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正确流利,不拖沓,干净利落即自然
初读课文时,教师通常会把“正确、流利”细化为“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破句”等具体要求,并在教学中进行指导,但在指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拖沓腔往往让正确、流利成为一种尴尬。最近聆听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执教《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形象而具体的朗读指导,使朗读教学真正走向自然。
师:(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课题,读——
生:(齐读)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得一字一顿)。
师:(师做着正步走的动作,故意模仿学生读书的腔调)你们读这几个字的速度怎么都是一样的呢?你们刚才读书就是这样子的:滴、水、穿、石、的、启、示(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忍俊不禁)。
师:请你们听一听管老师是怎么读的:滴水穿石的启示。请你学着老师的样子读——
生:(流畅)滴水穿石的启示。
师:对,就这样读。我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你来——
生:(读)滴水穿石的启示。
师:对,就这样自然地读。(生齐读)
读课题,是语文教学的常规环节,往往用时甚少,短短七个字的课题,学生第一遍读时,就做到了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但字与字之间一字一顿,呈现出拖泥带水的腔调。对于现场生成的问题,管老师并没有一句带过,也没有从语调、语速等专业的角度去矫正,而是通过自己正步走的体态展示与夸张式腔调的模仿,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到自身朗读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拖沓、不干净利落。随后,管老师通过示范朗读、指导个别读、集体读等方式,给予适时的点评,让学生在反反复复的读书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朗读需要自然,而这种自然就是朗读时的干净利落。学生朗读一出现问题,管老师即抓住契机,舍得花时间进行指导,指导的效果不仅表现在对课题的朗读上,而且直接影响后续学习,学生课文朗读时,在管老师的不断指导强化中,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而且干脆利落,也越来越有自然的味道。
二、 整体把握,有变化,基调准确即自然
学生的朗读,首先从他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开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朗读时往往习惯于关注那一句,那一段,而忽略文本整体的基调。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剪枝的学问》一课时,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梳理“我”的心理变化,学生的朗读更趋于整体的协调自然。
师:文中“我”这样的心理变化,你能不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板书:朗读)我们先来读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好吗?想听老师读吗?
生:想。
师:读书要正确、流利,还要——
生:有感情。
师:好,那我很有感情地读。(停顿,调整情绪)去年冬季的一天——(感情极端充沛,学生忍不住笑)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学生捂着嘴笑)
师:笑什么呀?可以这样读吗?
生:不可以。
師:不可以,为什么?太有感情啦!(生依然笑)太可怕了,是不是?那一天,你还敢走进这个桃园吗?(生连连摇手示意)注意,去年冬天,这些语言啊,它是叙述的(板书:叙述语),叙述语要读得自然(板书:自然)。语调起伏不要太大,要平和(板书:平和)。如果这样读,就会让人听起来很舒服。(生练读)
师:(范读)去年冬季的一天——舒服吗?(生点头)对,就要这样读。现在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大声地读,不要齐读。(生练读)
生:(指名读)去年冬季的一天……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哪一句读得最好?
生:“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读得好。
师:因为这一句话读出了——
生:我很疑惑。
师:还读出了——
生:很着急。
师:它是不是叙述语呀?(生:不是。)不是,它是人物说的话,我们称为对话语。(板书:对话语)读对话语时,我们要注意是谁在说话,我们称为角色(板书:角色)。我们要像文中的小孩子那样说话,说话时他的语气语调会随着感情、随着心理活动变化(板书:变化),所以要读出那种心理活动的变化。
……
师:课文中的语言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其实你仔细分辨一下,有的是叙述语,要自然平和地读;而有的是对话语,你一定要读出角色的变化。这样你的朗读才有感情,明白了吗?
“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薛老师带着学生通读全文,对课文的脉络进行梳理,尤其突出了“我”的心理活动变化,让学生对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了准确的把握;然后以“这种心理活动变化,能不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开始了全篇课文的朗读指导。通常意义上,学生对“有变化”的理解即是有感情。薛老师读第二自然段的叙述性语句时,通过自己感情强烈,过分夸张,甚至是肉麻的矫情朗读,让学生在笑声中明白叙述性语言要读得自然平和。通过范读、练读、个别学生反复读、齐读等多样的方式,学生逐渐领悟到朗读的“自然”,就是语调起伏不要太大,要平和,要让人听起来很舒服。随后,薛老师再指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读出角色话语的变化。叙述语读得自然平和,对话语读出角色变化,通过这种对比指导,学生不仅把握了全文朗读的感情基调,而且使全篇课文的朗读、全体学生的朗读,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和谐、自然。
三、 潜心会文,显个性,真情流淌即自然
“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对于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同样如此:第一位的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是阅读吸纳的过程,而“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则是朗读表达的过程。因此,朗读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准确定位“有感情”,指导学生入情入境,让朗读教学渐入自然的佳境,如《秋天的怀念》朗读指导片段: 师:作为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我看到同学们有很好的读书习惯,刚才拿到课文就迅速地阅读起来。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读书到了哪一个台阶。(映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生:我觉得我到了“有感情”。
师:好哇,想坐下可不行。(对着同学们说)他說他读到了“有感情”,咱就听听,他怎么个“有感情”。听人家读要听音儿,等一会儿,我们可要对他的朗读进行一番评价的啊!(对着该同学)好,你想读哪儿就读哪儿!
