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印卡文明是南美三大古文明之一。印卡文化极其辉煌,这与印卡帝国有一套先进的文化经营方式是分不开的。印卡人尊重各种文化,并且能够进行最佳的利用,将其融入自身的文化中。这些经营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印卡;文化经营;中国文化
文化需要经营,因为它强大却脆弱。一种历经岁月磨砺的文化,可能因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毁于一旦或渐渐消亡。我们身处一个交流日益频繁的世界,每时每刻,不同文化都在互相摩擦、碰撞,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文化的棱角被逐渐磨平,甚至有一些文化粉身碎骨,而另一些文化则获取了话语权。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构成,因此是不能失去的,也是需要认真经营的。
一、学习他人成就帝国
印卡人将自己的国家称为“塔万廷尤苏(四方之地)”。印卡文明辉煌一时,印卡强大到形成了自己的帝国,而南美洲同时期与之齐名的其他两个重要古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玛雅文明——却没有形成帝国。印卡文明之所以高度发达,是因为他们有一套很先进的文化经营体系。他们吸收其他先进文化,然后运用自己的智慧对其进行改良,并打上印卡文化的烙印。与印卡相似,中国也是文化大国,我们拥有海纳百川的文化资本。因此,我们能够从印卡帝国的文化经营方式中汲取养分。
(一)汲取灵感
在印卡文明之前,南美洲存在着许多前印卡文明,他们或精于建筑,或精于纺织,或精于其他诸如金属加工、绘画、雕刻等技艺。正如《印加人——黄金与荣耀的主人》所述,“印加文明的所有奇迹——从库斯科雄伟的石工建筑,山麓的农耕梯田,到把整个帝国联系在一起的15000英里石路,都是从以前的民族那里汲取的灵感。甚至令西班牙人痴迷的金制工艺品也大部分是其他民族的作品”。
我们不妨以石工建筑为例,来分析印卡帝国汲取灵感的过程。在前印卡文明中,提阿瓦那科文明的建筑发达。坐落在的的喀喀湖的提阿瓦那科遗址,是前印卡文明时期古代“巨石文化”的代表。提阿瓦那科遗址为一建筑群,用于建造的石块被加工成长方形,累砌整齐,用铜锔子连固。15世纪印卡征服这个地区的时候,这些建筑已成废墟。但在印卡人眼中,这遗址是充满生机的、凝固的建筑之书。印卡人尊重提阿瓦那科文明的建筑文化,并且认真学习和发展了它。与提阿瓦那科的巨石一样,印卡人的石头建筑同样是巨大的,但石块的结合方式发生了变化。印卡人并不使用铜锔子,他们使每块石头的上表面轻微凹进,成为碟状,上面的石块下表面则向外凸出,使石块稳固地结合在一起。后来,西班牙殖民者在印卡帝国中心城市库斯科城的印卡墙壁遗迹上修建了圣多明各教堂。一次地震中,教堂轰然倒塌,唯有古老的印卡墙壁仍完好无损。
(二)尊重文化
印卡人在建筑领域的发展教会我们一种文化态度——尊重。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因为文化既存在,必然是顺应了周围的环境而得以生存的,也就必定融入了生存的艺术,是智慧的结晶。面对文化,我们是渺小的,又怎么能以后生之辈的稚嫩去蔑视它呢?
