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英国首相卡梅伦,美国首相奥巴马,罗马天主教教皇方济、英国王储查尔斯、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美国副总统拜登和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等,都曾多次对外发布自拍照。
侧45度仰角,睁大眼睛,嘴唇微微嘟起,下巴内收,可爱的猫爪摆在脸旁,这是21岁的朴真研最喜欢的自拍姿势。真研一天中大约会拍摄40-50张自拍照,花费三分之二的时间经营自己的“推特”,而她的推特内容90%是她的各种美轮美奂的自拍照,这种情况在韩国的青少年中十分普遍。
自拍成“瘾”
实际上不光是韩国人,似乎全球的网民都沉溺在这股自拍的热潮中,曾经有一家权威媒体做过调查,有66.5%的受访者称有自拍习惯,其中28.0%的受访者经常自拍,31.1%的受访者会将自拍照发到网上。
自拍热崛起的十分突然,牛津大学在评选它作为2013年度热词时曾做过严谨的调查,他们发现“selfie(自拍)”一词最早出现在2002年澳大利亚一个互联网论坛上的一张照片。当时,上传者这样写道:“唔,在派对上喝醉了,我绊了一跤,嘴唇先着地(紧接着上齿着地),磕到了楼梯的台阶上。我的下唇磕出了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洞。不好意思照片有点糊,这是一张自拍照。”
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流行,“自拍”突然大行其道,网友们真正进入了自拍时代。
2009年6月,自拍照相馆特拍(TakaPhotoo)在纽约创办,后来顾客将自拍过程传到Youtube上,渐渐在网络上风靡。2010年2月特拍的点击量高达22万人次,获得当月“NEW STAR”的金牌店铺奖励。在评价中跟帖的数量也达到了13万人次。特拍从此名声大噪。如今特拍在全美的分店一共有130家。
对一般人来说自拍是一种自我创造的乐趣,远远不用到特拍如此麻烦,自拍狂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咔嚓咔嚓,而现在的修图软件又如此的实用易操作,难怪一旦有人发起任何与自拍有关的活动,响应者云集。英国布莱顿大学21岁大学生利齐·德利去年在 脸书 发起的一项用胶带粘脸疯狂比丑自拍活动,活动开始仅24小时,便有5万多人积极参与。而在2014年国外多个社交网站举办的一场集结了各种奇葩网友的“自拍奥运会”,短短几天参加者已达数十万之多。
自拍行为已经在很多人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人凭此获得了成功,比如英国的17岁少年克瑞斯·莱维凭借自己在Instagram上发布的各种自拍照而获得了模特合约。美国宇航员麦克·霍普金在对国际空间站进行维护后,以地球为背景拍下的自拍照,也让他数日占据媒体头条。史上唯一一位曾经主持过奥斯卡、格莱美和艾美奖的主持人艾伦·德杰尼勒斯在奥斯卡上拉着众多影帝影后的一张自拍照则轻松赚取了三星公司2000万美金的广告费。
但也有些自拍行为超出了正常安全的范畴。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19岁的学生丹尼·鲍曼从15岁开始玩自拍,每天花10小时自拍200多张照片。甚至为了拍照休学在家6个月足不出户,由于拍不出令自己满意的完美照片,鲍曼选择吃药自杀,幸亏被母亲及时发现。
墨西哥男子奥斯卡·奥特罗·阿圭勒则没那么幸运,2014年他酒后持枪自拍,但他并不知道枪已上膛,子弹打中他的额头导致毙命。
一些自拍也对动物和景观造成一定的伤害,目前已有多国政府在某些场所规定自拍是违法行为。西班牙潘普洛那每年举办盛大的奔牛节,将公牛放出牛栏在大街上追逐人群。节日上总是有人喜欢自拍,屁股后面追着狂奔的公牛,自己在前面举着相机,看似酷炫,其实危险不言而喻。为了保障参与者的安全,公牛节的组织者正式禁止在比赛过程中自拍,违反者会受到重金处罚。
政治名人也爱秀
美国《个性与个体差异》杂志曾称,频繁上传自拍的人具有较严重的自恋倾向和心理问题。这个观点套用在英国首相卡梅伦想必十分合适。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首相卡梅伦非常热衷展示自己与白宫的密切关系,照片无疑是很好的证据。2014年乌克兰危机紧张局势升级时,卡梅伦在自己twitter上上传了一张自己看起来非常严肃的照片,显示其正在办公室中通电话。他还写道:“我正与奥巴马总统探讨乌克兰局势,我们在谴责俄罗斯行动方面保持一致。”
这张明显表明卡梅伦欲打造自己是“严肃政治家”的企图的自拍照,一经发布便遭到了网友的诸多恶搞,包括喜剧演员罗伯·德兰尼等多位名人用牙膏、小狗等装作电话揶揄卡梅伦。
