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 〔1 〕,只有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前者强调对外交流中围绕“以我为主”的文化坚守,后者提倡对外交流中基于“兼收并蓄”的文化创新,两者相互统一形成了对外文化工作的新认识,从中体现出“守”与“变”相互契合的思想内涵。
  二、“同”与“异”的结合:提倡相向而行与和而不同的相互统一
  习近平提倡世界各国人民应该摒弃彼此之间在文化认识上的隔阂与偏见,坚持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携手推进世界文明的进步,向着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奋斗目标相向而行。他指出,“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知相遇、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8 〕与此同时,在协力推动凝聚共识、强化一体的文明发展道路上,要秉持“和而不同”的思维理念,要有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情怀,认清“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 〔9 〕。既主张相向而行又坚持和而不同,是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思想的鲜明特点。
  (一)在消除隔阂的合作道路上相向而行,形成“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共识,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当今世界影响文明协同发展的障碍之一在于文化民族主义壁垒。由于在习惯、风俗、宗教、体制等方面各民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长期以来不同文明之间形成了较深的文化隔阂,尤其对于异质异形的文化形态来说彼此更是难以完全接受对方,例如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相互碰撞,由此造成在文化民族主义影响之下对于外来文化始终保持着警惕与对抗。与此同时,同质异形的文化形态间也同样存在矛盾与间隙,诸如东亚文化体系中个别国家对于以往处于文化领导地位的中国仍然心存芥蒂。加之近代以来各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刺激了一些国家的文化民族主义,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热衷于把所谓的“普世价值”强行推销给其他国家,更是加剧了不同文明之间敌对情绪的高涨。习近平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应该摒弃傲慢、偏见与前嫌,要认清“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道理,不同文明的成长、传播与交融不仅不会削弱各自的发展,而且通过协同合作、携手共进的方式能够促进认识上的理解与共融,还可以开启多元文化协同发展、和谐共生的道路,这将有助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通过跨国界、跨文明的交流活动,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坚定协同发展、携手前行的理念,将会成為各国进步发展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表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9 〕不同文明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潜在联系。彼此命运息息相关,通过携手共进、相向而行的文化道路共建,将进一步加深彼此的了解、增进彼此的理解、凝聚彼此的共识,这将有效防止由误解误读所导致的文明冲突,有助于巩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从而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共识“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10 〕10。因此“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8 〕只有始终强调对外文化交流与开放的重要性,通过不同文明的对话往来逐渐消融隔閡的坚冰,穿透由陌生、不解与误读所形成的文化民族主义壁垒,运用合作交流所产生的集体智慧,才能携手解决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难题。由此看出,倡导通过文化交流在相向而行、携手共进的道路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而实现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是习近平一再强调的内容。
  (二)秉持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习近平借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指出,“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 〔11 〕正是由于文明的多样性才造就了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才避免了单调与枯燥。历史发展告诉我们,虽然各类文明在内涵与形式上不尽相同,但是都在以独具特色的方式为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着自己力量,因此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彼此各有千秋同时又各有不足,不存在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习近平强调,“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 〔2 〕他就此指出,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中不应有傲慢与优越感、不以贬损对方为前提,这是在对外文化工作中必须要注意的。不同文明的差异不是阻挠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障碍,相反这正是价值所在: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了解、学习到不同文明的长处与优点。因此,必须在对文明多样性与差异性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在文化交流中推进彼此的共同发展。
