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肃府本《淳化阁帖》拓本版本时代。首先介绍肃府本《淳化阁帖》故宫藏本七种拓本及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并且以懋勤殿本《淳化阁帖》的墨纸尺寸、开数、印章等和《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宋拓《淳化阁帖》对比,推论出懋勤殿本《淳化阁帖》为《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本。后又以肃府本《淳化阁帖》与懋勤殿本《淳化阁帖》一《石渠宝笈》著录本一在各单帖数量等进行比勘工作。其次,以日本清雅堂本肃府本一影印本一特点与故宫藏七本特点对比,从而证实故宫藏甲、乙一清官旧藏本一、丙、丁、己、庚六本为肃府本《淳化阁帖》5推论出戊本不是肃府本,而是薛氏刻《淳化阁帖》。参昭~马子云先生总结肃府本的考据,就故宫藏甲、乙一清官旧藏本一、丙、丁、己、庚六本的拓本损泐进行了对比工作,而且通过互证和研究,推论出故宫藏六种肃府本《淳化阁帖》拓本时代。
宋淳化三年一九九二一,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书法,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宋代记录此帖为木板刻,初拓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未见此种拓本流传。《淳化阁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丛帖,由于王著识鉴不精,至使法帖真伪杂糅,错乱失序。摹勒逼真,先人书法赖以流传。因帖石早佚,摹刻、翻刻甚繁,顾从义本、潘允亮本、肃府本等较著名。
明洪武二十五年(二二九二),太祖朱元璋封皇十四子朱楧为肃庄王,并赐宋本《淳化阁帖》一部十卷以为传世之宝,秘藏内库。此部『肃府阁帖底本』久已失传,今人只能从其翻刻本『肃府遵训阁本』中见其大致面目。
肃府本《淳化阁帖》即肃王府遵训阁本,刻于万历四十三年至天启元年(一六一五——一六二一)。肃宪王命温如玉、张应召摹刻,天启元年刻竣。每卷末有『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模勒上石』篆书三行。『万历四十三年乙卯秋八月九日草莽臣温如玉、张应召奉肃藩令旨重摹上石』隶书三行。明崇祯戊寅(一六三八)七月又增刻王铎题跋。全帖无银锭纹。原刻有一号、二号,此帖又加刻号。因帖石在兰州,所以,又称,兰州本《淳化阁帖》。
肃府本《淳化阁帖》帖石共一百四十余块,大都两面刻文,共计二百五十余面。明末清初之际肃府本《淳化阁帖》帖石开始损毁,后经清顺治十一年(一六五四)补刻四十多版,此时帖尾加刻隶书年款三行。清末兰州刘尔炘移帖石于文庙尊经阁,增刻木版释文。
此外,清代书法碑帖鉴定大家翁方纲通过研究鉴定肃府本《淳化阁帖》,认为前八卷摹自宋拓《淳化阁帖》祖本,第九卷摹自南宋别本,第十卷摹自南宋『淳熙修内司本』。也是一种学术观点,不可确定,需要有识之士进一步研究考证。先贤著述
关于肃府本《淳化阁帖》研究课题,有多位著名学者先后有文章阐述。笔者摘引如下:
林志钧《帖考》中《肃府阁帖考》一文云:『奉和欧阳辅《集古求真》卷十二:「明肃庄王受封时,太祖赐以淳化真本。万历时,洮岷道张鸣鹤得李子崇本于白下,得财官本于皋兰,遂谒肃宪王赐帖校对,因请温如玉、张应召为之双钩。」……』张彦生《善本碑帖论》中《宋元明清刻丛帖》一文云:『拓本名肃府本,……初拓本第七卷首标题上角完好不裂,其次渐裂断,其后「法帖」等字全失去,后全部断裂很多。』
