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剑在新时代琼花的装扮上大胆加入个人的理解和创新,动作神态上处理更加柔美,更赋予新时代气息
7月27日北京时间凌晨6点30分左右,随着从古巴飞往北京的航班缓缓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中央芭蕾舞团成功完成了在古巴为期十多天的巡回演出回到祖国。
这是在中央芭蕾舞团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軍》首演50周年之际的又一次重大巡演,他们和古巴国家芭蕾舞团首次进行了交流合作,在7月22日晚,向正在古巴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古巴最高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做了汇报演出并受到了赞扬。中央芭蕾舞团也借此之机要向古巴方推广中国芭蕾文化,增进与世界芭蕾舞的学习和交流。
作为中央芭蕾舞团首席演员张剑,第五代琼花的扮演者此次也随团赴古巴巡演。飞机一落地,她便马不停蹄地回到团里如约接受采访。、
在早上8点30分左右,在中央芭蕾舞团的门前,记者见到了张剑本人,身形苗条,由于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她难免显得有些疲惫。跟随张剑的脚步走进这座富有文艺气息的历史小楼,途经二层的一个练功房,虽然是在周日的早上,但练功房里也已有演员伴着朝阳翩翩起舞。来到一间小会议室坐定,望着眼前这位“琼花”,记者的思绪不觉飞回了上世纪60年代。
中国芭蕾的里程碑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在耳边萦绕,荧屏上身着军装、佩戴臂章、手持长枪的娘子军们迈着坚定而有力量的步伐、个个充满着革命的斗志和信仰。这是《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中经典的一幕,相信老辈们对这样的一幕记忆犹新。
而记者也是在不久前观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中,在开场看到这相同的一幕,彰显着革命色彩。历史追溯到1964年9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里,周恩来总理邀请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观看了这样一部由他直接关心指导的中国芭蕾舞剧。
时至今日,这样一部优秀的红色芭蕾舞剧走过了50年,那种振奋人心、斗志昂扬的革命气息永远留在观众们的心中。
今年初,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又登上“马年央视春晚”的舞台,飒爽英姿的“娘子军”又为千万观众展现了这一经典之作的卓越风采。
半个世纪,“娘子军”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红色娘子军》演出场次累计近4000场,一直伴随着中国芭蕾的发展,是中国芭蕾舞的看家戏,里程碑。
剧中的女主角琼花,一个从对万恶的旧势力充满愤怒和仇恨的女仆,到一个具有较高觉悟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被一代又一代人饰演,经历了曾经的辉煌,也培养出一批被观众广为熟知的优秀演员,正如五代“琼花”扮演者中的典型——白淑湘、薛菁华、冯英、李宁、张剑。
可以说,正是《红色娘子军》这部芭蕾舞剧成就了一代代经典形象,同时,中芭的优秀演员们也为该剧增添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
接过琼花之棒
1978年出生的张剑便是这第五代琼花的扮演者,中央芭蕾舞团首席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8岁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进入中央芭蕾舞团,在入团后的第四年即2000年便接过了琼花的角色,迄今为止,已经14年了,她还依旧在台上饰扮演着琼花,可以说她是待在舞台上时间最长的“琼花”。
“您起初接过琼花之棒会不会有很大压力?”
“老实说,会有的。《红色娘子军》是中国原创的,里面融入了很多民族的东西,比方说里面有中国古典舞、串翻身、倒踢紫金冠等一些技术。这是我们从小在舞蹈学院没有接触过的,但是接手了琼花,就只能通过苦练。这些都不是很大的问题,而更多的可能是如何去把握这个人物特色。”
也曾有人问张剑,“你又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你怎么能把握那个时代的人物特色?”
