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学经典灿如星辰,代代传承,历久弥新。如今自上而下都积极提倡学生诵读经典,但教者在低年级经典诵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发现存在一些问题:经典诵读似乎始终难以突破机械背记的教学模式,或诵读方式简单机械,引起学生排斥恐惧;或教学资源缺少整合,导致课堂内外脱节;或学而不用,忽视价值生成……因此,诵读效果并不乐观。如何让经典诵读真正为学生所爱,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笔者认为还是应该从“趣”字上下功夫。
一、讓诵读乐趣无穷
面对《国学经典》,教师采用的最普遍的教学方式就是诵读。诵读是中国最传统的学习方式,也是最锲合中华经典的学习方式,它让学生直面经典,既感受其文字、音韵之美,又便于记忆积累。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们在坚持以诵读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变化形式,创新游戏,让诵读形式多种多样,让诵读过程充满乐趣。
翘翘板:学生分成左右两大组,第一大组读一句,接着第二大组读一句,循环往复,声音此起彼伏,好象在玩翘翘板一样。
推浪花:根据座位安排的特点,安排“推浪花”游戏。先是“一浪高一浪”:由坐在第一排的学生先读,再由第二排的学生读,依次类推,到最后一排学生读;然后“后浪推前浪”:由后排往前读。一浪接一浪,动静结合,形象有趣。
开火车:此种诵读最常用,能很好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利诵读和记忆。一方面因为“开火车读”是一个接一个读,学生一开小差,就会接不上去;另一方面,“开火车读”它检查的是学生个体的诵读情况,因此他们在诵读的时候会聚精会神、声音响亮,以此来表现自己。
拍拍手:将诵读的内容编排出一定的节奏,同桌两位学生面对面,边拍手,边诵读,如同吟诵儿歌一般,轻快有趣。诵读的节奏和拍手的形式不仅老师可以规定,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创新。如《长干行》一诗,可以“郎(拍手)/骑(拍手)/竹(拍手)马来(拍手),绕(拍手)/床(拍手)/弄(拍手)/青梅(拍手)”;可以“郎骑(拍手)/竹马(拍手)/来(拍手),绕床(拍手)/弄青(拍手)/梅(拍手)”;还可以一字一拍,每句尾字拖长……
还有“点点头”“对歌儿”等,这些诵读形式简单易行,虽然只是诵读形式上有变化,但是好听的名字勾起了学生的兴趣,不断变化使用又活跃了课堂氛围。课堂上老师生动性命令一起:“小小波浪推起来” “小小板儿翘起来”、……学生咿咿呀呀的诵读声此起彼伏,煞有乐趣。
二、让理解意趣盎然
对经典诵读,不少教师推崇的是“素读”,就是不求甚解,放任学生们随意而读,率性而背,背得更是艰难。也有一部分老师,课堂上详尽讲解,广泛拓展,学生听得一知半解,所学的经典诗文却没有充分诵读,更谈不上背诵。
1.图画点拨
图画是最直观、最有效的理解辅助手段。有时生涩的讲解学生仍然浑浑噩噩,一幅图一映示,不必多费口舌,学生就了然于心了。如教学杨万里的《舟过安仁》一诗时,我就出示了一幅图,让学生看看图,读读诗,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学生在图画的提示下,稍作思索,就说得八九不离十了。
2.故事含盖
低年级学生都爱听故事,有时老师在了解了诗人创作经历的前提下,可以创作一个小故事,巧妙地将诗文意思含盖其中,听完古诗,再让学生来说说诗文意思,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三字经》中的许多典故:“香九龄,能温席”,黄香小小年纪为父亲温席、打扇感动了无数人; “披蒲编,削竹简”“头悬梁,锥刺股”……这些动人的故事,老师适当选择讲给学生听,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句意,而且能一扫诵读时的枯燥沉闷之感,有效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3.课文辅助
低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简短的小古文,由于他们对古文语法特点完全不了解,理解上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低年级的小古文有一些是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相匹配的课文的,如《破瓮救友》与《司马光》,《菊》与《看菊花》,《狐假虎威》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古今对照,文白对读”,即引导学生先读古文,再读读对应的白话课文,这样做既化解了学生理解古文的难点,在对读中“其义自见,不待解说”;又强化对比,同一个故事内容,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便于学生对古文形成感性认识。
三、让运用情趣横生
学以致用,但是对于国学经典,平日里,老师教完、学生背完,往往就是经典学习的终点,根本没有去想到“用”。 经典对于低年级学生更是犹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用”来遥不可及,导致的后果就是学得快、忘得快。那国学经典能不能用?如何去用?如何“趣”用呢? 我想起码可以从下面两方面尝试。。
