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神舟飞天路的硬核科技

来源 :科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ble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天舟三号满载物资“翘首以盼”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神舟十三号乘组要在轨驻留6个月,为此,在神舟十三号发射一个月前,“快递小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就满载物资,发往太空。
  在太空中生活,航天员最离不开的物资当属气瓶。太空环境接近真空,而气瓶能为空间站中的航天员提供适宜的大气环境。
  “可别小看了这个气瓶,它是用特种复合材料制成的,可以充至300倍大气压力,这样充一瓶氧气就能供航天员使用很长时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体设计师钱航说。
  除了空气,在空间站长期生活,水资源也必不可少。这次,天舟三号带了多组“水囊”包装的水箱。这种包装材料轻质、柔软,不仅可以保证饮水安全,在饮水用尽后,还更方便收纳。
  这些货物中,最“金贵”的还要数重达90多千克的舱外航天服,能为航天员提供太空中生存所需的供氧、调温、辐射防护等。值得一提的是,天舟三号还特别为女航天员王亚平准备了女性服装、卫生用品和化妆品。


天舟三号

  除了以上特殊货物,天舟三号随身携带的其他货物都采用标准化、型谱化的货包装载。这些货包不仅具有良好的力学承载性能,还有抗菌、防霉、阻碍燃烧、无有害气体挥发等特点。

从颠簸震动到舒适加倍航天员火箭“专列”再升级


  神舟十三号发射升空,伴随着巨大的火箭尾焰和轰鸣声,从直播画面中看到,3名航天員的神情似乎与在地面无异,也没有明显的摇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中,当火箭飞行到三四十千米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发生了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让杨利伟承受了极大的不适。后来,杨利伟在《太空一日》中回忆了那“难以承受的26秒”:“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这个让人很不舒服的共振曾是一个世界级航天发射难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射大力神火箭过程中,就出现过持续30秒的振动;法国火箭也曾出现过类似问题,影响了搭载卫星的寿命。
  如何让这26秒不再“难以承受”?试验人员经过测算分析,认为“病根”可能出在氧化剂上:当氧化剂中燃料的振动频率和火箭结构的振动频率接近时,很可能发生结构与液体耦合的发散振动。经过试验分析,结论印证了此前的推测:问题出在火箭的POGO振动(纵向耦合振动)上。
  找到问题根源后,长二F火箭研制团队着手改进火箭性能。首先,研制人员通过减少火箭助推器蓄压器上的膜盒,减小振动量级和时间,但振动问题仍未完全解决。研制团队再次优化设计,将助推器蓄压器改为变能量蓄压器。这个装置能够吸收燃料振动时产生的能量,改变燃料的振动频率。燃料的振动频率和火箭结构的振动频率不再接近,火箭因此就不会产生POGO振动。

逃逸系统安全可靠为“生命之舟”保驾护航


  与其他型号火箭不同,长二F火箭顶部有一根瘦长的“避雷针”——逃逸系统。假如火箭突发意外情况,逃逸飞行器会像“拔萝卜”一样带着返回舱飞离故障火箭。但开伞过程中,返回舱会受到地面低空风的极大影响。


长二F火箭顶部安装有逃逸系统

  此前,逃逸飞行器只能往一个固定的方向逃逸,存在安全风险。“如果逃逸飞行器只能向东逃逸,正好这时地面吹来一股向西的风,这样,返回舱处于开伞状态时,很可能又被吹回到故障火箭附近,航天员就会陷入危险。”长二F火箭副总师刘烽说。
  为确保航天员安全,研制人员对长二F火箭逃逸安控体制进行改进,提高了保密安全性能和抗干扰性能。研制人员在现有控制逃逸发动机的基础上,新增发动机点火功能,使逃逸飞行器可以向垂直于地面风的方向逃逸,更加安全、灵活。
  比如,地面刮的是南北风,现在逃逸能力提升了,可以提前选择与南北风垂直的方向逃逸,避开地面风。逃逸系统改进后,长二F火箭的安全性指标评估值达到0.999 96的国际先进水平,即发射10万次,才会有4次逃逸失败。
  “原材料是用在逃逸发动机上的关键组分,组分虽小,作用却很大,可以保证配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我们精益求精,确保原材料生产质量万无一失。”航天四院42所的研制人员说。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航天四院42所提供的逃逸系统发动机动力源均圆满完成任务。


