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约翰·安德鲁斯在《帕梅拉》中担任的三个角色,指出在18世纪英国父权制社会下,作为父权制代表的父亲时时刻刻以其背后的男性权威控制着女性的言行举止,揭示在当时社会女性无法摆脱男性的权威,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
【关键词】:帕梅拉;父亲形象;父权制
18世纪的英国是父权制社会,男性一直处于中心和主宰地位,女人必须崇拜和服从。而男人的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所有意识形态领域,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男性作家的文学创作。在《帕梅拉》中,虽然作者对约翰·安德鲁斯的描述只有寥寥数笔,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帕梅拉》中父亲角色进行分析,指出其父权制代表的身份。进而揭示出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无法摆脱男性的权威而存在。
一、帕梅拉写信的主要对象
拉康曾指出“自我意识的存在是依赖于他人的认可”,而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作为边缘群体,只能通过男性的认可来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在《帕梅拉》这部小说中作者理查逊采用了书信体的文体样式,让女主人公帕梅拉以第一人称发声,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隐藏在其书信和日记背后的约翰·安德鲁斯男性权威。在《帕梅拉》中,第一卷的三十二封的书信全是写给父母,而由于他父亲约翰·安德鲁斯知识水平较高的缘故,他成为了帕梅拉信件的主要读者。帕梅拉的书信是自我表达的媒介,信中记录了周围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痛苦与深思。值得注意的是帕梅拉在书信中反复提到“贞洁”“美德”等词,如第五封信:“我亲爱的父亲母亲,请对你们可怜孩子的贞洁放心。”第十六封信:“选择贫穷与贞洁,而不选择财富与邪恶,这样的选择将会幸福得多”。由此可以看出帕梅拉书写的更重要目的是反复向父亲确认自己清白的身份以及证明自己守贞的决心,获得父亲对自己贞洁和美德的认同。而在B先生将帕梅拉拘禁在林肯郡庄园时,虽然父亲很难看到她的信,但她仍以向父亲诉说的口吻将自己的处境写到日记中,父亲此时就成为了帕梅拉日记的虚拟读者,她时常把自己的“贞洁宣言”写到日记中去。约翰安德鲁斯虽然看不到日记,但他对帕梅拉的影响与控制从未消失,他背后的男性权威像无形中的一股力量推动着帕梅拉向他“报告”贞洁状况,并不断强调自己誓守贞洁的观点,被囚禁的帕梅拉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自我的认同与精神上的支撑。
父亲作为男权社会中的权威形象,代表了对女性的审视和监督,所以从始至终,帕梅拉自觉的把自己放在被父亲评判的位置,通过对父亲的倾诉来获得自我认同。而理查森看似赋予了帕梅拉最大的话语权,但帕梅拉所发出的声音却无法摆脱男性权威的影响,本质上来说是在男性权威的控制下而发出的声音。
二、帕梅拉美德的培养者与行为引导者
约翰·安德鲁斯在《帕梅拉》中一共只出现过两次,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一直用自己的男性权威影响与控制着帕梅拉的成长以及与B先生开展的贞洁保卫战。首先,约翰·安德鲁斯作为一个慈父的形象,他将帕梅拉引向了贞洁的道路,是帕梅拉美德的培养者。约翰·安德鲁斯是一个清教徒,受过一定的教育,通情达理为人正直。在他的培养下,帕梅拉接受了注重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的清教主義教育,成长为一个完美的美德楷模。帕梅拉12岁时便离开父亲身边,但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却丝毫不因此而减少。首先,当他收到伪造信件猜测女儿凶多吉少时,焦虑不安的约翰安·德鲁斯当晚便动身,走了整整一夜前往B先生家中讨要心爱的女儿。