  文明多样性决定了文化交流应该发扬多元包容、尊重差异的精神,所秉持的是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品格,它引领文化传播、决定传播境界,彰显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精神品格方面的气度、胸怀、胆识、眼光与底蕴。这正是中华民族历来传承的文化理念,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延续至今,和而不同被作为处理对外文化关系的基本理念。习近平认为,“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事万物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事万物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 〔2 〕他坚持要发扬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在欧洲学院演讲时他用“茶的含蓄内敛”与“酒的热烈奔放”分别比作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认为它们是解读世界、品味生命的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是可以兼容的,既可以品茶人生也可以饮酒纵情,主张用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推动中西方文明交流、促进文明之花竞相绽放。“和而不同”作为处理文化交流的价值理念,与西方所推崇的“普世价值”截然不同,它是以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为价值依归:不仅要懂得欣赏本民族所创造的文化之美,而且还要包容地鉴赏其他民族创造的文化之美,只有将各自之美与他人之美融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包容一切人类文明的和谐之美。习近平指出,“中国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尊重和保护文明多样性,积极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12 〕通过在文化交流中积极实践和而不同的理念,将促进文明多样性的维护与发展,也是文明交流的目标——“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9 〕因此,习近平注重以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引领对外文化工作,始终朝着包容民族多元文化、维护文明丰富多样、促进文明和谐共生的方向而前行。
  简而言之,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思想提倡“同”与“异”的相互结合。他坚持各国之间“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处事之道,强调不同文明在发展道路上具有互不抵触的一致性与共性,主张携手推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合作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此同时,他主张采用“和而不同”的华夏古老智慧来平等对待、切实尊重每一种文明,在多元包容的氛围中彼此学习互鉴,从而在维护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促进世界文明的和谐共生。前者从一体多元的角度提出不同文明有携手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可行性与共同目标,后者从多元一体的角度表述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现实特征与存在基础。相向而行与和而不同是一体两面的相关联部分,前者偏重文化交流中“同”的一面,后者侧重文化交流中“异”的一面,“同”寓于“异”之中,而“异”又受“同”的制约,求同存异、聚异化同是对外文化工作的基本理念,注重两者的相互结合是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思想的另一特点。
  三、“内”与“外”的配合:注重体制改革与方式创新的相互统一
  对外文化传播体现了一国文化“形于中”而“发于外”的过程:在推进文化事业改革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将本国文化以适当的途径有效地向外傳播。对外传播是文化成长的必然结果,见证了一国文化由内而外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以改革促发展从而扩大对外交流。与此同时,对外传播的方式又影响文化魅力能否完美展示、价值观念能否广泛接纳,这关乎对外的国际地位与形象。内促改革发展是基础,外推创新宣传是关键,两者共同决定着对外文化工作的成败。所以习近平一方面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4 〕207另一方面他又提出,“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 〔4 〕210可以看出,习近平既重视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增强外向传播的底气,又强调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增加文化传播力度、提升文化对外融合程度。   (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通过打造精品扩大文化贸易,促进文化产业外向型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及其产品贸易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关键。在国际环境中,文化贸易因其特有的促进经济往来、增进文化交流的双重作用不仅备受推崇而且非常重视,又因其不突出意识形态色彩的优势可以减少和避免带来冲突,从而使文化走出去更为顺畅 〔13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虽快,但仍然缺乏系统的、长期的、宏大的规划,存在着有内涵的原创文化产品较少、文化贸易服务附加值较低、国际自主文化品牌稀缺、外向型跨国文化企业匮乏等问题,致使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始终不占优势,严重削弱了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传统的文化管理体制是掣肘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它无法适应新技术、新形势下的文化发展态势,从而与时代进步相脱节、抑制了文化創新活力。为此,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提出了“以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4 〕的决定,从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以期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内在活力与国际竞争力。面对新媒体文化形态的出现、民营文化组织的涌现、新文化群体的活跃,习近平认为,“对传统文艺创作生产和传播,我们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措施,而对新的文艺形态,我们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这方面,我们必须跟上节拍,下工夫研究解决。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 〔7 〕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提升适应时代变化的能力,促进文化生产与传播机制的创新发展,繁荣文化产业建设,创造具有高附加值的自主文化品牌、培育国际知名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从而为中国文化 “走出去”的目标实现打下基础。
