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8-0041-02
面对“机器换人”的浪潮,中职校该作何思考与行动?
中职校需要一种定力。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企业技术革新、产业转型升级的周期越来越短,传统产业的消亡与新兴产业的涌现将成为常态,旧工种的消失与新工种的诞生也更为常见。如果中职校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将必然会被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所淹没。在新技术、新装备接踵而至,新挑战、新机遇相伴随行的当下,中职校需要有一种定力,这种定力就是对中职校办学定位的坚守、培养目标的坚持。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技工荒”的局面并没有因为“机器换人”而出现根本缓解,培养熟练的技术技能人才依然是中职校的神圣使命。
中职校需要一种勇气。“机器换人”仅仅是新技术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他如互联网 、物联网、3D打印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产业格局,影响着企业的用工需求,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将对“中国制造”产生重要影响。这就需要中职校有勇气主动面对、迎接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切实推进包括教育教学变革在内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推进学校治理体制现代化,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从适应市场变化向准确预测市场变化转变,做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者”;从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学生首岗适应向以职业生涯为导向,满足学生多岗迁移、终身学习转变。
中职校需要一种远见。“高度决定视野”,面对“机器换人”,有的中职校看到的是危机,有的中职校看到的却是机遇。他们会看到,随着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涉及机器人设备维护、维修和管理类人才必然紧缺,涉及机器人应用、编程开发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将呈现“井喷”之势。通过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规格重塑等举措,这些中职校顺势实现“转型升级”,推动学校华丽“转身”。
中职校需要错位思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重要课题的当下,在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中国质造”的历史进程中,社会需要的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而不是单一类型、单一层次的人才。中职校需要在同“高职校”和“应用型本科”的错位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既不盲目拔高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水平,也不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水平“等价”于社会培训机构。中职校要摆脱“升学”“就业”的二元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立交桥”式的人才培养格局,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提供基础性支撑。在以“机器换人”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成为重要趋势的当下,企业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对人才技术技能水平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中职校应积极寻求与高职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等的合作,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并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创新“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不断抢占学校发展制高点。
确立改革创新“新常态”,中职校只有用自己的定力、勇气、远见和错位思维,才能将包括“机器换人”在内的一个个挑战转化为一次次机遇,实现学校治理“新样态”,学校发展“新质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面对“机器换人”的浪潮,中职校该作何思考与行动?
中职校需要一种定力。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企业技术革新、产业转型升级的周期越来越短,传统产业的消亡与新兴产业的涌现将成为常态,旧工种的消失与新工种的诞生也更为常见。如果中职校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将必然会被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所淹没。在新技术、新装备接踵而至,新挑战、新机遇相伴随行的当下,中职校需要有一种定力,这种定力就是对中职校办学定位的坚守、培养目标的坚持。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技工荒”的局面并没有因为“机器换人”而出现根本缓解,培养熟练的技术技能人才依然是中职校的神圣使命。
中职校需要一种勇气。“机器换人”仅仅是新技术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他如互联网 、物联网、3D打印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产业格局,影响着企业的用工需求,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将对“中国制造”产生重要影响。这就需要中职校有勇气主动面对、迎接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切实推进包括教育教学变革在内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推进学校治理体制现代化,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从适应市场变化向准确预测市场变化转变,做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者”;从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学生首岗适应向以职业生涯为导向,满足学生多岗迁移、终身学习转变。
中职校需要一种远见。“高度决定视野”,面对“机器换人”,有的中职校看到的是危机,有的中职校看到的却是机遇。他们会看到,随着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涉及机器人设备维护、维修和管理类人才必然紧缺,涉及机器人应用、编程开发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将呈现“井喷”之势。通过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规格重塑等举措,这些中职校顺势实现“转型升级”,推动学校华丽“转身”。
中职校需要错位思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重要课题的当下,在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中国质造”的历史进程中,社会需要的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而不是单一类型、单一层次的人才。中职校需要在同“高职校”和“应用型本科”的错位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既不盲目拔高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水平,也不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水平“等价”于社会培训机构。中职校要摆脱“升学”“就业”的二元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立交桥”式的人才培养格局,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提供基础性支撑。在以“机器换人”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成为重要趋势的当下,企业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对人才技术技能水平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中职校应积极寻求与高职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等的合作,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并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创新“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不断抢占学校发展制高点。
确立改革创新“新常态”,中职校只有用自己的定力、勇气、远见和错位思维,才能将包括“机器换人”在内的一个个挑战转化为一次次机遇,实现学校治理“新样态”,学校发展“新质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