确实,每个时代的人物特色都不同,而艺术是需要随时代的变革而发展,如果一味地去模仿、复制,这就失去了艺术本身的价值。
在五代琼花的扮演者中,现在还能轻而易举地在互联网上看到1971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电影版中薛菁华老师扮演的琼花,给人印象深刻。
在序幕中,一身红衣,头扎粗辫,目光犀利而坚定,面目装扮犹如一张脸谱,动作坚硬而充满力量,整个人物充斥着十足的革命气息。
这样的人物形象在观众的脑海里深深地埋藏着。而且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还有老人们一如既往地钟情于这样的一个“琼花”,因为慷慨激愤,斗志昂扬。
然而,这样的一个琼花形象是要随着不同时代的发展需要改变的,第三代、第四代的琼花扮演者除了继承和发扬,也都融入了自身的理解去创新。第五代的琼花张剑也不例外。
她会不断通过学习之前的影视作品,比如196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版的《红色娘子军》中祝希娟老师在里面扮演的琼花,还有71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薛菁华老师扮演的琼花,会通过这些珍贵的影视资料去还原人物本身的性格、形象。“有时候仅是从理论上去教授可能会感受不深,看到这些看到很具象化的东西,你可能马上就把这个焦点对得很准,把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去完善。”
在继承老一辈刻画人物形象优点的同时,也会加入自己的元素,时代的元素,对其创新。正如张剑所说,“每个演员对琼花的理解是不同的,每个演员也都会有自身的特点。”
也许在那个年代,琼花是那样一个形象无法被复制,被超越。但是,现在时代已经不同,这个时代已经没有阶级斗争,现在的观众除了一些老辈们的“粉丝”,还有一些年轻的“粉丝”,甚至将来还会有更年轻的“粉丝”,他们是否能否接受那些坚硬化的,脸谱化的形象?是否可以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从艺术所传递出的精神不变的角度出发,艺术形式上稍作变化是否能够令他们更能接受,并乐意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作为第五代琼花的扮演者,她也经常会和其他演员交流,不断反思,新时代的琼花角色应该如何去演。 张剑在新时代琼花的装扮上大胆地也添入了时代的元素,加入了个人的理解和创新,动作神态上处理得更加柔美一些,更赋予了新时代的气息。她说:“因为《红色娘子军》是样板戏,我无论再跳多久,在动作上可能都不太会有很大的改变。但是,唯一变的是,不同的人去塑造她的这种时代感会越来越强,会越来越明显。”
的确,对于人物形象的处理,只是随著时代的发展需要而改变,而对艺术作品的评分,权利要交给观众。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只是像《红色娘子军》这样一部经典之作不应该是属于哪一个年代。它是一部反映积极、乐观向上精神的优秀作品,新时代赋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赋予琼花的,是通过琼花的这个人物形象来激励人们努力拼搏改变命运,也是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需求的。艺术作品本身所传递出的精神是超越它的一切艺术形式的。而《红色娘子军》通过渲染琼花这个人物角色所传递出的积极、奋进、顽强抗争的精神是永远存在人们记忆的长河。
琼花,中芭精神之代表
社会不断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文明建设的步调稍显缓慢。人们在这个时代中更多强调的是自己的利益,少了一些吃苦、奉献的精神。
然而,在采访张剑的过程中,记者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张剑坦言自己跳琼花的时间在团里已经算不短的了,接着跳的时间也不会太长了,作为一个老演员,也在和团里一起为挑选下一代琼花的扮演者积极做准备。
“新人不断成长,中芭交接棒的传统是什么?您是如何带新人的?”
“对于琼花扮演者的要求,在演员自身基本素质上必须是具备的,之后更看重她是否能够贴合琼花这个角色。”张剑说,《红色娘子军》这部经典之作,在中芭是看家戏,会永远地演下去。而中芭却有着这样优良的传统,当年自己接过“琼花”之棒的时候,是第三代琼花的扮演者冯英手把手传授的,而对于新人她也会依照这样的优良传统,手把手地教,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
其实,在张剑他们去古巴之前,刚刚结束了一个在保利院线为期40天的《红色娘子军》的巡演,这次巡演团里就推举了两个新的琼花的扮演者。张剑也和团里的领导一起在台下观看新“琼花”的走台和表演,下来以后就会提出一些自己的理解和建议,便于他们更快的进步和成长。
“对他们来讲,这样直观的学习是很好的,我还没有退,他们可以耳濡目染,有些时候他们的理解不是很到位,但可以先模仿你去这样做,那样做。慢慢地,随着舞台经验的丰富,掌握了这个角色的特点,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加入一些自己的元素。”
这让记者不禁感到,舞台上的琼花真的走入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当中。
“除了跳芭蕾舞之外,您的生活是怎样的?”
