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德意志归来

来源 :留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u820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目前为止,在走过的二十八个年头里,我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时间最长,从我出生到大学毕业,这段时间快乐,无忧,父母的宠爱和家庭的温暖使我一直走着平坦安逸的人生旅程;第二个阶段最有意义,就是我在德国度过的四年,它让我从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楞小子迅速长大、成熟起来,让我在人生最黄金的时间里,学到了真正的生活学习之道;第三个阶段就是归国工作至今,这段时间最短,却给我的震撼最大,使我从一个大家交口称赞的镀了金的德国硕士变成了一个愿意脚踏实地,再次从头学起的普通人。
  或许朋友们不是很明白第三阶段给我的感想,那么请让我从第一、二阶段的过度期开始说起吧……
  
  一.艰难的留学成长之路
  
  作为一个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的我,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完全不知道自己的顺利和平坦中,凝聚了多少父母的心血和朋友的帮助。心高气傲的我向往走出国门去闯荡一番,以严谨和认真著称的德国深深吸引了我,我义无返顾的投身留德热潮之中。
  虽然对出国的困难想了很多,也准备了不少,但是真正来到这片心中的乐土的时候,我才发现现实的困难远远比想象来得复杂,很多朋友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与在国内相比,似乎人生道路突然变得很坎坷,事与愿违的事情就象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那么普通。在我的第二阶段里,我经历了留学生所必经的找房、学语言、打工、旅游、学习等等大小繁琐的事情,就拿让绝大多数的留学生“爱恨交织”的打工来说吧,在德国我做过苦力,做过售货员,做过卖电话卡的,做过接电话的,做过流水线,做过医院护理,做过翻译……用句略显夸张的话说,留学生可以做的工作,除了导游,我全做过!在那些打工的日子里,我学到了太多太多的东西,我将终身受益。
  


  国内的亲戚朋友都说我,留学镀金,以后你的道路就更宽了。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留学非但不能使我的道路变宽,反而只会变窄,因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出国了,就只有学成归国这一条路可以走,无论如何困难都必须走下去了。人的一生要做很多很多的选择。对于每一次选择,就我理解,并非是使人生路变宽,而是变窄。因为每做一次选择,就等于把别的可以选择的路全部给放弃了,堵塞了,把自己逼上了那一条路了……因此我总是对国内的朋友说,永远不要认为留学是件风光无限的事情!
  在德国的那段时间,我不仅时刻注意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注着身边留学生,大家都生活得很辛苦,有的为了语言关,有的为了钱,有的为了面子,有的为了父母,有的甚至为了投资做生意,却很少有人在为了自己最初的理想而努力,当初出国时的雄心壮志渐渐被残酷的现实消磨得无影无踪。如果你随便找个留德学生询问在德国的打算和将来,那么多数会得到走一步算一步之类的回答。这个回答一方面说明并非留学生都迷失了自我,而是他们都不会再是虚幻的理想主义者,都在背负着各自的压力继续拼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就会或多或少的发现留学生的无奈与不易,年纪轻轻就已经尝到了生活的残酷滋味,我真的很想为留学生说一句:“我们真的很辛苦!”
  在众多的压力中,最大的莫过于学习的压力。毕竟每个留学生都是想镀层金,衣锦还乡,光耀门楣,并为将来发展谋求更高起点为初衷的。但是德国宽进严出的教学制度,艰涩难懂的专业教材,天书似的授课以及一些生活经济压力,都使得我们每一次的向前迈进显得举步维艰。过去在国内,如果有一件事情不顺心,别的事情就好象做不下去。但在德国不行!很多事情会不顺心,但是我仍然要去做别的事情,而且还要完成好,这在过去是多么的不可想象,有时候甚至真的觉得自己过不去了,就要栽在这里了,可是事实证明,到最后,我依然熬过来了,挺过来了。留学生活磨练了我,教会了我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放弃,胜利和成功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随着中国越来越与国际社会接轨,更多国人走向世界,留学生的含金量和吃香的程度似乎也大不如前。很多留学生,包括我在内,都在质疑自己当初选择的正确性,以及忧患自己的将来。
  2004年5月我毕业了,可是毕业不代表结束,恰恰相反,它代表着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我只是为将来的道路打下了一点基础而已。
  
