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伯特·穆齐尔(Roben Musil,[880-1942),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奥地利文坛贡献给世界文学的一位杰出的小说大师。他的未能终稿的长篇《没有个性的人》(1930年出版第一卷,1932年第二卷)被誉为堪与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魔山》并驾齐驱的现代派巨著。2000年冬天,《没有个性的人》这部难读的巨著中译本由北京大学德文系张荣昌教授翻译,在大陆问世,在中文学界引发了一阵“穆齐尔热”。
穆齐尔生前对中国文化也较有了解。他阅读过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翻译的老子《道德经》(耶拿,1921年),还为由卫礼贤翻译、心理学家荣格注释的《金花的秘密》(1929年)撰写过书评。实际上,穆齐尔与中国还有更深一层的因缘,这可能是我国大多数热爱穆齐尔作品的读者所不知的。在二战期间,穆齐尔曾打算流亡到沦落在日寇铁蹄下的“孤岛”上海,来躲避欧洲战争的灾难。前不久,笔者在翻阅1988年出版的德文本《罗伯特·穆齐尔生平与作品》(卡尔‘科利诺编)大型图册时,意外地注意到一张穆齐尔的中国签证的照片。
1938年9月,希特勒纳粹帝国“合并”奥地利,穆齐尔被迫离开家园,经意大利流亡到瑞士苏黎世。自1939年起,他的代表作《没有个性的人》和散文集《生前遗稿》在纳粹第三帝国被列入“有害的不受欢迎的作品”清单,遭到禁止。
随着欧战局势的发展,流亡到瑞士的穆齐尔越发感觉欧洲非久留之地。为安全起见,他准备流亡上海。1939年正月三日,中华民国驻苏黎世领事馆为他开具了签证。根据影印的照片资料得知,该签证是由三等秘书李润民签署,可多次出入境,一年内有效,有效期至1940年1月2日,但只适用于中国的商业港口。
从留下的材料来看,穆齐尔还为他的中国之行作了一些文献上的准备。这首先表现在他对当时中国的领导人蒋介石(1887~1975)的称赏上。研究者在穆齐尔的剪报资料里发现了一幅蒋介石的画像。穆齐尔是从法文文献中留意到关于蒋介石的消息的。关于蒋介石的剪报资料见于穆齐尔留下的第32册日记本(大约记于1939年春到1941年底)中。
穆齐尔在他当时的日记里赞赏蒋介石元帅是一位“淡泊宁静的人物”,“是所有从事哲学和政治的军人中最值得称赏的人”(见《穆齐尔日记》第996页)。
穆齐尔认识到“军事在今日的作用”,认为“将军是惟一能改变世界的人物”。他说:“蒋介石可能的优势在于:他是个中国人!”
穆齐尔还从法文材料中将蒋介石最喜欢的儒家著作的段落翻译成德语。在日记中,他还用相当的文字对蒋介石表示赏识。
在1942年1月中旬写作的草稿《乌尔利希的后记》里,在关于世界政治局势的提纲中穆齐尔写下了“中国可能的作用”等字样。他并且说:“重要:让乌尔利希同老子的商榷,这也是我的任务,这能够被理解,将由乌尔利希事后完成。”(见罗沃尔特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阿道夫·弗雷瑟根据遗稿整理的《没有个性的人》第二卷第1943页)乌尔利希就是他著名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中的主人公。
1941年11月30日,瑞士《新苏黎世报》刊登了《中国的立场》一文,穆齐尔也把它剪贴下来,他写了如下的批注:“礼仪的乌托邦:中国的灵活的——儒家式的礼貌”。中国的哲学家孔子、老子,在小说大师穆齐尔看来,与耶稣基督、尼采一样是“伦理家”。
后来的事实表明,穆齐尔未能将他流亡中国的计划付诸实施,虽然持有签证,但他没有能够来到远在东方的上海。他在日内瓦继续着他的巨著《没有个性的人》。1942年4月15日,穆齐尔即逝世于此,未能看到和平的曙光。
穆齐尔生前对中国文化也较有了解。他阅读过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翻译的老子《道德经》(耶拿,1921年),还为由卫礼贤翻译、心理学家荣格注释的《金花的秘密》(1929年)撰写过书评。实际上,穆齐尔与中国还有更深一层的因缘,这可能是我国大多数热爱穆齐尔作品的读者所不知的。在二战期间,穆齐尔曾打算流亡到沦落在日寇铁蹄下的“孤岛”上海,来躲避欧洲战争的灾难。前不久,笔者在翻阅1988年出版的德文本《罗伯特·穆齐尔生平与作品》(卡尔‘科利诺编)大型图册时,意外地注意到一张穆齐尔的中国签证的照片。
1938年9月,希特勒纳粹帝国“合并”奥地利,穆齐尔被迫离开家园,经意大利流亡到瑞士苏黎世。自1939年起,他的代表作《没有个性的人》和散文集《生前遗稿》在纳粹第三帝国被列入“有害的不受欢迎的作品”清单,遭到禁止。
随着欧战局势的发展,流亡到瑞士的穆齐尔越发感觉欧洲非久留之地。为安全起见,他准备流亡上海。1939年正月三日,中华民国驻苏黎世领事馆为他开具了签证。根据影印的照片资料得知,该签证是由三等秘书李润民签署,可多次出入境,一年内有效,有效期至1940年1月2日,但只适用于中国的商业港口。
从留下的材料来看,穆齐尔还为他的中国之行作了一些文献上的准备。这首先表现在他对当时中国的领导人蒋介石(1887~1975)的称赏上。研究者在穆齐尔的剪报资料里发现了一幅蒋介石的画像。穆齐尔是从法文文献中留意到关于蒋介石的消息的。关于蒋介石的剪报资料见于穆齐尔留下的第32册日记本(大约记于1939年春到1941年底)中。
穆齐尔在他当时的日记里赞赏蒋介石元帅是一位“淡泊宁静的人物”,“是所有从事哲学和政治的军人中最值得称赏的人”(见《穆齐尔日记》第996页)。
穆齐尔认识到“军事在今日的作用”,认为“将军是惟一能改变世界的人物”。他说:“蒋介石可能的优势在于:他是个中国人!”
穆齐尔还从法文材料中将蒋介石最喜欢的儒家著作的段落翻译成德语。在日记中,他还用相当的文字对蒋介石表示赏识。
在1942年1月中旬写作的草稿《乌尔利希的后记》里,在关于世界政治局势的提纲中穆齐尔写下了“中国可能的作用”等字样。他并且说:“重要:让乌尔利希同老子的商榷,这也是我的任务,这能够被理解,将由乌尔利希事后完成。”(见罗沃尔特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阿道夫·弗雷瑟根据遗稿整理的《没有个性的人》第二卷第1943页)乌尔利希就是他著名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中的主人公。
1941年11月30日,瑞士《新苏黎世报》刊登了《中国的立场》一文,穆齐尔也把它剪贴下来,他写了如下的批注:“礼仪的乌托邦:中国的灵活的——儒家式的礼貌”。中国的哲学家孔子、老子,在小说大师穆齐尔看来,与耶稣基督、尼采一样是“伦理家”。
后来的事实表明,穆齐尔未能将他流亡中国的计划付诸实施,虽然持有签证,但他没有能够来到远在东方的上海。他在日内瓦继续着他的巨著《没有个性的人》。1942年4月15日,穆齐尔即逝世于此,未能看到和平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