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析心理干预对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理状态的作用。方法 选取8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积极的心理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分并做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不良心理状况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给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积极的心理护理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心理干预;作用
前言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目前,尚未发现治疗该病症的特效药,且临床治疗该疾病的效果普遍较差,治愈率较低。研究发现,患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为提高治疗的效果,针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十分必要。我院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8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无认知障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1例,13例女性、28例男性;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5.1±3.6岁;病程文化程度1~7年,平均病程4.9±2.1年;文化程度:9例初中及以下文化、21例高中或中专文化、11例大专及以上学历;对照组41例,12例女性、29例男性;年龄33~62岁,平均年龄44.3±4.2岁;病程文化程度1~8年,平均病程5.1±1.8年;文化程度:6例初中及以下文化、23例高中或中专文化、12例大专及以上学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2.1各类病人的心理护理
病人由于年龄、性别、职业、生活境遇及受教育程度、所患疾病不同及身处不同疾病阶段其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护士应全面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因人施护,因时施护,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
1.2.1.1不同年龄性别病人的心理护理
35岁左右的患者,都比较年轻,在通常情况下,年轻人患病一般较重较急,常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患病,心情紧张,焦虑不安,急于想把疾病治愈,有明显的急躁情绪。护士一定要热情、温和、耐心、亲切,否则会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于治疗不利。年轻的患者,患有乙肝病时,普遍存在悲观心理,主要是不能满足成就需要(如工作、前途)与生活需要(如恋爱、婚姻)严重者可能有轻生行为。尤其是在数年前,许多用人单位拒绝乙肝病毒携带者。对待病人,护士要同情关怀、细心护理,鼓励其与医护人员配合,积极加强锻炼。以增强其独自生活的能力。
老年病人最害怕孤独,总喜欢同自己的儿孙们聚居。退休在家,失去了在工作中同他人交往的机会,常有孤独感、寂寞感,久而久之会烦躁不安、易怒、多疑,对老年人健康不利。护士对待老年人要口勤,查房多问候,增加同他们的接触与交谈,切忌对他们冷淡、疏远。同时要动员家人勤来医院看望病人。另外,老年病人总有一种退化感,觉得自己的脑力与体力逐渐衰退,自己有点不舒服都觉得与衰老有关,护士要利用心理学测试结果,解释说明衰老的差异性大,打消患者的“疑老病”,解除他们的心理压力。鼓励他们多活动、多用脑,从心理上振作起来,摆脱束缚。
性别不同,患病后的心理也有区别。女性病人常有羞怯心理,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尽量避免对病人敏感隐秘部位的暴露,同时应让异性回避。有些女病人对突发或突变的病情感受较敏感,在表情上多有激动色彩,如悲痛、哭闹、恐惧、忧愁等,而且情绪不稳定,波动性大,护士应特别注意用耐心和友好的态度对待病人,切忌对病人发脾气。
1.2.1.2不同性格病人的心理护理
病人性格不同,患病后的心理差异很大。自强者性格坚毅,临危不惧,遇痛不动。这种性格的病人对病痛具有极强的忍耐性,多能配合医护工作。护士切不可因此大意,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安慰,并细心观察,善于发现他们表情中的细微变化,如皱眉、叹息等,及时询问,及时处理,并嘱其勿强忍痛苦,否则将掩盖病情,贻误治疗,酿成不良后果。
性格懦弱者,多忧虑,遇难则畏缩恐惧,惊惶失措,精神压力大,稍有不适则大呼小叫,似不能忍。护士要细心观察,辨别疾病的轻重缓急,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同时要开导病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勇气。
1.2.1.3疾病各阶段的心理护理
在疾病的进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疾病阶段。通常可将疾病分成三个阶段,即患病初期、发展或稳定期、疾病恢复期。
患病初期,病人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预后、住院对家庭、子女、经济收入、个人前途的影响等。
新入院病人,由于环境的改变和疾病的痛苦,常产生焦虑、紧张、孤独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入院后若由不相识的医护人员来护理,则感到拘谨,某些生活上的事情感到不方便,也难于启齿,增加了他们的不适和痛苦。此期的心理护理重点是给予病人较多的心理支持,适当提供有关疾病信息,融洽护患关系,帮助他们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端正态度。同时按计划积极进行躯体和心理护理,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环境,减少病人的孤独和焦虑心理。
疾病发展期或稳定期,患者进入病人角色,在心理上承认并接受疾病。病人集中注意自身疾病的变化,关心躯体的不适,迫切要求知道病情和检查结果、诊断治疗、护理方案、预后等情况。护士可在医生的允许下,恰如其分地解释一些有关问题,如疾病的有关诊断、治疗问题,疾病的预后及转归问题,如何配合医疗问题,同时应鼓励安慰病人,使其现实地对待疾病,稳定情绪,安心接受治疗,对提高疗效和缩短病程都有良好的作用。 疾病恢复期,病人的心情是欣慰的。但也有的病人却担心自己失去能力,无法完全恢复健康;有的害怕恢复期过短而影响痊愈或恢复不彻底;有的病人怕疾病反复而不敢活动、锻炼,但同时又因整天卧床休养而感到无聊、单调、厌倦。此时病人的心理需要的是了解疾病痊愈的信息,病后生活保障,以及需要受人尊重、爱抚及照顾等。护理人员首先要以科学态度向病人说明病情转归的规律及允许出院的标准,积极帮助病人恢复心理健康。介绍有关防病和护理常识,鼓励病人主动适应病后的生活环境,一方面给病人一些鼓励,让他能多起床活动,另一方面要作一些正面引导,积极开展一些活动,如读书、散步、游戏等,以转移病人对自身过多的注意力。