  二.归国求职的彷徨和无奈
  


  
  在德国的最后日子里,我重新分析了自我情况,国内外的就业形势和真正适合我的是什么。在德国我学会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能够正进行自我定位。首先我分析了自己:
  第一,我有什么?我的优势在哪里?粗看一下,我有高学历,高学位,法律专业,属于国内紧缺专业,海归派,人高马大,长的也算对得起父母和祖国,老家是充满机会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在德国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国内或多或少有一批朋友和伙伴,以及相应的人脉网络。很得意啊!不是吗?别急,接着往下看……
  第二,我可以做什么?从我的专业角度来说,我可以做律师,可是在德国不行,必须要考第二次国家考试,之前还要免费实习两年,在中国,我也要考律师执照,况且如果要做律师,当年大学毕业完全可以做到,何必辛苦来走这一遭,所以紧俏专业的优势已经消失怠尽了。
  鉴于中德双方我都有一定的关系,做与两国有关的事情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那么到底具体做什么呢?我接着又分析一下国内外就业形势:
  首先,在德国找工作。德国近年来,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客观地说,在德国人都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我想去抢口饭吃,实在有点天方夜谭,试想他为什么要招聘一个外国人而不去解决本国人的就业问题呢?难道我真的是精英中的精英?难道我的德语可以超过德国人?难道在德国真的就是有发展?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清楚的看到自己,其实什么都不是,我只是一个普通人罢……
  


