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互动生成的课堂,是新课程要求的重要理念之一。一节没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必然显得沉闷、枯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上形成的精彩互动,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那么,如何让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精彩呢?近两年来,我们数学组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现将课题组的部分老师课堂生成片段写出来,供同行参考。
一、让学生在演一演中互动,乐中获知
游戏活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同时也是孩子最爱参与的一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将某一知识点融入生动有趣的游戏中,这样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杨老师在教学“比例”这一概念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巩固,他精心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每4名同学一组,每人头上顶着一个写有“比的式子”的兔子帽,两组上台表演,其中一组不动,另一组的同学分别来找自己的朋友,台下的同学则认真观看他们是否找对。这项活动中,同学们情绪高涨,注意力异常集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鼓掌祝贺找对的同学,同时又主动帮助找错的同学,这样学生在欢乐、和谐的气氛中获得了新知。
二、让师生在猜一猜中互动,猜中用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来举行竞猜活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促使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实际解决问题。例如:杜教师在教学“猜年龄”的一个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你们猜猜我今年多少岁?
生:28、30、33、36、38、42……。
师:答案真多。加一个条件,我的年龄在30和40之间。
生:32、33、35、36、39……。
师:答案不唯一。再加一个条件,我的年龄同时是2、3、4、6的倍数。
学生讨论后举起一双双小手。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能说说你的思考过程吗?
生:你的年龄同时是2、3、4、6的倍数,必然是这四个数的公倍数,又由于你的年龄在30到40之间,我想满足条件的就只有36这个数了。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三次猜想,思维层层展开,一个枯燥的倍数问题就在这有趣的竞猜活动中进一步得以运用。整个过程师生配合默契,形成互动,十分精彩。
三、让学生在操作中互动,合作探知
動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只有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任主任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这节内容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组学生课前准备好各种学具:等底等高、等高不等底的、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对,河沙一袋,一张实验记录单,让他们边操作,边观察,边记录。由于给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机会,他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时而提出问题,时而沉思,时而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
四、学生在讨论中互动,辩出真知
我在教学估算时遇到这样两道练习题目:
估算:1. 54×75 2. 67×45 学生在分组练习中发生了争论。
生1:我们组认为在“54×75”中,根据四舍五入法,应把“75”看作“80”来估算,同样,在“67×45”中的“45”当然也应该看作“50”来估算。
生2:我组认为如果把估算结果和准确数进行比较,“67×45”中的“45”应该看作“40”算要接近准确数些。
师:请你说具体一些好吗?
生2:在“67×45”中,把“45”看作“40”,估算结果是“2800”,与准确数“3015”比较接近,而如果把“45”看作“50”,则估算结果为“3500”,与准确数相差较远,所以应将“45”看作“40”来估算接近准确数点。
师:你分析得真不错,“几十五”的确是一个特殊的数,它既可以看作是和它接近的较大的整十数,也可以看作和它接近的较小的整十数,虽然两种方法都可以,但其中必然有一种方法要估算得接近准确数点。那么,何种情况把“几十五”看作和它接近的较大的整十数,又把“几十五”看作和它接近较小的整十数呢?
生2(班长):我认为这主要由与“几十五”相乘的那个数来确定,如果另一因数接近较小的整十数,那么“几十五”就看作和它接近的较大的整十数;如果与“几十五”相乘的那个数接近较大的整十数,则“几十五”要看作和它接近的较小的整十数。
师:你分析得非常透彻,同学们能否举例验证一下?接下来以同桌为单位,一人举例,另一人分别用刚才介绍的方法进行估算。大约3分钟后,我问:班长的估算方法好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班长真棒!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面对不同答案进行质疑和答辩,加上教师巧妙点拨,让大家分享彼此的成功,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整个过程充满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鲜活场面。
总之,课堂教学好比一部戏,在这部戏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导演”和“演员”之间相互合作、讨论、交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形成师生、生生有效互动,这部“戏”才会迷人,才会呈现出片片精彩。
一、让学生在演一演中互动,乐中获知
游戏活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同时也是孩子最爱参与的一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将某一知识点融入生动有趣的游戏中,这样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杨老师在教学“比例”这一概念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巩固,他精心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每4名同学一组,每人头上顶着一个写有“比的式子”的兔子帽,两组上台表演,其中一组不动,另一组的同学分别来找自己的朋友,台下的同学则认真观看他们是否找对。这项活动中,同学们情绪高涨,注意力异常集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鼓掌祝贺找对的同学,同时又主动帮助找错的同学,这样学生在欢乐、和谐的气氛中获得了新知。
二、让师生在猜一猜中互动,猜中用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来举行竞猜活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促使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实际解决问题。例如:杜教师在教学“猜年龄”的一个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你们猜猜我今年多少岁?
生:28、30、33、36、38、42……。
师:答案真多。加一个条件,我的年龄在30和40之间。
生:32、33、35、36、39……。
师:答案不唯一。再加一个条件,我的年龄同时是2、3、4、6的倍数。
学生讨论后举起一双双小手。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能说说你的思考过程吗?
生:你的年龄同时是2、3、4、6的倍数,必然是这四个数的公倍数,又由于你的年龄在30到40之间,我想满足条件的就只有36这个数了。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三次猜想,思维层层展开,一个枯燥的倍数问题就在这有趣的竞猜活动中进一步得以运用。整个过程师生配合默契,形成互动,十分精彩。
三、让学生在操作中互动,合作探知
動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只有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任主任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这节内容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组学生课前准备好各种学具:等底等高、等高不等底的、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对,河沙一袋,一张实验记录单,让他们边操作,边观察,边记录。由于给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机会,他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时而提出问题,时而沉思,时而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
四、学生在讨论中互动,辩出真知
我在教学估算时遇到这样两道练习题目:
估算:1. 54×75 2. 67×45 学生在分组练习中发生了争论。
生1:我们组认为在“54×75”中,根据四舍五入法,应把“75”看作“80”来估算,同样,在“67×45”中的“45”当然也应该看作“50”来估算。
生2:我组认为如果把估算结果和准确数进行比较,“67×45”中的“45”应该看作“40”算要接近准确数些。
师:请你说具体一些好吗?
生2:在“67×45”中,把“45”看作“40”,估算结果是“2800”,与准确数“3015”比较接近,而如果把“45”看作“50”,则估算结果为“3500”,与准确数相差较远,所以应将“45”看作“40”来估算接近准确数点。
师:你分析得真不错,“几十五”的确是一个特殊的数,它既可以看作是和它接近的较大的整十数,也可以看作和它接近的较小的整十数,虽然两种方法都可以,但其中必然有一种方法要估算得接近准确数点。那么,何种情况把“几十五”看作和它接近的较大的整十数,又把“几十五”看作和它接近较小的整十数呢?
生2(班长):我认为这主要由与“几十五”相乘的那个数来确定,如果另一因数接近较小的整十数,那么“几十五”就看作和它接近的较大的整十数;如果与“几十五”相乘的那个数接近较大的整十数,则“几十五”要看作和它接近的较小的整十数。
师:你分析得非常透彻,同学们能否举例验证一下?接下来以同桌为单位,一人举例,另一人分别用刚才介绍的方法进行估算。大约3分钟后,我问:班长的估算方法好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班长真棒!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面对不同答案进行质疑和答辩,加上教师巧妙点拨,让大家分享彼此的成功,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整个过程充满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鲜活场面。
总之,课堂教学好比一部戏,在这部戏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导演”和“演员”之间相互合作、讨论、交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形成师生、生生有效互动,这部“戏”才会迷人,才会呈现出片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