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娱乐的绿色生态

来源 :媒体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限娱令”姗姗来迟地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我真为中国广大电视从业人员捏把汗。一种规范式的标准往往预示着对以往的某种否定和对未来的某种期许,我认为,那几项具体的要求是对广电事业近年来产业化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泛娱乐化现象的一种沉淀、一种冷静,同时,也为电视娱乐节目重回主流价值体系提供了机会。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一档全新的栏目——湖北卫视的《我爱我的祖国》,凭着艺术的良心,我实在不忍心在这个时候,给这样一个栏目,贴上“娱乐”的标签;也不敢把一个以《我爱我的祖国》命名的栏目谓之“娱乐栏目”,但每当看到它的播出,我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感,我周围的观众也有着同样的愉悦感,我见到过父母陪着孩子看,老师鼓励学生看。每当它播出的那时那刻,电视屏幕始终洋溢着一股快乐的新风气,这使我并不怯懦地称之为新型时尚的娱乐栏目。
  《我爱我的祖国》本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份情感酿造到如今已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第一次听到这个栏目名称的时候,我认为它是一个人文风光类或音乐欣赏类节目,但我决然想象不到它会是一个益智类的电视娱乐栏目。在这里,我首先想为娱乐正名:我理解的“娱乐”是一切有感情的生物在生活和劳动中追求的一种最愉快的身心境界:而现代汉语词典中“娱乐”的释义为“快乐有趣的活动”。“乐”本无罪,所谓的“限娱令”(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关于近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的官方解释,并非限制娱乐,其实是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防止过度娱乐化和娱乐低俗化,引导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节目制作,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可见适度的和高品质的大众娱乐并不是被限制的主体,而恰恰是倡导的主体。让大众“快乐有趣的活动”是和谐社会的标志性情绪,虽然娱乐的概念本身很广泛,但主流的娱乐是能对人们精神构建起到引领和提升的作用,而限制的必然是与之相反的俗乐,这里的“俗”是指庸俗、低俗和媚俗的元素。而在《我爱我的祖国》栏目里完全看不到那些畸形的影子,栏目里始终生长着一种有序又有智的娱乐、一种时尚又向上的娱乐、一种有情又有益的娱乐。这种健康智慧的快乐,是社会责任和娱乐精神嫁接而产生的一种健康有益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娱乐”。为什么用“绿色生态娱乐”的概念?就是指它的娱乐的种子是播撒在养分丰富的精神文化土壤中,而成长出茁壮丰满、枝繁叶茂的精神文化的崇高感。
  一、用趣味化的手法和艺术化的手段解读严肃主题
  《我爱我的祖国》这一命题选择了“我”、“爱”、“祖国”这三个看似平凡而又蕴含丰富的词汇,“我”既是个体又是群体,“爱”既是现实情感又是历史情怀,“祖国”既有厚重的历史、广袤的土地,又有可爱的人民和灿烂的未来,它们的组合体现的是一种人间大爱和历史厚爱,而这一严肃主题在栏目中没有被抽象的概念所覆盖、虚化,而是点点滴滴实实在在。在这几期节目当中,我们看到了大到家国情怀(反映中国政府组织的利比亚撤侨,伟大祖国作为坚强后盾,华夏儿女自信自豪的感恩之情),小到儿时天真(糖画、儿歌等),广到东西南北中,细到吃穿住行玩,一个个活生生的“爱”放归到一个个妙趣盎然的竞技题中,从这些小小的题目中,又滋生出活生生的爱,这一良性情趣的互动构成的生态使人文的大树枝繁叶茂、满目春华。