中国空间站核心舱

飞船舱体密封件100%合格率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作为飞船内空气环境和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保护神”,航天四院42所研制的飞船舱体密封件是飞船舱体结构密封的关键部件。
  自1999年神舟系列载人飞船飞行以来,航天四院42所已为飞船总体单位提供万余件密封件,一次性检验合格率均为100%。虽然是“成熟产品”,但是航天四院42所的研发人员知道,“必须精益求精、100%完美,才能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由于太空条件极其苛刻,长期在轨工作对空间站动、静结构与机构的密封件使用寿命和性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密封件产品误差不能超过0.01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1/5的精度。“哪怕是一个细小的零部件,都关乎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密封件研制负责人之一王凡说。   空间站各舱体是独立的“房间”,舱门是连接和隔离空间站各舱体的重要机构,频繁关闭舱门,要求舱门密封件既要严丝合缝,更要经久耐用,对舱门密封件的密封性能和耐久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密封材料对空间环境下的使用性能有着严苛的考核,一个舱门密封材料就有低温、老化、撕裂强度、气味、防霉等考核指标近20项。王凡和同事们一起,对标各项指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研制的产品成功经受了地面8万次的疲劳试验,并通过多重环境试验,满足在轨长寿命要求。
  与此同时,在王凡看来,出舱活动时舱外航天服活动关节的灵活性显得尤其重要,航天四院42所还承担了舱外航天服上连接处密封件的研制与生产。“我们的航天服连接处密封件,能够耐受空间环境的考验,确保密封严丝合缝、航天服关节灵活自如、空间环境适应性良好,各项空间环境耐受性能均达到国外同类材料水平,满足空间飞行器卫生学标准。”王凡介绍。

“万里穿针”再次上演径向对接首次太空验证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径向对接技术首次得到太空验证。
  专家解释,所谓“径向对接”,就是指航天器从空间站组合体的下方垂直向上对接。在这之前,我国在太空进行的飞船交会对接都是水平方向的,包括前方交会和后方交会。
  专家表示,径向交会技术难度极大,我国此前还未在太空中进行过验证。在太空中的对接是“万里穿针”的难度。从神舟十二号开始,我国的载人飞船新增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径向交会对接和180天在轨停靠能力。在太空中“相遇”后,两个航天器会在空间轨道上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这是载人航天活动的三大基本技术之一,是实现空间站和空间运输系统的装配、回收、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及营救等在轨服务的先决条件。
  在神舟十二号之前,神舟飞船及航天员已经掌握了自动交会对接和手动交会对接技术。神舟十三号为什么要采用径向对接的方式?
  专家介绍,神舟十三号之所以选择径向对接的方式与天和核心舱进行对接,是因为空间站接口有限,在前后对接上后,径向对接就成为一种选择,可以充分利用核心舱下的空间,不仅有节约燃料的考虑,还可以为2021年已经“安排上了”的实验舱发射和搭建作准备。“虽然是‘万里穿针’,但一定会越‘穿’越熟练。这一次交会对接的时间缩短到6.5小时就是个明证。”专家表示。
  根据发射日程,大约在2021年底,我国将要发射太空实验舱。届时,“丁”字形的实验舱组合,将在搭建时也用上径向对接技术。空间站核心舱的对接口也不会完全在同一个水平方向上,因此,径向对接是航天器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对接技术。

