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在漫长的征途中,中央红军在贵州的活动极为关键。可以说,红军转战贵州的过程,正是红军逐步走出危局、走向胜利的过程。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的运兵谋略……这些都发生在贵州。在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全国党刊研究会组织了在贵州的大型联合采访活动,通过重走长征路,采访老红军,举行座谈会,表达对革命老一辈的深切怀念,感受红军长征精神的传承风采,也领略了长征精神的当代成果。
一
黔北重镇遵义,青翠的凤凰山坐落于城市之中,秀美的湘江河穿城而过,这是一座山、水、城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也许是巧合,遵义城内静静流淌的河流也叫湘江,与红军长征经过的湘江同名,只是那条湘江敌人布下层层封锁,差点让红军陷入万劫不复,而这条湘江却见证了中国革命在此转折。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聆听已年逾90高龄、走完了整个长征的老红军——王道金的讲述,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清晰的认识。
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被迫进行长征。长征开始后,博古、李德又在军事上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使红军蒙受巨大的损失。在血的教训下,红军开始反思“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经过通道、黎平、猴场三次会议,红军放弃向湘西前进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挺进。红军攻克遵义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可以说,遵义会议是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在于:在思想路线上,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遵义会议前,中共的重要会议和重大决策都是在共产国际的参与或指导下进行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会议。会议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政治组织上,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会后,还决定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作为最高统帅部,负责指挥全军行动。中国共产党能够对党内在思想路线方面和政治组织方面存在的分歧妥当地进行处理,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中国革命走上了通往胜利的大道。
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遵义会议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一次重要会议。当前,我们更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形成科学的发展模式,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二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博古、李德在组织路线上搞宗派主义,排挤不同意和反对他们的同志。像战略转移这样重大的决策,之前都没有召开政治局会议和军事领导人会议进行通报和讨论,这是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今天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更要坚持民主集中制,集思广益,使党的决策更好地符合复杂的实际情况。三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博古在领导上唯李德是从,唯共产国际是从,不作具体分析,不会择善而从,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原则。今天,开放的中国搞现代化建设,在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更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二
赤水河蜿蜒于贵州、四川两省边境的崇山峻岭间,两岸风景如画。古时赤水河便是蜀盐入贵的主要通道,其独特的地理条件更孕育了国酒茅台。1935年的四渡赤水之战,更是让赤水河声名远扬。
四渡赤水之战,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北上,至同年5月上旬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三个多月。在四渡赤水之战中,为了完成战略转移的任务,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高瞻远瞩,根据战场情况的发展变化,机动灵活地作出了一系列力争主动、夺取战争胜利的英明决策,牵着蒋介石的鼻子打转,在广阔的战场和流动不定的战线上,毛泽东等指挥中央红军3万余人,在40余万敌军的间隙之中来回穿插,纵横驰骋于黔滇川的万水千山之间,忽南忽北,声东击西,避敌之长,击敌之短,大量消灭敌人。其中尤以二渡赤水后,红军于2月底发动的遵义战役最为著名,此战共歼灭和击溃敌军两个师又八个团,这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振奋红军将士的士气,改变了红军的被动局面。
四渡赤水之战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区的计划,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四渡赤水之战是红军在战略转移中,从被动转为主动,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挽救中国革命使红军转危为安的关键之战;四渡赤水之战是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指挥的第一次大胜仗,进一步证明了毛泽东军事指挥思想的无比正确。“四渡赤水出奇兵”,不仅是毛泽东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也是我军勇于创新的光辉典范。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由被动变主动的运动战的经典战例,也是毛泽东同志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之战的胜利,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指挥战争的结果。遵义会议后,红军仍然处于敌军重兵的围追堵截之中,在毛泽东等同志指挥下,红军一反“左”倾错误领导者在军事行动中的呆板做法,从战场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战略,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实行大范围的机动作战,取得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的胜利,跳出了敌军重围。四渡赤水之战体现出的求实和探索精神,对我们正在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
重走长征路,我们亲身体验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对长征精神也有了更深的感悟。红军长征给我们留下了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等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更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有这种精神,就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创造辉煌。70年前的红军长征是这样,70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我们现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是新的长征。新长征虽然没有雪山草地,没有战火硝烟,但却面临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新考验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 的威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坚定理想和信念,直面问题和困难,万众一心,勇于进取,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穿行于贵州大地的采访活动,让我们在历史与现实中交替,同时也真实地感受到贵州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巨变:在遵义的“富在农家、学在农家、美在农家、乐在农家”创建点,我们体验到了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的农民群众内心由衷的喜悦;在“昔日小作坊,今朝大集团”的茅台酒厂,我们看到了贵州经济快速发展的缩影;在美丽的贵阳市金阳新区,我们更是感受到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崛起……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贵州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业绩,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是长征精神的具体写照。
红军长征精神永存!
