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及新课改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推进和落实,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也有了全新的要求,即教师在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也应将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提到日程中来。美术作为对学生审美鉴赏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进行培养的学科,以及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然而现如今的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并没有得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因而采用科学的方式和手段来贯彻这一目标的落实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阐述,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动手能力;课堂情境;多样化教学;实践活动
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术的魅力所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亲身实践中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为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意识和能力,使美术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改进和提升。
一、创设课堂情境,增强美术教学吸引力
借助多媒体营造生动直观的课堂情境是提升美术课堂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所在。以往的美术教学过于单调、枯燥,往往是教师向学生讲解美术绘画技巧并让学生反复进行绘画练习,忽视了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导致美术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借助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将枯燥的美术绘画技巧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使美术教学以富含趣味性的方式展现出来。为此,小学美术教师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巧妙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生动、适宜的课堂情境,促进学生想象力及灵感的激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创作空间,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以“畫家笔下的童话”这部分内容为例,我就在课堂的伊始环节展现了学生熟知的一些童话故事的插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白雪公主》、《神笔马良》等等,并借助这些生动、直观的插画引导学生深思作品展现了怎样的情感世界。生动、有趣的画面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他们都尽情抒发着各自的所思所想,我也趁机向学生介绍如何正确赏析这些插画,以及插画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从而顺势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如此,通过借助多媒体实现良好情境的设置,不仅将美术理论知识生动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索意识,增添了美术教学的感染力及其对学生的吸引力,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打好了基础。
二、开展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动手意识
以往单一、固化的授课模式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对美术学习提不起兴趣,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为了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意识,小学美术教师应打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借助美术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如手工、雕塑等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动手操作意识,这不仅与学生爱玩爱闹的鲜明性格特征相符,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课本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深刻理解和认知,使美术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改进和提升。
例如,以《面具》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并向学生展示了不同地域、风格的面具后,我让学生充分开发自身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制作造型夸张、色彩对比强烈且具有很强装饰性的面具。同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面具的绘画、制作,并给学生提供了各种纸质材料,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以及自己课前准备的各种材料、工具进行面具的创作。学生都积极参与着小组活动,并从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比如有的负责面具图案的绘制,有的负责颜色的搭配等等,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完成了任务。如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动手操作类的课程,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热爱创作的意识和观念,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措施。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对于有着活泼好动天性的小学生来说,传统将教学范围和内容拘泥于课本和课堂中的教学模式是极其不适宜的,相比于枯燥的课堂教学来说,新鲜、奇特的外部世界是他们感兴趣且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为此,为了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小学美术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美术写生活动,使学生在融入自然、贴近生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世间万物的美妙所在,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及艺术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例如,完成“奔跑的动物”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在课下带领学生到动物园或是农场参观,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在站立和奔跑时的不同形态,将不同形态下的动物特征利用画笔描述出来。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也能够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以往的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和超越的。如此,通过多样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对事物的直接了解和认知,锻炼并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作为对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载体,美术教学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应在充分研究自身学科特征的基础上,积极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美术教学效果的提升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曹玮.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
[2]刘利利.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
关键词:小学美术;动手能力;课堂情境;多样化教学;实践活动
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术的魅力所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亲身实践中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为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意识和能力,使美术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改进和提升。
一、创设课堂情境,增强美术教学吸引力
借助多媒体营造生动直观的课堂情境是提升美术课堂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所在。以往的美术教学过于单调、枯燥,往往是教师向学生讲解美术绘画技巧并让学生反复进行绘画练习,忽视了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导致美术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借助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将枯燥的美术绘画技巧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使美术教学以富含趣味性的方式展现出来。为此,小学美术教师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巧妙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生动、适宜的课堂情境,促进学生想象力及灵感的激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创作空间,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以“畫家笔下的童话”这部分内容为例,我就在课堂的伊始环节展现了学生熟知的一些童话故事的插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白雪公主》、《神笔马良》等等,并借助这些生动、直观的插画引导学生深思作品展现了怎样的情感世界。生动、有趣的画面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他们都尽情抒发着各自的所思所想,我也趁机向学生介绍如何正确赏析这些插画,以及插画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从而顺势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如此,通过借助多媒体实现良好情境的设置,不仅将美术理论知识生动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索意识,增添了美术教学的感染力及其对学生的吸引力,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打好了基础。
二、开展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动手意识
以往单一、固化的授课模式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对美术学习提不起兴趣,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为了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意识,小学美术教师应打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借助美术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如手工、雕塑等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动手操作意识,这不仅与学生爱玩爱闹的鲜明性格特征相符,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课本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深刻理解和认知,使美术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改进和提升。
例如,以《面具》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并向学生展示了不同地域、风格的面具后,我让学生充分开发自身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制作造型夸张、色彩对比强烈且具有很强装饰性的面具。同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面具的绘画、制作,并给学生提供了各种纸质材料,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以及自己课前准备的各种材料、工具进行面具的创作。学生都积极参与着小组活动,并从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比如有的负责面具图案的绘制,有的负责颜色的搭配等等,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完成了任务。如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动手操作类的课程,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热爱创作的意识和观念,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措施。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对于有着活泼好动天性的小学生来说,传统将教学范围和内容拘泥于课本和课堂中的教学模式是极其不适宜的,相比于枯燥的课堂教学来说,新鲜、奇特的外部世界是他们感兴趣且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为此,为了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小学美术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美术写生活动,使学生在融入自然、贴近生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世间万物的美妙所在,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及艺术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例如,完成“奔跑的动物”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在课下带领学生到动物园或是农场参观,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在站立和奔跑时的不同形态,将不同形态下的动物特征利用画笔描述出来。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也能够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以往的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和超越的。如此,通过多样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对事物的直接了解和认知,锻炼并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作为对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载体,美术教学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应在充分研究自身学科特征的基础上,积极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美术教学效果的提升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曹玮.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
[2]刘利利.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