  因此当所有的朋友劝我在德国尝试一下的时候,我就决定了回国发展,甚至没有赶上新移民法的正式实施,也没有让我觉得丝毫的失望和遗憾,并非是我懦弱不敢接受挑战,而是我知道,我的世界在国内,在上海,与严谨、刻板的德国相比,那里充满机会,充满挑战,那才是我的战场,我将在上海大展拳脚!
  做出这样的决定后,我请教了一个久居德国,并在德国工作多年、成家立业的朋友,他很支持我的想法。他现在每月毛收入6000欧元,在现在的德国属于高收入层次,但是他要还房子的贷款,要交个人所得税,要养车,他的夫人是全职家庭主妇,有两个孩子都在读书,另外还有吃穿用度,每月的收入除去这样那样的开销,节余不足1000欧元。这些节余他一点都不敢动,生怕会有突发事件需要用钱……最后他长嘘短叹道:“每次回国,大家都认为我很风光,我也只好打肿脸充胖子。报喜不报忧,一向都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我默然,必须承认他的话是对的,不少在德工作的中国人都有如此的境遇。虽然也有出类拔萃的人物,但是实在凤毛麟角,而且我也不认为自己会是这凤的毛,麟的角,至少现在不是。
  其次,再看看国内的就业形势吧。国内实在是藏龙卧虎,人才济济,留学生完全没有自鸣得意、高人一等的本钱。国人对于海归派已经不再盲目崇拜。
  国内的很多企业和用人单位在人才的选择上更加注重实用性,而不再象以前那样认为海归派就是实力的象征,他们更愿意接受那些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普通学历的人才,而工作经验正是我们留学生最为欠缺的,我们大多数是大学刚毕业就来了德国,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高中毕业即来到德国,毫无工作经验、社会阅历可言。光有理论知识,而无实际操作经验的求职者,在哪里都不会受到欢迎。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当时决定利用中德两边的关系,自己回国创业,这样既避开了寻找工作的困难,也尝试自己打拼事业的甜酸苦辣。
  三.国内现实的残酷和摆正自身位置的重要
  我带着当初去德国时一样的满腔热情回到繁华喧闹的上海和生我养我的父母身边,当我把计划告诉父母之后,他们什么也没说,只是为我约了几个商场的朋友,让我去讨教点经验,看看对我创业有什么帮助、借鉴的地方。
  一个星期的拜访,让我彻底打消了马上个人创业的念头!对于那些前辈给我泼的冷水,我感激不尽,同时也体会到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
  一位算是我的大哥,他说:“你的想法很好,也是所有留学生,哪怕人尚在海外的都有的想法,可是想是一回事,做却是另一回事。做事就是做人,你自觉自己对做人懂多少呢?没有强大的人际网络,什么也做不成。同样的生意,大家都在竞争,别人为什么要给你做呢?谁有关系谁做,实力反而在其次了,你觉得不公平吧?可是你不得不,也必须要接受,因为这就是市场经济游戏的规则!”
  我自认为待人处世颇有些心得,交谈举止也算是识得大体,但是回国一看,我才知道,自己原来只是井底之蛙,笼中之鸟。就拿说话方式来说,我们留学生平时说话大大咧咧,再怎么样圆滑,也只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同龄人之间的交谈,但是真正社会上的交际和沟通,我们的说话方式简直是幼稚,大多数时候根本不明白对方说话的真正含义。
  另一位做生意的叔叔就更加直截了当:“你想自己做,我觉得不行。就拿我做外贸服装来说吧,首先是业务,也就是订单,其次是质量和服务。现在很简单,我给你订单,你知道所有的流程怎么做吗?哪个厂家最便宜?怎么压低成本?厂家有什么猫腻你知道吗?我不是打击你,你交学费也是不够啊!更不用说租借办公室,招聘员工,日用开销了……”
  还有一位话说得比较婉转:“你还是先别急,多积累,多学习,做人要低调,赚钱要高调,你慢慢体会吧……”我明白他的意思,我空有德国硕士头衔,但是根基全无,人际关系薄弱,待人处世,听话听音的本事还欠缺得很。我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如果说德国把我磨练得可以承受沉重的压力,那么中国将让我学会真正的做人和处世。没有德国的磨练或许我会听不进这些逆耳忠言,没有中国的现实,或许也不会让我再次激起一定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决心!
  于是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中去了。首先,我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论工资的高低(很多朋友考虑到出国费用的投资回报率,所以低工资也不肯将就,渐渐就变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白白错过很多机会,我想那些领取失业金的朋友并非都无真才实学,或许就是定位失误造成的吧),哪怕从底层做起,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找工、面试和就业。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两次面试,我终于成功应聘一家上海大型国际贸易公司,主管欧洲市场的商务考察、投资移民的开发和拓展。当我获得这份无论薪酬待遇,还是公司职位都比我预期要高的工作后,首先感觉到的并不是喜悦和兴奋,而是一种即将到来的压力,这种压力或许没有在德国的时候那么熬人,但是一定会大得多。工作至今,已有两个半月,我学到了很多,人也更加沉稳,积极为扩展自身的交际圈而努力。如果说德国为我打下了硬件的基础,那么现在的工作将我推向市场经济的平台,并且帮助我打造广泛而深入的软件基础。
  我的工作还刚刚起步,充满了困难和险阻,但是同样充满着希望和机会。在德国的时候,无论多么的辛苦,我都从来没有失去过希望,现在的工作压力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我依然拥有我的希望,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功,诚如当年出国时……
  
