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业价值观对于青年的择业有这指向性作用。马克思的职业价值观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关于如何看待职业中的名与利;怎样处理职业中的兴趣和专业之择;如何处理职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体现。与此同时,马克思的职业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职业价值观 马克思 青年
职业价值观对于个人的职业选择具有指向性作用,不同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下会选择不同的职业。青年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关键群体,当代青年的就业状况备受社会关注,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弊端和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下,当代青年的职业价值观面临扭曲和变形的危险。当代青年群体只有明确自身的就业目标,端正人生态度,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才能把握人生方向,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双重发展。
一、职业价值观的理论研究
(一)职业价值观的含义
职业价值观是心理学研究中个性倾向性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价值观(WorkValues)这一术语由Super(1957)于20世纪50年代在他的职业发展理论(CareerDevelopmentTheory)中提出。”然而,“由于研究视角和所用方法的不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理论界对于职业价值观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公认的定义”国外学者罗斯(Ros,1999)指出,职业价值观即人们从某种职业中所能获得的某种终极状态或行为方式的信念,如高收入等;斯瓦兹(Sehwartz,1999)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通过工作而实现的目标或获得的报酬,它是更为一般的个体的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许多关于职业价值的定义,如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1999)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于海波、张大均、张进辅(2001)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金盛华和李雪(2005)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及其选择职业的标准。综合几种观点而言,职业价值观是个体选择职业是的内心信念和倾向,对于个体的职业选择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内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进入一个高潮。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青年群体的就业状况备受社会关注,不少国内学者把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放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上的探讨上,其中包括本科,高职,师范类,医学类和不同性别、家庭环境等各种类型的大学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研究方向。另外,国内学者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分析上,如赵永萍,张进辅,李敏的《免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实证研究》(2011);于海生,伍阿陆,程瑞芸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2011年);沈韵竹的《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上海松江大学城为例》(2015)等。理论性文章则主要立足于如何培育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等方面,例如薛利锋的《试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2012);黄大庆,高蕾等人的《浅析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策略》(2015)等。本文主要从马克思的职业价值观为出发点,探讨其对培育当代青年合理的职业价值观的指导和启示意义,丰富职业价值观培育的路径与方法。
二、马克思的职业价值观及其启示意义
马克思虽然并没有直接提出过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理论,但是他在其早年的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以及后来的劳动的异化理论和人的自由发展理论中的叙述可以清晰地发现了他所信仰的职业价值观。而这对于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如何看待职业中名与利
人们选择职业的一个直接原因是生存的需要,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不同的职业由于其社会价值和工作内容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职业收入,这也是现代社会贫富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马克思看来“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鼓舞或者是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他已经不再自己选择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去决定它。”一个人所获得的金钱和名誉是他在劳动和生活对于其自身和社会的付出所决定的,绝不是一份职业所能概括其名利的获得的。
(二)怎样处理职业中的兴趣和专业之择
现代青年往往面临这样一个困惑:自己选择的专业不是自己所喜欢的,而未来的就业中是选择与专业对口的职业还是兴趣所向的职业?在马克思看来,对于某一职业的热情或者兴趣应该要建立在对这一职业的认真分析之上,如果在这样的分析之后仍能认为自己适合这份职业就选择它。事实上,如果我们没有通过这样的冷静思考,也许我们从事的职业是力不能胜的,我们没有能力和相应的专业水平做好这份工作,外界的压力和自身的愧疚感会使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失去工作的信心,变得焦虑和痛苦。“最有尊严的职业”与马克思后来的劳动的异化理论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己的,被迫的活动,那么劳动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痛苦的活动。“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同时,马克思认为消除这种异化就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在生产力相对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可以更多的考虑到让自己尊严的劳动,换句话说,一份被自己所珍视的职业也会是劳动者的行为保持高尚。
(三)如何处理职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認为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之间不是敌对和冲突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正如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发展理论所说的那样: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也就是说,就业中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未了自己劳动和工作,也许他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但是这份工作给他带来的幸福感不会有所扩展,他不能成为一个被历史所铭记的高尚人物。当个人的工作建立在一个人类共同福利的基础之上,那么人就不会被困难所击倒,他所认真完成的工作时他毕生追求的事业,当这份事业在个人的努力中不断完善是,人也在向真正的个人自由飞跃。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是一个社会的未来,青年群体更应该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的职业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结 语
马克思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青年的职业选择上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认为职业的选择关乎到个人生活和理想道路等重大问题,在选择职业是既要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兴趣等方面,也要把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立足实践,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出对社会有益的贡献,才能成为一个有为的青年。就业与劳动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所以职业具有个人和社会的共同价值。社会主义的职业价值观不是孤立静止的,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是紧密相关的。而马克思的职业价值观正是在不断的发展中适应着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传承的需要。中华民族向来都是一个勤劳而又充满智慧民族,诚实敬业也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之一,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通过培育马克思职业价值观使青年劳动者对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形成新的认识,并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新的机遇。自觉的把自身的价值利益追求和国家、社会以及民族的利益统一起来,把为自身获利和为他人服务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 陈 浩,李天然,马华维: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2(06),第553页.
[2] 张继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0(09),第47页.
[3] 参见郑洁,阎力的《职业价值观研究综述》[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11),第12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第5页.
[6]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0页.