在节目中我们还能看到东方旗袍带来的秀雅之美、太极武当带来的灵动之美、京城叫卖带来的生活之美,糖画儿歌带来的童真之美,还有许许多多小的设计、小的话题与一些精心设计的节目、才艺相糅合,就像一个个时代的记忆和生活的激情打扮成一个个精灵古怪的、可爱的少男少女,被精美的服装道具包装得漂漂亮亮来到屏幕上,得体的设计、巧妙的环节、热闹的现场、明星的参与,使这些大爱大美变得轻巧灵动、亲切可感,使一整场充满人文知识的竞赛,脱离了枯燥而体现出情趣和紧张。这种对祖国和对生活的关照,取之不尽也妙趣天成,用之不竭而满怀深情。我们不能指望某个栏目的出现刹那间能影响社会、提升道德,但它时时刻刻宣传着美好、歌颂着善良、传播着知识、散发着乐趣、始终弘扬着爱家、爱国、爱生活的理想。用这种充满魅力和趣味的线条编织出了一个在当今纷繁的娱乐世界中的健康的绿色生态。这就是我们寻找到的《我爱我的祖国》所呈现的独特娱乐生态。
  二、用复合化的形态和先进的制作理念呈现节目内容
  寻找什么样的节目形态能使“严肃主题中散发乐趣和魅力”,是电视人创造性劳动的关键所在。《我爱我的祖国》所选择的栏目形态——多节目类型的复合化呈现是一种最佳方式。这个栏目虽然是一个原创于荷兰的明星互动类娱乐栏目,目前已经被世界20多个国家引进版权,有着成熟的模式和成功的收视预期。我们的编导在这个基础上调动了丰富的优质形态,运用了多彩的表现手法来传达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历史人文和自然风景。在这个节目中,我们可以从独门绝技子栏目看到《达人秀》的影子,从加分环节中可以看到《我爱记歌词》的元素,还有《年代秀》、《幸运52》、甚至综艺晚会、歌友会的某些概念,它们自然融合、环环相扣、此起彼伏、中间还穿插着明星表演、草根参与,使节目形态多姿多彩、亮点纷呈、情感饱满(乡音乡情的家乡情感、是是非非的明星生活、独门绝技的达人风采、快乐速递的紧张刺激),这些或张或弛、或深或浅的元素有机地组合,已远远超出1+1的效果,最为可贵的是这些模式的产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和抄袭,而是规范化的引入和本土化的改造,由于是购买版权而非抄袭,避免了简单的从形式上去模仿国外优秀节目的误区,该节目的原生单位荷兰的Endemol公司为节目的制作提供了成熟的节目制作流程及跟踪服务,确保节目在答题设计、主持人素质、舞美灯光、音响、规则实施的公正性等环节符合国际一流栏目的播出标准。其次,通过引进、交流学习先进的制作理念和生产机制,提高了湖北卫视团队综艺节目的制作水准和人员素质。这些优质的节目形态组合和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为充满趣味的“绿色生态娱乐”的完美呈现提供了从形式到机制的保障。栏目组以开放的胸怀立足荆楚、放眼全国,从一种更高的角度关照“我爱祖国”这一大主题,使节目的定位更高端,视野更广阔,受众更广大,而伟大祖国丰富的人文地理、悠久的历史文化、奇异的绝技绝活、优美的自然风景又为这一“绿色生态娱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源泉。
  三、用时尚化的方式和规范化的原则包装视听元素
  再好的节目主题、再多的娱乐元素和再优的节目形态都需要有精良规范的制作和包装,所谓精良,很好理解,就是声画精美、衔接流畅、主题突出;所谓规范——个性化的规范模式是一个栏目的标志。独特的模式化是区别于其他节目独特的标签,模式固定下来对受众进行反复刺激,并保证他们在其中找到自己习惯的趣味,产生心理认同,以至于后来一提到或看到,欣赏的经验因此被唤醒。模式不仅能推进节目的进程,也能使受众葆有参与始终的盎然兴致,获得快乐或满足。《我爱我的祖国》在这点上也做得非常到位,从第一个镜头的介入到每一个单元环节的设置,从片花包装的呈现到主持人起始用语的衔接,都显得严谨规范而又不乏生动自然,另外再加上导播、摄像、灯光、音响等环节在规范标 准下的配合,使节目显得干净清爽,凸显出时尚现代的屏幕效果和严谨细腻的制作风格。这种独特的结构设计,独特的视觉呈现打造出《我爱我的祖国》健康绿色的快乐感。
  同时我也由衷地表达一下个人的一些建议:
  第一就是策划好每一期的选题,可以面向全国征集话题。子栏目内容设计围绕主题做文章。要做到有话可说、有题可出、有趣可显、有情可传,在格调上引领着观众,在主题上要深入贴近观众。
