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把共产主义的任务归结为异化的扬弃和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直至今日,这一任务并没有过时,相反却更具紧迫性,更值得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探究。
一、商品拜物教和物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绘的商品拜物教现象揭示了商品经济结构的内在本性——以物的关系掩盖人的关系,“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卢卡奇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并进一步指出商品拜物教现象正是现代人的物化现象,“人们已经多次指出了商品结构的本质,其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物的特性,从而获得了一种‘虚幻的客观性’,即一种看来十分合理的和包罗一切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掩盖了商品的基本性质(即人与人的关系)的一切痕迹。”物化现象有自我的生成过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经济关系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少有人能够看透这个物性化的面纱。”也就是说随着资本逻辑的不断拓展,物化现象必然不断加剧。
二、资本全球化生成的物化的普遍性和物化意识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商品还是货币,都以越来越普遍和深入的方式转化为资本。资本是掩盖其他一切色彩的“普照的光”,也是决定一切存在物比重的“特殊的以太”。然而这种“普照的光”和“特殊的以太”也在以物化的面目呈现着。“在资本—利润(或者,更好的形式是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中,在这个表示价值和一般财富的各个组成部分同财富的各种源泉的联系的经济三位一体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物质生产关系和它的历史社会规定性直接融合在一起的现象已经完成: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为社会的人物,同时又直接作为单纯的物,在兴妖作怪。”资本拜物教成为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真理和归宿。
更为可怕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资本已侵蚀并渗透到现代社会的一切领域之中,它也不再单纯是地区性的权力,而是成了世界性的权力。“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就使得资本拜物教弥漫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物化达到了空前的普遍。
物化在全世界的普遍化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物化的内化,即物化不只是作为一种统治人、支配人的外在力量和结构而存在,而是内化到人的生存结构和活动方式之中,变成一种物化意识。所谓物化意识是指人自觉地或非批判的与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认同的意识状态。具体说来,它是指这样一种生存状态:物化的结构逐步积淀到人们的思想结构之中,人从意识上缺乏超越这种物化结构的倾向,反而将这种物化结构当作外在的规律和人的本来命运加以遵循和服从。由此,人丧失了批判和超越的主体性维度。就如卢卡奇所描述的:“因为所有上述理由,物性化的心灵已经开始把它们看作为他的社会存在的真正代表。商品的商品特征,商品的可以计算的抽象的、数量的方式在这里表现为最纯粹的形式:物性化的心灵必然把它变成这样的形式,即物性化的心灵的真实的直接性通过这种形式变得显而易见了,它——作为物性化的意识——甚至并不企图超越这种形式。相反,物性化的心灵关心的是通过‘科学的深化’这些规律的作用而使其永久化。这是当资本主义的体系在越来越高的水平上,从经济上不断生产和再生产自身的时候,物性化的结构一步一步的,越来越致命的,越来越决定性的陷入到人的意识之中。”
对于这种物化的统治,现已无法凭借单纯的政治力量进行消除,而必须依赖更加深刻的意识形态反抗,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在全社会重塑并弘扬批判意识,恢复创造性的主体。
三、重塑批判意识,呼吁理论研究的“现实性”自觉
何为批判?哲学上的批判不在于简单的否定或谴责,而在于为人类的现存和未来之间建立起一种超越的维度,形成人类发展的内在自我意识,“就批判而言,我们指的是一种理智的、最终注重实效的努力,即不满足于接受流行的观点、行为,不满足于不假思索的、只凭习惯而接受社会状况的那种努力;批判指的是那种目的在于协调社会生活中个体间的关系,协调它们与普通观念和时代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的那种努力,指的是在上述东西的发展中去追根溯源的努力,是区分现象与本质的努力,是考察事物的基础的努力,简言之,是真正认识上述各种事物的努力。”而且有意识的进行批判是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对历史进程的解释是经济结构的必然产物,同时也包括了由这种秩序产生出的对秩序的抗议,也包括了人类的自决的观念,因此人类的未来依赖于对现存的批判态度,掀起当代的“意识革命”势在必行。
然而,深受物化结构和物化意识支配的人们要获得自觉的批判意识需要艰巨的努力和漫长的道路,如卢卡奇所言,“作为资本主义的产物,无产阶级必然从属于它的创造者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是非人性的和物化的。毋庸置疑,无产阶级的存在包含着批判和否定这种生活方式。但只有在资本主义客观危机已经成熟,无产阶级已经到达真正的阶级意识并能充分理解这种危机时,它才能超出物性化的批判。所以,它对它的对手只具有否定的优势,的确,如果它只不过否定资本主义的某些方面,如果它甚至不想批判这一整体,那么它就不能取得这种否定的优势。”
在这艰难的过程中,人们要想以一种自觉的批判意识来同当今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物化意识相抗衡,并在意识形态领域逐步取得主导地位,按照卢卡奇的设想,要求人们首先完成自身的意识结构的转变,即“内在转变”和“自我教育”。然而要想实现这一过程,笔者认为第一步应当呼吁理论研究的“现实性”的自觉。
