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爱琴演绎古丝绸之魅

来源 :创富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t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爱琴,万事利集团的董事局主席,一位做丝绸起家的农家女。目前麾下的万事利集团(以下简称“万事利”)产业涉足丝绸、纺织、服装、文化、生物科技、房地产,拥有各类子公司达28家,公司资产达15亿元。
   沈爱琴拥有万事利集团57.925%的股份而成为绝对控制人。2001年沈以6亿身家进入《福布斯》中国首富排行榜前85位,是其中极少数的女富豪之一。
   2004年,入主上海联华合纤股份有限公司(600617.SH),完成借壳上市的第一步,昔日的农家女又一次成了众人眼中的“明星”。
  
   一个有追求的农家女人
  
   她是一个出身贫苦的女人。
   1946年一个寒冷的冬天,沈爱琴出生在“天堂”杭州城外的一个普通蚕农家。家庭的环境和当时的社会都使她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与严寒和苦难的命运抗争。她种过田,割过草,农村的贫穷落后,农民的艰辛生活给她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了办企业致富的强烈冲动。她后来办企业和把企业搞好的信念特别单纯,就是让农民穿暖吃饱,所以她选择了丝绸和养殖。
   她有一个艰苦的创业故事。
   18岁,沈爱琴就入党了,并且很早就担当了县里的重要职务。农村的生活更使她深刻地了解农民,大队干部的经历让她更具备普通农民所没有的勇气和自信。
   1975年,杭州市笕桥镇的领导,让18岁就已经当上妇女主任的沈爱琴,接手面临倒闭的杭州笕桥绸厂。“农家女,背竹筐,拾桑叶,听蚕声。”虽说祖上四代都养蚕,但沈爱琴小时候从没穿过丝绸。“茧子是我们生产的,城里人能织绸,为什么我们不能?”怀着让农民吃饱穿暖的单纯信念,沈爱琴临危受命,决定用丝绸这块宝为农民谋福利。
   那是一个面临倒闭的摊子,只有17台老掉牙的织机,22位刚刚放下锄头的工人,4万元的资金和十几万元的债务。沈爱琴带着20多名职工,用卖旧楼板换来的3600元资金和8台从大厂退下来的旧机器,开始艰苦创业。
  她带着职工到先进的厂家去学习,拜师学艺;她“招贤纳士”,把国营绸厂的退休骨干和全公社有纺织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人都请到厂里来;她还和职工背着绸缎,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听取顾客的意见,介绍和推销自己的产品。
  1978年,那时绸厂还不会做服装,做的全是丝绸面料,大多是被面。她和厂里职工就全国各地出差,推销被面,坐着硬板儿,从北京火车站下车后,就忙着去各个商场推销。晚上,就住五毛钱一晚的浴室大通铺。
  功夫不负有心人。自从在当时的北京东安商场设下专柜之后,一举成名。当时杭州的丝绸产品无论在质量和花色上都比北方的产品要受欢迎,当年沈爱琴就赚了6万元,一笔不小的数字。
  
   丝绸王国里硕果累累
  
   “当我们开始办厂的时候,我们这个蚕丝只要25000元一吨,后来改革开放,外国人都要买我们的丝绸,抢着买,5年时间一下子就提到了26万元一吨蚕丝。从2.5万提到了26万,这个宝大家都认可了……”
   总有人说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可沈爱琴对丝绸这块宝的开发并没有就此打住。“丝绸即使再高档,也仍然是半成品,只有成为服装,才是终极”的深谋远虑让她开始做服装;“丝绸之府要创出自己名牌”的雄心壮志激励她做品牌;“丝绸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应该有人去延伸它,发掘它”的使命感则让她踏上了做文化的漫漫长路。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丝绸业一片兴旺,产品供不应求。正当人们忙着扩大生产时,沈爱琴却看到潜在的危机,产品的档次低,即使出口的,也是半成品的坯绸。“蚕是我们养,丝是我们缫,我们的丝绸业为什么落后?就是缺先进技术!”为了搞技改,沈爱琴几乎将所有的家当都投了进去。
   沈爱琴刚开始搞技改的时候,有些同行们不理解:能挣钱的时候,这个人怎么反倒去花钱呢?不久,市场优胜劣汰的大浪劈头打来,不少丝绸企业亏损了,倒闭了,丝绸产业走入低谷,“万事利”却一枝独秀:打着“中国万事利制造”的真丝服装远销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这才明白沈爱琴的高瞻远瞩。
  在沈爱琴看来,丝绸即使再高档,也仍然是半成品。只有成为服装,才是终极。为此,万事利集团派人到服装王国——法国考察,并同一家知名服装企业达成意向,借用对方的品牌生产服装。沈爱琴此举是打入国际市场的“火力侦察”。事后,她怀着“丝绸之府要创出自己名牌”的雄心,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从哈尔滨、大连到广州、深圳,连续几个月,沈爱琴在10多个沿海城市开展了广泛的市场调研,最后把“万事利”服装定位在25岁至40岁有素养的女性上。又经过再三选择,聘请“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之一的房莹为集团的设计总监。集团设计生产的女装既突出女性的柔美,又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时尚而不张扬,简洁而又细致。
   在“2000中国国际时装周”中,“万事利”女装荣获“2000年中国最具时尚品牌”。如今,“万事利”丝绸女装已在全国声誉鹊起,通过设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连锁店,越来越为广大消费者所青睐——丝绸之府终于有了自己的知名品牌。
  “一个企业必须有一个叫得响的牌子。”吃过没有名牌产品而使企业无法发展之苦的沈爱琴,对此坚信不移。
  “万事利”丝绸制品在目前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已经成为抢手货。沈爱琴认为“万事利”的市场是争来的。想当初,当她和她的几个姐妹们为了推销厂子里生产的惟一产品——丝绸被面,肩挑背扛,除了在杭州本地销售外,还跑宁波、上海、南京等地。饿了,就咬一口馒头;没地方住,就在长途汽车站广场猫一宿。遇到什么样的客户都有,个别不友好的客户甚至把她们逐出大门……但她们没有气馁,仍然锲而不舍,打拼市场。终于,企业规模随着市场的扩大而不断壮大。她们看在眼里,甜在心头。
   经过近30年的艰苦奋斗,沈爱琴领导“万事利”获得了巨大成功。她成功地将一个只有20几个人,风雨飘摇的农村小厂发展成为中国屈指可数的“丝绸王国”。
   丝绸路上,沈爱琴洒下了汗水,再回头,已是硕果累累。
  