同样获得恶评的政治人物自拍照还有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南非曼德拉悼念会上,丹麦首相赫勒托宁-施密特在座位上拿着智能手机,奥巴马帮忙扶着并与英国首相卡梅伦一起“自拍”,3人都露出了灿烂笑容。这个毫无顾忌的时刻被法新社摄影师捕捉了下来。报道称,坐在奥巴马身边的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并未加入这“轻松一刻”,而是聚精会神地注视着世界政要向曼德拉致敬的主席台。 许多人对这样的举动提出质疑,表示在悼念会上有这样的举动不恰当,起码米歇尔就不认为这项即兴拍照“有趣”。
美国媒体心理学研究中心教授帕米拉·洛特莱治认为,拍摄和发布自拍照的行为,和人们去参加舞会并希望别人赞美自己的裙子很漂亮一样,没什么不同。然而对于身份敏感的政治人物来说,他们却需要格外注意,或许他们的“裙子”与主题不符,或者是过于暴露等等。
“自拍”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可控的事实,特别是名人,在自拍时代,他们可以对自己形象的传播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可控性,而广大的网络也提供了非常大的平台,让人们更有表演目的地公开身份,强调个人品牌,打造公共角色。
大多数的政治名人上传自拍照是想获得亲民的形象,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曝光效应”,是指某样事物出现次数越多,人对其产生的好感度也越高,自拍能加强这种效应。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马来西亚科伦坡出席共和联邦政府首脑会议期间,在等待会议正式开幕前,也和马来西亚首相纳吉在后台玩起自拍。
此外,罗马天主教教皇方济、英国王储查尔斯、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美国副总统拜登和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等,都曾多次对外发布自拍照。
心理学家萨拉·吉尔维在最新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中写道:不管是明星、政治人物还是普通民众,自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存在价值,更可以给自己一种附带的自信或真实感,就像人们总是试图通过某种手段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观察自己,认识自己,并希望能保留、記录自己每个时期最美的样子一样。于是人们发明了镜子,得以从镜中观察和欣赏自己。人们还利用画像、雕塑的手段留下自己的形象,而这个时代,属于智能手机和网民们。
侧45度仰角,睁大眼睛,嘴唇微微嘟起,下巴内收,可爱的猫爪摆在脸旁,这是21岁的朴真研最喜欢的自拍姿势。真研一天中大约会拍摄40-50张自拍照,花费三分之二的时间经营自己的“推特”,而她的推特内容90%是她的各种美轮美奂的自拍照,这种情况在韩国的青少年中十分普遍。
自拍成“瘾”
实际上不光是韩国人,似乎全球的网民都沉溺在这股自拍的热潮中,曾经有一家权威媒体做过调查,有66.5%的受访者称有自拍习惯,其中28.0%的受访者经常自拍,31.1%的受访者会将自拍照发到网上。
自拍热崛起的十分突然,牛津大学在评选它作为2013年度热词时曾做过严谨的调查,他们发现“selfie(自拍)”一词最早出现在2002年澳大利亚一个互联网论坛上的一张照片。当时,上传者这样写道:“唔,在派对上喝醉了,我绊了一跤,嘴唇先着地(紧接着上齿着地),磕到了楼梯的台阶上。我的下唇磕出了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洞。不好意思照片有点糊,这是一张自拍照。”
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流行,“自拍”突然大行其道,网友们真正进入了自拍时代。
2009年6月,自拍照相馆特拍(TakaPhotoo)在纽约创办,后来顾客将自拍过程传到Youtube上,渐渐在网络上风靡。2010年2月特拍的点击量高达22万人次,获得当月“NEW STAR”的金牌店铺奖励。在评价中跟帖的数量也达到了13万人次。特拍从此名声大噪。如今特拍在全美的分店一共有130家。
对一般人来说自拍是一种自我创造的乐趣,远远不用到特拍如此麻烦,自拍狂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咔嚓咔嚓,而现在的修图软件又如此的实用易操作,难怪一旦有人发起任何与自拍有关的活动,响应者云集。英国布莱顿大学21岁大学生利齐·德利去年在 脸书 发起的一项用胶带粘脸疯狂比丑自拍活动,活动开始仅24小时,便有5万多人积极参与。而在2014年国外多个社交网站举办的一场集结了各种奇葩网友的“自拍奥运会”,短短几天参加者已达数十万之多。
