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而正是这平淡无奇的人物在内心挣扎的时刻,让他一瞬间豁然开朗了表演的含义:演员要展现的是角色内心的撕裂,带动肢体和眼神,呈现丰富的矛盾性。”
赵立新
导演、编剧、演员
至今,赵立新仍旧难忘在俄罗斯全苏国立电影大学时经历的一个翻转瞬间。那是表演课上播放的一支黑白短片。当时他的班主任是一位前苏联人民功勋艺术家,在片中出演了一个在火车站拖三轮车运送行李的搬运工角色。
故事的开始,是个雾蒙蒙的清晨。一位携带大包小包的女人刚下火车。搬运工上前,一边说着话,一边咬着烟,两手不停地开始帮她搬东西。临近出站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丢了个包。女人很着急,先是疯了一般地在车上翻,找不见,开始往回跑,留了他一个人在那里。搬运工留住原地,车上还满载着行李;但其实他完全可以不管,拖着车跑掉。贫苦的搬运工陷入了一种可见的挣扎,一半身体想走,另一半却在犹豫。女人回来了,没找见她的包,开始嚎啕大哭。搬运工突然异常羞愧——是惭愧于一闪而过的自私与坏心眼吗?他神色怆然,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
赵立新回忆道,从影片开始,观众就能够感受到这个角色生活的艰难和困苦,他处在一种重复的无聊生活状态中。而正是这平淡无奇的人物在内心挣扎的时刻,让他一瞬间豁然开朗了表演的含义:演员要展现的是角色内心的撕裂,带动肢体和眼神,呈现丰富的矛盾性。
这就是赵立新的瞬间。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却在那一刻令他对表演有了新的认知。赵立新很感激这样的瞬间——虽然并不多见,却在职业生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它特别重要?在赵立新看来,不论是表演还是其他,很多时候都源自一种无意识的吸收和积累,然后在某个时刻仿佛醍醐灌顶般顿悟,为无数困惑找到解决的方法。那些在舞台上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优秀表演,那些表现人物的动作细节和眼神,没有写在剧本中,而是写在演员幕后渗透到每个毛孔里的体会;那些顿悟时刻,就如同腕间佩戴的积家Reverso翻转腕表的忽然翻转,在瞬间豁然开朗,在他面前打开全新的世界。
蒋方舟
无声阅读,常带来有声力量
作家、杂志副主编
“蒋方舟自己心中的理想状态,是同一个人能够在生活中和网上呈现AB面。这样的人让她觉得拥有广博的内心,可以在心里分出好几个隔间。”
7岁开始写作,29岁即成名二十余载的蒋方舟,在众人眼中一直顺风顺水。但在如今“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的互联网时代,她却似乎与镁光灯保持了更多距离。
因为从小成为公众人物,蒋方舟觉得,还是喜欢生活中的自己和互联网上的自己有一点距离和区分,才有生长的自由。平日里她不太在网上诉说心情,透露生活细节或交友圈子,就是想留一点反差的余地给自己。
这位在众人眼中的“天才”作家,在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也有着大量的阅读积累。看书于她,是在认知世界。如同一本世界的“说明书”,书籍是她对生活中所遇到的人或事的规律印证。最近两年,蒋方舟看了很多欧洲史的东西,对俄罗斯历史格外感兴趣,特别是从罗曼诺夫皇朝到前苏联间的一段。而因为着迷俄罗斯文化,她开始喜欢上了古典音乐,对前苏联的作曲家和钢琴家尤为关注。身处幕后的阅读,一直是她在令人不安的世界中找到答案的方式,也一直为台前的她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进发的思想。
但互联网的确提供了了解一个人不同层面的可能。蒋方舟自己心中的理想状态,是同一个人能够在生活中和网上呈现AB面——她曾在网上关注了一位诗人,觉得他的诗很有意思,后來得知其真实身份是一个县级市中学语文老师。这样的人让她觉得拥有广博的内心,可以在心里分出好几个隔间。这样的内心,就如同正反面翻转自如的积家Reverso翻转腕表,在属于自己内心的AB面中流畅切换,随心畅然。
魏坤琳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最强大脑》科学评审
深入和浅出,是我的幕后与台前
“他眼里的学术讨论,是慢思考;而舞台表演是快反应。前者要求深入、专业,后者要求浅显、易懂。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切换,对他也是种新的学习和挑战。”
作为《最强大脑》前四季的“科学判官”,“Dr.魏”魏坤琳,展现出了与传统认知中讲话不多、闷头科研的科学家完全不同的形象。他在台上语速飞快、思维敏捷、逻辑清晰,令科学潜移默化地走入了观众心里。
作为一个常年在幕后做科研的科学家,魏坤琳在屏幕上呈现的状态好得令人诧异。面对这种困惑,他觉得,“天才科学家大多不善于表达自己”是种误解。他眼里的学术讨论,是慢思考;而舞台表演是快反应。前者要求深入、专业,后者要求浅显、易懂。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切换,对他也是种新的学习和挑战:以前的魏坤琳可能总是在第一个思维模式上工作,但现在面向公众时,他需要不断地改变话语的方式,要有快速的转折、巧妙的对比,在引发人们兴趣的同时,又能将抽象的专业知识迅速浓缩,把信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明白无误地传达出去。
作为研究心理学、认知科学的学者,魏坤琳也在节目里受到了不少启发:比如高智力的人群在压力之下的表现,是他发现特别有意思的一面。他说,这可能会成为自己之后研究课题的一部分。
魏坤琳的一炮而红,并不改变他自己对于严谨学术重要性的看法。要想长期保持知名度,仍旧需要真才实学与长期努力,不然终将昙花一现。他说,呈现在公众面前光鲜的20分钟,如同翻转人生——但背后,一定蕴含着前期深厚积累的延续。他说自己也仍有许多正在学习,犹如他佩戴的积家Reverso翻转腕表的空白表背,尚有更多等待探索;而每一次走上臺前的那一刻,仿佛表面翻转,也将为他呈现更多的未知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