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围绕温州水务集团公司贯彻落实《城市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的具体实施情况,充分阐述了科学技术对企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城市供水 科技 创新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10-247-02
城市供水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基础行业,是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基本保证。九五期间,为满足温州市不断增长的城市用水需求,在市委市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温州水务集团公司一方面加大供水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认真贯彻实施中国城市供水协会《城市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围绕“保障供水安全,提高供水水质,优化供水成本,改善供水服务”的目标,引进和有效消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同时健全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出色地完成了提高水质和保证供水的中心任务。目前,公司的日供水能力达到100万吨,已实现了温州市城市供水中期规划;水质逐年提高,2008年管网水平均浊度仅0.40NTU(国家标准≤3.00NTU),属国内一流水平。形成了城市供水布局合理、制水工艺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科学管理制度齐全的良好企业构架,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制定规划,明确目标
为贯彻中国城市供水协会《城市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制定了温州水务集团公司技术进步发展实施规划,该规划以“保障供水安全,提高供水水质,优化供水成本,改善供水服务”为重点,分析现状,提出措施,为公司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实行集约型经营提供了蓝本。
二、引进先进技术,信息化管理见成效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是温州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的时期,东向水厂扩建工程、新西山水厂、浦东水厂、状元水厂相继建成通水,不仅使温州市的城市日供水能力增加到100万吨,满足了城市用水“量”的需求,同时引进自动化控制管理系统,加强供水信息化的建设,企业智能化管理初见成效。
1.新西山水厂、浦东水厂引进的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获得成功,制水实现了自动加矾、自动加氯、生产运行在线监测和滤池自动冲洗,同时计算机系统自动编制日报、月报、年报,动态模拟屏及时反映全厂的生产运行情况,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水厂管理模式。
2.公司供水调度中心采用SCADA调度系统,同时通过无线控制终端(RTU)设立测压点,实行远程数据采集,把水厂生产运行参数和供水管网的相关数据传送到调度中心,提高了实时调度的效率。
3.实行营业微机管理,营业收费、掌上抄表机两大系统得到普及和应用。水管员利用抄表机进行抄表作业;99年自行研制开发成功“温州水务集团公司营业收费系统”,再经数次的升级调整,使水费入账管理、账务发票打印、信息查询、售水量和抄见率的统计分析等营业基础管理不断的健全和完善。
4.2000年自行開发研制成功“温州水务集团公司抢修中心微机管理系统”,加强了抢修工作的统计和爆管原因分析工作。
5.1998年与上海市政设计院完成了供水管网平差,绘制出全市给水管网总图,并实行动态管理,为今后管网改造和供水设施建设提供了设计、施工、管理的依据。
6.2000年投入巨资,委托市规划局对全市地下管线分布进行全面调查,以掌握详细资料,为开发研制计算机管网信息系统、编制管网建设规划奠定基础。
7.2007年自行开发成功管网地理信息GIS系统,为管网抢修、检漏以及管网管理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数据。
8.2008年协同办公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公司范围的计算机局域网络的运作,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三、运用科技手段,提高供水水质
水质关系到广大用户的身体健康、投资环境和部分产品的质量。由于人为活动和环境变化使水源不断受到污染,因此提高水质不仅是供水事业基本发展趋势,也是供水企业的工作中心和主攻目标。“九五”期间,温州市的自来水水质主要指标稳步提高,管网水浊度逐年降低,2008年平均管网水浊度0.40NTU,同时国标检测结果全部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指标。这固然得益于原水的改善,但更离不开以提高水质为目的的科技手段,主要做法有:
1.加强对水源的监测,在丰、枯水期对水源进行全面调查,并针对不同水源的污染特点,重点注意原水PH值和的动态变化和泽雅水库藻类繁殖现象,完成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泽雅水库藻类相关水质问题及藻毒素评估”课题研究,完成温州市净水厂微污染水控制技术研究的可行性报告,同时积极参与水源保护区的创建,配备专门的水质管理员,对水源保护区进行经常性的巡查。