……
师:是啊,读书是个体的行为,我们在尊重别人朗读的同时,也要读出自己的滋味。评价别人读得“真有感情”,其实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映示:读出韵味)
师:我们先读出课题的韵味。
师:(板书)怀念、秋天——(生读这两个词语)中间加一个“的”字——(生读出这个词组)注意: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1:怀念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一件刻骨铭心的事。
师:带着你的想象读课题。(生读略)
生2:“怀念的秋天”,让我踏着秋天的落叶,陶醉在小路上……
师:带着你的理解读出你的韵味。(生读得陶醉)
生3:我的眼前出现的画面是,一个人在怀念秋天的美景,那片片飘落的黄叶,那从北向南的雁阵……
师:好,带着你的体会读吧。(生读得舒缓)
师:读出了你的理解,这题目的韵味儿就出来了哟!(拍该学生肩膀,众笑)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才有可能入情入境。上课伊始,窦老师根据高年级学生特点,让学生在读与评中明了“有感情”不是一个虚无的标准,它是可感的,那就是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简而言之,“有感情”即是“读出韵味”。随后,窦老师对课题的朗读进行了“有感情”的指导——“注意: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从问题开始,从“秋天”“怀念”这两个词生发,学生的想象开始驰骋,眼前景与心中情也因为个体不同而产生差异,有的读得陶醉,有的读得深情……学生的朗读在窦老师不着痕迹的指导下,产生了个性化的感悟与体验,朗读也不知不觉地呈现有特点,有个性,有韵味,真情也就自然流淌。
朗读是让学生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名师们的朗读指导让“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落地生根,学生们在“语语悟其神”的感悟中,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实践中,朗读渐达自然的佳境。名师们精到的朗读教学,带给我们一线教师的启示是:朗读的自然之美,应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基础上去雕饰的本色美、风格美。追寻朗读教学应有的自然之美,就是对浓浓语文味的求索,就是对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追溯。
(作者单位:盐城市实验小学)
初读课文时,教师通常会把“正确、流利”细化为“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破句”等具体要求,并在教学中进行指导,但在指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拖沓腔往往让正确、流利成为一种尴尬。最近聆听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执教《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形象而具体的朗读指导,使朗读教学真正走向自然。
师:(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课题,读——
生:(齐读)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得一字一顿)。
师:(师做着正步走的动作,故意模仿学生读书的腔调)你们读这几个字的速度怎么都是一样的呢?你们刚才读书就是这样子的:滴、水、穿、石、的、启、示(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忍俊不禁)。
师:请你们听一听管老师是怎么读的:滴水穿石的启示。请你学着老师的样子读——
生:(流畅)滴水穿石的启示。
师:对,就这样读。我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你来——
生:(读)滴水穿石的启示。
师:对,就这样自然地读。(生齐读)
读课题,是语文教学的常规环节,往往用时甚少,短短七个字的课题,学生第一遍读时,就做到了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但字与字之间一字一顿,呈现出拖泥带水的腔调。对于现场生成的问题,管老师并没有一句带过,也没有从语调、语速等专业的角度去矫正,而是通过自己正步走的体态展示与夸张式腔调的模仿,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到自身朗读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拖沓、不干净利落。随后,管老师通过示范朗读、指导个别读、集体读等方式,给予适时的点评,让学生在反反复复的读书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朗读需要自然,而这种自然就是朗读时的干净利落。学生朗读一出现问题,管老师即抓住契机,舍得花时间进行指导,指导的效果不仅表现在对课题的朗读上,而且直接影响后续学习,学生课文朗读时,在管老师的不断指导强化中,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而且干脆利落,也越来越有自然的味道。
二、 整体把握,有变化,基调准确即自然
学生的朗读,首先从他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开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朗读时往往习惯于关注那一句,那一段,而忽略文本整体的基调。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剪枝的学问》一课时,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梳理“我”的心理变化,学生的朗读更趋于整体的协调自然。
师:文中“我”这样的心理变化,你能不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板书:朗读)我们先来读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好吗?想听老师读吗?
生:想。
师:读书要正确、流利,还要——
生:有感情。
师:好,那我很有感情地读。(停顿,调整情绪)去年冬季的一天——(感情极端充沛,学生忍不住笑)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学生捂着嘴笑)
师:笑什么呀?可以这样读吗?