慢性乙肝病人的心理护理,由于长期受疾病折磨,多方治疗见效甚微,病人心理活动十分复杂。主要表现为:侥幸心理、焦虑心理、疑病心理、抗药心理、悲观心理。对慢性乙肝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围绕慢性病人病程长、见效慢、易传染等特点,加强对病人安慰鼓励,改善心境,调节情绪,振奋精神,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护理人员应当让病人熟悉掌握发病的规律,静养心境,遵从医嘱,坚持治疗。还应告知病人有关饮食起居、体育锻炼等心身调养方法,并注意指导病人家属照顾病人、安慰病人,丰富其生活内容,使病人在家中同样能够得到关怀和照料,促进病人早日恢复健康[1]
1.2.2注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安全感以及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并成为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应保持主动热情的工作状态,对新入院的患者要主动介绍自己以及同病房的病友,并帮助患者尽快熟悉周围的环境、医院的规章制度等。以使患者尽快消除紧张感和陌生感,并感觉被尊重、被重视,从而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
1.2.3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同病房病友的关系
处于同一病房的病友一般都是互相不熟悉的陌生人,一般刚开始都会产生陌生感和不安情绪。加上由于长期住院,单调、枯燥的生活也会让患者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但同为与疾病做斗争的战友,他们之间存在很多共性。若帮助病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相互照顾、互相关怀、互相鼓励等有助于缓解患者孤独、焦躁、紧张等情绪,从而有利于提高护理的效果。为此,护理人员可起到积极的协调作用,鼓励病友间进行交流,如可为病房患者准备一些娱乐项目,如听收音机、读报、听音乐、象棋等,为加强病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条件。
1.3评价方法
于患者入院接受治疗4周后进行心理状态评定。采用SCL-90量表作为评定表[2]。该量表共有9项基本症状因子。每一项分为5个等级:1~5分,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态越差(如1分表示无症状、5分则表示心理状态极差)。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 PEMS 3.1软件[3],均数用 ±s表示,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P<0.05表示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护理后,观察组中各项基本症状因子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可见,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一。
3.讨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病程较长、具有传染性、且不易根除的疾病[4]。患者一般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或心理问题,最为常见的有焦躁、紧张、抑郁、孤僻、敌对、敏感、强迫症等。这些消极的心理状况会给患者的肝脏造成很大损伤,并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因此,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心理护理干预则主要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并在护理人员的引导下慢慢放开心扉,改善心理状况。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⑴有利于患者怀着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与传统护理工作“重病轻人”的护理方式不同,心理护理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状况,并付诸于实际行动维护患者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⑵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从而加快疾病的康复。心理护理措施包括向患者宣讲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观察掌握患者的心理问题,以及时采取心理干预和医疗干预措施,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⑶有利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心理护理以心理健康理论作为护理行为的纲领,并注重“人”与“病”的结合,有助于患者改善长期抑郁的心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给予观察组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通过对患者进行各症状因子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各症状因子评分均明显降低,说明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再与实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效果更为明显,且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慢性乙型病毒肝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消极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日新.心理护理[J].医学心理学,2001,10:112-114.
[2]周丰勤,王伟仙.积极心理治疗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上半月版),2013,10(17):128-129.
[3]邱玉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心理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06):711-712.
