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格调苍凉的边塞诗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凉州词(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运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盛唐诗人,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边塞诗人齐名。《全唐诗》存其绝句六首,皆为历代传诵名篇。“凉州”,地名,治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又是乐曲名。《凉州词》即据凉州地方的曲调写的歌词。王之涣《凉州词》共两首,此其一,一题为《出塞》。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旗亭画壁”。这个典故出自唐人薛用弱的传奇小说《集异记》。唐代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交谊深厚,文坛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一同到酒楼小酌。当时恰逢众乐伎在此聚饮演唱,于是三人相约,谁的诗作被演唱得多,则谁为优。前三位乐伎分别演唱了王昌龄的两首诗和高适的一首诗,王昌龄、高适分别在墙壁上画了记号。王之涣认为自己成名已久,不服。他指着乐伎中一位容貌出众者打赌,说如此人不演唱他的诗,就终身不敢与王昌龄、高适争高下,如演唱他的诗,则王昌龄、高适须拜他为师。不一会儿,这位乐伎果然演唱了王之涣的《凉州词》。王之涣因此揶揄王昌龄和高适。其事未必实有,不过从中可以看出这首诗名气很大,在当时就广为传播。
  这首诗仅用二十八个字,就给读者描绘出了一幅雄浑苍凉的孤城戍卒思乡图。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写远景,境界开阔,气势飞动。“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一作“黄沙直上”。虽然今天已很难据其底本判断是非,但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作“黄河远上”显得更为深邃阔大、雄奇奔放。诗人由近及远纵目西望,只见黄河源远流长,迤逦而上,直入云端。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近景。“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诗人把镜头拉近,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图景:在万仞高山之下,耸立着一座孤零零的戍边城堡。“一片孤城”在萬仞高山这种雄浑背景的映衬之下,愈发荒凉渺小,这就为后两句写征人之怨做好了铺垫。
  孤城中将士的生活怎么样呢(7接下来诗人并没有直说,而是选取了一个特写镜头来加以表现。第三句道:“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杨柳”,既明指自然界的杨柳树,又暗指笛曲《折杨柳》。南齐人王僧虔《技录》中记载:“《折杨柳》:古曲名也。”宋代程大昌《演繁露》也记载:“笛亦有《落梅》《折柳》二曲。”《折杨柳》《梅花落》都是有关思乡的笛曲。在长期戍边生活中受煎熬的征人,手执羌笛,吹奏着幽怨的《折杨柳》曲,似乎是在为长期见不着深情思念着的家乡亲人而哀怨,又似乎是在埋怨边塞苦寒,这里的杨柳一直迟迟不肯吐青。末句道:“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诗人安慰道:其实玉门关外本来就春风到不了,杨柳得不到温暖自然就不长枝叶。俞陛云《诗境浅说》中也这样解释:“玉关杨柳,亦同苦春寒。托羌笛以寄愁者,何必错怨杨枝不肯依依向客耶?”既然如此,又“何须”埋怨呢?这指的是“春风”的表层义,即自然界的春风。就深层义而言,这里是以“春风”来隐喻朝廷的恩泽。诗人不直接说皇恩不达边塞,而说“春风不度玉门关”,意味显得更加深厚隽永。明人杨慎《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朝廷纵情享乐,声色无度,不恤士卒,边关将士戍守穷边,离乡万里,归期难卜,所以自然会对朝廷产生不满和怨悱之情,从而借羌笛倾吐出这一心声。而诗人用“何须怨”三字,看似豁达的宽解语,实际上则隐含了他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开头两句写景,“黄河”与“白云”色彩辉映,“一片”与“万仞”对比强烈,从而使得这两句诗充满奇思壮采,境界雄浑苍凉。后两句抒情,回环曲折,意蕴丰厚,深婉蕴藉。整首诗格调苍凉雄浑,不愧为盛唐边塞诗的杰作。