生:不可以。
師:不可以,为什么?太有感情啦!(生依然笑)太可怕了,是不是?那一天,你还敢走进这个桃园吗?(生连连摇手示意)注意,去年冬天,这些语言啊,它是叙述的(板书:叙述语),叙述语要读得自然(板书:自然)。语调起伏不要太大,要平和(板书:平和)。如果这样读,就会让人听起来很舒服。(生练读)
师:(范读)去年冬季的一天——舒服吗?(生点头)对,就要这样读。现在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大声地读,不要齐读。(生练读)
生:(指名读)去年冬季的一天……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哪一句读得最好?
生:“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读得好。
师:因为这一句话读出了——
生:我很疑惑。
师:还读出了——
生:很着急。
师:它是不是叙述语呀?(生:不是。)不是,它是人物说的话,我们称为对话语。(板书:对话语)读对话语时,我们要注意是谁在说话,我们称为角色(板书:角色)。我们要像文中的小孩子那样说话,说话时他的语气语调会随着感情、随着心理活动变化(板书:变化),所以要读出那种心理活动的变化。
……
师:课文中的语言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其实你仔细分辨一下,有的是叙述语,要自然平和地读;而有的是对话语,你一定要读出角色的变化。这样你的朗读才有感情,明白了吗?
“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薛老师带着学生通读全文,对课文的脉络进行梳理,尤其突出了“我”的心理活动变化,让学生对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了准确的把握;然后以“这种心理活动变化,能不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开始了全篇课文的朗读指导。通常意义上,学生对“有变化”的理解即是有感情。薛老师读第二自然段的叙述性语句时,通过自己感情强烈,过分夸张,甚至是肉麻的矫情朗读,让学生在笑声中明白叙述性语言要读得自然平和。通过范读、练读、个别学生反复读、齐读等多样的方式,学生逐渐领悟到朗读的“自然”,就是语调起伏不要太大,要平和,要让人听起来很舒服。随后,薛老师再指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读出角色话语的变化。叙述语读得自然平和,对话语读出角色变化,通过这种对比指导,学生不仅把握了全文朗读的感情基调,而且使全篇课文的朗读、全体学生的朗读,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和谐、自然。
三、 潜心会文,显个性,真情流淌即自然
“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对于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同样如此:第一位的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是阅读吸纳的过程,而“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则是朗读表达的过程。因此,朗读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准确定位“有感情”,指导学生入情入境,让朗读教学渐入自然的佳境,如《秋天的怀念》朗读指导片段: 师:作为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我看到同学们有很好的读书习惯,刚才拿到课文就迅速地阅读起来。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读书到了哪一个台阶。(映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生:我觉得我到了“有感情”。
师:好哇,想坐下可不行。(对着同学们说)他說他读到了“有感情”,咱就听听,他怎么个“有感情”。听人家读要听音儿,等一会儿,我们可要对他的朗读进行一番评价的啊!(对着该同学)好,你想读哪儿就读哪儿!
……
师:是啊,读书是个体的行为,我们在尊重别人朗读的同时,也要读出自己的滋味。评价别人读得“真有感情”,其实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映示:读出韵味)
师:我们先读出课题的韵味。
师:(板书)怀念、秋天——(生读这两个词语)中间加一个“的”字——(生读出这个词组)注意: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1:怀念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一件刻骨铭心的事。
师:带着你的想象读课题。(生读略)
生2:“怀念的秋天”,让我踏着秋天的落叶,陶醉在小路上……
师:带着你的理解读出你的韵味。(生读得陶醉)
生3:我的眼前出现的画面是,一个人在怀念秋天的美景,那片片飘落的黄叶,那从北向南的雁阵……
师:好,带着你的体会读吧。(生读得舒缓)
师:读出了你的理解,这题目的韵味儿就出来了哟!(拍该学生肩膀,众笑)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才有可能入情入境。上课伊始,窦老师根据高年级学生特点,让学生在读与评中明了“有感情”不是一个虚无的标准,它是可感的,那就是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简而言之,“有感情”即是“读出韵味”。随后,窦老师对课题的朗读进行了“有感情”的指导——“注意: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从问题开始,从“秋天”“怀念”这两个词生发,学生的想象开始驰骋,眼前景与心中情也因为个体不同而产生差异,有的读得陶醉,有的读得深情……学生的朗读在窦老师不着痕迹的指导下,产生了个性化的感悟与体验,朗读也不知不觉地呈现有特点,有个性,有韵味,真情也就自然流淌。
朗读是让学生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名师们的朗读指导让“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落地生根,学生们在“语语悟其神”的感悟中,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实践中,朗读渐达自然的佳境。名师们精到的朗读教学,带给我们一线教师的启示是:朗读的自然之美,应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基础上去雕饰的本色美、风格美。追寻朗读教学应有的自然之美,就是对浓浓语文味的求索,就是对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追溯。
(作者单位:盐城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