[4]龚梅春,黄秀萍,兰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6):91-92.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心理干预;作用
前言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目前,尚未发现治疗该病症的特效药,且临床治疗该疾病的效果普遍较差,治愈率较低。研究发现,患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为提高治疗的效果,针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十分必要。我院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8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无认知障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1例,13例女性、28例男性;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5.1±3.6岁;病程文化程度1~7年,平均病程4.9±2.1年;文化程度:9例初中及以下文化、21例高中或中专文化、11例大专及以上学历;对照组41例,12例女性、29例男性;年龄33~62岁,平均年龄44.3±4.2岁;病程文化程度1~8年,平均病程5.1±1.8年;文化程度:6例初中及以下文化、23例高中或中专文化、12例大专及以上学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2.1各类病人的心理护理
病人由于年龄、性别、职业、生活境遇及受教育程度、所患疾病不同及身处不同疾病阶段其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护士应全面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因人施护,因时施护,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
1.2.1.1不同年龄性别病人的心理护理
35岁左右的患者,都比较年轻,在通常情况下,年轻人患病一般较重较急,常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患病,心情紧张,焦虑不安,急于想把疾病治愈,有明显的急躁情绪。护士一定要热情、温和、耐心、亲切,否则会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于治疗不利。年轻的患者,患有乙肝病时,普遍存在悲观心理,主要是不能满足成就需要(如工作、前途)与生活需要(如恋爱、婚姻)严重者可能有轻生行为。尤其是在数年前,许多用人单位拒绝乙肝病毒携带者。对待病人,护士要同情关怀、细心护理,鼓励其与医护人员配合,积极加强锻炼。以增强其独自生活的能力。
老年病人最害怕孤独,总喜欢同自己的儿孙们聚居。退休在家,失去了在工作中同他人交往的机会,常有孤独感、寂寞感,久而久之会烦躁不安、易怒、多疑,对老年人健康不利。护士对待老年人要口勤,查房多问候,增加同他们的接触与交谈,切忌对他们冷淡、疏远。同时要动员家人勤来医院看望病人。另外,老年病人总有一种退化感,觉得自己的脑力与体力逐渐衰退,自己有点不舒服都觉得与衰老有关,护士要利用心理学测试结果,解释说明衰老的差异性大,打消患者的“疑老病”,解除他们的心理压力。鼓励他们多活动、多用脑,从心理上振作起来,摆脱束缚。
性别不同,患病后的心理也有区别。女性病人常有羞怯心理,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尽量避免对病人敏感隐秘部位的暴露,同时应让异性回避。有些女病人对突发或突变的病情感受较敏感,在表情上多有激动色彩,如悲痛、哭闹、恐惧、忧愁等,而且情绪不稳定,波动性大,护士应特别注意用耐心和友好的态度对待病人,切忌对病人发脾气。
1.2.1.2不同性格病人的心理护理
病人性格不同,患病后的心理差异很大。自强者性格坚毅,临危不惧,遇痛不动。这种性格的病人对病痛具有极强的忍耐性,多能配合医护工作。护士切不可因此大意,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安慰,并细心观察,善于发现他们表情中的细微变化,如皱眉、叹息等,及时询问,及时处理,并嘱其勿强忍痛苦,否则将掩盖病情,贻误治疗,酿成不良后果。
性格懦弱者,多忧虑,遇难则畏缩恐惧,惊惶失措,精神压力大,稍有不适则大呼小叫,似不能忍。护士要细心观察,辨别疾病的轻重缓急,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同时要开导病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勇气。
1.2.1.3疾病各阶段的心理护理
在疾病的进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疾病阶段。通常可将疾病分成三个阶段,即患病初期、发展或稳定期、疾病恢复期。
患病初期,病人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预后、住院对家庭、子女、经济收入、个人前途的影响等。
新入院病人,由于环境的改变和疾病的痛苦,常产生焦虑、紧张、孤独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入院后若由不相识的医护人员来护理,则感到拘谨,某些生活上的事情感到不方便,也难于启齿,增加了他们的不适和痛苦。此期的心理护理重点是给予病人较多的心理支持,适当提供有关疾病信息,融洽护患关系,帮助他们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端正态度。同时按计划积极进行躯体和心理护理,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环境,减少病人的孤独和焦虑心理。
疾病发展期或稳定期,患者进入病人角色,在心理上承认并接受疾病。病人集中注意自身疾病的变化,关心躯体的不适,迫切要求知道病情和检查结果、诊断治疗、护理方案、预后等情况。护士可在医生的允许下,恰如其分地解释一些有关问题,如疾病的有关诊断、治疗问题,疾病的预后及转归问题,如何配合医疗问题,同时应鼓励安慰病人,使其现实地对待疾病,稳定情绪,安心接受治疗,对提高疗效和缩短病程都有良好的作用。 疾病恢复期,病人的心情是欣慰的。但也有的病人却担心自己失去能力,无法完全恢复健康;有的害怕恢复期过短而影响痊愈或恢复不彻底;有的病人怕疾病反复而不敢活动、锻炼,但同时又因整天卧床休养而感到无聊、单调、厌倦。此时病人的心理需要的是了解疾病痊愈的信息,病后生活保障,以及需要受人尊重、爱抚及照顾等。护理人员首先要以科学态度向病人说明病情转归的规律及允许出院的标准,积极帮助病人恢复心理健康。介绍有关防病和护理常识,鼓励病人主动适应病后的生活环境,一方面给病人一些鼓励,让他能多起床活动,另一方面要作一些正面引导,积极开展一些活动,如读书、散步、游戏等,以转移病人对自身过多的注意力。
