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极致

来源 :汽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yingp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想要快,最简单的方法是做加法,把性能加高。但BMW除了加法之外。还会减法。减去了重量、减去了配置,但乐趣更高了、速度更快了、极限更强了。
  少即是多,BMW的造车哲学。
  从1986年推出第一代M3到现在,历史上出过几个惊天动地的特殊版本M3,但真正能站稳历史地位,并在中古车市场上持续行情看涨的却不多。撇开数量本就稀少的E30 M3不算,众多特殊版本中唯一能受到车迷追捧的我相信只有一款,那就是E46M3CSL。


  从赛场出身
  CSL这三个字来自于Coupe Sport Lightweight的缩写,可以很直白或者说很蠢的把它翻译成轻量化运动型双门跑车。但实际上CSL这名号得把这三个字母拆开来看,最早起源于1965年,当时BMW推出了一个没有正式名称、仅以排气量做简称的全新车系,宣传代号为New Class,并区分为四门与双门两种。如2000排量的四门款称为BMW 2000;而双门款则为2000 C,这个C代表的当然就是Coupe的意思。


  由于当时以四房房车为基础衍生的双门车款并不多见,因此C系列很快就受到注意,并转型为独立的E9车系,也就是后来E24六系的前身。而2000 C后来又推出了双化油器、马力增加20hp的性能版本,于是便在后面加上了一个S,称为2000CS。
  随着该系列发动机排量的不断升级,2800 CS以及3.0 CS、3.0 CGi(i代表喷射供油)也陆续出现,并成为市场上主流的双门跑车型号。


  讲了那么多,CSL到底强在哪里?
  1972年,为了参加欧洲房车锦标赛EuropeanTouring Car Championship,BMW在遵循比赛规定的情况下,以3.0 CS为基础打造了1265辆公路版赛车,名为3.0 CSL,这个L代表着形容词Light也就是轻量化的意思。BMW考虑到耐用度以及车辆控制问题,因此并没有加大发动机性能,但使用了质量更轻的钢来制造车体,并完全不加上任何隔音与制震材质,车身钣件也使用了铝合金,车窗则用上塑料,并在外观上加上了夸张的空力套件。
  3.0 CSL让BMW横扫70年代的房车赛场,甚至在1975~1979中连续五年中拿下欧洲房车锦标赛冠军,还拿过一次勒芒分组冠军,名号无人不知。
  但或许是CSL名号太大、也或许是当初本来就只是为了参赛而打造,BMW之后再也没推出以CSL为名的车款,一直到2004年……
  时隔32年,BMW终于再次推出了以CSL为名的车款,这次他们用在了E46 M3身上。


  减重是为了增加乐趣
  BMW对于CSL这个名号依旧谨慎,选择了当时产品线中最强的E46 M3作为原型,限量制造了1380台M3 CSL,仅提供铁灰以及深蓝两种颜色,而且依旧不进入北美市场销售(是的,当年的3.0CSL同样没有进入北美市场。)。
  大概是BMW觉得老美不会瞳什么叫操控性吧。
  做为BMW历史上第二款挂上CSL名号的车,M3 CSL依旧遵循了老前辈的规矩,把重点放在了减重而不是提升动力,BMW仅对原本的$54直六发动机换上了大口径的碳纤维進气管,还有轻微不同的排气门,以及重新设计的排气管,凸轮轴则做了轻量化处理。最终马力小涨了17hp,扭矩提升5Nm。


  可以很明显看出性能的提升并不多,BMW这样做有两个原因:第一是CSL本就不该提升动力,BMW做这些事主要是为了提高动力响应速度;第二,对于原本的S54发动机来说,E46 M3上的输出已经接近极限了,再往上调会有耐用度的问题,所以刚好就好。
  而减重的部分,BMW运用了当时参与F1所研发的技术,将车内大量饰板都换成了碳纤维制品,并首开先例将车顶也改用碳纤维材质。虽然减去的重量仅有7kg,但却更好的将车身重心给压底,此一做法后来被大量运用在M Car身上。