张剑坦言,中芭演员的生活很单一,也很枯燥,每天的训练都是早上9点30到下午5点,中午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有时一天下来,回到家中累得一句话都不想说,只想赶紧吃饭,吃完赶紧休息。休息后第二天接着练习。”只有这样周而复始的训练,才能让观众在台上看到更完美的琼花。
“芭蕾舞演员要求很高,一天不练功自己知道,三天不练功观众知道。你是骗不了观众的,你只要在台下偷点懒,观众就会觉得你不行。”
“您还会有一些自己其他的艺术爱好吗?”
“冯团说过,人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情就很不容易了。”
张剑对这句话有很深的感悟,做了这么多年的芭蕾舞演员,张剑除了跳琼花的角色,在其他芭蕾剧中的女一号的角色也都跳了个遍,当问其最大的收获和感受是什么?她稍作沉思:“痛,并快乐着。练习时受的伤不用提,除此之外,还要承受一些没有达到自己心里预期的压力,如果有观众对你的期望高,也会有无形的压力;但同时也能感受到快乐,当在舞台上能够得到观众们的鲜花和掌声的时候,内心觉得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种感觉不是其他能够给予的。”
采访中,令记者记忆最深的一句话就是,“芭蕾舞演员其实都很辛苦,你如果没有一点琼花的精神,不可能成为观众所喜欢的演员。”
这不禁让记者又想起了路过练功房看到的那一幕——在一个阳光明媚周末的早晨,一个芭蕾舞演员在练功房里翩翩起舞……
对话张剑
《中华儿女》:上世纪60年代,周总理指示中国芭蕾舞进行“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改革,那么如今中芭是否有一个新的改革方针、目标?
张剑:我们团一直把艺术放第一位,冯英团长一直强调要用三条腿走路,一个是西方的古典芭蕾舞剧,一个是我们中国原创的,还有一个是现代的,三足鼎立,我们每一个都不会偏废。因为现在国际上的一些芭蕾舞团都不太会跳古典的芭蕾舞剧,因为对演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他们对古典芭蕾舞剧会越来越削弱,更多的是现代的,但中芭是不会这样做的。
《中华儿女》:今年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50周年,中芭会做哪些工作去向大众推广普及经典芭蕾舞剧?
张剑:今年,我们打算安排50场《红色娘子军》的演出,一年一个舞剧有50场是没有过的,9月26日会在人民大会堂演出这部戏,会很隆重。年初的时候我们在海南启动了《红色娘子军》的巡演仪式,前不久,我们刚结束了在国内为期40天的巡演,一气走了11个城市,之前是没有出行过这么久的。
当前,国家大的趋势对芭蕾舞的发展挺好的,我们这几年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我们每年都会几十场演出。因为我们发现,其实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芭蕾舞,他们总觉得你们跳得太高雅,欣赏不了,但是一旦真正接触了,就觉得特别特别的好。其实是他们没有接触过,总觉得是高不可攀的,他们老是觉得他们看不懂,没有看懂看不懂,你只要觉得它是美的,它就是好的,而不要求你去像一个专家一样去评判它。所以我们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需要努力去完成。
《中华儿女》:您觉得现在观众的欣赏水平是否在提高,尤其是在像《红色娘子军》这样经典的芭蕾舞剧的欣赏?