慢性乙肝病人的心理护理,由于长期受疾病折磨,多方治疗见效甚微,病人心理活动十分复杂。主要表现为:侥幸心理、焦虑心理、疑病心理、抗药心理、悲观心理。对慢性乙肝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围绕慢性病人病程长、见效慢、易传染等特点,加强对病人安慰鼓励,改善心境,调节情绪,振奋精神,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护理人员应当让病人熟悉掌握发病的规律,静养心境,遵从医嘱,坚持治疗。还应告知病人有关饮食起居、体育锻炼等心身调养方法,并注意指导病人家属照顾病人、安慰病人,丰富其生活内容,使病人在家中同样能够得到关怀和照料,促进病人早日恢复健康[1]
1.2.2注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安全感以及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并成为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应保持主动热情的工作状态,对新入院的患者要主动介绍自己以及同病房的病友,并帮助患者尽快熟悉周围的环境、医院的规章制度等。以使患者尽快消除紧张感和陌生感,并感觉被尊重、被重视,从而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
1.2.3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同病房病友的关系
处于同一病房的病友一般都是互相不熟悉的陌生人,一般刚开始都会产生陌生感和不安情绪。加上由于长期住院,单调、枯燥的生活也会让患者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但同为与疾病做斗争的战友,他们之间存在很多共性。若帮助病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相互照顾、互相关怀、互相鼓励等有助于缓解患者孤独、焦躁、紧张等情绪,从而有利于提高护理的效果。为此,护理人员可起到积极的协调作用,鼓励病友间进行交流,如可为病房患者准备一些娱乐项目,如听收音机、读报、听音乐、象棋等,为加强病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条件。
1.3评价方法
于患者入院接受治疗4周后进行心理状态评定。采用SCL-90量表作为评定表[2]。该量表共有9项基本症状因子。每一项分为5个等级:1~5分,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态越差(如1分表示无症状、5分则表示心理状态极差)。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 PEMS 3.1软件[3],均数用 ±s表示,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P<0.05表示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护理后,观察组中各项基本症状因子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可见,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一。
3.讨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病程较长、具有传染性、且不易根除的疾病[4]。患者一般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或心理问题,最为常见的有焦躁、紧张、抑郁、孤僻、敌对、敏感、强迫症等。这些消极的心理状况会给患者的肝脏造成很大损伤,并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因此,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心理护理干预则主要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并在护理人员的引导下慢慢放开心扉,改善心理状况。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⑴有利于患者怀着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与传统护理工作“重病轻人”的护理方式不同,心理护理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状况,并付诸于实际行动维护患者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⑵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从而加快疾病的康复。心理护理措施包括向患者宣讲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观察掌握患者的心理问题,以及时采取心理干预和医疗干预措施,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⑶有利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心理护理以心理健康理论作为护理行为的纲领,并注重“人”与“病”的结合,有助于患者改善长期抑郁的心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给予观察组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通过对患者进行各症状因子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各症状因子评分均明显降低,说明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再与实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效果更为明显,且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慢性乙型病毒肝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消极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日新.心理护理[J].医学心理学,2001,10:112-114.
[2]周丰勤,王伟仙.积极心理治疗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上半月版),2013,10(17):128-129.
[3]邱玉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心理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06):711-712.
[4]龚梅春,黄秀萍,兰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6):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