   女人如海 有容乃大
  
   沈爱琴爱丝绸是出了名的。她一辈子就喜欢穿丝绸质地的衣服,从内衣到外衣都是,她对丝绸是一片痴心。“丝绸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应该有人去延伸它,发掘它。如果中断了,就更糟糕了。”
   沈爱琴对丝绸不但有一份深厚的感情,更有一种历史责任感,这都与她的家庭有关。算上她的女儿,他们家已经是丝绸的第六代传人了。
   “我的祖上就是种桑养蚕的,我小时候也养过蚕,所以我们对丝绸有很难割舍的感情。我开始工作的时候,没有从事和丝绸有关的工作。也许是命中注定,最后我还是和丝绸打了一辈子交道。这种缘分是解不开的。”
   虽然都是养蚕织绸,沈爱琴的生意可比她的祖上要大得多,如今,她旗下的浙江万事利集团建成了中国最现代化的丝绸织造、印染、针织和制衣工厂,现拥有21家中外合资、全资及控股企业,涉足服装、丝绸、制衣、生物科技和房地产开发五大产业,并在香港和美国设有分公司。其产品畅销全国,还出口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地区和国家,每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即使在丝绸行业普遍下滑的困难时期,“万事利”仍一枝独秀,是丝绸行业的惟一一个“驰名商标”拥有者。
   人们都说女人像水,但是沈爱琴像海。
   在万事利沈爱琴爱才能容人是出名的。集团的副总是一个性格和处世风格与沈爱琴都截然不同的男同志。他们创业的时候就在一起,在处理公司事务的时候,那位副总甚至还经常和她唱对台戏。但是,沈爱琴知道他是个人才,从来不和他计较。20多年了,他们如今还是在一起合作。当然,还是“水火不容”。
  “一个好的人离开我,我会很伤心;一个不好的人离开我,我也很伤心,说明我的管理还不够好。我曾经培养了一个副总,和我一起白手起家11年,后来他出去做了老板。他走的时候,我还生了一场病。许多大学生到万事利后,因不喜欢做传统产品跳槽了,我很痛苦。在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过程中,万事利投入不止两万,但我从不卡人。让他们来,由他们去。现在,我也想通了。人跟水一样,是需要流动的,反正他们出去后,也是为社会创造财富。”
   沈爱琴在与夏伯尧(上海共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咨询师,畅销书《大公司之梦》、《七层修炼》和《做强做大做久——万向集团成功基因和制约瓶颈大破解》作者)探讨企业七层修炼时说道:“就我个人来说,可以说已经达到或接近第七层境界(第七层企业家境界修炼包括追求的升华、人格魅力的培养、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领导风格的优化、企业家超凡能力在企业中的延伸等),但我的企业看来仅仅还处于第三层,即万事利应该说是一个进取型公司。”能如此将丝绸、科技、人才、资本运筹帷幄于一胸,沈爱琴的修炼的的确确到了火候。
其他文献
09年春节刚过,上班族都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学生们也开始纷纷返回校园,新的一年开始了,春光无限好。可是对于很多受去年金融风暴波及而失业的人员来说,新年后不仅是怀有希望,更多的还有迷惘,新的工作岗位在哪里?我们又将以何种方式赚钱?在武汉大学城附近,来自陕西宝鸡的蒋梦龙却笑嘻嘻地对记者说:“危机,危机,可能是个创业的良机,要不是这次失业,我可能还在广东服装厂做运货工呢!”  蒋梦龙说话的时候,双手
期刊
我叫陈祖光,广西陆川县人,在外打工的钱仅够供家庭开支。由于儿子要上高中了,我的收入越来越不够支出,就想做点什么生意赚钱供孩子将来上大学用。然而我看了很多项目,却因没钱投资而成为空想!有一天我看了一篇文章,说做药品生意能赚钱,便打电话咨询。厂家说要做代理的话,首批提货需要在一万元以上,可我没有那么多钱,况且我又没有做过药品,万一失败了家里吃饭都困难了。我问他们有没有投资少一点的药品,他们说,有,建议
期刊