1.知行合一
低年级诵读必选《三字经》。《三字经》有近千年历史,涵盖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熟读成诵,不仅可以学习语言文字,而且能够“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下课铃响了,诵着“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学生再也不象以前那样一哄而起往教室门口冲去。整理小课桌了,诵着“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自己的课桌整理得越发仔细。学习上有人偷懒,诵着“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来批评他,班中出现孝亲之举,就用“羊跪乳,鸦反哺,人之情,孝父母。”来表扬他。……诵着经典,矫正言行,既活泼有趣,又春风化雨。
2.牙牙学语
古文的表达形式和现在大相径庭,让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去学习他们的表达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儿童是天生的模仿家,如果我们在文本的关键词、句中寻找切入点,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般地适当模仿,也能启蒙学生对古体文谴词用句的感悟力,激发他们学习小古文的兴趣,以实现“文”“言”共生的美好结果。这里的仿与其说是学,不如说“玩”,是让学生以一种随意玩乐、信口“胡说”的心态来学古语,千万不可以文言文的条条框框来束缚。
《乡村》一文最后一句“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句式工整,内容又具拓展性,我便用来让学生模仿。在我出示的图片启发下,学生仿得有模有样:“白鹅一双,忽歌忽游,来去甚捷”,“小狗一双,忽远忽近,来去甚捷”,“蝴蝶一双,忽飞忽停,来去甚捷”……还有“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一句,学生仿得更是有趣:“上楼梯,脚步轻,汝前行,我后行”,“绿茵场,做游戏,汝前行,我后行”……学生没有文言文基础,完全是凭借着语言的直觉和表达的本能来戏说仿写,所以语言自然质朴,情趣盎然。
每个学生都有一片肥沃的心田在等待着播种,诵读国学经典,就是播下高远智慧和优秀人格的种子,它将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精神、文化根基。但是学从“趣”中来,一切简单机械的教学都会被学生排斥与心门之外,让我们从“趣”入手,让学生能快乐、轻松地徜徉于国学经典的百花园中,采撷芬芳,酿出甜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214171)
一、讓诵读乐趣无穷
面对《国学经典》,教师采用的最普遍的教学方式就是诵读。诵读是中国最传统的学习方式,也是最锲合中华经典的学习方式,它让学生直面经典,既感受其文字、音韵之美,又便于记忆积累。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们在坚持以诵读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变化形式,创新游戏,让诵读形式多种多样,让诵读过程充满乐趣。
翘翘板:学生分成左右两大组,第一大组读一句,接着第二大组读一句,循环往复,声音此起彼伏,好象在玩翘翘板一样。
推浪花:根据座位安排的特点,安排“推浪花”游戏。先是“一浪高一浪”:由坐在第一排的学生先读,再由第二排的学生读,依次类推,到最后一排学生读;然后“后浪推前浪”:由后排往前读。一浪接一浪,动静结合,形象有趣。
开火车:此种诵读最常用,能很好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利诵读和记忆。一方面因为“开火车读”是一个接一个读,学生一开小差,就会接不上去;另一方面,“开火车读”它检查的是学生个体的诵读情况,因此他们在诵读的时候会聚精会神、声音响亮,以此来表现自己。
拍拍手:将诵读的内容编排出一定的节奏,同桌两位学生面对面,边拍手,边诵读,如同吟诵儿歌一般,轻快有趣。诵读的节奏和拍手的形式不仅老师可以规定,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创新。如《长干行》一诗,可以“郎(拍手)/骑(拍手)/竹(拍手)马来(拍手),绕(拍手)/床(拍手)/弄(拍手)/青梅(拍手)”;可以“郎骑(拍手)/竹马(拍手)/来(拍手),绕床(拍手)/弄青(拍手)/梅(拍手)”;还可以一字一拍,每句尾字拖长……
还有“点点头”“对歌儿”等,这些诵读形式简单易行,虽然只是诵读形式上有变化,但是好听的名字勾起了学生的兴趣,不断变化使用又活跃了课堂氛围。课堂上老师生动性命令一起:“小小波浪推起来” “小小板儿翘起来”、……学生咿咿呀呀的诵读声此起彼伏,煞有乐趣。
二、让理解意趣盎然
对经典诵读,不少教师推崇的是“素读”,就是不求甚解,放任学生们随意而读,率性而背,背得更是艰难。也有一部分老师,课堂上详尽讲解,广泛拓展,学生听得一知半解,所学的经典诗文却没有充分诵读,更谈不上背诵。
1.图画点拨