2.根据泽雅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大量繁殖等给净水处理带来困难的问题,在新西山水厂、浦东水厂引进具国际先进水平的净水工艺,采用模拟沉淀池系统、流动电流仪系统等控制方式进行投药,采用折板絮凝池以适应水质不稳定的原水,采用自动气水联合反冲洗的V型滤池以保证出水浊度指标等,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提高水质效果明显。
3.在各净水生产线安装了在线浊度仪、在线余氯测定仪、在线PH值测量仪,并将这些信息向控制中心反馈,以及时掌握制水各工艺环节的质量动态。
4.开展混凝、絮凝效果的研究,选择新型净水剂进行试验、对比,根据原水状况选择不同的混凝剂和助凝剂,同时开展净水剂残留物的分析,研究氯消毒后水体有机卤化物的动态变化,控制水处理后的副产物。
5.开展供水藻类的检测,其中原水藻类个数的增高趋势,表明原水存在富营养化的问题,其对供水水质处理带来的难度已引起了充分的重视。
6.深刻认识降低出厂水浊度、保持适当余氯、控制微生物指标的重要意义,出厂水浊度逐年下降,2008年平均出厂水浊度为0.23NTU。
7.完成“投碱调整出厂水PH值”试验,并于今年建成陈岙泵站原水加石灰系统。
8.加大管网改造力度,规范新设改建管道冲洗消毒措施,设置管网水质在线检测点,进行“二次供水水质保证技术研究”,杜绝因供水管网新设改建而引起的水质二次污染。
9.淘汰并禁止使用镀锌钢管,根据建设部《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要求,中型市政管道采用水泥沙浆衬里的球墨铸铁管(因工艺需要,部分采用水泥沙浆衬里的钢管),在居民小区推广使用钢塑管和铝塑复合管,以解决输水管引起的二次污染问题。
10.引入不停水开口设备,杜绝盲管死水,改善管网水质。
11.根据《浙江省城市供水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试行)》、《浙江省城市供水现代化营业所(分公司)评价标准》,同时对照差距,制定并实施达标计划,进一步提高水质,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以适应现代化水务集团的建设需要。
四、提高水质检测水平,创建国家认可的水质检测实验室
为加强水质管理,提高水质检验水平,先后购置了北京核仪器厂的低本底α、β放射性测量仪、美国PE公司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美国惠普公司的气相色谱仪、美国瓦立安公司的气相色谱仪、美国沃特斯公司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毛细管离子分析仪、北京海光仪器公司的原子荧光计、美国PE公司的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度计、法国PROLAB公司的微波消解装置、德国SARTORUIS公司的电子天平等一系列代表国内供水行业先进水平的水质分析仪器及辅助设备,其中如PE公司的Analyst 8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代表了同类仪器的国际先进水平。这些仪器的引进,提高了温州供水事业的技术档次和水质检验水平。与此同时,还陆续从大专院校和兄弟单位引进与水质检验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技术培训、消化吸收,使各类仪器得以有效运转,为及时、准确地提供城市供水水质检验数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供水 科技 创新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10-247-02
城市供水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基础行业,是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基本保证。九五期间,为满足温州市不断增长的城市用水需求,在市委市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温州水务集团公司一方面加大供水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认真贯彻实施中国城市供水协会《城市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围绕“保障供水安全,提高供水水质,优化供水成本,改善供水服务”的目标,引进和有效消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同时健全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出色地完成了提高水质和保证供水的中心任务。目前,公司的日供水能力达到100万吨,已实现了温州市城市供水中期规划;水质逐年提高,2008年管网水平均浊度仅0.40NTU(国家标准≤3.00NTU),属国内一流水平。形成了城市供水布局合理、制水工艺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科学管理制度齐全的良好企业构架,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制定规划,明确目标
为贯彻中国城市供水协会《城市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制定了温州水务集团公司技术进步发展实施规划,该规划以“保障供水安全,提高供水水质,优化供水成本,改善供水服务”为重点,分析现状,提出措施,为公司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实行集约型经营提供了蓝本。
二、引进先进技术,信息化管理见成效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是温州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的时期,东向水厂扩建工程、新西山水厂、浦东水厂、状元水厂相继建成通水,不仅使温州市的城市日供水能力增加到100万吨,满足了城市用水“量”的需求,同时引进自动化控制管理系统,加强供水信息化的建设,企业智能化管理初见成效。
