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稿日期]20090505
[作者简介]张家(1937),男,湖北天门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025)
[摘要]在教育领域里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常常出现于下列关系中:教学与评估,办学质量与“示范学校”,好教师与“名师”,学术水平与获得课题,高水平与获奖,特色与水平,发展与规范,大学里的学术与行政,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人与经济。教育中的本末倒置带来严重问题,也说明高等教育改革任务之繁重。
[关键词]本末倒置;教育;本;末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9)03011003
教育中的本末倒置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本末倒置的方方面面实在是太多了,本末倒置带来的问题实在是太严重了,人们对这一类本末倒置可能又太习以为常了。本文列举教育中本末倒置的10例,看看教育是否在教育规律的轨道上行驶。
1我们是因为要好好教学才需要评估,还是因为要评估而去好好教学呢?答案似乎很明显,评估是辅助性的,仅仅是教学的一个环节,有没有评估我们都要好好教学。评估在教学之外还是在教学之内呢?评估是辅助的还是主要的呢?我们是为评估而教学的吗?“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所表达的思想就是一种本末倒置,恰如生产与革命的关系被颠倒而有过“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一样。人们究竟是为生产而必要时才革命,还是为革命而去生产呢?只要生产能好好发展了还一直革命吗?生产没有革命就总促不上去吗?
2各类的示范学校出现了。我们是为示范而好好办学,还是因为好好办学并且办得确实还好了,别人以你为榜样、为范例了呢?其实,这两种情况都应当与自己努力办学无关,办好了别人以你做范例,这是别人的事;至于自己努力办学则完全是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为了社会,也为了自己的良心,而决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决不是拿来显示的,也决不是为了做模范、做标兵而去努力办学的。如果真的为了示范,那是不是真的本末倒置了?事实上,办示范学校常常是从外面施予学校的,但如果学校真把它当回事,不仅让它在你的校门口挂上“示范学校”的牌子,而且在教师、学生中动员要好生示范,那么,教师好好教书、学生好好读书都是为了示范吗?那是不是一种心理扭曲?是不是偏离?是不是本末倒置?上面为了让你示范就给了多多划拨教育经费,这个东西要不要?经费确实可以拿,这东西可让学校办得更好,但拿着经费后,从内心深处拒绝示范,坚定地劝告教师为自己的教育良知而教书,劝告学生为自己的健康成长而读书,千万不要为着做给别人看而教书和读书的,如果那样,那就是独立人格的丢失。拿着可能本该拿的经费,但同时拒绝本末倒置,真心办学。
3究竟是因为有一个“名师”牌子才会教书,还是因为会教书而就是名师?甚至,有没有“名师”牌子与是不是名师真有什么关系吗?不知陈寅恪是否有“名师”称号?不知冯友兰有否“名师”称号?华罗庚肯定没有“名师”称号,但在人们心中,他们不只是名师,而且是巨星般的大师。几十万名大学教师,就100位“名师”?1000位“名师”?努力教好书,努力为教好书而做好学问,这才是本。“名师”不“名师”可能末还不一定算得上。全世界的大学办了快千年,全中国的大学也办了百多年,唯有中国大学在近几年搞了一个“名师”牌子出来,相信世界一流大学不是靠这个牌子的,中国未来世界一流也靠这个牌子撑不起来。
4现在,正正式式地把有没有课题作为学术水平的标志,把有没有主持国家级或省级课题作为晋升教授的条件。这就又产生了一个本末关系问题:人们是因为有学术水平才拿到课题,还是因拿到了课题才证明他有水平的?实际的情况是,有学术水平的不一定拿到了课题,没有水平的,采取一些潜规则之下的动作也不见得拿不到课题。许许多多杰出的学术大师不是因拿到课题有水平的。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有钱的人们认识到学术事业是值得支撑一番的,然而,并非只要有钱就会有学术繁荣,千万不要以为课题成了本,没有了这个课题便没有了水平。西南联大时期没有什么课题可拿,但它人才济济、成果累累。
5这个人有没有水平?他获得省级奖了,还没水平?甚至获国家奖了,还没水平?不一定。如今不少人已意识到,事情也发展到了这样的地步:有水平的不一定获奖,获奖的不一定有水平。而且,很多人明白,自己的水平不取决于是否获奖,即使获奖了也不一定能作为自己有水平的证明,或者认为,那是因为自己真有水平,虽然奖并非为自己之所求,但它也送上门来了。不送上门,自己的水平不也在那里吗?许多体育明星如今也明白,就专心比赛吧,把本有的水平发挥出来就行了,并不会时刻念着那块金牌,证明自己的是实力而主要并非金牌,金牌是实力的副产品。
6特色与水平也有本末关系吗?办学校,办专业,现在似乎首先是看特色了。北京大学不如哈佛大学,是因为它没有特色吗?中国高等教育不如许多国家,是因为中国高等教育没有特色吗?中国大学的官级化、行政化许多国家都没有,这不就是人无我有吗?不就是特色吗?但它正是中国大学落后的主要根源。在美国,SCI的状况主要是传递一种学术信息,在中国,SCI变成了量化的政绩指标,不是也有特色了?然而,这是变态。没有高水平,谈何特色?低水平,再谈特色,岂不是阿Q了吗?今日之中国若不是生产力水平上去了,再谈特色还有人感兴趣吗?