特别关注:金氏提银“万人大创业”  阳春3月已是春暖花开,但金融危机的寒流却并没有退去,下岗潮、失业潮一拨接着一拨,人们丝毫感受不到一丝暖意,面对未来的迷茫反倒令人时时觉得透心骨的凉意。一向以做善事著称的提银大王金春锋突然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没钱也能学技术,没钱也能创业!    五年一个品牌的飞速崛起    金氏提银的创业故事本刊自2006年连续报道以来,数年如一日,反响强烈。金氏提银2005年横
期刊
岳阳花板桥中药材专业市场   市场介绍:该市场由岳阳市农业局、农科所于1992年8月联合开办。市场位于金鄂路、东环路、花板桥路的交汇处,占地223亩。中药材专业市场完成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建成封闭式经营门面、仓库1000余间,现有来自全国7省21县市的中药材专业户400多家驻场经营,贸易辐射湘、鄂、赣、川、豫、粤等20多个省市。经过长期不懈的清理整顿,取得了规范化管理的经验和成效,1996年被
期刊
自本刊以《小土豆创造大财富》为题报道了傻婆婆黄金薯塔的信息后,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关注,纷纷打来电话到杂志社咨询加盟的相关事宜,带着大家的疑问与期待,本刊记者专程赶往河北,傻婆婆总部主管经理韩先生接待了我们:  记者:薯塔是怎样制作的,利润如何?  韩经理:这是起源于南非的一个休闲小吃,去年在台湾开始流行,制作工艺是:把一枚小土豆用我们研制的专用机器切割成螺旋状,用长竹签拉成一大串,下锅油炸3分钟,再
期刊
食铭甜品口味绝  大学生尽享创业甜蜜    历数目前国内的甜品连锁品牌,推广最早、技术最全面、综合实力最强、信誉最好的,非广州食铭甜品连锁莫属。自2006年5月正式招商以来,食铭甜品已发展了500多位加盟商,遍布全国各地。2008年底,食铭公司又与香港双食记饮食文化集团强强联合,在已有广东甜品的基础上,增加了港式奶茶、水果捞、布丁、班戟等港式甜品,食铭甜品店也正式升级为“双食记开心甜品茶餐厅”,为
期刊
陕西小伙子张自强在东莞打工已经五年多,前两年结了婚,还有了孩子,在外人看来,他算是很幸福了,但张自强一直感到美中不足,因为成了家,却没有自己的事业,每年除了春节,他都要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去年雪灾的时候,张自强想尽了一切办法,还是没能回家过一个团圆的春节。  有一天张自强从杂志上了解到,广东省东莞市永利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榴花牌”柴草气化炉,可将柴草、玉米秆、木屑、花生壳、煤炭等一切可燃物投
期刊
在历史的长河中,先辈们在民间曾运用点穴诊治疾病,为百姓解除疾苦,但由于思想的局限性,历代深谙医学的先辈们将此法视为秘籍,不肯轻易示人,且授徒非常严谨,口授心传,仅限于民间,所以远不及针灸、汤药流传广泛。正因如此,该法历代相传至今,掌握此技者甚少,现在已成为中医学文化遗产中的稀世之宝。  现在的按摩行业多以揉筋松骨、放松肌肉而用于保健,虽然对腰腿疼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不能根治疾病。其实从中医上讲,腰
期刊
在第二届中国(重庆)创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个中小创业投资项目及专利展示中,一款最新专利产品——河北富民家用快速磨刀器,以其科技创新、功能独特、设计新颖、产品神奇实用等特点,一经展出就成为整个创博会的新亮点,格外引人注目,不但受到与会投资者的青睐,而且被当地电视台从上千个项目中精选而出进行了报道。富民家用快速磨刀器是唯一荣获此项殊荣的新奇特小产品。  富民家用快速磨刀器为何成为众多媒体和广大投
期刊
社长及各位编辑:您好!  我是《创富指南》的忠实读者,感谢贵刊使我获得致富信息,圆了我的致富梦。  我叫李进胜,家住山东龙口城郊,今年50岁,曾是市水泥厂工人。95年下岗后,为一家六口人生活,我干过建筑工,卖过小食品,2000年办了个小型的石棉瓦厂,历经风风雨雨,尝尽酸甜苦辣,辛辛苦苦忙一年最多能挣五万元。2006年我在北京学废旧塑料炼油被骗8万元,打拼了二十年也没干出啥名堂;2007年8月在贵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