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运动训练,在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下,帮助学生提升运动水平与比赛成绩,也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近年来我国体育教育改革逐步深化,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课程也要加快改革步伐,满足当前体育教育发展需求。对此我们要从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实际情况出发,多角度作出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不断提升运动训练效果,让高校体育教学目标顺利实现。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提升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体育 运动训练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8(b)-0085-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逐步增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体育锻炼,体质也不断下降。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为将体育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科学运动训练,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此高校体育教师要提高重视程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体育运动训练发展的更加科学化与专业化,实现运动训练有效性的提升。
1 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能力欠缺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开展运动训练的过程中,由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会让实际教学发生一定的偏差,不仅对教学效果带来了不利影响,也为学生运动训练造成了限制。很多高校教师思想观念还有问题,对体育运动训练缺乏足够的重视,不仅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注重丰富高校体育运动训练项目,加之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欠缺,导致运动训练不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
1.2 学生兴趣不强,运动训练效果有限
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主要以学生为主而开展,不过学生身体条件比较复杂,个体之间差异也很大,如一些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轻松完成运动训练,这不利于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1]。也有部分学生身材矮小、肥胖,运动能力不强,不能顺利完成体育运动训练,将严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甚至出现受伤的问题,这些都是高校体育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以便及时帮助学生做出调整。
2 提升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的策略
2.1 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对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最终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此需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高校要严格落实教练外聘制度,认真执行考核制度,让高校体育教练业务素养得到提升。在正常开展体育运动训练教学的时候,还要接受专门的培训,能够提升业务水平,高校还要实行竞争机制,增强每个体育教练员的危机意识,能够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高校将体育教练聘请以后,需要定期开展职业培训工作,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适当提高他们的待遇与地位,调动每个教练员的积极性,为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顺利开展打牢基础[2]。只有教师业务水平得到了提升,才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运动训练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愉快、轻松的心理,全身心融入到体育运动训练中。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主体地位足够的尊重,为学生制定各种有效的训练意见,能够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采取多种训练模式,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在体育运动训练中获得快乐。教师在讲解训练动作要领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全面掌握体育运动训练要点,磨炼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体魄,实现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2.2 完善体育设施设备
高校要注重对体育设施进行完善,尽快更换已经老旧的设施,发动更多学生参与进行,一起检查和修理各项体育设备,及时淘汰出现严重破损的体育器械,在运动训练场地与室内体育场所作出整改,填补破损的地面,做好场地清洁工作。在运动场地上高校要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针对部分跑动比较激烈的体育项目,要选择平整松软的范围,防止学生出现受伤的问题。在体育运动训练器械上也要科学合理配置与使用,通过优化与改善体育训练环境,便于学生参与进来。由于体育运动训练一般在室外进行,需要在训练场地与体育设施上作出合理规划,保持场地的整洁,对体育器械作出科学安排,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训练的热情。
2.3 培养体育精神,加强心理训练
体育运动训练属于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长期坚持,要有良好精神为支持。体育精神主要有体育信念与情操等构成,体现在团结公平、顽强拼搏和不怕艰难等方面,需要在日常运动训练中进行培养,直接关系着最终体育运动训练效果。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大学生很少有机会接受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意志力与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3]。因此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精神,引导学生利用文字对体育精神作出深入理解,逐步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体育精神。当然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学生心理素质也非常重要,关系着他们的每个动作,这对最终体育成绩影响很大。这要求学生在加强对学生体能、技能及战术等方面训练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运动训练,懂得调节自身情绪的方法,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可见教师通过加强对学生心理训练,也有利于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提升,让学生在锻炼身体、提升素质的基础上,维持健康心理,变得更加积极向上,为今后学习与就业打牢基础。
2.4 开展特色体育教学
大学生在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体育教师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加强交流与活动,全面掌握学生兴趣与个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体育运动训练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训练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体育运动训练上做到有针对性和目的性[4]。教师要合理安排运动训练项目,要结合学生实际身体素质情况,安排运动剧烈、竞技性强、技巧性强等体育运动训练项目,并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让运动训练安排更加科学合理,确保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要想提升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教学效果,教师应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目标模式,确保运动训练项目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大学生通常具备较强的意识,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具备较强竞争性的体育运动训练,在竞技氛围下將激起学生运动训练热情,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将逐步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体育运动训练来说,教师要结合学生身体素质,将他们分为若干小组,根据各组学生的综合成绩,为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以激发他们参与运动训练的热情,并树立起自信。针对比赛上失败的学生,教师则需要注意对其予以引导,共同找出比赛中失败的原因,今后在自身短处上加强训练。
3 结语
总之,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也将发展的更加科学化,这要求高校在体育教育中注重开展运动训练,提升其有效性,才有利于促进体育事业改革,为学生健康发展打牢基础。对此,高校体育教师要提高重视程度,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引进国内外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不断提升我国运动训练水平,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形成完善的运动训练机制,确保实现预期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冯涛.简析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8(4):71-73.
[2] 张桐语.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J].智库时代,2017(15):124-125.