7发展与规范是什么关系?许多人喜欢说规范,喜欢说模式,喜欢说定位。加州理工学院从100年前的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很快就发展成了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它不仅不安心于定位为一所技术学院,在三四十年里就跳级,就越位而成为著名学府,并且发展为世界顶尖的综合大学了(钱学森于1938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CIT的历史是不断超越的历史而决非定位的历史。发展是根本,为了更好地发展,才需要在某些方面(不是一切方面)去规范;如果已有的规范对发展有妨碍了,就要取消或修改原有的规范。为什么喜欢模式呢?不是有特色吗?都是一个模式还有什么特色呢?离开水平去谈特色,就是为落后找一块遮羞布;离开发展去谈模式,就是把落后的东西还固定下来。
8大学里的学术与行政,谁是本?谁是末?在学校里,是因为有学生,才需要有教师,相对于教师,学生是本;有学生,有教师,才需要行政职员通过行政工作为他们服务,相对于行政职员,师生是本。故而,学生是本之本,行政是末之末。中国大学的行政化趋势的强化与蔓延,便是本末倒置的典型一例,且越倒越严重了。在学校里,各项活动之中,学术活动是根本,其他活动(如财务活动、人事活动、组织活动……)都是处在末位的。人员,以学生为本;活动,以学术为本。大学该正本清源了吧?在一个社会里,大学是一种机构,管大学的也有机构,叫做教育行政机构,这两种机构哪个是本?有的国家连后一种国家机构都不存在,如美国,1979年之前,就不存在了,之后才有,但议会还不让它干预大学,只让它做末。显然,大学为本,管大学的机构为末。本末也不该倒置吧?
9对学生,有一个“三观”教育,顺序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其中有本末关系吗?人生观即人观,价值观首先是人的价值观;世界,首先应看到的是人的世界。但似乎最重视的是世界观,首先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就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并且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德育即道德教育。然而,辩证法是思维科学,唯物主义是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学问,它们都与道德无关,与政治无关。而我们把它们当成了道德,其有关教育也归入了德育,且是最重要的。德育中根本的东西是做人,这是人观的主要部分,人是从善还是从恶,人怎样对待他人,对待自然,对待社会。所以,人观最基础,是本。人由人观再进一步演绎出社会观、世界观,这个本末关系就弄明白了。
10因为人,才需要发展经济,经济若不能有效满足人的需要,就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相比,人是本;因为要好好地发展经济,所以才需要一个好的政治;政治若妨碍了经济,就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相比,经济是本。故而,人是本之本,政治是末之末。1978年提出了以经济为中心,这是一个进步,因为这样就把以政治为中心这种本末倒置的关系倒过来了;最近几年,又提出人本,实际上就是以人为中心,这又进了一步,因为本末关系调整得更顺了。从以政治为中心到以经济为中心,再到以人为中心,这就是中国社会进程中的两次关键的转变。然而,这种转变还并不能说都很好地完成了,尤其关于人本位的确立,人权观念的实实在在的确立,还任重而道远。
以上十点,第十点似乎与大学不直接相关。但是,关于大学,关于教育的许多本末倒置都与此有关。因而,我把它作为第十点列入此文。我还想补充说明的是,本末倒置的表现远不只是十个方面,还可以列出20种、30种。
近30年来,国家通过改革,已经把一些本末倒置的东西扭过来了。但是,倒置的现象仍然存在,尤其在教育领域里存在,严重地存在,有些方面还有了新的发展。唯一的出路仍在改革。如此之多的本末倒置,如此严重的本末倒置,也说明了高等教育改革任务之繁重,推进之急迫,实行之艰难。
(责任编辑黄建新)
[作者简介]张家(1937),男,湖北天门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025)
[摘要]在教育领域里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常常出现于下列关系中:教学与评估,办学质量与“示范学校”,好教师与“名师”,学术水平与获得课题,高水平与获奖,特色与水平,发展与规范,大学里的学术与行政,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人与经济。教育中的本末倒置带来严重问题,也说明高等教育改革任务之繁重。
[关键词]本末倒置;教育;本;末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9)03011003
教育中的本末倒置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本末倒置的方方面面实在是太多了,本末倒置带来的问题实在是太严重了,人们对这一类本末倒置可能又太习以为常了。本文列举教育中本末倒置的10例,看看教育是否在教育规律的轨道上行驶。
1我们是因为要好好教学才需要评估,还是因为要评估而去好好教学呢?答案似乎很明显,评估是辅助性的,仅仅是教学的一个环节,有没有评估我们都要好好教学。评估在教学之外还是在教学之内呢?评估是辅助的还是主要的呢?我们是为评估而教学的吗?“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所表达的思想就是一种本末倒置,恰如生产与革命的关系被颠倒而有过“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一样。人们究竟是为生产而必要时才革命,还是为革命而去生产呢?只要生产能好好发展了还一直革命吗?生产没有革命就总促不上去吗?
