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视角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d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校的隐性教育因具有隐蔽性、渗透性、愉悦性、持久性等特点,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有独特优势和价值。它有利于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教育路径包括:优化校园环境、树立榜样示范、丰富校内外活动。
  关键词: 隐性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路径
  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依靠传统的课堂灌输教育,虽然简单迅速,但目的比较直白,方法比较简单。这种课堂灌输教育的不足,一直为教育领域所诟病。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如果仅通过灌输,学生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认知,但若不能真心认同并自觉践行,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何提高教育实效,这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笔者认为,需要在改进现有课堂教学基础上另辟蹊径,有意识地挖掘、整合学校的隐性教育因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本文拟在把握隐性教育含义、因素、特点基础上,分析隐性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探索利用隐性教育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对隐性教育的理解
  (一)隐性教育的内涵
  学校教育按其教育功能划分,可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显性教育是公开的、有组织、有系统、向被教育者表明教育目标的教育。显性教育通过学校设置的正式课程实现教育目标,其最大特点就是教育目的明确。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是指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主体以比较隐蔽的形式,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过程。
  (二)隐性教育的因素
  1.课堂中的隐性教育:课堂物质环境(座次排列、设备、光线、色彩、装饰、卫生);课堂精神氛围(隐喻的德育内容、教学指导思想、教师人格、教学方法、班风、师生关系等)。
  2.校园中的隐性教育:校园物质环境(校园建筑、设备、绿化、艺术作品、卫生状况等);校园精神氛围(学校的领导方式、规章制度、文体活动、校风、校训及各种仪式)。
  (三)隐性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的隐蔽性。隐性教育体现在学校的显性课程教材的字里行间,潜隐于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制度文化、人际关系等学校的方方面面,它利用学生易受暗示的心理将有关道德观、价值观、政治意识等方面的知识、观点渗透给学生,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论道而不说教,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显性教育因明显的教育意图所产生的教育客体的心理距离,真正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教育内容的渗透性。隐性教育的要素如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群体行为模式等都渗透着道德蕴义和教育意志,它通过舆论、从众机制使学生产生潜在心理压力和动力,自觉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3.教育方式的愉悦性。隐性教育具有寓教于情、寓教于景、寓教于乐的特点,它把教育要求和经验隐含在教育者有意无意创设的各种具体生动的情景中,如学校举行的各类文体活动、知识竞赛、演讲、社会实践等,可使置身于其中的学生轻松愉快,激发其亲和力、积极性、主动性,不自觉中接受教育。
  4.教育影响的持久性。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传统等隐性教育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持久的,它所隐含的价值和精神会持久地作用于学生;此外,学生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所接受的教育要求和经验一经内化为自身品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伴随终生,稳定、持久地发挥作用,这是我们要追求的最好的教育结果。
  二、隐性教育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显性教育,理论灌输是其传统的教学方式,其特点在于,可以通过课堂讲授将知识非常明确、透彻地传递给学生。但我们应该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具有人的价值观的独特属性,而人的价值观塑造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个体在适应外部环境与满足自身需要之间不断思考、提炼、整合与选择的过程,是一个由认知、认同到践行的过程。学生作为接受价值观教育的“人”,是具有主体性的。如果在教育过程中,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只是简单说教,不易有效内化。其结果是,学生也许记住了“知识”层面的东西,能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但并没有将其融入自己的精神血脉,也没有改变其原有的行为模式,这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比较而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隐性教育可作为显性教育的有力补充,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教育的不足,发挥其良好的教育作用。原因在于,隐性教育具有隐蔽性、渗透性、愉悦性、持久性等特点,其优势表现为,隐性教育的作用方式是间接和潜在的,在教育中注重启发、暗示、顺导,而不是不顾受教育者的主观感受进行灌输说教,其背后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隐性教育可以避免直接的、显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能导致的心理距离,具有真正的“诱导”特性。隐性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各种隐性教育因素以间接和内隐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着社会和学校思想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
  基于隐性教育的优势,我们应该重视和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隐性教育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求学校既要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方案施教,又要隐藏教育主题、目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文化、娱乐、舆论、活动等情境中,引导他们感受和体味,潜移默化地接受预先设定的教育内容,并自然而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动需要,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教育路径
  (一)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成长影响很大。积极心理学认为,创造积极的教育环境,有助于激发积极人格。美好的校园生活对大学生的培养熏陶是“润物细无声”的,它包括合理布局、绿化美化的优雅校园;安静、干净的图书馆、实验室、教室;和谐的师生人际互动关系;蕴含学校人文价值观、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等,让学生一踏入校门,一走进教室就知道学校提倡什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学生身处其中就能受到精神的感召、文化的熏陶。其中加强校风、班风建设尤其重要。班级是学校构成的基本单位和细胞,是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的微环境,同时也是学生形成和确立“三观”的重要场所。因此,要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从学校层面抓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更需要从班风抓起。   (二)树立榜样示范
  笔者研究发现,影响学生价值观确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环境外,还有老师、家人、朋友、同学、榜样等。可见环境中的人际影响是学生成长及价值观确立的重要因素。现代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认为,模仿是按一种已有的行为模式习得与相类似模式的行为活动,它可以巩固和改变原有的行为。按照班杜拉的理论,榜样学习可以帮助人们通过模仿获得适当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技巧。