其次,约翰·安德鲁斯为了证实帕梅拉即将结婚的消息立马动身前往林肯郡,在没有见到帕梅拉前,他“老泪纵横,放声大哭起来”,而帕梅拉在见到父亲后,更是推翻了桌子前去扑倒在他的脚跟前。父女间的感情十分深厚。但在约翰·安德鲁斯“慈父”形象的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他“父权制代表”的本质,他不断用男性权威告诫与控制着帕梅拉,使她成长为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美德楷模。小说的开始,当安德鲁斯先生知道年轻的B先生成为了女儿的新主人并且对女儿特别照顾的时候,富有人生经验的他立刻觉察到B先生的不良企图,所以严肃地告诫女儿:“如果你发现有一丁点儿蛛丝马迹,看上去好像对你的贞洁有侵害的企图,那就请你务必离开那里,回到我们身边。在与帕梅拉的通信中,父亲在信中从来没有问起过帕梅拉对事情的看法而只是一味的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时时刻刻以男性权威指导帕梅拉的所作所为。在向B先生讨要女儿时,他说道:“我要看到他是清白无瑕的,如果不是这样,我不愿承认她是我的女儿。”即使知道女儿身处险境,他关心的首要问题也是女儿是否清白。而最后得知B先生准备迎娶帕梅拉时,他没有询问女儿的意愿,仍然只是反复提及贞洁,因为在他心目中,贞洁是头等重要的。由以上可以看出,约翰安德鲁虽然表面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但却一直用自己的男性权威影响、引导着帕梅拉的所作所为,而父权制下生活的帕梅拉由于受到自身传统观念的困扰,也无法摆脱传统女性的命运,她自觉遵从着父亲的一切指示,显示出父权社会中女性的从属地位。
三、理查森的“发声者”
在《帕梅拉》中,约翰安德鲁斯自始至终以权威的姿态向帕梅拉灌输的“贞洁观念”,这正是本书中产阶级的作者理查森想要告诫当时社会中广大女性的。所以本质上说,帕梅拉的父亲是书中的“理查森”,一直替理查森发声。
18世纪,英国仍处于父权制社会,理查森也无法避免这种制度的束缚。他本人是一个清教道德的典范,一生勤奋工作、严格约束自己并最终获得物质回报。因此,在关于女人的贞洁问题上,他坚定的站在传统一边,认为女性的贞洁是无价之宝。他创造了一个“灰姑娘”式的美丽童话,用“回报“为诱饵劝说女性婚前守贞,在潜移默化中向广大妇女施加了男性话语霸权。《帕梅拉》一书中,理查森把美德等同于贞洁与善良,所以在约翰·安德鲁斯写给帕梅拉的几封书信中,一直对“贞洁”有着非比寻常的关注,而“守贞”也正是理查森希望中产阶级女性可以达到的道德标准。因此,理查森把笔下的帕梅拉塑造成传统意义上妇女的典范,让她始终以贞洁淑女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她的贞洁也获得了回报,最终嫁给了B先生成为贵族传统文化所称道的贤良淑德的妻子。理查森成功的通过约翰·安德鲁斯的男性权威向社会中的女性进行说教,在潜移默化中向她们施加男性话语霸权,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此书在发行后成了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帕梅拉”形象引起了当时英国女性的竞相模仿。
四、结语
在《帕梅拉》中,约翰·安德鲁斯是帕梅拉书信的读者、其美德的培养者与行为的引导者,同时也是书中的理查森,替作者发声。而“父亲”作为男权社会中的权威形象,时时刻刻以男性权威影响与控制着帕梅拉,她的一言一行都是父亲的意志在其身上的反映。同时,对《帕梅拉》中父亲形象的分析也为我们反映出一个女性生活在男性权威的阴影下,无条件顺从男性的父权社会。
参考文献:
[1]拉康.拉康选集[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塞缪尔理查森.《帕梅拉》[M].吴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3]崔静雅、尤丹丹.《帕梅拉》中的父亲形象——浅析父亲对帕梅拉的影响[J].大观周刊,2012(25).
[4]张莉.《帕梅拉》中新道德范式的建构[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1).