2各类的示范学校出现了。我们是为示范而好好办学,还是因为好好办学并且办得确实还好了,别人以你为榜样、为范例了呢?其实,这两种情况都应当与自己努力办学无关,办好了别人以你做范例,这是别人的事;至于自己努力办学则完全是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为了社会,也为了自己的良心,而决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决不是拿来显示的,也决不是为了做模范、做标兵而去努力办学的。如果真的为了示范,那是不是真的本末倒置了?事实上,办示范学校常常是从外面施予学校的,但如果学校真把它当回事,不仅让它在你的校门口挂上“示范学校”的牌子,而且在教师、学生中动员要好生示范,那么,教师好好教书、学生好好读书都是为了示范吗?那是不是一种心理扭曲?是不是偏离?是不是本末倒置?上面为了让你示范就给了多多划拨教育经费,这个东西要不要?经费确实可以拿,这东西可让学校办得更好,但拿着经费后,从内心深处拒绝示范,坚定地劝告教师为自己的教育良知而教书,劝告学生为自己的健康成长而读书,千万不要为着做给别人看而教书和读书的,如果那样,那就是独立人格的丢失。拿着可能本该拿的经费,但同时拒绝本末倒置,真心办学。
3究竟是因为有一个“名师”牌子才会教书,还是因为会教书而就是名师?甚至,有没有“名师”牌子与是不是名师真有什么关系吗?不知陈寅恪是否有“名师”称号?不知冯友兰有否“名师”称号?华罗庚肯定没有“名师”称号,但在人们心中,他们不只是名师,而且是巨星般的大师。几十万名大学教师,就100位“名师”?1000位“名师”?努力教好书,努力为教好书而做好学问,这才是本。“名师”不“名师”可能末还不一定算得上。全世界的大学办了快千年,全中国的大学也办了百多年,唯有中国大学在近几年搞了一个“名师”牌子出来,相信世界一流大学不是靠这个牌子的,中国未来世界一流也靠这个牌子撑不起来。
4现在,正正式式地把有没有课题作为学术水平的标志,把有没有主持国家级或省级课题作为晋升教授的条件。这就又产生了一个本末关系问题:人们是因为有学术水平才拿到课题,还是因拿到了课题才证明他有水平的?实际的情况是,有学术水平的不一定拿到了课题,没有水平的,采取一些潜规则之下的动作也不见得拿不到课题。许许多多杰出的学术大师不是因拿到课题有水平的。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有钱的人们认识到学术事业是值得支撑一番的,然而,并非只要有钱就会有学术繁荣,千万不要以为课题成了本,没有了这个课题便没有了水平。西南联大时期没有什么课题可拿,但它人才济济、成果累累。
5这个人有没有水平?他获得省级奖了,还没水平?甚至获国家奖了,还没水平?不一定。如今不少人已意识到,事情也发展到了这样的地步:有水平的不一定获奖,获奖的不一定有水平。而且,很多人明白,自己的水平不取决于是否获奖,即使获奖了也不一定能作为自己有水平的证明,或者认为,那是因为自己真有水平,虽然奖并非为自己之所求,但它也送上门来了。不送上门,自己的水平不也在那里吗?许多体育明星如今也明白,就专心比赛吧,把本有的水平发挥出来就行了,并不会时刻念着那块金牌,证明自己的是实力而主要并非金牌,金牌是实力的副产品。
6特色与水平也有本末关系吗?办学校,办专业,现在似乎首先是看特色了。北京大学不如哈佛大学,是因为它没有特色吗?中国高等教育不如许多国家,是因为中国高等教育没有特色吗?中国大学的官级化、行政化许多国家都没有,这不就是人无我有吗?不就是特色吗?但它正是中国大学落后的主要根源。在美国,SCI的状况主要是传递一种学术信息,在中国,SCI变成了量化的政绩指标,不是也有特色了?然而,这是变态。没有高水平,谈何特色?低水平,再谈特色,岂不是阿Q了吗?今日之中国若不是生产力水平上去了,再谈特色还有人感兴趣吗?