  除了碳纤维材质的运用之外,原本两张厚实的跑车型座椅被换成了轻量化固定赛车椅,后挡玻璃使用了聚合材质,全车外观钣件都换成了玻璃纤维,并取消了空调与音响(但车主可以选择免费加装),最终将车体重量减少了110kg,总车重来到1385kg。
  1385kg听起来不是个多牛的数字,但M3 CSL真正的特点在于更趋近地面的车身重心,还有更加完美的重心分布,以及那只能用恐怖来形容的操控极限。
  从戒慎惶恐到爱不释手
  我在2006年就有幸驾驶过M3 CSL,当时的我车技还不算太过成熟,面对这样售价高昂的一部车更是戒慎惶恐。


  喔我没说吗?当年M3 CSL的售价几乎是普通M3的两倍之多。   所以,当年的我,只能很小心翼翼的把车缓缓开出车主的车库,然后用很慢的速度往山上开去——只是为了拍照而不是跑山。而在上山的过程中,我发现M3 CSL给我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我只记得为了拍照,我不得不重复的过一个弯,然后我就像着了魔一样,过这个弯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完全不管摄影师要我慢一点的指示。因为每次出弯之后,我都感觉M3 CSL好像在跟我说:“其实还可以再快一点哦。”
  十年了,再次接触M3 CSL,我自然变得更加成熟,技术也进步许多。但M3 CSL却没有变,接近360hp的马力都让我觉得有点少了,这样的M3 CSL还能让我着魔吗?


  答案,依然是肯定的。
  十年前的我认为,CSL让人着魔的地方在于它深不可测的过弯极限。但今天再次与它相处,我才发现我错了。原来CSL真正迷人的地方是它对于驾驶极度忠实又充满容忍的动态反应。
  CSL这台S54有着比起普通S54更拔尖的绝佳响应速度,这可能是,不,应该说这确实是世界上最好的自吸直六,肯定没有之一。在已经被涡轮占据大半江山的现今车坛,能够重新与这台发动机相处,那种爽度真是言语无法形容。
  这绝对不是我在缅怀什么情怀,而是真真实实在我脚下供我控制的,油门踏板的每一寸位移,都能完整的体现在转速上。
  当然,你可以说它扭力不如涡轮机出色。但事实是,想要真正感受这台发动机的精华,你得随时把转速保持在5000rpm以上。这不是一种被迫性的行为,而是自己发自内心想要这么做。而为了与动力相匹配,BMW还对CSL的SMG Ⅱ变速箱做了软件优化,换挡速度比起一般E46 M3要来得更快一些。
  但,如果说$54是动力系统的精华,那CSL的精华却是在底盘造诣之上。
  在降低了车身重心之后,CSL展现出的操控能力实在可怕,你会感觉车身重量全部都压在自己的腰部以下,过弯时的离心力影响,反而让车辆拥有更好的抓地力。另外,千万别忘了S54除了响应速度快之外,还有重量轻这个优势,而且BMW还缩小了CSL的转向比,所以CSL的驾控性真是只有“人车一体”这四个字才能形容。
  持续在山上转过几个弯,我当年对CSL那种戒慎惶恐的心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直想要与CSL紧紧相拥的急迫心情。


