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物流业的蓬勃发展,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激剧增加。加快物流人才培养,消除物流发展瓶颈,已被提到战略高度,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物流人才;改革方向;研究
一、现状分析
据预测,到2012年,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600万左右。巨大的人才需求使得物流人才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社会上的最为稀缺的12类人才之一,物流专业也成为热门专业。有资料显示,通过近年来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我国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喜人成绩:学历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5年就有57所院校招收物流工程硕士,160所院校开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有48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近千所中专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从业人员在职教育,特别是大专以上人员的继续教育,目前已全面铺开,上岗资格培训人数也成倍增加。
二、存在问题
物流人才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一些物流人才却因为不能满足物流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要求,很快被企业淘汰掉。分析其原因,物流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教学方法落后。很多学校还是按老一套来教学:重教学,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这些都使其所培养的物流人才中看不中用。二是培养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现有的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层次不够分明,缺乏有效衔接。物流从业人员在职教育虽已开展,但缺乏指导;物流职业资格认证虽已起步,但较混乱。三是教学条件不完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物流及其相关专业火热起来。部分高校教学中生搬硬套,盲目趋从,在师资不强、设备不全、经费不足、教材不规范、课程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草率开设物流专业或在相关专业下设置物流课程。四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许多高校物流课程设置老套,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于理论和分析,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案例的分析,导致部分课程实用性较差,导致物流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五是培养模式滞后。由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缓慢和落后,在教育体制上,使得我国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也相对滞后,大多数都关门办学,闭门教书。具体到教学中,往往理论讲述多,实习实践少,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一,物流课程体系设计定要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要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具体来讲,地处平原水乡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可以侧重水产养殖业的仓储,以此带动生物工程类专业群建设;同理,如果高职院校所在地制造业发达,则物流课程的改革可侧重于运输、配送和流通加工等功能要素,以此带动机电类、计算机类专业群建设。
第二,树立物流人才培养新观念。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物流教学的具体要求,树立知识和能力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培养物流人才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同时要加强物流人才的终身学习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物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新体系。对物流课程的整合和优化,需要吸收国外最新理论和国内的成功经验,体现出实用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形成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特色。具体方法如下:一是物流行业中有四分之三人员是基层从业人员,即物流初级人才。这个庞大的培养任务主要由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完成。物流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要紧密结合,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针对物流行业特点,实施分方向教学则是培养物流初级人才的最佳途径。二是我国物流业起步晚,物流从业人员中绝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教育,专业知识不扎实,开展非学历的在职教育培训,是提升物流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最重要和最经济的模式,也是帮助受过专业教育物流从业人员知识更新的最佳途径。我国目前每年需接受物流职业培训人员约100万-200万人。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负责建立起的物流师行业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ITC全球采购与供应链国际认证项目的建立;注册采购师培训认证与ITC的嫁接等一系列非学历教育模式,成为我国物流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
第四,制定物流人才培养新标准。我们要规范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使他们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物流学科的方法论,又具有把本学科知识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能力。要将计算机和英语运用能力作为其基本职业能力予以考核。此外还要加强他们创新能力、素质拓展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教育。
第五,建立人才培养投入新机制。物流人才培养投入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和企业等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方政府要提供稳定的资金以鼓励和支持从事物流科研和教育工作的专家,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另一方面,政府、企业、有关机构和组织也应加大对高校物流专业软硬件的投入。除此之外,社会有关单位或部门可以在高校设立相应的奖学金以鼓励学生从事物流工作,开展物流研究,从而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投入新机制。
总之,物流人才培养的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教育的生力军,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机制等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出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体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唯有如此,物流作为“第三利润的源泉”,其巨大的增值空间才会不断的深入和拓展。
*本文系课题“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方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衡水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物流人才;改革方向;研究
一、现状分析
据预测,到2012年,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600万左右。巨大的人才需求使得物流人才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社会上的最为稀缺的12类人才之一,物流专业也成为热门专业。有资料显示,通过近年来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我国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喜人成绩:学历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5年就有57所院校招收物流工程硕士,160所院校开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有48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近千所中专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从业人员在职教育,特别是大专以上人员的继续教育,目前已全面铺开,上岗资格培训人数也成倍增加。
二、存在问题
物流人才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一些物流人才却因为不能满足物流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要求,很快被企业淘汰掉。分析其原因,物流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教学方法落后。很多学校还是按老一套来教学:重教学,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这些都使其所培养的物流人才中看不中用。二是培养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现有的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层次不够分明,缺乏有效衔接。物流从业人员在职教育虽已开展,但缺乏指导;物流职业资格认证虽已起步,但较混乱。三是教学条件不完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物流及其相关专业火热起来。部分高校教学中生搬硬套,盲目趋从,在师资不强、设备不全、经费不足、教材不规范、课程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草率开设物流专业或在相关专业下设置物流课程。四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许多高校物流课程设置老套,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于理论和分析,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案例的分析,导致部分课程实用性较差,导致物流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五是培养模式滞后。由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缓慢和落后,在教育体制上,使得我国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也相对滞后,大多数都关门办学,闭门教书。具体到教学中,往往理论讲述多,实习实践少,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一,物流课程体系设计定要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要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具体来讲,地处平原水乡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可以侧重水产养殖业的仓储,以此带动生物工程类专业群建设;同理,如果高职院校所在地制造业发达,则物流课程的改革可侧重于运输、配送和流通加工等功能要素,以此带动机电类、计算机类专业群建设。
第二,树立物流人才培养新观念。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物流教学的具体要求,树立知识和能力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培养物流人才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同时要加强物流人才的终身学习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物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新体系。对物流课程的整合和优化,需要吸收国外最新理论和国内的成功经验,体现出实用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形成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特色。具体方法如下:一是物流行业中有四分之三人员是基层从业人员,即物流初级人才。这个庞大的培养任务主要由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完成。物流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要紧密结合,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针对物流行业特点,实施分方向教学则是培养物流初级人才的最佳途径。二是我国物流业起步晚,物流从业人员中绝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教育,专业知识不扎实,开展非学历的在职教育培训,是提升物流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最重要和最经济的模式,也是帮助受过专业教育物流从业人员知识更新的最佳途径。我国目前每年需接受物流职业培训人员约100万-200万人。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负责建立起的物流师行业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ITC全球采购与供应链国际认证项目的建立;注册采购师培训认证与ITC的嫁接等一系列非学历教育模式,成为我国物流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
第四,制定物流人才培养新标准。我们要规范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使他们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物流学科的方法论,又具有把本学科知识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能力。要将计算机和英语运用能力作为其基本职业能力予以考核。此外还要加强他们创新能力、素质拓展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教育。
第五,建立人才培养投入新机制。物流人才培养投入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和企业等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方政府要提供稳定的资金以鼓励和支持从事物流科研和教育工作的专家,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另一方面,政府、企业、有关机构和组织也应加大对高校物流专业软硬件的投入。除此之外,社会有关单位或部门可以在高校设立相应的奖学金以鼓励学生从事物流工作,开展物流研究,从而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投入新机制。
总之,物流人才培养的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教育的生力军,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机制等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出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体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唯有如此,物流作为“第三利润的源泉”,其巨大的增值空间才会不断的深入和拓展。
*本文系课题“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方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衡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