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多年前的夏天,我攀上百万吨钾肥厂那高大厂房的最高处,放眼望见我国自制的采盐船,在几个10平方千米到40平方千米的盐水湖上吸采着碧绿色的卤水。我再俯瞰自动化车间里一袋袋钾肥躺在传送带上自动进入一辆辆大型运输汽车,或输入一节节火车车厢。此情此景,把我的思绪带到了公元1976年的仲夏。
那年,二十岁出头的我身着单薄的衣服,背着一个小小的铺盖卷,与互助县一个脑山乡的20多个农民工坐了两天的解放牌大卡车,来到了当时中国地图上还没有标明的察尔汗,在青海钾肥厂筹建处(即如今的青海盐湖集团)干起了挖掘实验盐池的活儿。那时,在我记忆中的察尔汗,除了天上不见飞鸟,人住的地方不见绿的常态景象外,再就是远在天边的日夜往天上喷吐的火苗,还有那铁道兵部队在盐湖上铺筑青藏铁路盐湖段的推土机在昼夜间发出的那顽强行进的隆隆吼声。
在察尔汗,我整整挖了99天的实验盐田。在那大干苦干的日子里,我们2()多个人在帐篷里睡的是大通铺,一个人每天只能分到一脸盆从60多公里外的格尔木用汽车拉来的淡水。年轻力壮的民工们,不论是烈日炎炎还是狂风大作,每天泡在卤水里要大干八、九个甚至十个小时,人人都想争着超额完成每天深一米的20平方米的定额任务。记得在一个阴云密布的下午,狂风怒号声压倒了铁道兵推土机发出的隆隆吼声。正在挖盐田的我们看到帐篷被大风卷着跑,我们十多个年轻人蹭蹭跳出盐池,随着狂风追逐帐篷、脸盆和衣物。在夕阳的金辉中,我们端着饭碗有说有笑地回味着张三、李四和王小二在狂风中那奋不顾身的“跄态”。
十年后的1986年,我作为环保媒体的记者,在当时的青海民和镁厂采访时现场看到一摞摞用青海钾肥厂的“废料”——氯化镁生产出的银光灿灿的镁锭时,我不由的畅想到,地球造山运动孕育的察尔汗大盐湖适逢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是该献出它那巨大宝藏的时候了。从1986年到2008年的20多年里,我数十次来到察尔汗采访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每一次,我都兴致勃勃地在盐田,在车间深入采访,实地了解了察尔汗这个中国最大的盐湖在50多年间的沧桑巨变。
记得在上个世纪8()年代后期到90年代,我采访青海钾肥厂(即今青海盐湖集团)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现状和前景了解到,察尔汗这个6800多平方千米的大盐湖,我在1976年看到的向天上喷吐的火苗,是如今涩北气田的天然气。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的地矿专家就在这块酷似月球表面的察尔汗勘探探明,那茫茫盐盖下的卤水中,不但富含我国南方土地急需的钾肥原料氯化钾,还有当时中国奇缺的战略资源锂、镁、硼、碘、溴等19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总储量为600亿吨,其中,仅氯化钾地表内的储量就达5.4亿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7%:氯化镁储量为16.5亿吨.氯化锂储量800万吨,氯化钠储量426.2亿吨,均占全国首位。整个盐湖潜在的开发价值超过12万亿元。这些勘探成果向世人表明,察尔汗是发展我国盐化工业的战略宝地,察尔汗盐湖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1996年,青海盐湖人研制成功了反浮选冷结晶技术,1996年实施了40万吨扩能改造,使盐湖集团氯化钾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实现了盐湖集团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进入新世纪,青海100万吨钾肥项目被列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首批十大项目之一,也是十大项目中唯一一个产业化项目。2000年5月开工建设,当年生产钾肥90余万吨。2006年金秋的一个夜晚,我有幸在现场目睹了盐湖集团实现达标的优质氯化钾达产100万吨又超产5万吨的欢庆场面——当一束柬火树银花般的礼花在盐湖上空绽放开时,我和盐湖人一起劲歌欢舞,并记录下了青海钾肥开发50年所取得的这一历史性的辉煌。
更为可喜的是,在两代高原盐湖人实现产出优质钾肥百万吨的梦想的前一年,随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立,察尔汗盐湖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正式拉开了序幕。2005年9月,以氯化钾深加工为主线的年产氢氧化钾6万吨、碳酸钾8万吨、尿素33万吨、PVC10万吨、甲醇10万吨的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三项工程开工建设。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二期工程于2006年6月开工建设,工程以氯化钠综合利用为主线,继续走盐湖工业和天然气工业结合道路,规模为年产氢氧化钾10万吨、碳酸钾20万吨、尿素33万吨、PVC10万吨、氯化铵16万吨。
如今,地处青藏高原“聚宝盆”柴达木盆地心脏的察尔汗,以她富足的盐矿资源和两代高原盐湖人苦干实干半个多世纪,所创造出的把察尔汗建成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二规模的钾肥生产基地和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辉煌业绩,载入了柴达木资源开发的史册。而我也深感欣慰的是,我从一个在这块资源富集的国土的挖实验盐田的农民工到媒体记者,在20多年里目睹了并报道了中国察尔汗的在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开发建设成就。