  喔~听起来好不舒服。但实际上,驾驶CSL并不会让你有什么肾上腺素激烈狂飙、掌心冒汗头皮发麻的激烈情况。相反的,CSL真真正正就像是你手脚的延伸,一直忠实的执行并且贯彻你的指令。如果犯了点错,那也不打紧,CSL的容忍度奇高,后轮驱动的先天条件并没有生成一个敏感的车尾,给油、给油、再给油,相信我,除非刻意为之,否则CSL的后轴会死死的钉在行驶轨迹上;想要点外滑?那也容易,做好飘移前的所有准备:提早转向、刻意破坏重心、大脚油门,CSL顺滑的像是飘移赛事专用车。
  CSL就是这么奇妙,你要它干嘛它就干嘛,这不是一个你需要挑逗的女人,而是值得你打从心里信任的兄弟。
  至于GTS?这是一款取向与定义完全跟CSL不同的车。相较于CSL讲究纯粹的操控感,GTS追求的是“公路竞技两相宜”,原厂就已经是标配的防滚架与一体式赛车座椅,让GTS分分钟都能下赛道。而从原本4.0升扩大排量至4.4升的V8发动机,提供了更大的450ps最大马力,然后车身经过适度减重,0~100km/h只需要4.3秒,全球限量135台。
  GTS跟CSL开起来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强悍的动力让GTS显得攻击性十足,还有承袭F1科技的V8发动机以及换挡更快的M-DCT,毋庸置疑的,GTS要比CSL更快更強,但也让驾驶需要更专注在转向、油门与刹车上。
  刚刚说了,CSL是一个你值得信任的兄弟,它是跟着你一起杀敌的伙伴。而GTS则是一把沉重又锋利的大刀,耍得好不好,都在于你自己。如今,GTS已经变成M3的常备型号,我们景仰CSL的同时,也得对GTS带着敬畏。
  这就是M3,这就是BMW,它一直用不同的方式在满足不同的人。唯一相同的,是那份强烈的“驾控之悦”。
  CSL与GTS有着截然不同的驾驶感受:CSL是陪你杀敌的兄弟,GTS则是你手上的刀。
  虽然E46 M3 CSL是史上最经典的M3,但要比速度,那后起晚辈绝对是一个比一个牛。史上最快的M3也在最近横空出世,它就是M4 GTS。
  7分28秒
  不需要去纠结M3改叫M4这种小事.隋,在真正的车迷心中都知道,唯有双门才是正统。而现款M4依旧名传E92 M3 GTS、师承DTM,推出了赛道精神公路化的M4 GTS。
  M4 GTS以M4为基础,屡获大奖的直六双涡轮发动机依旧承担大任,BMW再次证明他们的直六不管自吸还是涡轮都是世界上最牛的直六。而GTS还加入了首见的水喷射系统,该系统就像发动机的恒温空调,能让发动机随时保持在最佳温度下工作,不论是进气温度还是缸体温度,并略为调整了ECU,使M4 GTS的输出达到了500hp/600Nm之多,同时BMW运用大量的碳纤维材质替换掉原有部件,车身外观也多处采用了CFRP,让M4 GTS的0~100km/h仅需3.8秒,但油耗却没有明显增加。
  当然,赛道精神的展现才是GTS的真正精随。M4 GTS原厂就配置了两张一体式碳纤维赛车座椅,后座也被符合安全认证的防滚架取代,准车主还可选择加装ClubSport套件,此时会再增设六点式安全带与赛事专用灭火器。
  M4 GTS很快就会导入中国,相信你们跟我一样期待!
其他文献
每位M3车主都有些心底话,不懂的人觉得他们头壳发烧,但在今天,历代车主齐聚一堂,他们个个像大孩子,说出了平时不为人知的心底话。  哥开的不是车,是爱!  DTM式样的白色M3车主大顺有着台湾南部人特有的腼腆,我们请他拍照时,他总是一副难为情的样子,但等到另一位E30 M3车主小咪一起入镜时,熟识的两位又开始打打闹闹。  “我们认识很久了啦,他很夸张,整台车拿去翻新了两次。”大顺指着小咪这样说。  
期刊
以下的一切都与日本有关,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工匠精神”,在这个以F为题的“F Day”旅程之中,我本想探索Lexus的工匠精神。却发现它们无处不在。  RC乃是雷克萨斯于2014年推出的双门跑车,RC之意为“Radical Coupe”。从字面上看就知道这是一款很强调操控、运动的跑车,特别是RC的外型几乎沿用了概念车LF-LC的相关设计,显得十分激进并且具有攻击性。乍看或许会让人觉得有点太过夸张,
