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web2.0的时代来临,十年来全美有四分之一的新闻工作者丢了工作。影响所及,美国排名第一的西北大学新闻学院,率先进行课程与系所调整,并转型为“新闻、媒体与集成营销学院”,强调媒体与消费者的互动。近日另一知名学府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更创下先例,决定从六月三十日学期结束后,关闭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
而公立的科罗拉多大学采取此一断然的措施,一方面是因为政府财政恶化,不愿意再支持一个毕业生很难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工作,或是只能找到低薪工作的教学机构;另一方面,在新闻媒体市场日渐萎缩之下,以教授新闻采访、写作与报导技巧为主的专业,是否可以成为一门学术领域的议题,又重新被拿出来检讨。最后董事会否决了将新闻学院轉型为「信息传播与科技学院」的折衷方案,将新闻学院师生归建到人文学院,主修新闻学程的学生,必须要同时修习文学院其它的主修才能毕业。
其报告指出,传统媒体的新闻市场在削减。美国的日报印刷发行量从1990年的6200万份跌至2009年的4300万份,报纸广告总收入从2006年60亿跌至2009年的37亿。分类广告在部分转移到网上,零售广告在缩水。媒体公司股价下降。
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在减少。美国的报纸、电视台和电台包括行业协会都通过裁员、减薪、精简和重组部门来应对市场萎缩。全国地方电视台雇员2008年是2.8万人,两年内减少了1600人。
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在改变。美国一项“昨天你从哪里获取新闻”的调查显示:1991年,68%的人从电视获取新闻,51%的人从报纸获取新闻;但到了2010年,只有58%的人从电视获取新闻,34%的人从报纸获取新闻。2010年从网络获取新闻的人猛增到34%。
不确定的新媒体。悲观的《2009年美国新闻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说:“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传统网络广告不可能维持该行业,那么通过何种途径找到为新闻收集、融资的渠道呢?……创造新型网络盈利模式所用的时间,等于在印刷业中流失的金钱。新闻业必须在金钱耗尽前找到一种新型模式。”当然还是有一些令人振奋的创新,新型生态系统混合了不同类型的新闻经济模式,虽然规模尚不成气候。
未来新闻业的六个主要趋势。美国业内人士认为:①传统盈利模式瓦解,在网络经济中对新闻分类计价是未来的核心。②新旧媒体未来的联系比一些人预测的要紧密得多。③新闻业会变得越来越小,但正在萎缩的观点是错误的。④科技使媒体更注重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而不是信息的收集。⑤利己的信息提供者的队伍会迅速扩大,新闻机构必须明确与他们的关系。⑥传统媒体的削减也影响着新媒体的在线内容。
再反思我国新闻学教育,似乎以上问题还不够显见,但是其态势却逐步靠近,我们必须要改革现在的新闻学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使之与时代同步,而非固步自封。笔者以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应当遵循:
一、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学“核心部分”不受损害
1.新闻业的价值观,平衡。杜克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本科部主任Kenneth S.Rogerson博士认为,新闻业的价值观包括准确、公正、平衡、事实等。职业新闻记者协会的某些主张值得我们关注,比如:为新闻事件的主体提供机会辩解;给予受新闻报道负面影响的人以同情;避免分析评论与事实相混;在犯罪嫌疑人的公平审判权和公众的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点。
2.新闻业的责任,“想知道”与“需要知道”。媒体有报道公共事务的责任,但面临两方面的困扰:一是受众不关心,二是成本问题。收视调查不应当左右节目取舍和编排的一切,因为公众“想知道”和“需要知道”是两个方面。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一开始吸引了人们的好奇心,但随即因离日常生活太远就不再关心了。殊不知情况“糟糕透顶”,墨西哥湾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将成为一片废海,经济损失将以数千亿美元计,将会导致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大幅上升,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也进一步增大。作为公民有义务去了解这一切,媒体的引导在此方面不应该推卸责任。
3.自律,与受众沟通。新闻业自律是为了减轻来自外部方方面面的压力(同行之间的压力也是外部压力之一);是为了提升自身形象、站上道德的制高点;是反应性的自我保护。市场价值和自律之间存在矛盾,这是客观事实。自律必须首先确定“价值观”。自律的两种手段:胡萝卜加大棒(激励与惩罚)。北卡罗莱纳州通信部官员Ted Vaden,以前曾是《新闻和观察家》报的公众编辑,他的定期专栏内容包括:本报出错及原因,国际与国内新闻比例,少数种族的报道是否平衡,犯罪报道是否含种族暗示和标签,对政党的报道是否平衡,对政府的报道是否公正,广告是否有误导,通俗性的报道是否过多。除了以上公开登报的报告外,他每周还要拿出涉及各部门的内部报告、每周举办一次20-50人的读者论坛、每月开展社区讨论会、不定期组织读者咨询和交流等。
二、加强新闻学教育中的新技术教育