之所以强调尊重文化,是因为这是我们缺失的。骄傲的现代人习惯于把自己的文化奉为圭臬,拿着皮尺居高临下地测量其他文化,不符合自己标准的便给予鄙夷的目光,更甚者伸出蹂躏的魔爪。
在中国,我们是怎样尊重文化的呢?就说京城改造。同样是遗留下来的建筑文化,印卡人把提阿瓦那科的巨石视为珍宝,而我们的胡同却即将消失。北京长安街以北的街道都是元大都的旧街,胡同活着,元大都及其文化也就活着。面对城市中的高大现代建筑、面对拆迁的铁镐,标榜尊重传统文化的牌子被击得粉碎。破碎的瓦当带走了它们先进的雕花、烧制工艺。
尊重文化不是幌子,它不仅是规模浩大的研讨会、精彩的展览,也是文化政策的制定落实。在15世纪初,印卡民族发展为强大的部落联盟。1438年,第9位印卡王帕查库提·印卡·尤潘科继位。为了使印卡帝国蓬勃发展,他制定了完善的政策,其中就有允许当地人民保留自己的领导人和神祇的条款。或许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尊重文化有什么用呢?文化是一种艺术,展现的是博大精深的美,这其实已经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尊重它。如果硬要谈论它的功用,是不可历数的。尊重文化就不会对异域文化持排斥态度,可以从前人的文化中学习从而发展自己的文化,正如印卡人做的那样。尊重文化也使不同的文化被保留下来,丰富文化的多样性。
二、尽信不如不信
尊重文化,使我们可以以平静的眼光审视文化。审视后是带着思考去学习。文化学习的过程包含智慧。照葫芦画瓢是最低层次的学习,只是纯粹的模仿,这样的学习会使文化发展停滞不前。不同的文化是与其相应的文化氛围相适应的,如果生搬硬套,只会显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文化的学习应该是审慎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在此方面就是败笔。引入西方的建筑文化本来无可厚非,但庄严紫禁城中突兀着这样一只“蛋壳”,着实煞了风景。这是一个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中国城市的建筑文化严重缺失,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西方建筑的“照葫芦画瓢”般的引进。满眼清一色的方块式建筑——钢筋水泥火柴盒是最恰当的表述,没有景观设计,没有思考。只有部分小城市(诸如丽江)没有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还在艰难喘息中保持着原有的建筑风格。
学习要加入思考。思考外来文化是否能与自己的文化相适应,如果差异性太大,整体借鉴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例如在北京老城区建造中国国家大剧院式的建筑。我们可以为外来的特殊文化开辟出特别区域加以保护和展现,就像国外许多国家的中国城。或者像印卡人一样,部分借鉴、加以升华。
三、结语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恐怕很少有人能真正安下心来解读文化了。传统文化默默地在社会的夹缝中生存,生怕一旦见到现代文明的耀眼光芒就会即刻被曝光得只剩一张空白的底片。中国有多少的民间手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苏州的苏摊、无锡的大鼓,已经只剩下一段远去的历史。这些手艺的学成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没有现实的功效。因此,没有人愿意学,文化保护部门也不愿花费精力去保护。而再看看那些所谓被保护着的文化,它们中的许多只是像被供奉起来的佛像,缺少了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龙应台曾说:“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印卡帝国的文化经营方式也告诉我们:尊重其他文化并去欣赏,再在尊重自己文化的前提下去学习。文化是一个纯净却复杂的话题。作为拥有悠久文化的中国,借鉴一下印卡帝国的文化经营是极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戴尔·布朗.印加人——黄金和荣耀的主人[M].段长城,译.华夏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2]郝名玮,徐世澄.神奇的拉丁美洲[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3]沈小榆.失落的文明:印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著,白凤森,杨衍永译.印卡王室述评[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河南行政学院)
关键词:印卡;文化经营;中国文化
文化需要经营,因为它强大却脆弱。一种历经岁月磨砺的文化,可能因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毁于一旦或渐渐消亡。我们身处一个交流日益频繁的世界,每时每刻,不同文化都在互相摩擦、碰撞,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文化的棱角被逐渐磨平,甚至有一些文化粉身碎骨,而另一些文化则获取了话语权。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构成,因此是不能失去的,也是需要认真经营的。
一、学习他人成就帝国
印卡人将自己的国家称为“塔万廷尤苏(四方之地)”。印卡文明辉煌一时,印卡强大到形成了自己的帝国,而南美洲同时期与之齐名的其他两个重要古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玛雅文明——却没有形成帝国。印卡文明之所以高度发达,是因为他们有一套很先进的文化经营体系。他们吸收其他先进文化,然后运用自己的智慧对其进行改良,并打上印卡文化的烙印。与印卡相似,中国也是文化大国,我们拥有海纳百川的文化资本。因此,我们能够从印卡帝国的文化经营方式中汲取养分。
(一)汲取灵感
在印卡文明之前,南美洲存在着许多前印卡文明,他们或精于建筑,或精于纺织,或精于其他诸如金属加工、绘画、雕刻等技艺。正如《印加人——黄金与荣耀的主人》所述,“印加文明的所有奇迹——从库斯科雄伟的石工建筑,山麓的农耕梯田,到把整个帝国联系在一起的15000英里石路,都是从以前的民族那里汲取的灵感。甚至令西班牙人痴迷的金制工艺品也大部分是其他民族的作品”。
我们不妨以石工建筑为例,来分析印卡帝国汲取灵感的过程。在前印卡文明中,提阿瓦那科文明的建筑发达。坐落在的的喀喀湖的提阿瓦那科遗址,是前印卡文明时期古代“巨石文化”的代表。提阿瓦那科遗址为一建筑群,用于建造的石块被加工成长方形,累砌整齐,用铜锔子连固。15世纪印卡征服这个地区的时候,这些建筑已成废墟。但在印卡人眼中,这遗址是充满生机的、凝固的建筑之书。印卡人尊重提阿瓦那科文明的建筑文化,并且认真学习和发展了它。与提阿瓦那科的巨石一样,印卡人的石头建筑同样是巨大的,但石块的结合方式发生了变化。印卡人并不使用铜锔子,他们使每块石头的上表面轻微凹进,成为碟状,上面的石块下表面则向外凸出,使石块稳固地结合在一起。后来,西班牙殖民者在印卡帝国中心城市库斯科城的印卡墙壁遗迹上修建了圣多明各教堂。一次地震中,教堂轰然倒塌,唯有古老的印卡墙壁仍完好无损。
(二)尊重文化
印卡人在建筑领域的发展教会我们一种文化态度——尊重。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因为文化既存在,必然是顺应了周围的环境而得以生存的,也就必定融入了生存的艺术,是智慧的结晶。面对文化,我们是渺小的,又怎么能以后生之辈的稚嫩去蔑视它呢?
