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分制的全面推行,学生社团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文章首先对学术社团进行了合理定位,同时对学术社团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对高校学风建设乃至育人质量的提高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术社团 学风建设 创新能力
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然而,优良学风的形成需要有诸多的要素与条件,其中大学生社团,尤其是学术社团在推动高校学风建设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为广大教育者所认同。
一、当前高校学术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其合理定位
高等学校学术社团是由一群有志于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领域的学生自愿组织而成的群众性团体,是一种非正式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学术社团是高等学校的中间层,是联系学校与学生个体的一个桥梁和纽带,是学生专业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服务的群众组织。
学术社团主要以史学、哲学、心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社团为典型代表,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社团成员都有着共同的专业兴趣和学术爱好,经常开展学术沙龙、讲座、校内外学术交流会等,畅谈感受,交流心得,以丰富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增加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
二、学术社团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地位
(一)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有益补充
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最核心部分,也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迟到、早退、旷课、打架、痴迷网络、生活不规律等现象在高校较为普遍,个别高校校园风气不容乐观。学术社团则由于其学术性、专业性强的特点成为高校培养与加强学生专业学习、树立学术思维,增强实践与科研兴趣的有效途径。社团的优势就在于它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各类型专业的学习、实践与科研中。
(二)是学生文化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当前学术社团的发展与壮大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有效途径。社团通过开展学术活动,引导学生接触学术理论前沿,促进学生间经验交流与共享,拓展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兴趣,学生群体性进行科研的优势便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开展专题学术报告等活动使大学生较为深入地了解相关性内容,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形成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意识,使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既有广度,又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深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突破口
学术社团为同学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提供了平台,实现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大程度的契合。以广西大学为例,“该校2006-2007学年有各类学生社团共64个,其中学术型学生社团有11个,占社团总数的17%,包括学生数学建模协会、学生科技协会、学生创造协会等等,社团会员约1000人。学校中不少学术社团经过成熟发展,参加校级乃至国家级比赛并获奖,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及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是加强学科交叉、浓郁优良学风的有力抓手
学术社团的组建不受学生系别、专业和年级的限制,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容易让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宗旨与原则,社团成员潜心钻研、相互切磋、琢磨,形成了一种非常融洽的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专业的不同,思想的不同有助于他们在思想、心理、学习等各方面的相互学习与影响,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三、学术社团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科学管理,规范运作
目前,在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重文艺、重体育,轻研究、轻学术,忽视了学术社团的设立与发展的初衷。而且,有的学术社团只是雏形,不做工作;有的内部管理不够规范,没有完善的章程和纪律;继承性较差、凝聚力不强、学术层次不高、缺乏指导等诸多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社团发展的瓶颈。因此,学校团委等有关部门要科学管理,严格运作,为各类社团提供均衡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把握社团的发展的方向性,促进学术社团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营造环境,拓宽空间
首先,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的实际情况,鼓励社团的学术交流,拓宽学术社团活动内容和领域。积极开展科技类、学术型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其次,加强教师指导,避免盲目性,尽可能实现以师生课题组、师生科研计划为代表的师生学术研究热潮。
(三)培养骨干,示范带动
挖掘并培养社团骨干,是领导和带动整个学术社团健康规范发展、提高学术社团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培养骨干不仅要培养学生干部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与实践能力等基本综合能力,更要注重学生学术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组织纳新,通过老会员对新会员开展的培训,做好传、帮、带作用。从机构设置、制度建立到用人机制等环节都要不拘泥传统,有能力的学生就考察和选拔,唯才是举,唯能是举。
参考文献:
[1]童赛玲.在高等院校建立学生学术性社团的思考[J].学会,2005.(7)
[2][3][6]楼晓英.学术类社团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
[4]于贵文,阮芳,等.组建高校学生学术性社团刍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9(3)
[5]王运东,沈燕清,蓝晓霞.高校学术型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与对策——以广西大学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5(3)
关键词:学术社团 学风建设 创新能力
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然而,优良学风的形成需要有诸多的要素与条件,其中大学生社团,尤其是学术社团在推动高校学风建设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为广大教育者所认同。
一、当前高校学术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其合理定位
高等学校学术社团是由一群有志于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领域的学生自愿组织而成的群众性团体,是一种非正式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学术社团是高等学校的中间层,是联系学校与学生个体的一个桥梁和纽带,是学生专业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服务的群众组织。
学术社团主要以史学、哲学、心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社团为典型代表,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社团成员都有着共同的专业兴趣和学术爱好,经常开展学术沙龙、讲座、校内外学术交流会等,畅谈感受,交流心得,以丰富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增加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
二、学术社团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地位
(一)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有益补充
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最核心部分,也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迟到、早退、旷课、打架、痴迷网络、生活不规律等现象在高校较为普遍,个别高校校园风气不容乐观。学术社团则由于其学术性、专业性强的特点成为高校培养与加强学生专业学习、树立学术思维,增强实践与科研兴趣的有效途径。社团的优势就在于它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各类型专业的学习、实践与科研中。
(二)是学生文化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当前学术社团的发展与壮大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有效途径。社团通过开展学术活动,引导学生接触学术理论前沿,促进学生间经验交流与共享,拓展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兴趣,学生群体性进行科研的优势便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开展专题学术报告等活动使大学生较为深入地了解相关性内容,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形成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意识,使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既有广度,又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深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突破口
学术社团为同学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提供了平台,实现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大程度的契合。以广西大学为例,“该校2006-2007学年有各类学生社团共64个,其中学术型学生社团有11个,占社团总数的17%,包括学生数学建模协会、学生科技协会、学生创造协会等等,社团会员约1000人。学校中不少学术社团经过成熟发展,参加校级乃至国家级比赛并获奖,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及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是加强学科交叉、浓郁优良学风的有力抓手
学术社团的组建不受学生系别、专业和年级的限制,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容易让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宗旨与原则,社团成员潜心钻研、相互切磋、琢磨,形成了一种非常融洽的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专业的不同,思想的不同有助于他们在思想、心理、学习等各方面的相互学习与影响,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三、学术社团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科学管理,规范运作
目前,在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重文艺、重体育,轻研究、轻学术,忽视了学术社团的设立与发展的初衷。而且,有的学术社团只是雏形,不做工作;有的内部管理不够规范,没有完善的章程和纪律;继承性较差、凝聚力不强、学术层次不高、缺乏指导等诸多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社团发展的瓶颈。因此,学校团委等有关部门要科学管理,严格运作,为各类社团提供均衡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把握社团的发展的方向性,促进学术社团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营造环境,拓宽空间
首先,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的实际情况,鼓励社团的学术交流,拓宽学术社团活动内容和领域。积极开展科技类、学术型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其次,加强教师指导,避免盲目性,尽可能实现以师生课题组、师生科研计划为代表的师生学术研究热潮。
(三)培养骨干,示范带动
挖掘并培养社团骨干,是领导和带动整个学术社团健康规范发展、提高学术社团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培养骨干不仅要培养学生干部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与实践能力等基本综合能力,更要注重学生学术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组织纳新,通过老会员对新会员开展的培训,做好传、帮、带作用。从机构设置、制度建立到用人机制等环节都要不拘泥传统,有能力的学生就考察和选拔,唯才是举,唯能是举。
参考文献:
[1]童赛玲.在高等院校建立学生学术性社团的思考[J].学会,2005.(7)
[2][3][6]楼晓英.学术类社团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
[4]于贵文,阮芳,等.组建高校学生学术性社团刍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9(3)
[5]王运东,沈燕清,蓝晓霞.高校学术型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与对策——以广西大学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