张剑:我们经常去国外演出,感觉中国的观众多数是看自己看得懂的,看过的,但国外的观众恰恰是看自己没看过的,看不同的。
时代在变化,现在的条件各个方面都具备,国家也经常请很多国外的芭蕾舞团来中国演出,观众的素质也提高了很多,这对我们演好剧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挑战。
责任编辑 李娜
“因为《红色娘子军》是样板戏,我无论再跳多久,在动作上可能都不太会有很大的改变。但是,唯一变的是,不同的人去塑造她的这种时代感会越来越强,会越来越明显。”
7月27日北京时间凌晨6点30分左右,随着从古巴飞往北京的航班缓缓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中央芭蕾舞团成功完成了在古巴为期十多天的巡回演出回到祖国。
这是在中央芭蕾舞团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軍》首演50周年之际的又一次重大巡演,他们和古巴国家芭蕾舞团首次进行了交流合作,在7月22日晚,向正在古巴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古巴最高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做了汇报演出并受到了赞扬。中央芭蕾舞团也借此之机要向古巴方推广中国芭蕾文化,增进与世界芭蕾舞的学习和交流。
作为中央芭蕾舞团首席演员张剑,第五代琼花的扮演者此次也随团赴古巴巡演。飞机一落地,她便马不停蹄地回到团里如约接受采访。、
在早上8点30分左右,在中央芭蕾舞团的门前,记者见到了张剑本人,身形苗条,由于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她难免显得有些疲惫。跟随张剑的脚步走进这座富有文艺气息的历史小楼,途经二层的一个练功房,虽然是在周日的早上,但练功房里也已有演员伴着朝阳翩翩起舞。来到一间小会议室坐定,望着眼前这位“琼花”,记者的思绪不觉飞回了上世纪60年代。
中国芭蕾的里程碑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在耳边萦绕,荧屏上身着军装、佩戴臂章、手持长枪的娘子军们迈着坚定而有力量的步伐、个个充满着革命的斗志和信仰。这是《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中经典的一幕,相信老辈们对这样的一幕记忆犹新。
而记者也是在不久前观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中,在开场看到这相同的一幕,彰显着革命色彩。历史追溯到1964年9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里,周恩来总理邀请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观看了这样一部由他直接关心指导的中国芭蕾舞剧。
时至今日,这样一部优秀的红色芭蕾舞剧走过了50年,那种振奋人心、斗志昂扬的革命气息永远留在观众们的心中。
今年初,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又登上“马年央视春晚”的舞台,飒爽英姿的“娘子军”又为千万观众展现了这一经典之作的卓越风采。
半个世纪,“娘子军”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红色娘子军》演出场次累计近4000场,一直伴随着中国芭蕾的发展,是中国芭蕾舞的看家戏,里程碑。
剧中的女主角琼花,一个从对万恶的旧势力充满愤怒和仇恨的女仆,到一个具有较高觉悟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被一代又一代人饰演,经历了曾经的辉煌,也培养出一批被观众广为熟知的优秀演员,正如五代“琼花”扮演者中的典型——白淑湘、薛菁华、冯英、李宁、张剑。
可以说,正是《红色娘子军》这部芭蕾舞剧成就了一代代经典形象,同时,中芭的优秀演员们也为该剧增添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
接过琼花之棒
1978年出生的张剑便是这第五代琼花的扮演者,中央芭蕾舞团首席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8岁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进入中央芭蕾舞团,在入团后的第四年即2000年便接过了琼花的角色,迄今为止,已经14年了,她还依旧在台上饰扮演着琼花,可以说她是待在舞台上时间最长的“琼花”。
“您起初接过琼花之棒会不会有很大压力?”
“老实说,会有的。《红色娘子军》是中国原创的,里面融入了很多民族的东西,比方说里面有中国古典舞、串翻身、倒踢紫金冠等一些技术。这是我们从小在舞蹈学院没有接触过的,但是接手了琼花,就只能通过苦练。这些都不是很大的问题,而更多的可能是如何去把握这个人物特色。”
也曾有人问张剑,“你又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你怎么能把握那个时代的人物特色?”