  习近平指出,“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6 〕155由政府管办文化的管理体制抑制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活跃国内文化市场、提高文化产业集约化与专业化水平等改革措施,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现代化文化市场体系,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建设、解放文化产业的生产力,从而为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提供支持。只有积极发展现代化文化产业,推动在动漫、音乐、艺术设计等文化领域形成产业建设热潮,增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与贸易附加值,以引导、扩大消费促进国内文化市场的深度开发,增加文化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塑造文化产业的优越性,最终才能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增加力量。为此,要完善对外文化输出体系,首先避免文化产品的同质化、低俗化现象,着力打造有创意的文化精品。习近平认为,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7 〕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原创性、丰富精神内涵、提升科技含量来打造文化精品,得到更多国外受众的关注与认同,才能保证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发挥优势,从而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此同时,要为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走出国门提供政策支持。习近平要求,“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3 〕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企业“走出去”工作,鼓励企业在境外开拓市场,增加国际市场贸易份额,从而为文化传播拓宽空间。还要加大对外文化投资力度,促成国内外企业文化产业合作以及海外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以便于中华文化融入海外各地的人文活动之中。
  (二)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拓宽对外交流新渠道,构建国际话语新体系,发挥新兴媒体的作用,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碰撞与冲突的日趋增多,以及新媒介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传统对外文化宣传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际传播新环境,传播力度与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导致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格局中影响力不强、国际话语权缺失。习近平提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 〔6 〕155着力解决以往对外宣传的表现形式呆板、议题设置被动、官方色彩较浓、内容策划不足、语言表述生硬等问题,在对外工作中积极运用开放理念不断革新思维、创新方式,力求在适应国际传播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更有效、更迅速的全球化传播。
  首先,要重视民间的力量,拓宽民间对外交流新渠道。习近平提出,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6 〕161-162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传播时刻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 一旦失去了人民群众的参与,那么不仅会抹去对外传播的意义,而且也会缺失文化传播的内在动力。所以必须发挥以人民群众为传播主体的优势,“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6 〕161,以此拓宽对外交流传播的渠道,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政府来推动文化对外宣传的局面。依靠民间文化交往,不仅顺应当今国际潮流,而且还以开放革新的举措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出去”。习近平为此作出批示,鼓励民间力量介入对外宣传,充分挖掘民间组织与个人的潜力,促使在国际竞争中迸发出民间组织与个人的精神活力。通过将社会组织、个人等民间力量纳入对外传播体系,建立多层次的人文交流平台,让其与政府、企业等其他传播主体形成合力,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其次,构建融通中外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国际话语新体系,探寻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以往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時由于沿用纯中国式话语思维、缺少国际表达,进而导致中国故事难以被国外受众理解,导致国际话语权的丢失。习近平指出,“我们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不少方面还没有话语权,甚至处于‘无语’与‘失语’状态,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 〔4 〕210对外宣传不是生硬地讲述中国故事,而是要贴近国外民众的欣赏习惯与审美情趣,采用易于为他们接纳的话语表达方式,遵循国外人群的话语逻辑,用外国思维生动讲述中国故事,正确发出中国声音,以此让他们更好地体验中国文化。通过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促使中国故事直抵人心、促使中国声音入耳入脑,用故事打动人心,用真心传播文化。在具体的对外交流中应注意提升交流的有效性,注重语言的趣味性与凝聚性,“要加强凝练与阐释……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与传播的方方面面” 〔6 〕161,从而为中国价值理念的传播营造良好的话语环境。为此要转变大国话语体系,避免使用较易引起文化冲突与意识形态对抗的传播语言,在文化交流中融入柔性元素,形成能够展现融通中外新概念新范畴的话语风格,促使中国文化真正具有国际话语权。   最后,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通过强化互联网思维更新对外宣传模式,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手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快速、便捷等优势形成了迅猛发展的态势,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信息流通的行为模式,改变了媒体传播的国际格局,成为各国推进对外文化战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强调,要“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6 〕162。我们要借助新媒体促进中国故事对外叙述的多媒体化,使对外宣传更为生动、立体、鲜活,从而将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当代中国艺术等在内的文化样式,有血有肉地展现在国外受众面前。习近平指明要以“互联网思维”革新对外传播思维,促进新媒体传播力的形成,从而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进行及时、形象、全面的对外宣传。他要求,“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改进创新网上宣传,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大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与舆论引导能力。” 〔1 〕新兴媒体在信息流通方面的平民化、通俗化特点创造了自由广阔的传播空间,同样也在倒逼传统媒体进行传播改革方面起到了推进作用。通过综合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融合的传播手段,遵循现代傳播规律,进行因时、因地、因势的传播,提升主流媒体在对外文化宣传中的传播力。