[3] 谢晓飞.浅析我国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现状及其应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7(33):37-39.
[4] 吕博.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互动模式初探[J].运动,2016(14):67-68.
关键词:高校体育 运动训练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8(b)-0085-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逐步增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体育锻炼,体质也不断下降。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为将体育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科学运动训练,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此高校体育教师要提高重视程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体育运动训练发展的更加科学化与专业化,实现运动训练有效性的提升。
1 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能力欠缺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开展运动训练的过程中,由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会让实际教学发生一定的偏差,不仅对教学效果带来了不利影响,也为学生运动训练造成了限制。很多高校教师思想观念还有问题,对体育运动训练缺乏足够的重视,不仅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注重丰富高校体育运动训练项目,加之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欠缺,导致运动训练不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
1.2 学生兴趣不强,运动训练效果有限
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主要以学生为主而开展,不过学生身体条件比较复杂,个体之间差异也很大,如一些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轻松完成运动训练,这不利于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1]。也有部分学生身材矮小、肥胖,运动能力不强,不能顺利完成体育运动训练,将严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甚至出现受伤的问题,这些都是高校体育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以便及时帮助学生做出调整。
2 提升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的策略
2.1 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对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最终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此需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高校要严格落实教练外聘制度,认真执行考核制度,让高校体育教练业务素养得到提升。在正常开展体育运动训练教学的时候,还要接受专门的培训,能够提升业务水平,高校还要实行竞争机制,增强每个体育教练员的危机意识,能够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高校将体育教练聘请以后,需要定期开展职业培训工作,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适当提高他们的待遇与地位,调动每个教练员的积极性,为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顺利开展打牢基础[2]。只有教师业务水平得到了提升,才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运动训练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愉快、轻松的心理,全身心融入到体育运动训练中。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主体地位足够的尊重,为学生制定各种有效的训练意见,能够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采取多种训练模式,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在体育运动训练中获得快乐。教师在讲解训练动作要领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全面掌握体育运动训练要点,磨炼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体魄,实现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2.2 完善体育设施设备
高校要注重对体育设施进行完善,尽快更换已经老旧的设施,发动更多学生参与进行,一起检查和修理各项体育设备,及时淘汰出现严重破损的体育器械,在运动训练场地与室内体育场所作出整改,填补破损的地面,做好场地清洁工作。在运动场地上高校要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针对部分跑动比较激烈的体育项目,要选择平整松软的范围,防止学生出现受伤的问题。在体育运动训练器械上也要科学合理配置与使用,通过优化与改善体育训练环境,便于学生参与进来。由于体育运动训练一般在室外进行,需要在训练场地与体育设施上作出合理规划,保持场地的整洁,对体育器械作出科学安排,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训练的热情。
2.3 培养体育精神,加强心理训练
体育运动训练属于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长期坚持,要有良好精神为支持。体育精神主要有体育信念与情操等构成,体现在团结公平、顽强拼搏和不怕艰难等方面,需要在日常运动训练中进行培养,直接关系着最终体育运动训练效果。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大学生很少有机会接受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意志力与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3]。因此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精神,引导学生利用文字对体育精神作出深入理解,逐步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体育精神。当然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学生心理素质也非常重要,关系着他们的每个动作,这对最终体育成绩影响很大。这要求学生在加强对学生体能、技能及战术等方面训练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运动训练,懂得调节自身情绪的方法,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可见教师通过加强对学生心理训练,也有利于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提升,让学生在锻炼身体、提升素质的基础上,维持健康心理,变得更加积极向上,为今后学习与就业打牢基础。
2.4 开展特色体育教学
大学生在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体育教师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加强交流与活动,全面掌握学生兴趣与个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体育运动训练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训练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体育运动训练上做到有针对性和目的性[4]。教师要合理安排运动训练项目,要结合学生实际身体素质情况,安排运动剧烈、竞技性强、技巧性强等体育运动训练项目,并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让运动训练安排更加科学合理,确保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要想提升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教学效果,教师应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目标模式,确保运动训练项目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大学生通常具备较强的意识,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具备较强竞争性的体育运动训练,在竞技氛围下將激起学生运动训练热情,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将逐步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体育运动训练来说,教师要结合学生身体素质,将他们分为若干小组,根据各组学生的综合成绩,为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以激发他们参与运动训练的热情,并树立起自信。针对比赛上失败的学生,教师则需要注意对其予以引导,共同找出比赛中失败的原因,今后在自身短处上加强训练。
3 结语
总之,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也将发展的更加科学化,这要求高校在体育教育中注重开展运动训练,提升其有效性,才有利于促进体育事业改革,为学生健康发展打牢基础。对此,高校体育教师要提高重视程度,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引进国内外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不断提升我国运动训练水平,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形成完善的运动训练机制,确保实现预期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冯涛.简析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8(4):71-73.
[2] 张桐语.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J].智库时代,2017(15):124-125.
[3] 谢晓飞.浅析我国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现状及其应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7(33):37-39.
[4] 吕博.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互动模式初探[J].运动,2016(1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