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长期探索,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三个阶段。我们党准确判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把“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丰富内涵,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8)04-0011-0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我党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长期历史探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特征。这一历史性变化表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发展的新要求,对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实现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对国家所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的正确认知,进而为下一步工作任务做好准备。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多种因素的“合力”,生产力的发展是最直接的原因。党领导人民在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上,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阶段,这也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跃迁的三个阶段。
(一)“站起来”时代
由于近代以来我国国情的特殊和复杂,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不懈探索,认清中国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基于此,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中国革命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最终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中华人民走向“站起来”的时代。新中国成立后,党为巩固国家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一化三改等政策,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概括:“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2]
1956年9月,党的八大从实际出发,强调:“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为完成这一重大任务,党和人民进行了艰苦的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但八大以后,由于国际国内的局面复杂,党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判断。
(二)“富起来”时代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深入探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被彻底结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4]党的十二大予以确认,十四大把这一判断写入党章。这一判断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的深刻把握,为此后党领导人民走向“富起来”时代打下基础。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5]中国共产党准确判断我国国情,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坚持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建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生产力,协调生产关系,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进而实现小康社会。
(三)“强起来”时代
改革开放近4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实力、国家实力大幅提升。自1981年以来,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作了首次改变,这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对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行的深刻总结,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领导人民逐步走向“强起来”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是有关全局的历史性判断,表明党领导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已经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了旧的矛盾,出现了新的矛盾,党的历史就是不断地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历史。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6]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制定一系列大政方针、理论路线的基本依据。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总是处于矛盾之中,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7]事物中存在多种矛盾,各个矛盾的地位不同,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这决定了矛盾的性质是不同的,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事物的次要矛盾。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能够相互转化的。这个一定条件是指,当次要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量的积累达到临界点之后,会发生质变,这时次要矛盾就会转化为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指从整个社会发展阶段来看,处于支配地位、决定该阶段社会性质并统领、影响其他矛盾发展的矛盾。当前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就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居于支配地位、决定和影响国家工作重心、规定其他矛盾的地位的那个矛盾,直接决定国家发展的路线选择、方针规划和政策走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下,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法,对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概括和凝练,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 从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动力看,快速发展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根本原因,这也恰好证明了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适应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从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怎样表现为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积累与消费的矛盾,生产两大部类和农轻重比例的矛盾,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矛盾,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8]。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主要矛盾就已经从敌我矛盾转化成为人民内部矛盾,国家的工作重心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搞好经济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产品的极大丰富从而摆脱物质依赖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高,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以后,“美好”“优质”的需要就会显现出来。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9]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但人民的需要在向优质化发展,因此,党和国家就要调整政策方针为人民谋幸福。
从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看,量的积累达到临界点之后,会发生质变,在单纯的“量”的需求被满足之后,人民就会有不同“质”的追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在解决温饱需要以后,解决温饱问题只是解决了生存,是“量”的满足,而美好生活则是需要有“质”的追求。2016年6月,习近平在科技大会上再次强调:“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10]习总书记所讲的“更”意味着“量”的变化,也预示着新“质”的转化。当前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党和国家应以此为主力方向,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新生活。
(一)“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绩,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又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作为一个十几亿人口大国,我国解决了一个世界难题,满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人均GDP是156美元左右,到2016年已超过8000美元,达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2016年的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134元增长到2016年的12363元。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大幅下降到3.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健康程度大幅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日益完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文化需要”,而是向更加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美好生活”转变,从个人发展来看,对生活质量、交际、自我发展与实现需要的要求程度会越来越强烈;从社会发展来看,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二)“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工业生产水平已进入世界前列,201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39万亿美元,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这是用“落后的社会生产”表述已不符合实际,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了,制约着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从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来看,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共同努力的主要方向。
所谓不平衡问题,主要包括产业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生态不平衡等重要领域。首先是产业不平衡,我国部分产业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如制造业、服务业,但还有一些产业依然处于价值链低端,如钢铁、煤炭过剩产业。其次是区域不平衡,如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较大,缺乏有效连接的战略通道。此外,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城乡基础设施、居民年收入、教育环境、医疗保障等差距突出。最后是生态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一些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损害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生态投资不足,使得人民对新鲜空气、清洁水、良好环境质量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