  抒写征人思乡的诗作从先秦就有。如《诗经·小雅·采薇》中“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还有《诗经·豳风·东山》中“我徂东山,慆慆不归”,等等,都表现出征人久戍难归的忧愁和思家念亲的无奈。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所抒情怀也大抵如此。唐人诗中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中“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不直言征人思乡,而是变换角度,写闺中人思念征人但征人无以慰藉的无奈。李白《塞下曲》(其一)中“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借听笛来渲染边塞苦寒的气氛,更反衬出结尾处将士“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报国豪情。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直抒征人闻笛望乡一夜无眠的情怀。王之涣的《凉州词》与上述诸多同类作品相较,结尾两句抒情则贵在含蓄深沉、意味隽永。正如前人所评“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唐诗正声》)、“深情蕴藉”(《网师园唐诗笺》)等。今学者周啸天先生对此诗评价也很高:“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1日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唐诗鉴赏辞典》)虽然他对“何须怨”三字的理解与笔者的理解不同,但对这首诗基调的认识,笔者完全赞同。总之,王之涣这首诗能够冠绝当时,传唱至今,是有深层原因的。
其他文献
安徽省安庆市一家4个大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均确诊新冠肺炎,当他们住进医院隔离时,留下的两个孩子没人照顾,其中一个孩子4岁,一个才两个多月。工作人员将两个孩子送到隔离医学观察点,并发出倡议:“谁愿意帮忙照顾孩子?最好是医护人员!”一个小时内,便有25名医护人员报名。最终,6名能力强、有爱心的临时妈妈被选定。第一个当上临时妈妈的护士,一天只休息了3个小时。工作中,临时妈妈们的衣服湿了干、干了
期刊
I 词汇。(每小题1分,共10分)  (A)根据首字母提示完成单词。  1 —What’the W______like today?-It’cloudy.
期刊
①第一次坐火车,是陪伴父亲回南京扫墓。我大约12岁,来回坐了著名的某列绿皮火车。当时的这列绿皮火车可是一票难求,是很多新疆人的回家首选。人们从南疆、北疆先坐几天几夜的长途巴士,到达乌鲁木齐,然后才换乘这列火车出疆。这列火车始发站是乌鲁木齐,终点站是上海,全程约4000公里。那时,需要70多个小时。穿越沙漠、戈壁,沿途经过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回程则反向而行,再走一遍来
期刊
阅读是人的一种有选择的活动,无论是阅读的载体、阅读的方法,还是阅读的时间、阅读的地点等,都是可以选择的。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知识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个体接受知识的速度。对初中生来说,时间、精力、阅历有限,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就显得比较重要。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这也就是说,它的目的性、主观性很强,提倡个性化阅读,追求
期刊
科幻小说,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类型,全称是“科学幻想小说”。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科幻小说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刘慈欣的科幻文学作品,阅读科幻小说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  科幻小说,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科学”“幻想”“小说”是科幻小说的三大要素,也是阅读科幻小说的三把“钥匙”。笔者认为,“小说”是
期刊
[重点单词点将台]  1.outside外面的;在外部的  outside用法小结:  ①用作介词,后常接名词。例如:  He was sitting near a table outside thecafe.他坐在咖啡馆外的一张桌子旁。
期刊
大年初一,宅在家中,我便下棋。  事先想过,新年要还一些文债,校核一些稿件。窗外的冬雨没完没了,白茫茫的一片。前天武汉封城,这时候要静下心来看稿,有点为难。  如果一生的黄金岁月中有那么20多年做过真正的新闻,那么就会有一种关注现场的惯性。大事件出现,内心便会呼唤要去目击。现在的我已白发苍苍,古稀之后,又是一个本命年。我不由得叹息,此身已被惊心动魄的新闻现场淘汰。  这辈子和围棋有不解之缘。今日唯
期刊
我躺倒在大地,面对  卡斯蒂利亚无边的原野,  笼罩于秋季明净的落日  那甜蜜的金光之下。  犁头徐徐地并排行进,  剖开肥沃黑土的表层,  朴素的手掌张开了,  种子落进深裂的内脏。  我想掏出我自己的心,  以它全部高超而深沉的知觉,  掷进温润泥土的宽阔犁沟。  如果掷碎了它,播种了它,看  春天是不是会向世界显示,  它是永恒的爱的一株纯洁的树。   (选自《中学生课外阅读与欣赏——外国诗
期刊
萌動的激情
期刊
【导读】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代表作有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戏剧《卡利古拉》,等等。  《鼠疫》细腻地描绘了鼠疫发生时阿赫兰城中的人间百态,是人类同疫病做斗争的一个缩影。小说中的阿赫兰城发生了鼠疫,疯狂袭来的疫情让人手足无措。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勇于奉献、不怕牺牲,同鼠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