提倡理论研究的“现实性”自觉,重塑批判意识并不是消除资本逻辑的替代性方案,这只是建构未来“乌托邦”的基础。没有这种理论自觉和批判意识,我们就会永远处在资本逻辑的规划中,因此,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当代主体关注和深刻探究的问题。
一、商品拜物教和物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绘的商品拜物教现象揭示了商品经济结构的内在本性——以物的关系掩盖人的关系,“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卢卡奇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并进一步指出商品拜物教现象正是现代人的物化现象,“人们已经多次指出了商品结构的本质,其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物的特性,从而获得了一种‘虚幻的客观性’,即一种看来十分合理的和包罗一切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掩盖了商品的基本性质(即人与人的关系)的一切痕迹。”物化现象有自我的生成过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经济关系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少有人能够看透这个物性化的面纱。”也就是说随着资本逻辑的不断拓展,物化现象必然不断加剧。
二、资本全球化生成的物化的普遍性和物化意识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商品还是货币,都以越来越普遍和深入的方式转化为资本。资本是掩盖其他一切色彩的“普照的光”,也是决定一切存在物比重的“特殊的以太”。然而这种“普照的光”和“特殊的以太”也在以物化的面目呈现着。“在资本—利润(或者,更好的形式是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中,在这个表示价值和一般财富的各个组成部分同财富的各种源泉的联系的经济三位一体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物质生产关系和它的历史社会规定性直接融合在一起的现象已经完成: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为社会的人物,同时又直接作为单纯的物,在兴妖作怪。”资本拜物教成为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真理和归宿。
更为可怕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资本已侵蚀并渗透到现代社会的一切领域之中,它也不再单纯是地区性的权力,而是成了世界性的权力。“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就使得资本拜物教弥漫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物化达到了空前的普遍。
物化在全世界的普遍化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物化的内化,即物化不只是作为一种统治人、支配人的外在力量和结构而存在,而是内化到人的生存结构和活动方式之中,变成一种物化意识。所谓物化意识是指人自觉地或非批判的与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认同的意识状态。具体说来,它是指这样一种生存状态:物化的结构逐步积淀到人们的思想结构之中,人从意识上缺乏超越这种物化结构的倾向,反而将这种物化结构当作外在的规律和人的本来命运加以遵循和服从。由此,人丧失了批判和超越的主体性维度。就如卢卡奇所描述的:“因为所有上述理由,物性化的心灵已经开始把它们看作为他的社会存在的真正代表。商品的商品特征,商品的可以计算的抽象的、数量的方式在这里表现为最纯粹的形式:物性化的心灵必然把它变成这样的形式,即物性化的心灵的真实的直接性通过这种形式变得显而易见了,它——作为物性化的意识——甚至并不企图超越这种形式。相反,物性化的心灵关心的是通过‘科学的深化’这些规律的作用而使其永久化。这是当资本主义的体系在越来越高的水平上,从经济上不断生产和再生产自身的时候,物性化的结构一步一步的,越来越致命的,越来越决定性的陷入到人的意识之中。”
对于这种物化的统治,现已无法凭借单纯的政治力量进行消除,而必须依赖更加深刻的意识形态反抗,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在全社会重塑并弘扬批判意识,恢复创造性的主体。
三、重塑批判意识,呼吁理论研究的“现实性”自觉
何为批判?哲学上的批判不在于简单的否定或谴责,而在于为人类的现存和未来之间建立起一种超越的维度,形成人类发展的内在自我意识,“就批判而言,我们指的是一种理智的、最终注重实效的努力,即不满足于接受流行的观点、行为,不满足于不假思索的、只凭习惯而接受社会状况的那种努力;批判指的是那种目的在于协调社会生活中个体间的关系,协调它们与普通观念和时代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的那种努力,指的是在上述东西的发展中去追根溯源的努力,是区分现象与本质的努力,是考察事物的基础的努力,简言之,是真正认识上述各种事物的努力。”而且有意识的进行批判是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对历史进程的解释是经济结构的必然产物,同时也包括了由这种秩序产生出的对秩序的抗议,也包括了人类的自决的观念,因此人类的未来依赖于对现存的批判态度,掀起当代的“意识革命”势在必行。
然而,深受物化结构和物化意识支配的人们要获得自觉的批判意识需要艰巨的努力和漫长的道路,如卢卡奇所言,“作为资本主义的产物,无产阶级必然从属于它的创造者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是非人性的和物化的。毋庸置疑,无产阶级的存在包含着批判和否定这种生活方式。但只有在资本主义客观危机已经成熟,无产阶级已经到达真正的阶级意识并能充分理解这种危机时,它才能超出物性化的批判。所以,它对它的对手只具有否定的优势,的确,如果它只不过否定资本主义的某些方面,如果它甚至不想批判这一整体,那么它就不能取得这种否定的优势。”
在这艰难的过程中,人们要想以一种自觉的批判意识来同当今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物化意识相抗衡,并在意识形态领域逐步取得主导地位,按照卢卡奇的设想,要求人们首先完成自身的意识结构的转变,即“内在转变”和“自我教育”。然而要想实现这一过程,笔者认为第一步应当呼吁理论研究的“现实性”的自觉。
提倡理论研究的“现实性”自觉,重塑批判意识并不是消除资本逻辑的替代性方案,这只是建构未来“乌托邦”的基础。没有这种理论自觉和批判意识,我们就会永远处在资本逻辑的规划中,因此,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当代主体关注和深刻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