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36.166
心律失常一般常见于中医“心悸”“怔忡”“胸痹”“厥证”等范畴,脉均见迟脉,实属“迟脉证”。其发生多由于心、肾、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及痰阻、血瘀、寒邪引起,临床表现不仅有胸闷、心悸、气短、疲乏等心气虚弱症候,常同时伴有面白畏寒、眩晕昏厥,腰膝酸软等心肾阳虚证候的特点。
心律失常的脉象特点,早在秦汉时期,便提出了心律失常典型脉象有促、结、代脉之名,明确结、代脉的概念,描述了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脉象的特征;在西晋至隋唐五代时期,以王叔和《脉经》最具有代表性,对心律失常脉象的认识不局限于促、结、代脉,还有数、迟、涩、芤及诸多死脉,确立了心律失常脉象更为客观具体的内容。诸多医家对《脉经》论述的心律失常脉象各有不同的理解,并对促、结、代脉、涩脉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心律失常脉象的理解和认识更切合临床实际。如代脉来时见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特点是止有常数,每次歇止的时间较长。结脉为来缓,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速率迟缓,在搏动迟缓中时而有一次歇止,止后又有搏动,歇止无一定的规律性;迟脉速率迟缓,至数不及一息三至;促脉来时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其表现是心率快,在搏动的过程中有时歇止,但歇止没有一定规律,止后复博动。
心律失常一般常见于中医“心悸”“怔忡”“胸痹”“厥证”等范畴,脉均见迟脉,实属“迟脉证”。其发生多由于心、肾、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及痰阻、血瘀、寒邪引起,临床表现不仅有胸闷、心悸、气短、疲乏等心气虚弱症候,常同时伴有面白畏寒、眩晕昏厥,腰膝酸软等心肾阳虚证候的特点。
心律失常的脉象特点,早在秦汉时期,便提出了心律失常典型脉象有促、结、代脉之名,明确结、代脉的概念,描述了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脉象的特征;在西晋至隋唐五代时期,以王叔和《脉经》最具有代表性,对心律失常脉象的认识不局限于促、结、代脉,还有数、迟、涩、芤及诸多死脉,确立了心律失常脉象更为客观具体的内容。诸多医家对《脉经》论述的心律失常脉象各有不同的理解,并对促、结、代脉、涩脉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心律失常脉象的理解和认识更切合临床实际。如代脉来时见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特点是止有常数,每次歇止的时间较长。结脉为来缓,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速率迟缓,在搏动迟缓中时而有一次歇止,止后又有搏动,歇止无一定的规律性;迟脉速率迟缓,至数不及一息三至;促脉来时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其表现是心率快,在搏动的过程中有时歇止,但歇止没有一定规律,止后复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