  “我爱祖国”标题看似很大,但其实每期可以做的侧重点不同,在若干个子栏目的板块组合中,如何做到“形散而神聚”至关重要,每期节目几十道甚至上百道题,六、七个环节设计,七、八位嘉宾参与,如果没有一个主线贯穿,或者是主要情绪来映照,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其中有两期节目就有些这样的问题,而第三期“回家”某种意义上就克服了这些问题,围绕着“回家”在子栏目当中进行主题呼应,又在过年期间播出,让观众始终被回家过年的情绪所萦绕,具有温馨感和时效性。
  第二要注意把规范做得更严谨,栏目要精致化、成熟化、要让观众习惯化,就必须在规范的环节上下功夫。比如第三期“是是非非”环节没有向观众介绍规则,不要以为有了前两期节目的铺垫,观众就已经很熟悉规则了,最起码要通过字幕介绍规则,嘉宾说“有”“没有”“嗯”就算犯规,观众明白了,才能真正参与进节目中,否则只能令观众一头雾水。另外,有问题就会有答案,很多问题一带而过,主持人否认了错误却没给观众正确答案(如,涮羊肉产生于哪个朝代,“野火烧不尽”的上句是什么等等——可字幕解决)。还有一些问题不严谨、太小众或偏窄、无趣(热干面日售量)都体现出题把关不严,影响内容品质。
  第三在制作上要注意细节。比如有期节目字幕跟配音不吻合,像北京指路人那期,字幕明确是28个…,而配音却是20多个,另外一个是接歌词环节,唱到《我的家乡并不美》,现场乐队公布答案时,居然把第三句“住了一年又一年,生活了一辈又一辈”正确歌词后两句唱错了,字幕和演唱歌词完全不一样,这种低级错误是不应出现的,出现以上情况,必须重录或修改,否则传达标准的人都不标准,怎么能得到观众的信任?还有一期,蔡明身着旗袍演唱《夜上海》,我个人认为这个环节设置得非常好,但歌曲明显是在开始或结束时录后插入,播出时蔡明演唱完,主持人与之交流互动,蔡明的眼神、表情俨然不是从这个节目中延伸出来的,就显得割裂;还有一个细节,尹相杰答错了题,潘长江上台“暴打”尹相杰,镜头长达6~7秒,会给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心理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虽然是娱乐、好玩,但编导组是不是可以考虑利用一些声效、或者图案进行包装,做一些夸张和补充,就会显得愉快而非暴力。诸如以上提到的这些小细节不加修正、反复出现、日积月累就足以影响到一个品牌的完美度。
其他文献
摘要:从探索片、娱乐片、主旋律电影到如今的商业大片,中国电影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何为中国的主流电影?一直为各界人士所讨论。单纯地从市场和电影的价值观不能给主流电影下定义。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中国的主流电影应该以大众的主体性为导向,注重艺术性,关注最能牵动个人感受的普世价值。只有对大众有意义的电影才能成为中国的主流电影。  关键词:主流电影意义市场  2011年10月27日至28日,中国电影艺术
期刊
摘要:随着传播技术的蓬勃发展、传播工具的更新换代,“全媒体”化成为媒体发展的未来指向,传统报业正面临着艰难的转型。抢占移动终端成为传统报业转型的关节点。南都PAI的发布,是传统报业向全媒体转型,迎接新媒体挑战的重要举措从注重内容为王到传播渠道的扩展,从注重内容的开发到抢占移动终端,南都全媒体成为传统报业探索发展新路径的一个范例。抢占移动终端需要哪些条件?移动终端有哪些优势?它如何成为传统报业突破困
期刊
“限娱令”、“限广令”、“黄金时间限制宫斗、穿越、谍战剧的播出”,2012年,电视行业在广电总局一系列监管新政后纷纷进行重大调整。对于省级卫视来说,2012年注定是一个“多事之秋”,中国的电视媒体正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大变革时代,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空间,省级卫视排位战全面打响。在此背景下,沉寂已久的湖北卫视终于做出了近年来最大的一次调整:2012年伊始,湖北卫视就拉开了改版的大幕,从台标到定位,从栏
期刊