  最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突破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境,客观、公正、全面地展示中国形象。虽然近些年通过大量对外宣传,从而使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宣传效果并不理想,仅仅停留在讲述故事的层面,而远没有达到讲好故事的高度。一方面,由于中西方在意识形态、文化形态等方面的差异,造成西方敌对势力始终带着冷战思维利用舆论四处散播“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多以负面信息报道中国,损害中国国际形象,导致国外民众带着偏见片面地看待有关中国的一切事物,从而难以形成对于中国文化的理性认知;另一方面,由于以往受到综合国力的制约,导致国际舆论的主导权长期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在国际舆论格局不均衡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对外宣传一直处于被动的不利局面。中国媒体在国际上舆论影响力的弱小,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深度传播,从而难以全面地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精神风貌。为此习近平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3 〕只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依靠重视传统基础设施、运用网络社交平台、培养对外传播人才等方式在国际舆论市场上抢占阵地、拓展空间,以此不断提高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实际地位,达到积极引导与影响国际舆论的目的,才能有效抵制西方媒体刻意的歪曲宣传,进而通过充分展示中国民主和谐、文明富强的国家形象,让国外民众在客观、真实的报道中真正地了解、认识与接受中国,从而为顺利地进行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习近平要求,“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3 〕通过提高传播手段的先进性、系统性、科学性、专业性,以此在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等方面形成强大的国际传播力量,能够更为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现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形象,从而形成良好印象,最终为更加深入人心地讲好中国故事奠定基础。
  總之,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思想注重“内”与“外”的相互配合。他强调对内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繁荣国内文化市场,从而提升国家文化产业实力,打造有内涵的文化精品、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大力推动对外文化贸易,促使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同时,他也要求对外创新宣传方式,在拓宽对外交流新渠道、构建国际话语新体系、发挥新兴媒体作用、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方面下足工夫,从而提升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力、传播力与感染力。前者从对内提升实力出发探讨如何夯实对外交流的基础,后者从对外改进方式出发研究如何提升对外传播的效果,内在实力决定着对外传播的可能,对外方式的改进又能反促内在实力的增强。只有将内外两方面统一从而形成对外文化工作的新方法,也就是说,将体制改革与方式创新结合起来促成“内”与“外”的配合从而形成合力,才能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保证其在对外交流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四、“情”与“利”的融合:强调相知相亲与合作共赢的相互统一
  文化交流不仅可以推动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互信互助、心灵相通的情感交流,而且还可以促进各国人民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利益融合。习近平强调在对外文化工作中要将这两者进行高度统一。他认为,“文化在增进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方面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12 〕,要善于通过广结文缘更好地广交朋友,通过积极扩大文化交流与人文合作为增进人民感情提供支持。文化交流可以消除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制度背景下人民之间的误解与隔阂,发挥沟通心灵的作用。随着人民情感的加深,彼此理解、认同的增多,那么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利益融合之路也将开启。所以,习近平表示要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他说:“合作共赢的理念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广泛领域” 〔15 〕,要始终坚持走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道路,“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寻求共同发展。” 〔15 〕为此,必须坚决抵制西方国家强势进行文化输出的模式,不仅让所有国家参与到文化合作中,而且共同分享文明发展的成果,尤其使那些弱势国家也能从中受益,这样才能促使彼此利益融合、杜绝文明冲突,从而促成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格局。
  (一)加强文化交流增进人民情感,形成相知相亲、情意互通的友好环境,扩大人文合作基础。当今世界引发文明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对于彼此的陌生、误解与偏见,文化思想上的隔阂导致彼此的不信任进而产生矛盾。为此,要通过文化交流来穿透不同文明之间的隔膜,习近平认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只要我们加强交流,持之以恒,偏见和误解就会消于无形。” 〔5 〕借助文化交流所传达的不仅是一种文化底蕴、一种文化气度、一种文化观念,而且还是春风化雨、滴水穿石的传播境界。要发挥文化传播以文化人的力量,让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达到熏陶人、感染人的目的,提升思想觉悟与精神境界,从中学会以理解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以心相交的方式对待他人。只有各国文化长期交流融合,各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局面才能持之以恒。他借用“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的道理,道出了各国人民友好的关键在于心灵思想的沟通畅达、精神思维的共鸣齐震,而文化交流则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人民情感,使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是国际友好关系发展的基础工程。   习近平指出,文化交流具有独具一格的特殊优势,“如果说政治、经济、安全合作是推动国家关系发展的刚力,那么人文交流则是民众加强感情、沟通心灵的柔力。” 〔12 〕为了发挥文化交流的柔力作用,以此促成以诚相待、相知相亲、情意互通的国际友好局面,各国应该为继续推动文化交流积极地创造条件,使各种文化符号散播于各国民间的日常生活空间,促进培养包容天下的文化品格、和谐万物的文化情怀,使之凝练成为品鉴不同文化趣味、聆听别样文化韵律的生活方式,以此让理解、尊重、相知、相亲的种子在民心之中生根发芽,从而为建设守望互助、情感交融的和谐世界而强化民意基础、夯实社会根基。习近平强调,这种“以文促情”的民间交往必须通过在科学、教育、体育、影视、新闻等人文领域广泛地开展务实合作,从而使“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影视桥、研讨会、智库对话等人文合作项目百花纷呈,人们往来频繁,在交流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8 〕文化交流以沟通彼此心灵、交汇彼此感知、聚合彼此观念的独特效果,逐渐地构建、不断地强化各国人民相知相守的共同情感基础,因此习近平认为要积极发挥人文交流在促进民间友好交往、建立国际和谐关系方面的作用。