[5]范荣.父亲是一种隐喻——试析拉康的“父亲之名”在杜拉斯作品中的能指作用[J].外国文学研究,2006.
【关键词】:帕梅拉;父亲形象;父权制
18世纪的英国是父权制社会,男性一直处于中心和主宰地位,女人必须崇拜和服从。而男人的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所有意识形态领域,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男性作家的文学创作。在《帕梅拉》中,虽然作者对约翰·安德鲁斯的描述只有寥寥数笔,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帕梅拉》中父亲角色进行分析,指出其父权制代表的身份。进而揭示出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无法摆脱男性的权威而存在。
一、帕梅拉写信的主要对象
拉康曾指出“自我意识的存在是依赖于他人的认可”,而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作为边缘群体,只能通过男性的认可来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在《帕梅拉》这部小说中作者理查逊采用了书信体的文体样式,让女主人公帕梅拉以第一人称发声,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隐藏在其书信和日记背后的约翰·安德鲁斯男性权威。在《帕梅拉》中,第一卷的三十二封的书信全是写给父母,而由于他父亲约翰·安德鲁斯知识水平较高的缘故,他成为了帕梅拉信件的主要读者。帕梅拉的书信是自我表达的媒介,信中记录了周围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痛苦与深思。值得注意的是帕梅拉在书信中反复提到“贞洁”“美德”等词,如第五封信:“我亲爱的父亲母亲,请对你们可怜孩子的贞洁放心。”第十六封信:“选择贫穷与贞洁,而不选择财富与邪恶,这样的选择将会幸福得多”。由此可以看出帕梅拉书写的更重要目的是反复向父亲确认自己清白的身份以及证明自己守贞的决心,获得父亲对自己贞洁和美德的认同。而在B先生将帕梅拉拘禁在林肯郡庄园时,虽然父亲很难看到她的信,但她仍以向父亲诉说的口吻将自己的处境写到日记中,父亲此时就成为了帕梅拉日记的虚拟读者,她时常把自己的“贞洁宣言”写到日记中去。约翰安德鲁斯虽然看不到日记,但他对帕梅拉的影响与控制从未消失,他背后的男性权威像无形中的一股力量推动着帕梅拉向他“报告”贞洁状况,并不断强调自己誓守贞洁的观点,被囚禁的帕梅拉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自我的认同与精神上的支撑。
父亲作为男权社会中的权威形象,代表了对女性的审视和监督,所以从始至终,帕梅拉自觉的把自己放在被父亲评判的位置,通过对父亲的倾诉来获得自我认同。而理查森看似赋予了帕梅拉最大的话语权,但帕梅拉所发出的声音却无法摆脱男性权威的影响,本质上来说是在男性权威的控制下而发出的声音。
二、帕梅拉美德的培养者与行为引导者
约翰·安德鲁斯在《帕梅拉》中一共只出现过两次,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一直用自己的男性权威影响与控制着帕梅拉的成长以及与B先生开展的贞洁保卫战。首先,约翰·安德鲁斯作为一个慈父的形象,他将帕梅拉引向了贞洁的道路,是帕梅拉美德的培养者。约翰·安德鲁斯是一个清教徒,受过一定的教育,通情达理为人正直。在他的培养下,帕梅拉接受了注重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的清教主義教育,成长为一个完美的美德楷模。帕梅拉12岁时便离开父亲身边,但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却丝毫不因此而减少。首先,当他收到伪造信件猜测女儿凶多吉少时,焦虑不安的约翰安·德鲁斯当晚便动身,走了整整一夜前往B先生家中讨要心爱的女儿。其次,约翰·安德鲁斯为了证实帕梅拉即将结婚的消息立马动身前往林肯郡,在没有见到帕梅拉前,他“老泪纵横,放声大哭起来”,而帕梅拉在见到父亲后,更是推翻了桌子前去扑倒在他的脚跟前。父女间的感情十分深厚。