马子云在《谈校故宫藏宋拓<淳化><绛帖><大观>三帖》一文中云:『肃府淳化阁帖是明万历四十三年八月九日温如玉、张应召奉藩王王令摹刻,除原有的帖外又加肃宪王书,张鸣鹤、王铎、世子识鋐等跋,惟此帖中间有号码,每石旁边又有号码。此帖拓本较多,但初拓甚稀。故宫尚存一部,其字无损,字神精湛。……帖石在明末损坏,清顺治十一年陈卓补刻全,以后补石又遗失。第一卷,梁简帝书,首行「司马卓以水」之「以水」二字,初拓完好,明清间拓本「以水」二字右半损。《明日移营帖》首行两个字,初拓完好,清初拓已泐。后至康乾间,此帖首行从第五个字起,至《来惠帖》第二行断裂一道。《来惠帖》,乾嘉后直裂一道。第二卷,张芝书之第二十行三、四字间,初拓完好,清初拓第三、四行字间断裂一道。第三卷,王凝之书,《八月廿九日帖》,初拓完好,清初第四行末一复L字与第五行末一并L字,皆损其下半,又第十卷,《铁石帖》初拓与清初拓皆完好,至乾嘉间,第三行「情岂」二字已损。《忽动帖》初拓与清初拓皆完好,后至乾嘉间,六行至十三行断裂一道,损五字,嘉庆后又损三个字。初拓无肃宪王书,顺治年才添,康乾间,三至五行斜断一道。乾隆年后,其石缺一角。此帖补石,是明清拓之考证,今将校对之各补石处,一一说明。第六卷,《旦极寒帖》四行「卿可」二字,初拓完好,明末已损,顺治年补全。《求像帖》「今」字初拓完好,明末损,顺治补全,以上三字,至乾隆年又失,成为方孔。第七卷,道「法帖」二字,与后二行上「七」字,初拓完好,明末已损断,顺治年补完全。第八卷,《吾唯帖》初拓完好,明末「吾唯」二字损,顺治年补完全,乾嘉间「吾唯」一行泐。第九卷《思恋帖》初拓完好,明末二行「将若」二字、三行「左」字皆损,顺治年补完全,乾隆年「将若」二字已失。第十卷《敬祖帖》初拓完好,明末七、八两行之「于此」二字与「极忧」二字皆损,顺治年补完全。费甲铸刻本,是据肃府本刻的,但是两部也有不同之处。肃府本有王铎跋,费本无;肃府本肃宪王书第五行「弗」字右竖笔末无分叉。而费本则有。』
王壮弘《帖学举要》:『万历四十三年八月九日,肃宪王命温如玉、张应召摹刻,天启元年刻竣。明庄王受封于甘兰,太祖赐之《淳化阁帖》藏于内府。宪王时有张鸣鹤者,得日本阁帖请肃王赐帖校雠。肃王乃命姑苏温如玉、南康张应召为之双钩赐于鸣鹤。又令镌石藩府,未竞而薨。朱识铉继肃王后继续刊刻,于天启元年六月乃成,历时七年。刻用富平石一百四十四片,计二百五十三叶,藏于东书园。每卷末有……隶书三行。全帖无银锭纹。原刻有一号、二号,此帖又加刻号。……初拓本石完好,卷七标题右上角「法帖」等字无损。清初拓本渐有泐痕,「法帖」等字损泐。初拓无跋,后增刻岐望道人、洮岷道人、张鸣鹤等廿余家跋另装一册。后跋又佚,也有省纸不拓刻跋者。通行本只张鸣鹤、王铎、宪王、肃世子四跋。』
宋淳化三年一九九二一,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书法,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宋代记录此帖为木板刻,初拓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未见此种拓本流传。《淳化阁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丛帖,由于王著识鉴不精,至使法帖真伪杂糅,错乱失序。摹勒逼真,先人书法赖以流传。因帖石早佚,摹刻、翻刻甚繁,顾从义本、潘允亮本、肃府本等较著名。
明洪武二十五年(二二九二),太祖朱元璋封皇十四子朱楧为肃庄王,并赐宋本《淳化阁帖》一部十卷以为传世之宝,秘藏内库。此部『肃府阁帖底本』久已失传,今人只能从其翻刻本『肃府遵训阁本』中见其大致面目。
肃府本《淳化阁帖》即肃王府遵训阁本,刻于万历四十三年至天启元年(一六一五——一六二一)。肃宪王命温如玉、张应召摹刻,天启元年刻竣。每卷末有『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模勒上石』篆书三行。『万历四十三年乙卯秋八月九日草莽臣温如玉、张应召奉肃藩令旨重摹上石』隶书三行。明崇祯戊寅(一六三八)七月又增刻王铎题跋。全帖无银锭纹。原刻有一号、二号,此帖又加刻号。因帖石在兰州,所以,又称,兰州本《淳化阁帖》。