1.新西山水厂、浦东水厂引进的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获得成功,制水实现了自动加矾、自动加氯、生产运行在线监测和滤池自动冲洗,同时计算机系统自动编制日报、月报、年报,动态模拟屏及时反映全厂的生产运行情况,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水厂管理模式。
2.公司供水调度中心采用SCADA调度系统,同时通过无线控制终端(RTU)设立测压点,实行远程数据采集,把水厂生产运行参数和供水管网的相关数据传送到调度中心,提高了实时调度的效率。
3.实行营业微机管理,营业收费、掌上抄表机两大系统得到普及和应用。水管员利用抄表机进行抄表作业;99年自行研制开发成功“温州水务集团公司营业收费系统”,再经数次的升级调整,使水费入账管理、账务发票打印、信息查询、售水量和抄见率的统计分析等营业基础管理不断的健全和完善。
4.2000年自行開发研制成功“温州水务集团公司抢修中心微机管理系统”,加强了抢修工作的统计和爆管原因分析工作。
5.1998年与上海市政设计院完成了供水管网平差,绘制出全市给水管网总图,并实行动态管理,为今后管网改造和供水设施建设提供了设计、施工、管理的依据。
6.2000年投入巨资,委托市规划局对全市地下管线分布进行全面调查,以掌握详细资料,为开发研制计算机管网信息系统、编制管网建设规划奠定基础。
7.2007年自行开发成功管网地理信息GIS系统,为管网抢修、检漏以及管网管理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数据。
8.2008年协同办公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公司范围的计算机局域网络的运作,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三、运用科技手段,提高供水水质
水质关系到广大用户的身体健康、投资环境和部分产品的质量。由于人为活动和环境变化使水源不断受到污染,因此提高水质不仅是供水事业基本发展趋势,也是供水企业的工作中心和主攻目标。“九五”期间,温州市的自来水水质主要指标稳步提高,管网水浊度逐年降低,2008年平均管网水浊度0.40NTU,同时国标检测结果全部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指标。这固然得益于原水的改善,但更离不开以提高水质为目的的科技手段,主要做法有:
1.加强对水源的监测,在丰、枯水期对水源进行全面调查,并针对不同水源的污染特点,重点注意原水PH值和的动态变化和泽雅水库藻类繁殖现象,完成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泽雅水库藻类相关水质问题及藻毒素评估”课题研究,完成温州市净水厂微污染水控制技术研究的可行性报告,同时积极参与水源保护区的创建,配备专门的水质管理员,对水源保护区进行经常性的巡查。
2.根据泽雅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大量繁殖等给净水处理带来困难的问题,在新西山水厂、浦东水厂引进具国际先进水平的净水工艺,采用模拟沉淀池系统、流动电流仪系统等控制方式进行投药,采用折板絮凝池以适应水质不稳定的原水,采用自动气水联合反冲洗的V型滤池以保证出水浊度指标等,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提高水质效果明显。
3.在各净水生产线安装了在线浊度仪、在线余氯测定仪、在线PH值测量仪,并将这些信息向控制中心反馈,以及时掌握制水各工艺环节的质量动态。
4.开展混凝、絮凝效果的研究,选择新型净水剂进行试验、对比,根据原水状况选择不同的混凝剂和助凝剂,同时开展净水剂残留物的分析,研究氯消毒后水体有机卤化物的动态变化,控制水处理后的副产物。
5.开展供水藻类的检测,其中原水藻类个数的增高趋势,表明原水存在富营养化的问题,其对供水水质处理带来的难度已引起了充分的重视。
6.深刻认识降低出厂水浊度、保持适当余氯、控制微生物指标的重要意义,出厂水浊度逐年下降,2008年平均出厂水浊度为0.23NTU。
7.完成“投碱调整出厂水PH值”试验,并于今年建成陈岙泵站原水加石灰系统。
8.加大管网改造力度,规范新设改建管道冲洗消毒措施,设置管网水质在线检测点,进行“二次供水水质保证技术研究”,杜绝因供水管网新设改建而引起的水质二次污染。
9.淘汰并禁止使用镀锌钢管,根据建设部《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要求,中型市政管道采用水泥沙浆衬里的球墨铸铁管(因工艺需要,部分采用水泥沙浆衬里的钢管),在居民小区推广使用钢塑管和铝塑复合管,以解决输水管引起的二次污染问题。
10.引入不停水开口设备,杜绝盲管死水,改善管网水质。
11.根据《浙江省城市供水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试行)》、《浙江省城市供水现代化营业所(分公司)评价标准》,同时对照差距,制定并实施达标计划,进一步提高水质,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以适应现代化水务集团的建设需要。
四、提高水质检测水平,创建国家认可的水质检测实验室
为加强水质管理,提高水质检验水平,先后购置了北京核仪器厂的低本底α、β放射性测量仪、美国PE公司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美国惠普公司的气相色谱仪、美国瓦立安公司的气相色谱仪、美国沃特斯公司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毛细管离子分析仪、北京海光仪器公司的原子荧光计、美国PE公司的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度计、法国PROLAB公司的微波消解装置、德国SARTORUIS公司的电子天平等一系列代表国内供水行业先进水平的水质分析仪器及辅助设备,其中如PE公司的Analyst 8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代表了同类仪器的国际先进水平。这些仪器的引进,提高了温州供水事业的技术档次和水质检验水平。与此同时,还陆续从大专院校和兄弟单位引进与水质检验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技术培训、消化吸收,使各类仪器得以有效运转,为及时、准确地提供城市供水水质检验数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