确实,每个时代的人物特色都不同,而艺术是需要随时代的变革而发展,如果一味地去模仿、复制,这就失去了艺术本身的价值。
在五代琼花的扮演者中,现在还能轻而易举地在互联网上看到1971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电影版中薛菁华老师扮演的琼花,给人印象深刻。
在序幕中,一身红衣,头扎粗辫,目光犀利而坚定,面目装扮犹如一张脸谱,动作坚硬而充满力量,整个人物充斥着十足的革命气息。
这样的人物形象在观众的脑海里深深地埋藏着。而且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还有老人们一如既往地钟情于这样的一个“琼花”,因为慷慨激愤,斗志昂扬。
然而,这样的一个琼花形象是要随着不同时代的发展需要改变的,第三代、第四代的琼花扮演者除了继承和发扬,也都融入了自身的理解去创新。第五代的琼花张剑也不例外。
她会不断通过学习之前的影视作品,比如196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版的《红色娘子军》中祝希娟老师在里面扮演的琼花,还有71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薛菁华老师扮演的琼花,会通过这些珍贵的影视资料去还原人物本身的性格、形象。“有时候仅是从理论上去教授可能会感受不深,看到这些看到很具象化的东西,你可能马上就把这个焦点对得很准,把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去完善。”
在继承老一辈刻画人物形象优点的同时,也会加入自己的元素,时代的元素,对其创新。正如张剑所说,“每个演员对琼花的理解是不同的,每个演员也都会有自身的特点。”
也许在那个年代,琼花是那样一个形象无法被复制,被超越。但是,现在时代已经不同,这个时代已经没有阶级斗争,现在的观众除了一些老辈们的“粉丝”,还有一些年轻的“粉丝”,甚至将来还会有更年轻的“粉丝”,他们是否能否接受那些坚硬化的,脸谱化的形象?是否可以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从艺术所传递出的精神不变的角度出发,艺术形式上稍作变化是否能够令他们更能接受,并乐意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作为第五代琼花的扮演者,她也经常会和其他演员交流,不断反思,新时代的琼花角色应该如何去演。 张剑在新时代琼花的装扮上大胆地也添入了时代的元素,加入了个人的理解和创新,动作神态上处理得更加柔美一些,更赋予了新时代的气息。她说:“因为《红色娘子军》是样板戏,我无论再跳多久,在动作上可能都不太会有很大的改变。但是,唯一变的是,不同的人去塑造她的这种时代感会越来越强,会越来越明显。”
的确,对于人物形象的处理,只是随著时代的发展需要而改变,而对艺术作品的评分,权利要交给观众。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只是像《红色娘子军》这样一部经典之作不应该是属于哪一个年代。它是一部反映积极、乐观向上精神的优秀作品,新时代赋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赋予琼花的,是通过琼花的这个人物形象来激励人们努力拼搏改变命运,也是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需求的。艺术作品本身所传递出的精神是超越它的一切艺术形式的。而《红色娘子军》通过渲染琼花这个人物角色所传递出的积极、奋进、顽强抗争的精神是永远存在人们记忆的长河。
琼花,中芭精神之代表
社会不断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文明建设的步调稍显缓慢。人们在这个时代中更多强调的是自己的利益,少了一些吃苦、奉献的精神。
然而,在采访张剑的过程中,记者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张剑坦言自己跳琼花的时间在团里已经算不短的了,接着跳的时间也不会太长了,作为一个老演员,也在和团里一起为挑选下一代琼花的扮演者积极做准备。
“新人不断成长,中芭交接棒的传统是什么?您是如何带新人的?”
“对于琼花扮演者的要求,在演员自身基本素质上必须是具备的,之后更看重她是否能够贴合琼花这个角色。”张剑说,《红色娘子军》这部经典之作,在中芭是看家戏,会永远地演下去。而中芭却有着这样优良的传统,当年自己接过“琼花”之棒的时候,是第三代琼花的扮演者冯英手把手传授的,而对于新人她也会依照这样的优良传统,手把手地教,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
其实,在张剑他们去古巴之前,刚刚结束了一个在保利院线为期40天的《红色娘子军》的巡演,这次巡演团里就推举了两个新的琼花的扮演者。张剑也和团里的领导一起在台下观看新“琼花”的走台和表演,下来以后就会提出一些自己的理解和建议,便于他们更快的进步和成长。
“对他们来讲,这样直观的学习是很好的,我还没有退,他们可以耳濡目染,有些时候他们的理解不是很到位,但可以先模仿你去这样做,那样做。慢慢地,随着舞台经验的丰富,掌握了这个角色的特点,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加入一些自己的元素。”
这让记者不禁感到,舞台上的琼花真的走入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当中。
“除了跳芭蕾舞之外,您的生活是怎样的?”