  (二)坚持以合作共赢的思维开展人文交流,构建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国际格局。世界各国在智力资源、文化资源方面有著各自的潜在优势,但由于各国在经济水平、文化基础、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一些文化底蕴深厚国家的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发展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并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文化交流,各国传统文化将获得重新焕发活力的生机,使其潜在价值得到充分开发,让不同文明互联互通形成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促使各国文化资源都能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创造出更多价值,从而使各国都能从中受益,实现资源开发的利益共享与共同发展。为此,必须以合作共赢的新思维来拓展人文交流,将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作为目标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基础,促使各国利益的相融相生。习近平呼吁,“我们应该把本国利益各国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不能这边拆台、那边拆台,要互相补台、好戏连台。要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 〔10 〕9各国要加强人文项目合作,相互融通、相互借鉴、相互启发,推进文化、智力资源的共同开发与互相扶持,为彼此的利益融合、成果共享奠定深厚基础。
  习近平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全方位加强和拓展同亚洲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 〔12 〕。在人文合作中不仅注重自身实力的提升、利益的增长,而且将更多照顾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 〔12 〕。尤其要注重关切更多弱势国家的利益所得,通过一系列对外政策帮助他们共同发展、携手进步。“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3 〕通过文化交流将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与经典模式推广到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在投资融资、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帮助建设新型产业园来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使其能够从人文合作中真正受益,这样反过来就能促进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推进与中国的文化产品贸易,从而支持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型发展。为此,必须深化人文合作,拓宽人文交流领域,以此推动文化、智力等資源方面的共享共建。他说:“我们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与合作网络。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 〔8 〕,从而使各国借助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惠及他人的基础上共享资源开发的成果,以此将各国切身利益相互交融在一起,以促进彼此的发展来推动共同利益的实现,最终构建起互利互惠、利益共享的国际格局。
  综上,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思想强调“情”与“利”的相互融合。他表示要推动各国民间文化交流,增进与培养人民之间的情感,在文化上产生亲近感从而相互信任,以此为开展更多务实合作项目奠定群众基础,同时在人文合作中践行合作共赢的思维,摒弃你输我赢的零和思维,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人利益,让所有参与文化交流的国家都能获利,进而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一方面注重文化交流中的情感增进,另一方面强调文化合作中的利益增长,通过将“情”与“利”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以情促利”“以利换情”的对外文化工作新思路,提倡“情”与“利”的兼顾兼得、“情”与“利”的平衡共赢,促使推动对外关系发展的“情感柔力”与“利益刚力”两种力量交汇融通,从而形成巨大动力来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创造中国文化新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之六)〔N〕.人民日报,2014-07-09.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6-10-28.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杜尚泽,郑 红.习近平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N〕.人民日报,2014-03-30.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8〕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N〕.人民日报,2017-05-15.
  〔9〕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
  〔10〕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在第六十一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上的致辞〔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0187863.html.
  〔12〕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N〕.人民日报,2014-07-05.
  〔13〕郭玉兰.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积极贡献〔J〕.前进,2016(8).
  〔1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15〕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N〕.人民日报,2015-03-29.