不充分问题,主要包括发展总量不充分、共享发展不充分、公平分配不充分、司法公正不充分等方面。发展总量不充分表现在,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但对于十几亿人口大国来说,仍然不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蛋糕已做大,但还未分好。共享发展不充分表现在,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不能充分享有应有的权利,权利不平等问题突出,使得权利不平等加剧了机会上的不平等,收入、消费、财产等方面的差距就大。公平分配不充分表现在:按体制内、体制外分配,按城乡身份分配等。另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政策在发展经济和处理社会关系中,难以实现公平分配。司法公正不充分表现在,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徇私枉法、以公谋私,缺少应有的职业道德,没有正确的廉政观念。这些不充分问题对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形成了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阐释,事关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全局,对我国发展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希望,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时代发展离不开理论创新。黨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与恩格斯最早论述了社会基本矛盾论,论述了事物矛盾问题的重点论及矛盾发展不平衡性思想,列宁在此基础上提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矛盾发展不平衡的理论。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明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邓小平深刻反思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正确认识并把握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完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执政党所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把握了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国情的主要特征。这一重要论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为我党今后制定大政方针、做好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存在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才能达成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人民素质,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核心目标,一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个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另一方面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解决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目前,我国某些领域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民生领域还有许多短板,区域发展之间、城乡发展之间收入分配领域差距依然较大。“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的发展短板,必然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落后区域、滞后领域、短板方面的发展不充分问题,必然牵制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11]。
(三)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输出高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的运行,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努力,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也持续推动了全球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沿线地区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设施完善,建立了新型外交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阐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当然也为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矛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3:560.
[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4]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4.
[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7.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
[8]張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4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10]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11]刘须宽.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及其应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1).
责任编辑:邓小龙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8)04-0011-0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我党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长期历史探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特征。这一历史性变化表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发展的新要求,对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实现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准确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对国家所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的正确认知,进而为下一步工作任务做好准备。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多种因素的“合力”,生产力的发展是最直接的原因。党领导人民在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上,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阶段,这也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跃迁的三个阶段。
(一)“站起来”时代
由于近代以来我国国情的特殊和复杂,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不懈探索,认清中国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基于此,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中国革命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最终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中华人民走向“站起来”的时代。新中国成立后,党为巩固国家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一化三改等政策,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概括:“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2]
1956年9月,党的八大从实际出发,强调:“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为完成这一重大任务,党和人民进行了艰苦的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但八大以后,由于国际国内的局面复杂,党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判断。
(二)“富起来”时代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深入探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被彻底结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4]党的十二大予以确认,十四大把这一判断写入党章。这一判断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的深刻把握,为此后党领导人民走向“富起来”时代打下基础。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5]中国共产党准确判断我国国情,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坚持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建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生产力,协调生产关系,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进而实现小康社会。
(三)“强起来”时代
改革开放近4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实力、国家实力大幅提升。自1981年以来,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作了首次改变,这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对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行的深刻总结,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领导人民逐步走向“强起来”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是有关全局的历史性判断,表明党领导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已经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了旧的矛盾,出现了新的矛盾,党的历史就是不断地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历史。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6]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制定一系列大政方针、理论路线的基本依据。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二、深刻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基础
