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生活现实出发,加强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自始至终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处于积极创新的状态,有进行创造的欲望,才能提高创造能力。那么,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各个国家课程改革的方向,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拓展学生的视野,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来组织教与学,从而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活动中激发创新动机。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当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人民币后,教师模拟开设了一个“小小超市”。超市里有各种学习用品,并都明码标价,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个信封,让学生用信封中的钱自由地购买学习用品,教师同时提问:你用这些钱买几样学习用品,你有多少种不同的买法?这样,学生思维活跃,不断地想出各种买法。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活动,学生的意见更贴近生活。更富有创造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
二、灵活运用教材。激活创新灵感
1 在操作活动中得到创新源泉
学习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要教会学生学习。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即“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来组织教学。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数学课上,必须加强操作,为学生多设计一些操作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这样,学生在动动手、动动口、画画图、摆摆棒之类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一些新问题。例如,教“得数是7的加法”这一课,教师首先出示一道富有思考性的题目:( ) ( )=7,接着让学生拿出7个圆片在桌上摆,摆一次写一道算式,如摆出000000 0,便写出6 1=7,然后把圆片依次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再写算式,直到全班学生把算式1 6=7,5 2=7,2 5=7,3 4=7,4 3=7,0 7=7,7 0=7都摆出来,教师又结合书上的意图,组织学生讨论每题的意义。这样,在操作中学生思维得到了开发,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这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而创造灵感也来自于儿童的手指尖。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操作时,不仅要着眼于“如何教”,更要着眼于“如何学”,再在操作中加强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为什么去操作,怎么去操作。此外,我们要保护好学生的创造灵感,多创设自由活动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
2 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触动创新灵感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有其独特性,也存在局限性,让学生围绕一个任务共同探讨合作交流,在互相切磋中,学生的思维会触类旁通,豁然开朗,一点即燃,或许创新见解就弹出来了。例如,教学“13-5=”,原先让学生想因为5 8=13,所以13-5=8,实际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探索适合自己思维习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看看有什么好办法。这样,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便成了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而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非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总是希望自己是一个钻研者、发现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时空和机会,鼓励他们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在自主探索中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三、强化应用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做一做、量一量、验一验、用一用,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意识。例如,教学“统计”一课。可让学生统计班上每一小组的总人数以及男生和女生的人数,让学生通过这些人数编数学问题。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去了解生活中物体的数量,有关树木、家禽、桌子、汽车等之类的应用题。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知道了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需要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也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周围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之广。
总之,数学实践活动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有利于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各个国家课程改革的方向,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拓展学生的视野,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来组织教与学,从而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活动中激发创新动机。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当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人民币后,教师模拟开设了一个“小小超市”。超市里有各种学习用品,并都明码标价,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个信封,让学生用信封中的钱自由地购买学习用品,教师同时提问:你用这些钱买几样学习用品,你有多少种不同的买法?这样,学生思维活跃,不断地想出各种买法。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活动,学生的意见更贴近生活。更富有创造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
二、灵活运用教材。激活创新灵感
1 在操作活动中得到创新源泉
学习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要教会学生学习。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即“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来组织教学。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数学课上,必须加强操作,为学生多设计一些操作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这样,学生在动动手、动动口、画画图、摆摆棒之类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一些新问题。例如,教“得数是7的加法”这一课,教师首先出示一道富有思考性的题目:( ) ( )=7,接着让学生拿出7个圆片在桌上摆,摆一次写一道算式,如摆出000000 0,便写出6 1=7,然后把圆片依次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再写算式,直到全班学生把算式1 6=7,5 2=7,2 5=7,3 4=7,4 3=7,0 7=7,7 0=7都摆出来,教师又结合书上的意图,组织学生讨论每题的意义。这样,在操作中学生思维得到了开发,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这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而创造灵感也来自于儿童的手指尖。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操作时,不仅要着眼于“如何教”,更要着眼于“如何学”,再在操作中加强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为什么去操作,怎么去操作。此外,我们要保护好学生的创造灵感,多创设自由活动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
2 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触动创新灵感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有其独特性,也存在局限性,让学生围绕一个任务共同探讨合作交流,在互相切磋中,学生的思维会触类旁通,豁然开朗,一点即燃,或许创新见解就弹出来了。例如,教学“13-5=”,原先让学生想因为5 8=13,所以13-5=8,实际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探索适合自己思维习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看看有什么好办法。这样,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便成了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而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非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总是希望自己是一个钻研者、发现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时空和机会,鼓励他们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在自主探索中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三、强化应用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做一做、量一量、验一验、用一用,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意识。例如,教学“统计”一课。可让学生统计班上每一小组的总人数以及男生和女生的人数,让学生通过这些人数编数学问题。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去了解生活中物体的数量,有关树木、家禽、桌子、汽车等之类的应用题。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知道了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需要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也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周围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之广。
总之,数学实践活动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有利于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