  也就是说,榜样是一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鲜活的典型直观形象地阐释了抽象的社会价值标准,榜样具体地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解决了在价值评价中人们难以把握或难以解释的标准;榜样又是无声的力量,它所产生的巨大情感共鸣、人格感召和行为带动力量,会潜移默化地引发尊崇心理,进而学习和仿效。例如,一个善于言传身教的“人师”,其教学作风、政治态度、品德修养和生活方式都会以一种隐性教育的形式对学生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一个学生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学到的要比从教师讲课中学到的东西多得多”。
  进行榜样示范,既要广泛宣传各行各业先进人物,更要着力挖掘校园中、同学中的典型。这些校园榜样就在身边,彼此朝夕相处,在平凡中见非凡,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例如,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获校长奖章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等,他们是核心价值观的典范,他们的先进事迹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反思,促使学生见贤思齐,积极向上,这样的教育更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和针对性,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丰富校内外活动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认知和行为之间有一条鸿沟,需要用实践来填平。”没有经过实践活动的内化和吸收,社会所提供的价值观仅仅是外在的规范,还不能成为主体自觉的价值意识。习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曾说:“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工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内文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可使学生在隐性教育活动中增强对核心价值观内容认知、认同,同时在行动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是学生成长、成熟的摇篮,校内丰富多彩的大型典礼、社团活动、文体娱乐及技能竞赛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它们具有较强的感染熏陶性,在弥漫着人文价值观、科学气息的校园氛围中,学生在情感、认知、认同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如庄严的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开学及毕业典礼;活泼的文化艺术节;高雅的书法、绘画、摄影展、读书会、专题讲座;激烈的演讲、辩论赛;紧张的体育竞技等,这些活动外在形式活泼,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而内在却蕴含、渗透着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对学生是一种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学生在团结、互助、融洽的情境中乐于主动参与,文化素养得到提升,爱国情感和集体观念逐步增强,积极向上的竞争、合作意识得以树立。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除了校内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外,还要向校外社会实践延伸。通过实践锻炼技能,了解社会,砥砺品格,提升综合素质,进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党团部门组织的红色教育基地实践,以了解历史,感受国家的发展,激发爱国情感;到企业调研、在企业实习,把握社会对人才的思想、道德、技能素质要求;参加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动或职业技能比赛,提高创新钻研和公平竞争意识;勤工助学可锻炼吃苦耐劳品质,提升服务意识;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提高责任意识,培养文明友善品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鲁洁.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4]于大海,李春花.论隐性教育的特点及其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
  本文系作者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课题“基于隐性教育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YYR2015053)
其他文献
荣县位于四川省南部,地处长江上游沱江、岷江水系的低山丘陵地带,一般为海拔450m以下的平坝、浅丘,3月份平均温度15℃,9月平均温度20℃以上,气候条件优越,适宜高粱生长发育。高粱的
农机产业化就是按照产业化的特点和要求,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服务组织,建立竞争机制,形成完整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
党中央在2003年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村、农民、农业的关注和重视;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专门谈到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中央财政给予补贴的问题.
摘 要: 本文在分析中职作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地方文化引领下中职作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重点从搜集素材、课外体验和指导写作教学入手,探讨了在地方文化引领下,中职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以期中职作文回归生活,焕发写作课堂的生命力。  关键词: 地方文化 中职作文 实践探索  新课标要求,中职作文教学要注重生活化拓展,强调语文学习实践性延伸。以地方文化为引领,开展中职作文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文化是特定的群体的惯常的活动、生活目标指向与生活、活动方式的统一.中西方文化在精神方面有一对基本的相异之处、特质,即生命有机整体的思维定势与单元个体的思维定势.可
2007年9月19日,宜宾市江安县农机燃油补贴发放暨安全培训在江安县留耕镇政府门口举行,江安县农机局副局长黄定江、留耕镇党委书记罗强把3500元农机燃油补贴款发放到农机户手中
饲料粉碎机作为饲料加工机械的常用机械之一,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常会出现轴承过热、轴承温升过高的现象,温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饲料粉碎机整机的装配质量和用户使用机器的
宜宾属丘陵山区地形,拥有电灌站1424处/1531台/42906kW,电灌站灌面4.34×104hm2,多数由集体管理使用,电灌站在运行和管理上存在以下问题:70%的电灌站建于20世纪80年代以
摘 要: 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正确价值观念、健全人格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生本理念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积极倡导的教学理念,可改变思想品德教学现状,确保思想品德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从分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树立生本理念的必要性入手,探讨基于生本理念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生本理念 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方法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树立生本理念
摘 要: 蓝翔广告语具有九个方面的特征,能够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从由蓝翔广告语产生模因型广告来看,广告模因在传播过程中并非忠实复制,而是选用和弃用某些特征,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起来。广告的模因传播能够迅速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但也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蓝翔广告语 模因论 模因型广告 家族相似性  模因论(memetheory)是一种解释文化理论,最早由英国著名生物学家道金斯在《自私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