技术在数字媒体行业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掌握技术来说,往往你只能用到最先进的技术,才能比别人做得好。你用到最好或最独特的技术,你可能就会最好。在美国,公司和厂家一般都有能力把它的研发部门放在自己的公司里,作为自己的杀手锏,所以是很重要的机密部分,这使它在竞争中有它独特的优势。技术上同样也需要优秀的人才,也需要配备先进的技术,但是合理的组合和我们经常所说的团队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反映到新闻学教学中,学校应当开设大量与新媒体、新技术相对应的课程,突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对新技术的操控能力,以及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改良传统新闻采制模式。比如微博的出现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采制的运作模式,特别是在灾难事件报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在“3.11”日本9级大地震中,微博不仅仅是沟通情况的平台,也是传统媒体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
三、构建现代“媒介融合”概念,培养新时代新闻工作者
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当代新闻学的一个核心词汇——无论在实践、理论还是教育层面,尽管人们对它的概念还莫衷一是。国际报业主任Kerry Northrup说,媒体融合就是由技术和信息经济带来的媒体环境变革;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Mark Deuze教授认为,新闻学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在不同情形下指代不同的事物,媒体融合最常见的就是以前不同部门的新闻编辑部开始了越来越多的合作与互助;《奥兰多前哨报》副总编辑Keith Wheeler指出,媒体融合就是使用报纸媒体资源在其他媒体上培育产品,它的整体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接近公众,以各种形式尽可能传给更多的人……随着来自各个层面和视角的解读的增多,人们越发认识到,媒体融合事关新闻机构的生存和改变(Stephen Quinn,2005)。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旨在培养学生适应日益变化的新媒体环境,利用现有的正在融合的各种平台为受众制作新闻,或者和受众一起来制作新闻。其培养媒体融合方向的学生基于三个出发点:(1)受众希望在任何时候使用方便的媒体获取高质量的新闻的需求越来越大。(2)现在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非常娴熟于使用各种新式媒体或与传统媒体互动,他们逐步具备了相关的技能与装备。作为全职记者也应适应这种趋势,并且善于利用由这些“受众”所创造的机会和资源。(3)年轻记者既应当学会做新闻的各种方式和技巧,更要树立媒体融合理念和意识,深刻理解媒体融合,以便将来成为媒体团队中有力的贡献者。
可以说,以上三句话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媒体融合教育“为什么”、“教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密大新闻学院才确立了其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中的核心部分,建构起自身媒体融合教育的方式与特色。
参考文献
[1]高振强.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2]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M].南方出版社,2002,9.
而公立的科罗拉多大学采取此一断然的措施,一方面是因为政府财政恶化,不愿意再支持一个毕业生很难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工作,或是只能找到低薪工作的教学机构;另一方面,在新闻媒体市场日渐萎缩之下,以教授新闻采访、写作与报导技巧为主的专业,是否可以成为一门学术领域的议题,又重新被拿出来检讨。最后董事会否决了将新闻学院轉型为「信息传播与科技学院」的折衷方案,将新闻学院师生归建到人文学院,主修新闻学程的学生,必须要同时修习文学院其它的主修才能毕业。
其报告指出,传统媒体的新闻市场在削减。美国的日报印刷发行量从1990年的6200万份跌至2009年的4300万份,报纸广告总收入从2006年60亿跌至2009年的37亿。分类广告在部分转移到网上,零售广告在缩水。媒体公司股价下降。
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在减少。美国的报纸、电视台和电台包括行业协会都通过裁员、减薪、精简和重组部门来应对市场萎缩。全国地方电视台雇员2008年是2.8万人,两年内减少了1600人。
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在改变。美国一项“昨天你从哪里获取新闻”的调查显示:1991年,68%的人从电视获取新闻,51%的人从报纸获取新闻;但到了2010年,只有58%的人从电视获取新闻,34%的人从报纸获取新闻。2010年从网络获取新闻的人猛增到34%。
不确定的新媒体。悲观的《2009年美国新闻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说:“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传统网络广告不可能维持该行业,那么通过何种途径找到为新闻收集、融资的渠道呢?……创造新型网络盈利模式所用的时间,等于在印刷业中流失的金钱。新闻业必须在金钱耗尽前找到一种新型模式。”当然还是有一些令人振奋的创新,新型生态系统混合了不同类型的新闻经济模式,虽然规模尚不成气候。
未来新闻业的六个主要趋势。美国业内人士认为:①传统盈利模式瓦解,在网络经济中对新闻分类计价是未来的核心。②新旧媒体未来的联系比一些人预测的要紧密得多。③新闻业会变得越来越小,但正在萎缩的观点是错误的。④科技使媒体更注重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而不是信息的收集。⑤利己的信息提供者的队伍会迅速扩大,新闻机构必须明确与他们的关系。⑥传统媒体的削减也影响着新媒体的在线内容。
再反思我国新闻学教育,似乎以上问题还不够显见,但是其态势却逐步靠近,我们必须要改革现在的新闻学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使之与时代同步,而非固步自封。笔者以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应当遵循:
一、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学“核心部分”不受损害