肃府本《淳化阁帖》帖石共一百四十余块,大都两面刻文,共计二百五十余面。明末清初之际肃府本《淳化阁帖》帖石开始损毁,后经清顺治十一年(一六五四)补刻四十多版,此时帖尾加刻隶书年款三行。清末兰州刘尔炘移帖石于文庙尊经阁,增刻木版释文。
此外,清代书法碑帖鉴定大家翁方纲通过研究鉴定肃府本《淳化阁帖》,认为前八卷摹自宋拓《淳化阁帖》祖本,第九卷摹自南宋别本,第十卷摹自南宋『淳熙修内司本』。也是一种学术观点,不可确定,需要有识之士进一步研究考证。先贤著述
关于肃府本《淳化阁帖》研究课题,有多位著名学者先后有文章阐述。笔者摘引如下:
林志钧《帖考》中《肃府阁帖考》一文云:『奉和欧阳辅《集古求真》卷十二:「明肃庄王受封时,太祖赐以淳化真本。万历时,洮岷道张鸣鹤得李子崇本于白下,得财官本于皋兰,遂谒肃宪王赐帖校对,因请温如玉、张应召为之双钩。」……』张彦生《善本碑帖论》中《宋元明清刻丛帖》一文云:『拓本名肃府本,……初拓本第七卷首标题上角完好不裂,其次渐裂断,其后「法帖」等字全失去,后全部断裂很多。』
马子云在《谈校故宫藏宋拓<淳化><绛帖><大观>三帖》一文中云:『肃府淳化阁帖是明万历四十三年八月九日温如玉、张应召奉藩王王令摹刻,除原有的帖外又加肃宪王书,张鸣鹤、王铎、世子识鋐等跋,惟此帖中间有号码,每石旁边又有号码。此帖拓本较多,但初拓甚稀。故宫尚存一部,其字无损,字神精湛。……帖石在明末损坏,清顺治十一年陈卓补刻全,以后补石又遗失。第一卷,梁简帝书,首行「司马卓以水」之「以水」二字,初拓完好,明清间拓本「以水」二字右半损。《明日移营帖》首行两个字,初拓完好,清初拓已泐。后至康乾间,此帖首行从第五个字起,至《来惠帖》第二行断裂一道。《来惠帖》,乾嘉后直裂一道。第二卷,张芝书之第二十行三、四字间,初拓完好,清初拓第三、四行字间断裂一道。第三卷,王凝之书,《八月廿九日帖》,初拓完好,清初第四行末一复L字与第五行末一并L字,皆损其下半,又第十卷,《铁石帖》初拓与清初拓皆完好,至乾嘉间,第三行「情岂」二字已损。《忽动帖》初拓与清初拓皆完好,后至乾嘉间,六行至十三行断裂一道,损五字,嘉庆后又损三个字。初拓无肃宪王书,顺治年才添,康乾间,三至五行斜断一道。乾隆年后,其石缺一角。此帖补石,是明清拓之考证,今将校对之各补石处,一一说明。第六卷,《旦极寒帖》四行「卿可」二字,初拓完好,明末已损,顺治年补全。《求像帖》「今」字初拓完好,明末损,顺治补全,以上三字,至乾隆年又失,成为方孔。第七卷,道「法帖」二字,与后二行上「七」字,初拓完好,明末已损断,顺治年补完全。第八卷,《吾唯帖》初拓完好,明末「吾唯」二字损,顺治年补完全,乾嘉间「吾唯」一行泐。第九卷《思恋帖》初拓完好,明末二行「将若」二字、三行「左」字皆损,顺治年补完全,乾隆年「将若」二字已失。第十卷《敬祖帖》初拓完好,明末七、八两行之「于此」二字与「极忧」二字皆损,顺治年补完全。费甲铸刻本,是据肃府本刻的,但是两部也有不同之处。肃府本有王铎跋,费本无;肃府本肃宪王书第五行「弗」字右竖笔末无分叉。而费本则有。』
王壮弘《帖学举要》:『万历四十三年八月九日,肃宪王命温如玉、张应召摹刻,天启元年刻竣。明庄王受封于甘兰,太祖赐之《淳化阁帖》藏于内府。宪王时有张鸣鹤者,得日本阁帖请肃王赐帖校雠。肃王乃命姑苏温如玉、南康张应召为之双钩赐于鸣鹤。又令镌石藩府,未竞而薨。朱识铉继肃王后继续刊刻,于天启元年六月乃成,历时七年。刻用富平石一百四十四片,计二百五十三叶,藏于东书园。每卷末有……隶书三行。全帖无银锭纹。原刻有一号、二号,此帖又加刻号。……初拓本石完好,卷七标题右上角「法帖」等字无损。清初拓本渐有泐痕,「法帖」等字损泐。初拓无跋,后增刻岐望道人、洮岷道人、张鸣鹤等廿余家跋另装一册。后跋又佚,也有省纸不拓刻跋者。通行本只张鸣鹤、王铎、宪王、肃世子四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