作者简介:陆丹凌(1993—),女,汉族,浙江省桐乡市人,法学硕士,单位:上海大学社科学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职业价值观 马克思 青年
职业价值观对于个人的职业选择具有指向性作用,不同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下会选择不同的职业。青年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关键群体,当代青年的就业状况备受社会关注,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弊端和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下,当代青年的职业价值观面临扭曲和变形的危险。当代青年群体只有明确自身的就业目标,端正人生态度,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才能把握人生方向,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双重发展。
一、职业价值观的理论研究
(一)职业价值观的含义
职业价值观是心理学研究中个性倾向性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价值观(WorkValues)这一术语由Super(1957)于20世纪50年代在他的职业发展理论(CareerDevelopmentTheory)中提出。”然而,“由于研究视角和所用方法的不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理论界对于职业价值观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公认的定义”国外学者罗斯(Ros,1999)指出,职业价值观即人们从某种职业中所能获得的某种终极状态或行为方式的信念,如高收入等;斯瓦兹(Sehwartz,1999)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通过工作而实现的目标或获得的报酬,它是更为一般的个体的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许多关于职业价值的定义,如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1999)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于海波、张大均、张进辅(2001)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金盛华和李雪(2005)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及其选择职业的标准。综合几种观点而言,职业价值观是个体选择职业是的内心信念和倾向,对于个体的职业选择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内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进入一个高潮。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青年群体的就业状况备受社会关注,不少国内学者把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放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上的探讨上,其中包括本科,高职,师范类,医学类和不同性别、家庭环境等各种类型的大学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研究方向。另外,国内学者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分析上,如赵永萍,张进辅,李敏的《免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实证研究》(2011);于海生,伍阿陆,程瑞芸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2011年);沈韵竹的《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上海松江大学城为例》(2015)等。理论性文章则主要立足于如何培育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等方面,例如薛利锋的《试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2012);黄大庆,高蕾等人的《浅析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策略》(2015)等。本文主要从马克思的职业价值观为出发点,探讨其对培育当代青年合理的职业价值观的指导和启示意义,丰富职业价值观培育的路径与方法。
二、马克思的职业价值观及其启示意义
马克思虽然并没有直接提出过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理论,但是他在其早年的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以及后来的劳动的异化理论和人的自由发展理论中的叙述可以清晰地发现了他所信仰的职业价值观。而这对于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如何看待职业中名与利
人们选择职业的一个直接原因是生存的需要,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不同的职业由于其社会价值和工作内容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职业收入,这也是现代社会贫富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马克思看来“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鼓舞或者是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他已经不再自己选择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去决定它。”一个人所获得的金钱和名誉是他在劳动和生活对于其自身和社会的付出所决定的,绝不是一份职业所能概括其名利的获得的。
(二)怎样处理职业中的兴趣和专业之择
现代青年往往面临这样一个困惑:自己选择的专业不是自己所喜欢的,而未来的就业中是选择与专业对口的职业还是兴趣所向的职业?在马克思看来,对于某一职业的热情或者兴趣应该要建立在对这一职业的认真分析之上,如果在这样的分析之后仍能认为自己适合这份职业就选择它。事实上,如果我们没有通过这样的冷静思考,也许我们从事的职业是力不能胜的,我们没有能力和相应的专业水平做好这份工作,外界的压力和自身的愧疚感会使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失去工作的信心,变得焦虑和痛苦。“最有尊严的职业”与马克思后来的劳动的异化理论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己的,被迫的活动,那么劳动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痛苦的活动。“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同时,马克思认为消除这种异化就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在生产力相对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可以更多的考虑到让自己尊严的劳动,换句话说,一份被自己所珍视的职业也会是劳动者的行为保持高尚。
(三)如何处理职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認为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之间不是敌对和冲突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正如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发展理论所说的那样: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也就是说,就业中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未了自己劳动和工作,也许他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但是这份工作给他带来的幸福感不会有所扩展,他不能成为一个被历史所铭记的高尚人物。当个人的工作建立在一个人类共同福利的基础之上,那么人就不会被困难所击倒,他所认真完成的工作时他毕生追求的事业,当这份事业在个人的努力中不断完善是,人也在向真正的个人自由飞跃。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是一个社会的未来,青年群体更应该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的职业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结 语
马克思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青年的职业选择上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认为职业的选择关乎到个人生活和理想道路等重大问题,在选择职业是既要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兴趣等方面,也要把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立足实践,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出对社会有益的贡献,才能成为一个有为的青年。就业与劳动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所以职业具有个人和社会的共同价值。社会主义的职业价值观不是孤立静止的,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是紧密相关的。而马克思的职业价值观正是在不断的发展中适应着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传承的需要。中华民族向来都是一个勤劳而又充满智慧民族,诚实敬业也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之一,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通过培育马克思职业价值观使青年劳动者对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形成新的认识,并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新的机遇。自觉的把自身的价值利益追求和国家、社会以及民族的利益统一起来,把为自身获利和为他人服务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 陈 浩,李天然,马华维: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2(06),第553页.
[2] 张继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0(09),第47页.
[3] 参见郑洁,阎力的《职业价值观研究综述》[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11),第12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第5页.
[6]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0页.
作者简介:陆丹凌(1993—),女,汉族,浙江省桐乡市人,法学硕士,单位:上海大学社科学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