张剑坦言,中芭演员的生活很单一,也很枯燥,每天的训练都是早上9点30到下午5点,中午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有时一天下来,回到家中累得一句话都不想说,只想赶紧吃饭,吃完赶紧休息。休息后第二天接着练习。”只有这样周而复始的训练,才能让观众在台上看到更完美的琼花。
“芭蕾舞演员要求很高,一天不练功自己知道,三天不练功观众知道。你是骗不了观众的,你只要在台下偷点懒,观众就会觉得你不行。”
“您还会有一些自己其他的艺术爱好吗?”
“冯团说过,人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情就很不容易了。”
张剑对这句话有很深的感悟,做了这么多年的芭蕾舞演员,张剑除了跳琼花的角色,在其他芭蕾剧中的女一号的角色也都跳了个遍,当问其最大的收获和感受是什么?她稍作沉思:“痛,并快乐着。练习时受的伤不用提,除此之外,还要承受一些没有达到自己心里预期的压力,如果有观众对你的期望高,也会有无形的压力;但同时也能感受到快乐,当在舞台上能够得到观众们的鲜花和掌声的时候,内心觉得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种感觉不是其他能够给予的。”
采访中,令记者记忆最深的一句话就是,“芭蕾舞演员其实都很辛苦,你如果没有一点琼花的精神,不可能成为观众所喜欢的演员。”
这不禁让记者又想起了路过练功房看到的那一幕——在一个阳光明媚周末的早晨,一个芭蕾舞演员在练功房里翩翩起舞……
对话张剑
《中华儿女》:上世纪60年代,周总理指示中国芭蕾舞进行“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改革,那么如今中芭是否有一个新的改革方针、目标?
张剑:我们团一直把艺术放第一位,冯英团长一直强调要用三条腿走路,一个是西方的古典芭蕾舞剧,一个是我们中国原创的,还有一个是现代的,三足鼎立,我们每一个都不会偏废。因为现在国际上的一些芭蕾舞团都不太会跳古典的芭蕾舞剧,因为对演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他们对古典芭蕾舞剧会越来越削弱,更多的是现代的,但中芭是不会这样做的。
《中华儿女》:今年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50周年,中芭会做哪些工作去向大众推广普及经典芭蕾舞剧?
张剑:今年,我们打算安排50场《红色娘子军》的演出,一年一个舞剧有50场是没有过的,9月26日会在人民大会堂演出这部戏,会很隆重。年初的时候我们在海南启动了《红色娘子军》的巡演仪式,前不久,我们刚结束了在国内为期40天的巡演,一气走了11个城市,之前是没有出行过这么久的。
当前,国家大的趋势对芭蕾舞的发展挺好的,我们这几年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我们每年都会几十场演出。因为我们发现,其实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芭蕾舞,他们总觉得你们跳得太高雅,欣赏不了,但是一旦真正接触了,就觉得特别特别的好。其实是他们没有接触过,总觉得是高不可攀的,他们老是觉得他们看不懂,没有看懂看不懂,你只要觉得它是美的,它就是好的,而不要求你去像一个专家一样去评判它。所以我们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需要努力去完成。
《中华儿女》:您觉得现在观众的欣赏水平是否在提高,尤其是在像《红色娘子军》这样经典的芭蕾舞剧的欣赏?
张剑:我们经常去国外演出,感觉中国的观众多数是看自己看得懂的,看过的,但国外的观众恰恰是看自己没看过的,看不同的。
时代在变化,现在的条件各个方面都具备,国家也经常请很多国外的芭蕾舞团来中国演出,观众的素质也提高了很多,这对我们演好剧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挑战。
责任编辑 李娜
“因为《红色娘子军》是样板戏,我无论再跳多久,在动作上可能都不太会有很大的改变。但是,唯一变的是,不同的人去塑造她的这种时代感会越来越强,会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