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精选
片段1: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岳阳楼记》)
赏析
这两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迁客骚人一悲一喜的情感变化。第一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第二段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而或”一句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片段2: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赏析
这一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自在,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应将个人的荣辱升迁置之度外,发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以此勉励自己和朋友。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技法指津
对古代诗文作品主题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是多元的,但必须紧扣文本,围绕主题,突出重点。
1.分析景中情
中国古代散文、古代诗歌作品中最重要的情感表达是景情。分析景中情,从理论上讲,就是要抓住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另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考生要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还要会从景物冷暖中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之情,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之意。
2.分析物中情
借物抒情也是古诗文常用的抒情方式。要把握古代诗文作品的“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要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感情。在答题时要把握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感情。
3.分析典中情
古代文人创作时,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其深刻的主题。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能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从而收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再如“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应将典故所涉及的古人古事与作者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准确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牛刀小试
(甲)少述足下: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測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注〕①某:我,谦称。这里是王安石自称。乙文中王荆公即王安石。②燔:焚烧。③睽:背离,不合。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⑥剧:流畅,痛快。⑦解舟:退居江湖。⑧奉谢:奉,敬辞。奉谢,表示谢意。训练
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离家乡
B.谋官不顺
C.财物受损
D.身体不适
2.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古代汉语词典》“亟”的义项:①急速、赶快。②危急。③通“极”,至。
答:
3.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答:
技巧延伸
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训练
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白乐天_______满怀喜悦赏美景
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_______
借鉴
本题考查考生对联的基本规则和对这两篇作品主题的理解。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当,结构要对称。所以和冬夜相对应的,再结合钱塘湖春行的写作背景,上联的空缺处可以填:春日、初春、春季等词;下联中的空缺处与“赏美景”相对应,再结合湖心亭看雪的主题: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所以填遇知音、思故国、寄幽思等都可以。
【崔翔/供稿】
片段1: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岳阳楼记》)
赏析
这两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迁客骚人一悲一喜的情感变化。第一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第二段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而或”一句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片段2: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赏析
这一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自在,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应将个人的荣辱升迁置之度外,发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以此勉励自己和朋友。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技法指津
对古代诗文作品主题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是多元的,但必须紧扣文本,围绕主题,突出重点。
1.分析景中情
中国古代散文、古代诗歌作品中最重要的情感表达是景情。分析景中情,从理论上讲,就是要抓住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另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考生要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还要会从景物冷暖中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之情,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之意。
2.分析物中情
借物抒情也是古诗文常用的抒情方式。要把握古代诗文作品的“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要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感情。在答题时要把握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感情。
3.分析典中情
古代文人创作时,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其深刻的主题。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能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从而收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再如“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应将典故所涉及的古人古事与作者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准确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牛刀小试
(甲)少述足下: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測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注〕①某:我,谦称。这里是王安石自称。乙文中王荆公即王安石。②燔:焚烧。③睽:背离,不合。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⑥剧:流畅,痛快。⑦解舟:退居江湖。⑧奉谢:奉,敬辞。奉谢,表示谢意。训练
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离家乡
B.谋官不顺
C.财物受损
D.身体不适
2.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古代汉语词典》“亟”的义项:①急速、赶快。②危急。③通“极”,至。
答:
3.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答:
技巧延伸
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训练
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白乐天_______满怀喜悦赏美景
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_______
借鉴
本题考查考生对联的基本规则和对这两篇作品主题的理解。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当,结构要对称。所以和冬夜相对应的,再结合钱塘湖春行的写作背景,上联的空缺处可以填:春日、初春、春季等词;下联中的空缺处与“赏美景”相对应,再结合湖心亭看雪的主题: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所以填遇知音、思故国、寄幽思等都可以。
【崔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