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总是处于矛盾之中,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7]事物中存在多种矛盾,各个矛盾的地位不同,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这决定了矛盾的性质是不同的,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事物的次要矛盾。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能够相互转化的。这个一定条件是指,当次要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量的积累达到临界点之后,会发生质变,这时次要矛盾就会转化为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指从整个社会发展阶段来看,处于支配地位、决定该阶段社会性质并统领、影响其他矛盾发展的矛盾。当前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就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居于支配地位、决定和影响国家工作重心、规定其他矛盾的地位的那个矛盾,直接决定国家发展的路线选择、方针规划和政策走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下,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法,对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概括和凝练,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 从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动力看,快速发展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根本原因,这也恰好证明了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适应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从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怎样表现为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积累与消费的矛盾,生产两大部类和农轻重比例的矛盾,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矛盾,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8]。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主要矛盾就已经从敌我矛盾转化成为人民内部矛盾,国家的工作重心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搞好经济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产品的极大丰富从而摆脱物质依赖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高,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以后,“美好”“优质”的需要就会显现出来。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9]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但人民的需要在向优质化发展,因此,党和国家就要调整政策方针为人民谋幸福。
从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看,量的积累达到临界点之后,会发生质变,在单纯的“量”的需求被满足之后,人民就会有不同“质”的追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在解决温饱需要以后,解决温饱问题只是解决了生存,是“量”的满足,而美好生活则是需要有“质”的追求。2016年6月,习近平在科技大会上再次强调:“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10]习总书记所讲的“更”意味着“量”的变化,也预示着新“质”的转化。当前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党和国家应以此为主力方向,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新生活。
三、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具体内涵
(一)“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绩,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又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作为一个十几亿人口大国,我国解决了一个世界难题,满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人均GDP是156美元左右,到2016年已超过8000美元,达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2016年的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134元增长到2016年的12363元。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大幅下降到3.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健康程度大幅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日益完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文化需要”,而是向更加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美好生活”转变,从个人发展来看,对生活质量、交际、自我发展与实现需要的要求程度会越来越强烈;从社会发展来看,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二)“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工业生产水平已进入世界前列,201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39万亿美元,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这是用“落后的社会生产”表述已不符合实际,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了,制约着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从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来看,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共同努力的主要方向。
所谓不平衡问题,主要包括产业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生态不平衡等重要领域。首先是产业不平衡,我国部分产业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如制造业、服务业,但还有一些产业依然处于价值链低端,如钢铁、煤炭过剩产业。其次是区域不平衡,如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较大,缺乏有效连接的战略通道。此外,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城乡基础设施、居民年收入、教育环境、医疗保障等差距突出。最后是生态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一些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损害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生态投资不足,使得人民对新鲜空气、清洁水、良好环境质量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
不充分问题,主要包括发展总量不充分、共享发展不充分、公平分配不充分、司法公正不充分等方面。发展总量不充分表现在,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但对于十几亿人口大国来说,仍然不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蛋糕已做大,但还未分好。共享发展不充分表现在,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不能充分享有应有的权利,权利不平等问题突出,使得权利不平等加剧了机会上的不平等,收入、消费、财产等方面的差距就大。公平分配不充分表现在:按体制内、体制外分配,按城乡身份分配等。另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政策在发展经济和处理社会关系中,难以实现公平分配。司法公正不充分表现在,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徇私枉法、以公谋私,缺少应有的职业道德,没有正确的廉政观念。这些不充分问题对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形成了阻力。
四、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阐释,事关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全局,对我国发展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希望,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时代发展离不开理论创新。黨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与恩格斯最早论述了社会基本矛盾论,论述了事物矛盾问题的重点论及矛盾发展不平衡性思想,列宁在此基础上提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矛盾发展不平衡的理论。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明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邓小平深刻反思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正确认识并把握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完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执政党所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把握了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国情的主要特征。这一重要论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为我党今后制定大政方针、做好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存在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才能达成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人民素质,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核心目标,一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个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另一方面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解决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目前,我国某些领域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民生领域还有许多短板,区域发展之间、城乡发展之间收入分配领域差距依然较大。“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的发展短板,必然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落后区域、滞后领域、短板方面的发展不充分问题,必然牵制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11]。
(三)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输出高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的运行,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努力,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也持续推动了全球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沿线地区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设施完善,建立了新型外交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阐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当然也为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矛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3:560.
[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4]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4.
[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7.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
[8]張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4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10]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11]刘须宽.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及其应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1).
责任编辑:邓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