但在约翰·安德鲁斯“慈父”形象的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他“父权制代表”的本质,他不断用男性权威告诫与控制着帕梅拉,使她成长为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美德楷模。小说的开始,当安德鲁斯先生知道年轻的B先生成为了女儿的新主人并且对女儿特别照顾的时候,富有人生经验的他立刻觉察到B先生的不良企图,所以严肃地告诫女儿:“如果你发现有一丁点儿蛛丝马迹,看上去好像对你的贞洁有侵害的企图,那就请你务必离开那里,回到我们身边。在与帕梅拉的通信中,父亲在信中从来没有问起过帕梅拉对事情的看法而只是一味的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时时刻刻以男性权威指导帕梅拉的所作所为。在向B先生讨要女儿时,他说道:“我要看到他是清白无瑕的,如果不是这样,我不愿承认她是我的女儿。”即使知道女儿身处险境,他关心的首要问题也是女儿是否清白。而最后得知B先生准备迎娶帕梅拉时,他没有询问女儿的意愿,仍然只是反复提及贞洁,因为在他心目中,贞洁是头等重要的。由以上可以看出,约翰安德鲁虽然表面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但却一直用自己的男性权威影响、引导着帕梅拉的所作所为,而父权制下生活的帕梅拉由于受到自身传统观念的困扰,也无法摆脱传统女性的命运,她自觉遵从着父亲的一切指示,显示出父权社会中女性的从属地位。
三、理查森的“发声者”
在《帕梅拉》中,约翰安德鲁斯自始至终以权威的姿态向帕梅拉灌输的“贞洁观念”,这正是本书中产阶级的作者理查森想要告诫当时社会中广大女性的。所以本质上说,帕梅拉的父亲是书中的“理查森”,一直替理查森发声。
18世纪,英国仍处于父权制社会,理查森也无法避免这种制度的束缚。他本人是一个清教道德的典范,一生勤奋工作、严格约束自己并最终获得物质回报。因此,在关于女人的贞洁问题上,他坚定的站在传统一边,认为女性的贞洁是无价之宝。他创造了一个“灰姑娘”式的美丽童话,用“回报“为诱饵劝说女性婚前守贞,在潜移默化中向广大妇女施加了男性话语霸权。《帕梅拉》一书中,理查森把美德等同于贞洁与善良,所以在约翰·安德鲁斯写给帕梅拉的几封书信中,一直对“贞洁”有着非比寻常的关注,而“守贞”也正是理查森希望中产阶级女性可以达到的道德标准。因此,理查森把笔下的帕梅拉塑造成传统意义上妇女的典范,让她始终以贞洁淑女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她的贞洁也获得了回报,最终嫁给了B先生成为贵族传统文化所称道的贤良淑德的妻子。理查森成功的通过约翰·安德鲁斯的男性权威向社会中的女性进行说教,在潜移默化中向她们施加男性话语霸权,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此书在发行后成了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帕梅拉”形象引起了当时英国女性的竞相模仿。
四、结语
在《帕梅拉》中,约翰·安德鲁斯是帕梅拉书信的读者、其美德的培养者与行为的引导者,同时也是书中的理查森,替作者发声。而“父亲”作为男权社会中的权威形象,时时刻刻以男性权威影响与控制着帕梅拉,她的一言一行都是父亲的意志在其身上的反映。同时,对《帕梅拉》中父亲形象的分析也为我们反映出一个女性生活在男性权威的阴影下,无条件顺从男性的父权社会。
参考文献:
[1]拉康.拉康选集[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塞缪尔理查森.《帕梅拉》[M].吴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3]崔静雅、尤丹丹.《帕梅拉》中的父亲形象——浅析父亲对帕梅拉的影响[J].大观周刊,2012(25).
[4]张莉.《帕梅拉》中新道德范式的建构[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1).
[5]范荣.父亲是一种隐喻——试析拉康的“父亲之名”在杜拉斯作品中的能指作用[J].外国文学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