之所以强调尊重文化,是因为这是我们缺失的。骄傲的现代人习惯于把自己的文化奉为圭臬,拿着皮尺居高临下地测量其他文化,不符合自己标准的便给予鄙夷的目光,更甚者伸出蹂躏的魔爪。
在中国,我们是怎样尊重文化的呢?就说京城改造。同样是遗留下来的建筑文化,印卡人把提阿瓦那科的巨石视为珍宝,而我们的胡同却即将消失。北京长安街以北的街道都是元大都的旧街,胡同活着,元大都及其文化也就活着。面对城市中的高大现代建筑、面对拆迁的铁镐,标榜尊重传统文化的牌子被击得粉碎。破碎的瓦当带走了它们先进的雕花、烧制工艺。
尊重文化不是幌子,它不仅是规模浩大的研讨会、精彩的展览,也是文化政策的制定落实。在15世纪初,印卡民族发展为强大的部落联盟。1438年,第9位印卡王帕查库提·印卡·尤潘科继位。为了使印卡帝国蓬勃发展,他制定了完善的政策,其中就有允许当地人民保留自己的领导人和神祇的条款。或许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尊重文化有什么用呢?文化是一种艺术,展现的是博大精深的美,这其实已经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尊重它。如果硬要谈论它的功用,是不可历数的。尊重文化就不会对异域文化持排斥态度,可以从前人的文化中学习从而发展自己的文化,正如印卡人做的那样。尊重文化也使不同的文化被保留下来,丰富文化的多样性。
二、尽信不如不信
尊重文化,使我们可以以平静的眼光审视文化。审视后是带着思考去学习。文化学习的过程包含智慧。照葫芦画瓢是最低层次的学习,只是纯粹的模仿,这样的学习会使文化发展停滞不前。不同的文化是与其相应的文化氛围相适应的,如果生搬硬套,只会显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文化的学习应该是审慎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在此方面就是败笔。引入西方的建筑文化本来无可厚非,但庄严紫禁城中突兀着这样一只“蛋壳”,着实煞了风景。这是一个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中国城市的建筑文化严重缺失,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西方建筑的“照葫芦画瓢”般的引进。满眼清一色的方块式建筑——钢筋水泥火柴盒是最恰当的表述,没有景观设计,没有思考。只有部分小城市(诸如丽江)没有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还在艰难喘息中保持着原有的建筑风格。
学习要加入思考。思考外来文化是否能与自己的文化相适应,如果差异性太大,整体借鉴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例如在北京老城区建造中国国家大剧院式的建筑。我们可以为外来的特殊文化开辟出特别区域加以保护和展现,就像国外许多国家的中国城。或者像印卡人一样,部分借鉴、加以升华。
三、结语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恐怕很少有人能真正安下心来解读文化了。传统文化默默地在社会的夹缝中生存,生怕一旦见到现代文明的耀眼光芒就会即刻被曝光得只剩一张空白的底片。中国有多少的民间手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苏州的苏摊、无锡的大鼓,已经只剩下一段远去的历史。这些手艺的学成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没有现实的功效。因此,没有人愿意学,文化保护部门也不愿花费精力去保护。而再看看那些所谓被保护着的文化,它们中的许多只是像被供奉起来的佛像,缺少了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龙应台曾说:“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印卡帝国的文化经营方式也告诉我们:尊重其他文化并去欣赏,再在尊重自己文化的前提下去学习。文化是一个纯净却复杂的话题。作为拥有悠久文化的中国,借鉴一下印卡帝国的文化经营是极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戴尔·布朗.印加人——黄金和荣耀的主人[M].段长城,译.华夏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2]郝名玮,徐世澄.神奇的拉丁美洲[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3]沈小榆.失落的文明:印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著,白凤森,杨衍永译.印卡王室述评[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河南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