创新综合测试模式完成“神舟筑梦”密码


  在神舟飞船试验队中,通过创新变革带来效率提升的例子很多,综合测试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综合测试是指从总装到发射对整船工作进行数据判读,确保每一个时间节点都达到相应的状态。“如果达不到,可能会触发故障机制,严重时甚至中止发射。”神舟飞船综合测试主任设计师刁伟鹤说。
  当前,神舟飞船的高密度发射对综合测试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靠人海战术去拼显然不可取,再说,哪来这么多测试人员?
  经过几年探索,“神舟”团队找到一种新的测试模式。神舟十二号飞船电测之前,研制团队把所有分系统相关人员召集过来,专门花了4个月时间对6 000多个参数进行了判据的设计、推演和验证。不仅验证了正常数据,还通过“钓鱼执法”人为制造了一些故障数据,结果被一一识破。
  累计1 800多个小时的验证,最终打消了各方的疑虑。“不会漏判、不会错判,因为每一条我们都做了验证。”刁伟鹤说。
  新模式变革带来的效益非常显著。完成一艘飞船的综合测试,神舟十一号需要40人,神舟十二号是30人,到了神舟十三号仅需20人。时间也压缩了,神舟十一号是70天,神舟十二号任务时两艘船仅需70天,神舟十三号任务时两艘船进一步压缩到45天。
  刁伟鹤说:“在自动化判读上,我们追求‘一劳永逸’,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空间站10年运营的考验。同时我也相信,别的型号不会有这么大的驱动力。”
  神舟飞船的每一次发射升空都是全國人民关注的焦点。随着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推进,“神舟”团队面临空前的考验,他们正以最大的努力、最积极的思考、最主动的行为、最广泛的智慧去推动航天制造业的变革。
  或许,这才是这支队伍能够接下一个个难如登天的任务、顺利完成中华民族“神舟筑梦”的密码。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机械行业的发展以及机床的普及使用,工业企业对设备自动化夹具(也称智能夹具)的要求越来越高。自动化夹具技术能够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产品交期,同时,自动化夹具技术还能够解决人工繁杂重复、高危环境作业等。智能夹具是现代机床行业发展的趋势,更是数控机床使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控机床的使用过程中配合自动化夹具技术,是未来机床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结
期刊
摘要:随着人类探索自然界步伐的不断加速,各应用领域对具有复杂环境自主移动能力机器人的需求,日趋广泛而深入。理论上,足式机器人具有比轮式机器人更加卓越的应对复杂地形的能力,因而被给予了巨大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由于自适应步行控制算法匮乏等原因,足式移动方式在许多实际应用中还无法付诸实践。另一方面,作为地球上最成功的运动生物,多足昆虫则以其复杂精妙的肢体结构和简易灵巧的运动控制策略,轻易地穿越了各种复
期刊
摘要: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完善了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制度,国家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也应得到完善。只有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而目前土地资源的规划和利用存在着资源浪费,所以说讨论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和利用非常重要。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规划  引言  中国土地资源丰富,为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做好土地资源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规划管
期刊
摘要:高温合金属于难加工材料,在钻削高温合金过程中会产生较高的高温。高温状态下容易使加工刀具产生磨损,这不仅会影响工件的加工质量,而且刀具磨损后频繁换刀严重降低了加工效率并增加了加工成本。传统的凭经验积累的切削参数和刀具材料选用标准已经不再适合高温合金的钻削过程。为解决这一难题,本文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是基于DEFORM-3D有限元仿真软件的钻削镍基高温合金模型的建立,通过正确的建模得到精
期刊
摘要: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的西部和东部逐渐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日耳曼国家在原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纷纷建立,然而在原罗马帝国东部的土地上,拜占庭作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继续存在了近千年。虽然二者最后独立发展为不同的文明,但他们之间依旧存在和很多互动,拜占庭帝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洲文明的诞生与发展。  关键词:拜占庭帝国、欧洲文明、西欧中世纪  如今所说的欧洲文明,即西欧文明、基督教文明,并不
期刊
摘要:二氧化碳性质实验较多,教材提供的方案成功率不高,需要准备的器材较多,操作不方便。对二氧化碳性质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不仅操作方便,装置新颖,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二氧化碳气体;性质;实验  不同版本的初三化学教材,都安排了二氧化碳性质探究的相关实验,按照课本给出的实验方案授课,一节课上完所有二氧化碳性质相关的实验,时间太紧,需要准备的器材较多,实验成功率还不高,比如教材通常是在烧杯内
期刊
写下这篇文章时,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记者节。还记得2019年记者节自己在朋友圈写下:“记者节,忠于初心,不负韶华,为热爱而坚持”……踏入这个行业多年,我常常庆幸自己从事着热爱的工作,成为了一个幸运的文字记录者。  此前采访“晋工”金银器技艺传承人刘兴东时,他说30多年的从业经历让他悟到“匠人做活必须拿出自己的特色”,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对于他对职业的理解,我感同身受。我想,“记者写稿也要拿出自己的特
期刊
我国成功发射实践二十一号卫星  2021年10月24日9时2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实践二十一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空间碎片减缓技术试验验证。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属于“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系列。月球直到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  中国科学院20
期刊
金秋十月,中国人再征寰宇。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着神舟十三号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天上宫阙”——中国空间站,再次托举起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  作为中國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决胜之战、收官之战和空间站在轨建设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神舟十三号开启了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的时代。这一次,新“太空出差3人组
期刊
距离神舟十二号“出差3人组”返航不过一个月,天和核心舱又迎来了新“太空出差3人组”。至此,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2021年度5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倘若一切顺利,在轨工作6个月后,搭乘神舟十三号飞船升空的3名航天员将返回我国东风着陆场。  中国空间站“上新”速度为何这么快?作为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神舟十三号乘组身负着哪些任务?神舟十三号升空“神十二”刚返回新“太空出差3人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