  责任编辑 吕晓斌
其他文献
〔摘要〕坚持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关键是要不断增强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和创新力,抗疫实践中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正是体现在这四个维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是坚强领导力,凸显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势;二是应变组织力,统筹制度性与灵活性、整体性与精准性的兼容优势;三是制度执行力,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的协同优势;四是科技创新力,数字技术赋能政府治理的创新优势。  〔关键词〕新型举国体制,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创
摘 要: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结果的运用等方面指出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的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的差距,认为产生差距的原因主要有: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体育学科的边缘地位、体育教师自身的主动性不足、教师评价与教师管理混同,体育教师工作的复杂性等。提出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首先需要规范应然状态,为教师评价提供参考;其次要参照应然状态规范实然状态,真正发挥教师评价的功效。  关 键
2017年的诺贝尔奖颁给了冷冻电镜技术,什么是冷冻电镜?它在分子生物物理学领域产生了哪些技术革命?想要了解冷冻电镜,先要从它的祖先显微镜说起。说到显微镜就不能不提到伟大的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胡克的显微镜与《显微图谱》  胡克是一位牧师的儿子,少年时进入伦敦威斯敏斯特公学学习,随后进入了牛津大学,并很快凭借自身的聪颖成为了波义耳的助手。从1662年起,胡克担任英国皇家学会的实验
据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研发出一款新型高科技材料,可通过发电显著加快伤口愈合。    这种新型高科技材料为聚偏二氟乙烯(PVDF),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愈合伤口。当聚偏二氟乙烯与其他表面(包括人体皮肤)接触时,会产生少量电流。美国航空航天局朗格里研究中心(Langley Research Center)资深材料科学家西奥奇(Emilie Siochi)说,如果使聚偏二氟乙烯正确贴
1984年3月,在召开的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上,海南的领导曾问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谷牧,在传达当年2月14日邓小平与几位领导同志的谈话精神时,为什么不提“海南20年赶台湾”。因为邓小平的这句话对于他们来说,不啻是一把尚方宝剑。那次谈话,邓小平确实说过“如果用20年时间把海南岛的经济发展到台湾的水平,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谷牧有意不提“海南20年赶台湾”这句话,是因为他想到了1958年毛泽东试探
小雪时节,未见飘雪。但在我心里,总有那一片雪,无边无际,洁白无瑕,静好如诗。  雪满世界的景色,总是令我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放眼望去,山川、树木、房屋、大地,到处都罩了厚重的雪,世界成了清一色的白,粉妆玉砌一般。于是,群山银装素裹,松林玉树琼枝,大路变得清清白白,绵延到远方。  雪落的声音很美妙,雪花落在树叶上的“沙沙”声,是那么轻盈而有诗意。当雪落在衣服上,你仔细听,仿佛听到大自然的声音,如天
摘 要:根据2015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肇庆学院、惠州学院5所广东高校51 967名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运用基尼系数探讨地区、城乡、年级之间学生体质健康的差异性,运用因子分析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对于体质健康差距,地区之间较大,城乡之间较小,年级之间最小;对于体质健康水平,珠三角地区高于其它地区,城市高于农村,大二高于大一,大二到大四呈下降趋势,
摘 要:研究以马塞尔·莫斯、皮埃尔·布尔迪、米歇尔·福柯等人的身体技术理论为基础,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要手段,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对日本千叶县太极拳教室中不同水平学员,在太极拳身体技术习得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以检验太极拳身体技术的习得与社会结构,以及与身体抵抗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表明太极拳身体技术的习得不仅是通过权威的模仿、惯习的规则化、规训等社会结构来进行复制,而且还包括身体构造而引发的
本期《体育网刊》来稿具有两大特点:第一,贴近现实,紧扣当前社会体育热点,既有对学校体育教改、学生体质的关注,也有对当前社会体育、职业体育的探讨;第二,不苟同大众论调,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本期“中小学体育教师园地”的文章不少,内容有关于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如:《基于合作学习的体育教学模式及其教法选择》;还有关于体育课堂教学的,如:《如何还给学生真实体育课堂》、《调动学生游戏热情的“一二三”
摘 要:对广东省4地市40所中学(初中20所、高中20所)的12 000名13~18岁学生体质健康进行调研。结果显示:2014年广东省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身体机能指标如肺活量,部分身体素质指标如女生50 m跑和800 m跑、1 min仰卧起坐,男生1 000 m跑及引体向上指标略有回升;身体素质如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男生50 m跑指标,身体形态BMI指数指标呈现下降趋势。总体而言,广东省青少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