7发展与规范是什么关系?许多人喜欢说规范,喜欢说模式,喜欢说定位。加州理工学院从100年前的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很快就发展成了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它不仅不安心于定位为一所技术学院,在三四十年里就跳级,就越位而成为著名学府,并且发展为世界顶尖的综合大学了(钱学森于1938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CIT的历史是不断超越的历史而决非定位的历史。发展是根本,为了更好地发展,才需要在某些方面(不是一切方面)去规范;如果已有的规范对发展有妨碍了,就要取消或修改原有的规范。为什么喜欢模式呢?不是有特色吗?都是一个模式还有什么特色呢?离开水平去谈特色,就是为落后找一块遮羞布;离开发展去谈模式,就是把落后的东西还固定下来。
8大学里的学术与行政,谁是本?谁是末?在学校里,是因为有学生,才需要有教师,相对于教师,学生是本;有学生,有教师,才需要行政职员通过行政工作为他们服务,相对于行政职员,师生是本。故而,学生是本之本,行政是末之末。中国大学的行政化趋势的强化与蔓延,便是本末倒置的典型一例,且越倒越严重了。在学校里,各项活动之中,学术活动是根本,其他活动(如财务活动、人事活动、组织活动……)都是处在末位的。人员,以学生为本;活动,以学术为本。大学该正本清源了吧?在一个社会里,大学是一种机构,管大学的也有机构,叫做教育行政机构,这两种机构哪个是本?有的国家连后一种国家机构都不存在,如美国,1979年之前,就不存在了,之后才有,但议会还不让它干预大学,只让它做末。显然,大学为本,管大学的机构为末。本末也不该倒置吧?
9对学生,有一个“三观”教育,顺序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其中有本末关系吗?人生观即人观,价值观首先是人的价值观;世界,首先应看到的是人的世界。但似乎最重视的是世界观,首先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就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并且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德育即道德教育。然而,辩证法是思维科学,唯物主义是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学问,它们都与道德无关,与政治无关。而我们把它们当成了道德,其有关教育也归入了德育,且是最重要的。德育中根本的东西是做人,这是人观的主要部分,人是从善还是从恶,人怎样对待他人,对待自然,对待社会。所以,人观最基础,是本。人由人观再进一步演绎出社会观、世界观,这个本末关系就弄明白了。
10因为人,才需要发展经济,经济若不能有效满足人的需要,就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相比,人是本;因为要好好地发展经济,所以才需要一个好的政治;政治若妨碍了经济,就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相比,经济是本。故而,人是本之本,政治是末之末。1978年提出了以经济为中心,这是一个进步,因为这样就把以政治为中心这种本末倒置的关系倒过来了;最近几年,又提出人本,实际上就是以人为中心,这又进了一步,因为本末关系调整得更顺了。从以政治为中心到以经济为中心,再到以人为中心,这就是中国社会进程中的两次关键的转变。然而,这种转变还并不能说都很好地完成了,尤其关于人本位的确立,人权观念的实实在在的确立,还任重而道远。
以上十点,第十点似乎与大学不直接相关。但是,关于大学,关于教育的许多本末倒置都与此有关。因而,我把它作为第十点列入此文。我还想补充说明的是,本末倒置的表现远不只是十个方面,还可以列出20种、30种。
近30年来,国家通过改革,已经把一些本末倒置的东西扭过来了。但是,倒置的现象仍然存在,尤其在教育领域里存在,严重地存在,有些方面还有了新的发展。唯一的出路仍在改革。如此之多的本末倒置,如此严重的本末倒置,也说明了高等教育改革任务之繁重,推进之急迫,实行之艰难。
(责任编辑黄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