摘要:美国《时代》周刊“媒介与电视”专栏知名评论家James Poniewozik曾撰文指出:电视真人秀节目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造星能力像海啸一样冲击着生活的各方面,激发着人们的梦想、好奇、批评和愤怒。同样,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各式各样的真人秀节目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那么,2011年哪些真人秀节目占据了省级卫视的电视荧屏?这些电视真人秀节目在播出形式、内容研发、立意诉求等方面又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期刊
中国电视目前竞争最激烈的应该算是卫视领域。我的同事钟大年教授曾经有一个观点,就是在名列前茅的卫视竞争中,不能回避正面的竞争。前些年,很多省级卫视都尝试过所谓的特色化道路,有的搞文化频道,还有的贴上了财富频道的标签,甚至有的打出了女性频道的旗号。怎么评价这一次特色化运动呢?从同质化竞争到异质化竞争,这显然是卫视的必经之路。但是,它是否适合所有的卫视呢?从结果上看,一些卫视走了弯路,特色改了又改,如同
期刊
摘要: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在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各省台纷纷将综艺娱乐类节目作为决战收视的制胜点,加大对综艺节目的制作投入,打响了一场“综艺大战”。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不少曾经风光一时的节目被淘汰,综艺节目数量一再压缩,只有那些在改革和实践中勇于承担挑战的精英留存了下来。本文以安徽卫视《周日我最大》栏目为个案,细数该节目的变革历程,对我国综艺节目未来发展之路进行探索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综艺节目安
期刊
摘要:凤凰卫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着重打造华文媒体全球化品牌,在国际电视业中彰显华文的魅力和华人的声音。其“开拓新视野,创造新文化”和“资讯与娱乐中心”的媒介形象,深深地扎根在数以亿计的受众心目中。凤凰卫视在塑造频道形象方面实施品牌战略的成功,无疑为内地诸多电视媒介的频道经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电视频道包装 形象宣传 凤凰卫视  电视频道包装是指频道主管部门为适应电视媒体发展规律和观
期刊
摘要:本文以近十年来观察中国各类传媒业态的发展变化为出发点,以相关客观事实为依据,尝试探讨未来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认清趋势能够帮助身处媒体行业的同行们在心理上和业务上,更好地适应正在发生的和将来即将到来的变化。  关键词:媒体终端 感知媒体 高度集成 媒体分析系统 广义化媒体  中国电视传媒行业迅猛发展,置身其中的媒体人正经历着各种各样的阵痛或欣慰。在媒体大战中,难以找准自己的位置,其实定位的
期刊
自2010年起,微博客在我国开始实现爆炸式增长,其互动性强、低门槛、裂变式扩散、多媒体相融合等特点,正在对整个传媒格局产生着巨大影响。媒介融合是当下媒体发展的大趋势,传统媒体纷纷寻找多元渠道扩大自身影响力,微博的使用也就成为传统媒体连接网络平台的重要渠道。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不应消极的把网络视频仅仅看作是竞争对手,而要主动充分地利用网络进行自身形象塑造与产品營销。在湖北卫视改版之际,通过微博传播扩大
期刊
2011年12月20日,湖北电视教育频道主办的“2011高校达人秀”总决赛完美落幕。这一历时8个月,50余所高校、上万大学生参与的湖北高校文化超级盛典,在精彩纷呈、激情四溢的表演和比拼中,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这样一个青春励志选秀节目,在2011年成为湖北省高校学子热议的话题。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12月31日,“2011高校达人秀”相关新闻报道达400多条,网络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