(作者系《青海日报》记者)
那年,二十岁出头的我身着单薄的衣服,背着一个小小的铺盖卷,与互助县一个脑山乡的20多个农民工坐了两天的解放牌大卡车,来到了当时中国地图上还没有标明的察尔汗,在青海钾肥厂筹建处(即如今的青海盐湖集团)干起了挖掘实验盐池的活儿。那时,在我记忆中的察尔汗,除了天上不见飞鸟,人住的地方不见绿的常态景象外,再就是远在天边的日夜往天上喷吐的火苗,还有那铁道兵部队在盐湖上铺筑青藏铁路盐湖段的推土机在昼夜间发出的那顽强行进的隆隆吼声。
在察尔汗,我整整挖了99天的实验盐田。在那大干苦干的日子里,我们2()多个人在帐篷里睡的是大通铺,一个人每天只能分到一脸盆从60多公里外的格尔木用汽车拉来的淡水。年轻力壮的民工们,不论是烈日炎炎还是狂风大作,每天泡在卤水里要大干八、九个甚至十个小时,人人都想争着超额完成每天深一米的20平方米的定额任务。记得在一个阴云密布的下午,狂风怒号声压倒了铁道兵推土机发出的隆隆吼声。正在挖盐田的我们看到帐篷被大风卷着跑,我们十多个年轻人蹭蹭跳出盐池,随着狂风追逐帐篷、脸盆和衣物。在夕阳的金辉中,我们端着饭碗有说有笑地回味着张三、李四和王小二在狂风中那奋不顾身的“跄态”。
十年后的1986年,我作为环保媒体的记者,在当时的青海民和镁厂采访时现场看到一摞摞用青海钾肥厂的“废料”——氯化镁生产出的银光灿灿的镁锭时,我不由的畅想到,地球造山运动孕育的察尔汗大盐湖适逢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是该献出它那巨大宝藏的时候了。从1986年到2008年的20多年里,我数十次来到察尔汗采访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每一次,我都兴致勃勃地在盐田,在车间深入采访,实地了解了察尔汗这个中国最大的盐湖在50多年间的沧桑巨变。
记得在上个世纪8()年代后期到90年代,我采访青海钾肥厂(即今青海盐湖集团)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现状和前景了解到,察尔汗这个6800多平方千米的大盐湖,我在1976年看到的向天上喷吐的火苗,是如今涩北气田的天然气。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的地矿专家就在这块酷似月球表面的察尔汗勘探探明,那茫茫盐盖下的卤水中,不但富含我国南方土地急需的钾肥原料氯化钾,还有当时中国奇缺的战略资源锂、镁、硼、碘、溴等19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总储量为600亿吨,其中,仅氯化钾地表内的储量就达5.4亿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7%:氯化镁储量为16.5亿吨.氯化锂储量800万吨,氯化钠储量426.2亿吨,均占全国首位。整个盐湖潜在的开发价值超过12万亿元。这些勘探成果向世人表明,察尔汗是发展我国盐化工业的战略宝地,察尔汗盐湖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1996年,青海盐湖人研制成功了反浮选冷结晶技术,1996年实施了40万吨扩能改造,使盐湖集团氯化钾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实现了盐湖集团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进入新世纪,青海100万吨钾肥项目被列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首批十大项目之一,也是十大项目中唯一一个产业化项目。2000年5月开工建设,当年生产钾肥90余万吨。2006年金秋的一个夜晚,我有幸在现场目睹了盐湖集团实现达标的优质氯化钾达产100万吨又超产5万吨的欢庆场面——当一束柬火树银花般的礼花在盐湖上空绽放开时,我和盐湖人一起劲歌欢舞,并记录下了青海钾肥开发50年所取得的这一历史性的辉煌。
更为可喜的是,在两代高原盐湖人实现产出优质钾肥百万吨的梦想的前一年,随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立,察尔汗盐湖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正式拉开了序幕。2005年9月,以氯化钾深加工为主线的年产氢氧化钾6万吨、碳酸钾8万吨、尿素33万吨、PVC10万吨、甲醇10万吨的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三项工程开工建设。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二期工程于2006年6月开工建设,工程以氯化钠综合利用为主线,继续走盐湖工业和天然气工业结合道路,规模为年产氢氧化钾10万吨、碳酸钾20万吨、尿素33万吨、PVC10万吨、氯化铵16万吨。
如今,地处青藏高原“聚宝盆”柴达木盆地心脏的察尔汗,以她富足的盐矿资源和两代高原盐湖人苦干实干半个多世纪,所创造出的把察尔汗建成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二规模的钾肥生产基地和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辉煌业绩,载入了柴达木资源开发的史册。而我也深感欣慰的是,我从一个在这块资源富集的国土的挖实验盐田的农民工到媒体记者,在20多年里目睹了并报道了中国察尔汗的在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开发建设成就。
(作者系《青海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