责任编辑:袁文
一
黔北重镇遵义,青翠的凤凰山坐落于城市之中,秀美的湘江河穿城而过,这是一座山、水、城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也许是巧合,遵义城内静静流淌的河流也叫湘江,与红军长征经过的湘江同名,只是那条湘江敌人布下层层封锁,差点让红军陷入万劫不复,而这条湘江却见证了中国革命在此转折。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聆听已年逾90高龄、走完了整个长征的老红军——王道金的讲述,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清晰的认识。
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被迫进行长征。长征开始后,博古、李德又在军事上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使红军蒙受巨大的损失。在血的教训下,红军开始反思“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经过通道、黎平、猴场三次会议,红军放弃向湘西前进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挺进。红军攻克遵义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可以说,遵义会议是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在于:在思想路线上,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遵义会议前,中共的重要会议和重大决策都是在共产国际的参与或指导下进行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会议。会议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政治组织上,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会后,还决定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作为最高统帅部,负责指挥全军行动。中国共产党能够对党内在思想路线方面和政治组织方面存在的分歧妥当地进行处理,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中国革命走上了通往胜利的大道。
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遵义会议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一次重要会议。当前,我们更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形成科学的发展模式,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二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博古、李德在组织路线上搞宗派主义,排挤不同意和反对他们的同志。像战略转移这样重大的决策,之前都没有召开政治局会议和军事领导人会议进行通报和讨论,这是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今天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更要坚持民主集中制,集思广益,使党的决策更好地符合复杂的实际情况。三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博古在领导上唯李德是从,唯共产国际是从,不作具体分析,不会择善而从,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原则。今天,开放的中国搞现代化建设,在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更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二
赤水河蜿蜒于贵州、四川两省边境的崇山峻岭间,两岸风景如画。古时赤水河便是蜀盐入贵的主要通道,其独特的地理条件更孕育了国酒茅台。1935年的四渡赤水之战,更是让赤水河声名远扬。
四渡赤水之战,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北上,至同年5月上旬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三个多月。在四渡赤水之战中,为了完成战略转移的任务,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高瞻远瞩,根据战场情况的发展变化,机动灵活地作出了一系列力争主动、夺取战争胜利的英明决策,牵着蒋介石的鼻子打转,在广阔的战场和流动不定的战线上,毛泽东等指挥中央红军3万余人,在40余万敌军的间隙之中来回穿插,纵横驰骋于黔滇川的万水千山之间,忽南忽北,声东击西,避敌之长,击敌之短,大量消灭敌人。其中尤以二渡赤水后,红军于2月底发动的遵义战役最为著名,此战共歼灭和击溃敌军两个师又八个团,这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振奋红军将士的士气,改变了红军的被动局面。
四渡赤水之战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区的计划,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四渡赤水之战是红军在战略转移中,从被动转为主动,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挽救中国革命使红军转危为安的关键之战;四渡赤水之战是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指挥的第一次大胜仗,进一步证明了毛泽东军事指挥思想的无比正确。“四渡赤水出奇兵”,不仅是毛泽东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也是我军勇于创新的光辉典范。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由被动变主动的运动战的经典战例,也是毛泽东同志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之战的胜利,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指挥战争的结果。遵义会议后,红军仍然处于敌军重兵的围追堵截之中,在毛泽东等同志指挥下,红军一反“左”倾错误领导者在军事行动中的呆板做法,从战场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战略,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实行大范围的机动作战,取得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的胜利,跳出了敌军重围。四渡赤水之战体现出的求实和探索精神,对我们正在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
重走长征路,我们亲身体验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对长征精神也有了更深的感悟。红军长征给我们留下了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等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更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有这种精神,就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创造辉煌。70年前的红军长征是这样,70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我们现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是新的长征。新长征虽然没有雪山草地,没有战火硝烟,但却面临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新考验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 的威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坚定理想和信念,直面问题和困难,万众一心,勇于进取,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穿行于贵州大地的采访活动,让我们在历史与现实中交替,同时也真实地感受到贵州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巨变:在遵义的“富在农家、学在农家、美在农家、乐在农家”创建点,我们体验到了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的农民群众内心由衷的喜悦;在“昔日小作坊,今朝大集团”的茅台酒厂,我们看到了贵州经济快速发展的缩影;在美丽的贵阳市金阳新区,我们更是感受到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崛起……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贵州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业绩,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是长征精神的具体写照。
红军长征精神永存!
责任编辑: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