1.新闻业的价值观,平衡。杜克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本科部主任Kenneth S.Rogerson博士认为,新闻业的价值观包括准确、公正、平衡、事实等。职业新闻记者协会的某些主张值得我们关注,比如:为新闻事件的主体提供机会辩解;给予受新闻报道负面影响的人以同情;避免分析评论与事实相混;在犯罪嫌疑人的公平审判权和公众的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点。
2.新闻业的责任,“想知道”与“需要知道”。媒体有报道公共事务的责任,但面临两方面的困扰:一是受众不关心,二是成本问题。收视调查不应当左右节目取舍和编排的一切,因为公众“想知道”和“需要知道”是两个方面。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一开始吸引了人们的好奇心,但随即因离日常生活太远就不再关心了。殊不知情况“糟糕透顶”,墨西哥湾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将成为一片废海,经济损失将以数千亿美元计,将会导致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大幅上升,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也进一步增大。作为公民有义务去了解这一切,媒体的引导在此方面不应该推卸责任。
3.自律,与受众沟通。新闻业自律是为了减轻来自外部方方面面的压力(同行之间的压力也是外部压力之一);是为了提升自身形象、站上道德的制高点;是反应性的自我保护。市场价值和自律之间存在矛盾,这是客观事实。自律必须首先确定“价值观”。自律的两种手段:胡萝卜加大棒(激励与惩罚)。北卡罗莱纳州通信部官员Ted Vaden,以前曾是《新闻和观察家》报的公众编辑,他的定期专栏内容包括:本报出错及原因,国际与国内新闻比例,少数种族的报道是否平衡,犯罪报道是否含种族暗示和标签,对政党的报道是否平衡,对政府的报道是否公正,广告是否有误导,通俗性的报道是否过多。除了以上公开登报的报告外,他每周还要拿出涉及各部门的内部报告、每周举办一次20-50人的读者论坛、每月开展社区讨论会、不定期组织读者咨询和交流等。
二、加强新闻学教育中的新技术教育
技术在数字媒体行业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掌握技术来说,往往你只能用到最先进的技术,才能比别人做得好。你用到最好或最独特的技术,你可能就会最好。在美国,公司和厂家一般都有能力把它的研发部门放在自己的公司里,作为自己的杀手锏,所以是很重要的机密部分,这使它在竞争中有它独特的优势。技术上同样也需要优秀的人才,也需要配备先进的技术,但是合理的组合和我们经常所说的团队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反映到新闻学教学中,学校应当开设大量与新媒体、新技术相对应的课程,突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对新技术的操控能力,以及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改良传统新闻采制模式。比如微博的出现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采制的运作模式,特别是在灾难事件报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在“3.11”日本9级大地震中,微博不仅仅是沟通情况的平台,也是传统媒体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
三、构建现代“媒介融合”概念,培养新时代新闻工作者
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当代新闻学的一个核心词汇——无论在实践、理论还是教育层面,尽管人们对它的概念还莫衷一是。国际报业主任Kerry Northrup说,媒体融合就是由技术和信息经济带来的媒体环境变革;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Mark Deuze教授认为,新闻学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在不同情形下指代不同的事物,媒体融合最常见的就是以前不同部门的新闻编辑部开始了越来越多的合作与互助;《奥兰多前哨报》副总编辑Keith Wheeler指出,媒体融合就是使用报纸媒体资源在其他媒体上培育产品,它的整体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接近公众,以各种形式尽可能传给更多的人……随着来自各个层面和视角的解读的增多,人们越发认识到,媒体融合事关新闻机构的生存和改变(Stephen Quinn,2005)。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旨在培养学生适应日益变化的新媒体环境,利用现有的正在融合的各种平台为受众制作新闻,或者和受众一起来制作新闻。其培养媒体融合方向的学生基于三个出发点:(1)受众希望在任何时候使用方便的媒体获取高质量的新闻的需求越来越大。(2)现在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非常娴熟于使用各种新式媒体或与传统媒体互动,他们逐步具备了相关的技能与装备。作为全职记者也应适应这种趋势,并且善于利用由这些“受众”所创造的机会和资源。(3)年轻记者既应当学会做新闻的各种方式和技巧,更要树立媒体融合理念和意识,深刻理解媒体融合,以便将来成为媒体团队中有力的贡献者。
可以说,以上三句话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媒体融合教育“为什么”、“教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密大新闻学院才确立了其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中的核心部分,建构起自身媒体融合教育的方式与特色。
参考文献
[1]高振强.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2]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M].南方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