图画是最直观、最有效的理解辅助手段。有时生涩的讲解学生仍然浑浑噩噩,一幅图一映示,不必多费口舌,学生就了然于心了。如教学杨万里的《舟过安仁》一诗时,我就出示了一幅图,让学生看看图,读读诗,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学生在图画的提示下,稍作思索,就说得八九不离十了。
2.故事含盖
低年级学生都爱听故事,有时老师在了解了诗人创作经历的前提下,可以创作一个小故事,巧妙地将诗文意思含盖其中,听完古诗,再让学生来说说诗文意思,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三字经》中的许多典故:“香九龄,能温席”,黄香小小年纪为父亲温席、打扇感动了无数人; “披蒲编,削竹简”“头悬梁,锥刺股”……这些动人的故事,老师适当选择讲给学生听,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句意,而且能一扫诵读时的枯燥沉闷之感,有效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3.课文辅助
低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简短的小古文,由于他们对古文语法特点完全不了解,理解上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低年级的小古文有一些是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相匹配的课文的,如《破瓮救友》与《司马光》,《菊》与《看菊花》,《狐假虎威》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古今对照,文白对读”,即引导学生先读古文,再读读对应的白话课文,这样做既化解了学生理解古文的难点,在对读中“其义自见,不待解说”;又强化对比,同一个故事内容,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便于学生对古文形成感性认识。
三、让运用情趣横生
学以致用,但是对于国学经典,平日里,老师教完、学生背完,往往就是经典学习的终点,根本没有去想到“用”。 经典对于低年级学生更是犹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用”来遥不可及,导致的后果就是学得快、忘得快。那国学经典能不能用?如何去用?如何“趣”用呢? 我想起码可以从下面两方面尝试。。
1.知行合一
低年级诵读必选《三字经》。《三字经》有近千年历史,涵盖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熟读成诵,不仅可以学习语言文字,而且能够“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下课铃响了,诵着“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学生再也不象以前那样一哄而起往教室门口冲去。整理小课桌了,诵着“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自己的课桌整理得越发仔细。学习上有人偷懒,诵着“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来批评他,班中出现孝亲之举,就用“羊跪乳,鸦反哺,人之情,孝父母。”来表扬他。……诵着经典,矫正言行,既活泼有趣,又春风化雨。
2.牙牙学语
古文的表达形式和现在大相径庭,让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去学习他们的表达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儿童是天生的模仿家,如果我们在文本的关键词、句中寻找切入点,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般地适当模仿,也能启蒙学生对古体文谴词用句的感悟力,激发他们学习小古文的兴趣,以实现“文”“言”共生的美好结果。这里的仿与其说是学,不如说“玩”,是让学生以一种随意玩乐、信口“胡说”的心态来学古语,千万不可以文言文的条条框框来束缚。
《乡村》一文最后一句“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句式工整,内容又具拓展性,我便用来让学生模仿。在我出示的图片启发下,学生仿得有模有样:“白鹅一双,忽歌忽游,来去甚捷”,“小狗一双,忽远忽近,来去甚捷”,“蝴蝶一双,忽飞忽停,来去甚捷”……还有“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一句,学生仿得更是有趣:“上楼梯,脚步轻,汝前行,我后行”,“绿茵场,做游戏,汝前行,我后行”……学生没有文言文基础,完全是凭借着语言的直觉和表达的本能来戏说仿写,所以语言自然质朴,情趣盎然。
每个学生都有一片肥沃的心田在等待着播种,诵读国学经典,就是播下高远智慧和优秀人格的种子,它将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精神、文化根基。但是学从“趣”中来,一切简单机械的教学都会被学生排斥与心门之外,让我们从“趣”入手,让学生能快乐、轻松地徜徉于国学经典的百花园中,采撷芬芳,酿出甜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21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