期刊
相信大家还记得,6月份我在日本开着CT200h进行了东京-名古屋的一桶油来回之旅,中途还被日本金卡纳冠军大桥渡先生抓去教训了一下……不过大桥先生也说,雷克萨斯的操驾性给了他惊喜,就跟我的感觉一样。所以这次,我特别来到中国台湾,找了雷克萨斯的当家跑车——RC 200t FSport,以及我的好朋友简俊翔先生,一起來好好感受雷克萨斯的操控魅力!
期刊
好“芯”,有好“报”  沃德十佳、世界发动机大奖……是很权威、知名没错,但《汽车杂志》专业编辑也有一把尺来度量汽车动力的好坏,2016年到底哪些动力入了我们法眼呢?  本田JNC1  入选理由  三电动机+涡轮发动机,本田技术力的完全展现。  搭载车型  讴歌NSX  上个世纪90年代,本田用NSX震惊了欧美车厂,让世人了解到日本的汽车工业水平,并且重新定义了“跑车”的标准,然而自此之后NSX就像
期刊
Audi Sport高性能车型体验日  快。其实也分很多种方式。  有像R8 V10冷静纯粹的快,  还有RS 7美艳优雅的快,  更有RS 6 Avant实用包容的快,  不论是哪一种快。  都来自一个地方:Audi Sport。  才刚出机场,原本以为的接机车GL8或考斯特没有出现,迎面而来的是全新RS 6 Avant。接着就是车扔给你,爱干嘛干嘛去……  好吧,这种开场有点让我惊恐,不过RS
期刊
世界化石能源消耗和环境恶化问题为推进清洁能源利用提供了机遇。含多种分布式微源的微电网通过整合不同类型微源的优势,为偏远山区、海岛等地区的可靠电力供应提供了有效解决途径。虚拟同步发电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控制技术增强了逆变器接口型微源惯性,在电压频率暂态支撑和高频波动抑制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同时含有VSG控制和柴油发电机(Diesel Gener
一汽大众迈腾380TSI  神车党双花红棍再战江湖,又再掀风泼雨。  一直以来,迈腾并不是大众品牌在中国销量最好的产品,支撑销量的,是途观、朗逸、速腾等等紧凑级产品。但是作为大众现阶段为止在中国生产的最高端车型——迈腾,无疑才是真正为大众开疆扩土的功臣。  我不是说大众的紧凑级产品不好,事实上,看销量就知道好不好,但是中国消费者潜意识里还是非常喜欢通过中高级轿车的表现,来断定该品牌其他产品究竟好不
期刊
这是一个老土得不能再老土的标题。但却能真正代表新R8的定位。  AUDI  R8  V10  “上一代”的回忆  在触摸到全新R8前,我还在不断回味着上一代的R8——上一代R8是我心目中很有份量的一台车,甚至是最有份量的一台奥迪,要真心讲出“份量”二字并不简单,同年代比它快没它贵的车不少,比它贵没它快也有许多,但当Mercedes—Benz、Audi这一批传统的豪华车制造商陆续投入到高性能跑车甚至
期刊
有一群奇怪的人,明明家就在眼前,却要花上一个钟头,绕到刁钻的山路上畅快地转转。然后才甘愿带着笑容把车停进车库。这一群人,传承了30年,五个世代,他们心里烙印着M3,那是种信仰,更是一个不断演进中的梦想。  时间是清晨的4点钟,当整座城市还在沉睡,在有“台北秋名山”之称的北宜公路路口小镇,黑夜中车辆陆续抵达,远远地就能听见那带着原始机械运转声浪的声音,车是M3,车主有医师、赛车手与各行业领袖,他们互
期刊
虽然关于LFA传奇足以写成一本教科书,但关于技术方面的细节请你自行百度,我只想透过我的视野告诉你我对LFA的观点:这是义无反顾的旷世巨作。  众所周知,LFA计划是丰田章男先生一手催生,当年所有老臣一致反对,认为他只是一时脑袋发热,超跑计划根本赚不到钱,所幸丰田章男先生不仅挺住了,还以车手身分亲身参与了最艰苦的纽柏格林24小时赛车,打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超跑,他从来没有妥协过。  为了打造LFA,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