自拍行为已经在很多人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人凭此获得了成功,比如英国的17岁少年克瑞斯·莱维凭借自己在Instagram上发布的各种自拍照而获得了模特合约。美国宇航员麦克·霍普金在对国际空间站进行维护后,以地球为背景拍下的自拍照,也让他数日占据媒体头条。史上唯一一位曾经主持过奥斯卡、格莱美和艾美奖的主持人艾伦·德杰尼勒斯在奥斯卡上拉着众多影帝影后的一张自拍照则轻松赚取了三星公司2000万美金的广告费。
但也有些自拍行为超出了正常安全的范畴。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19岁的学生丹尼·鲍曼从15岁开始玩自拍,每天花10小时自拍200多张照片。甚至为了拍照休学在家6个月足不出户,由于拍不出令自己满意的完美照片,鲍曼选择吃药自杀,幸亏被母亲及时发现。
墨西哥男子奥斯卡·奥特罗·阿圭勒则没那么幸运,2014年他酒后持枪自拍,但他并不知道枪已上膛,子弹打中他的额头导致毙命。
一些自拍也对动物和景观造成一定的伤害,目前已有多国政府在某些场所规定自拍是违法行为。西班牙潘普洛那每年举办盛大的奔牛节,将公牛放出牛栏在大街上追逐人群。节日上总是有人喜欢自拍,屁股后面追着狂奔的公牛,自己在前面举着相机,看似酷炫,其实危险不言而喻。为了保障参与者的安全,公牛节的组织者正式禁止在比赛过程中自拍,违反者会受到重金处罚。
政治名人也爱秀
美国《个性与个体差异》杂志曾称,频繁上传自拍的人具有较严重的自恋倾向和心理问题。这个观点套用在英国首相卡梅伦想必十分合适。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首相卡梅伦非常热衷展示自己与白宫的密切关系,照片无疑是很好的证据。2014年乌克兰危机紧张局势升级时,卡梅伦在自己twitter上上传了一张自己看起来非常严肃的照片,显示其正在办公室中通电话。他还写道:“我正与奥巴马总统探讨乌克兰局势,我们在谴责俄罗斯行动方面保持一致。”
这张明显表明卡梅伦欲打造自己是“严肃政治家”的企图的自拍照,一经发布便遭到了网友的诸多恶搞,包括喜剧演员罗伯·德兰尼等多位名人用牙膏、小狗等装作电话揶揄卡梅伦。
同样获得恶评的政治人物自拍照还有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南非曼德拉悼念会上,丹麦首相赫勒托宁-施密特在座位上拿着智能手机,奥巴马帮忙扶着并与英国首相卡梅伦一起“自拍”,3人都露出了灿烂笑容。这个毫无顾忌的时刻被法新社摄影师捕捉了下来。报道称,坐在奥巴马身边的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并未加入这“轻松一刻”,而是聚精会神地注视着世界政要向曼德拉致敬的主席台。 许多人对这样的举动提出质疑,表示在悼念会上有这样的举动不恰当,起码米歇尔就不认为这项即兴拍照“有趣”。
美国媒体心理学研究中心教授帕米拉·洛特莱治认为,拍摄和发布自拍照的行为,和人们去参加舞会并希望别人赞美自己的裙子很漂亮一样,没什么不同。然而对于身份敏感的政治人物来说,他们却需要格外注意,或许他们的“裙子”与主题不符,或者是过于暴露等等。
“自拍”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可控的事实,特别是名人,在自拍时代,他们可以对自己形象的传播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可控性,而广大的网络也提供了非常大的平台,让人们更有表演目的地公开身份,强调个人品牌,打造公共角色。
大多数的政治名人上传自拍照是想获得亲民的形象,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曝光效应”,是指某样事物出现次数越多,人对其产生的好感度也越高,自拍能加强这种效应。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马来西亚科伦坡出席共和联邦政府首脑会议期间,在等待会议正式开幕前,也和马来西亚首相纳吉在后台玩起自拍。
此外,罗马天主教教皇方济、英国王储查尔斯、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美国副总统拜登和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等,都曾多次对外发布自拍照。
心理学家萨拉·吉尔维在最新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中写道:不管是明星、政治人物还是普通民众,自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存在价值,更可以给自己一种附带的自信或真实感,就像人们总是试图通过某种手段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观察自己,认识自己,并希望能保留、記录自己每个时期最美的样子一样。于是人们发明了镜子,得以从镜中观察和欣赏自己。人们还利用画像、雕塑的手段留下自己的形象,而这个时代,属于智能手机和网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