  作者小传:
  袁聿祥,2000年3月—2002年3月在杜塞尔多夫大学就读语言和日尔曼文学,2002年4月—2004年5月在比勒菲尔德大学攻读法律,并获得德国法学硕士学位(LL.M),现在上海工作,曾参与撰写《欧洲留学生手记(德国卷)》。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03年9月,郭申元的父亲访问爱子曾经工作、学习、战斗过的哈佛大学医学院实验室。理查森院士对抚摸着郭申元生前穿过的工作服的郭父说:“郭申元出差在外,我们等他回来!”而郭当年使用的工作台4年来一直空着,以示大家对他的深深怀念。  是的,我们等他回来。祖国母亲也一直等他回来。郭申元赴美学习,10年如一日,没有回国探过一次亲,没有外出游玩过一次,唯有刻苦读书、精心实验,孜孜以求。他没有领绿卡,
期刊
我在加拿大读书的大学里有一个小教堂,各种宗教信仰的学生和教职工都在那里做祷告。我经常在工作之余到那里去学。在那儿我认识了爱玛。我去小教堂只是出于传播学专业的需要和对的兴趣,因为它是代代相传的文学经典,爱玛却是地地道道的基督徒。我们在那里除去学还闲聊,花草宠物,恋爱婚姻还有国家大事,都是我们的话题。爱玛谈得最多的还是她的宝贝女儿萃茜。爱玛善谈,时间长了我们渐渐熟悉起来。她六十多岁了,已是满头白发,却
期刊
当朋友邀请我去喝high tea时,我迷惑不解地问什么是高茶,她说高茶就是“afternoon tea”。我心想“下午”和“高”有什么关系呢?  茶馆的布局很特别,分内外两个隔间。外隔间与普通餐厅无异,光线明媚,乐曲流动,铺着镂空方格布的木桌上摆放着干花花篮、玻璃调料瓶和镶边茶具。内隔间则像个小型图书馆,色调朦胧,暗香缭绕,巨大的橡木书架从亚麻地毯一直向上生长到斜顶天花板,书架上挤满了诗集和画册,
期刊
这是一张距今大约80年的老照片,这张老照片凝聚着一位法国老人对中国的深情厚谊,体现了源远流长的法中友谊。这张照片上的大部分人是我国革命的老前辈,其中有一些是新中国的建国元勋。我每见到这张照片,都会情不自禁的陷入沉思默想之中,那次不同寻常的寻访经历,立刻重新浮现在我的眼前。  1965年10月,我们留学来到巴黎。这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多彩的文化,更有热情好客的法国人民和光荣悠久的革命传统。1920年
期刊
葡萄牙似乎被现代社会遗忘了,偏居欧洲大陆的小角落,大航海时代的辉煌,像一张发黄的照片,永远留在了过去。在这个民族风情被大幅稀释的时代,唯有波特酒和法多,还流淌着葡萄牙古老的血脉。  里斯本幽仄的小巷中,老妇人历尽沧桑的歌喉,铿锵顿挫的鲁特琴挽住了葡萄牙百年前行的脚步。这便是“法多”(Fado),刻满岁月伤痕的葡萄牙民谣。都说源自西班牙的弗拉明戈舞有如“人生的第一次狂吻”。夜幕降临,热情化作燃烧的火
期刊
一年一度的国际盛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于北京时间11月11日正式落下了帷幕。令中国人激动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与会期间就中美关系发表重要讲话,表示美国欢迎一个和平、繁荣、稳定的中国崛起,更欢迎中国对美国进行广泛投资。奥巴马同时宣布,美中双方已同意了新的签证互通互惠安排,大大方便了中美两国间的互通往来。在新的签证安排中,学生签证有效期最长将延长至5年,商业旅游签证延长至10年。  这一签证
期刊
10月22日,德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在珠江新城富力君悦大酒店举行德国统一纪念日招待会,德国驻广州总领事吕海慕先生和广东省人民政府陈云贤副省长为活动致辞。  德国统一纪念日是德国的国庆节,是为纪念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原西德)和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原东德)正式宣布统一的国家性节日。
期刊
电影《醉乡民谣》里的主角勒维恩说:“如果一首歌既不是新歌也不会过时,那它就是民谣”。民谣是美国所有音乐形式中我的最爱,中文歌里我最喜欢的校园民谣这种音乐形式,也源于美国民谣和乡村音乐。而美国民谣与乡村音乐是血源相近、相互影响的,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同一类型的音乐。在网络还没有普及的上个世纪末,我刚上大学的那一年,一本叫做《音乐天堂》的有声音乐杂志把我带到了西方音乐的天堂。时光真奇妙,多年后我在美国读
期刊
在全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伟大进程中,在欧美同学会增冠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新会名的大好形势下,为了更好地总结新时期开展留学人员工作的经验,开创新时期留学人员工作的新局面,2005年7月3日至5日,由中共中央统战部、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福建省委统战部和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承办的全国留学人员团体工作研讨会在福州隆重召开。这是继1998年5月在上海、2000年8月在哈尔滨举行留
期刊
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号称“博物馆之都”,市内各种各样的博物馆比比皆是,其中就有一家专门为失恋者开办的博物馆。博物馆中陈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后残骸,如果你也有一些关乎旧爱的物品不知如何处理,可以试着联系他们。  人们说生离死别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而失恋却也是一种最难找解药的痛苦,却也最无法大肆地举行某种告别仪式的伤痛。克罗埃西亚艺术家Olinka Vi?tica 和Dra?en Grubi?i?创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