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压力治疗及相关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7792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初步研究压力治疗的作用机制,探讨有效的压力治疗措施.方法 设计多组试验,分别探讨压力治疗的疗效与作用机制、智能压力衣的研制及应用效果.(1)压力治疗的疗效研究.将45例四肢烧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压力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9例,压力治疗组每日超过23 h穿着量身定做的压力衣(压力为10%缩率+局部9 mm厚压力垫),对照组不进行针对瘢痕的任何治疗.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颜色光学测试仪和软组织触诊超声系统评定瘢痕情况,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2)了解Fb在压力作用下生长速率的变化.从手术切取的瘢痕组织中提取Fb,分别施加1.1、2.8、5.6 mm Hg(1 mm Hg=0.133 kPa)压力及不施加压力,观察Fb的生长速率(数据进行Fisher LSD post-hoc分析).(3)压力作用下瘢痕厚度的研究.应用高频超声成像系统,评估不同时期(早期:1~6个月,中期:7~12个月,后期:大于12个月)增生性瘢痕组织在0、5、15、25、35 mm Hg压力作用下的厚度变化(数据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4)智能压力衣的应用研究.嘱曾经接受过传统压力衣治疗的36例患者穿着智能压力衣1个月,应用Pliance X系统进行压力测定并发放问卷调查患者使用情况,数据行Wilcoxon Sign-Ranks检验.结果 (1)治疗2个月压力治疗组瘢痕厚度、颜色及V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2个月压力治疗组VSS评分明显降低.(2)加压2 d,施加压力为5.6 mm Hg的Fb生长速率明显低于未施加压力者(均差=0.086、P=0.001);加压3 d,施加压力为2.8、5.6 mm Hg的Fb生长速率明显低于未施加压力者(均差分别为0.060、0.118,P值分别为0.003、小于0.001).(3)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厚度在压力作用下明显变薄,且厚度与压力大小呈负相关(r=-0.96,P<0.01).(4)使用智能压力衣1个月后,静态压力减少19.5%、动态压力减少11.9%,明显低于传统压力衣压力减少量(约为50.0%).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智能压力衣在舒适性、透气性、疗效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压力衣(P值均小于或等于0.001).结论 初步证明压力治疗能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生长,但其确切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智能压力衣具有使用方便、省时、疗效好等特点,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其他文献
临床研究是针对疾病的病因、预后、诊断和治疗等问题开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临床研究的结果决定了基础研究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临床研究的水平、质量以及成效关系着医学整体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烧伤患者治疗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社会回归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创伤愈合的目标也从解剖愈合逐渐过渡到重视外观恢复与组织功能重建的"完美愈合".烧伤早期治疗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学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大力倡导早期康复治疗.目前,将康复治疗的理念融入烧伤早期治疗,已成为提高烧伤救治质量的重要课题.我们设计此临床研究,以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在烧伤临床的应用效果以及对后期功能评价的影响.
外耳烧伤后瘢痕增生的治疗较为困难,外用药物涂擦效果不佳;贴砖胶片易脱落;应用弹力面罩治疗难以有效施压,且患者外耳受压后有不适或疼痛感.以往应用普通低温热塑板制作耳矫形器,成形差、不透明、不直观、不易施压、治疗效果差.笔者改用高温透明热塑板制作耳矫形器治疗外耳瘢痕,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目前尚缺乏公认的量表或工具用以较好地评估烧伤瘢痕的特征及变化。作者通过系统性文献检索分析,评价各种烧伤专用瘢痕量表的临床价值。通过检索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60-2009年的全部文献,共筛检出有关烧伤瘢痕评估方面的文献29篇,其中论著22篇、综述及社论7篇。涉及内容主要包括新版瘢痕量表、修订版瘢痕量表及瘢痕量表信度效度研究等。
目的 观察富氢盐水对延迟复苏烫伤大鼠血压和肺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制备富氢盐水(即氢气溶解度达到饱和的生理盐水,氢浓度为0.6 mmol/L).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SD大鼠分为富氢盐水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0只.2组大鼠背部致30%TBSAⅢ度烫伤,伤后7、9、17 h,分别经腹腔给予相当于总补液量体积1/2、1/4、1/4的富氢盐水或者生理盐水,补液总量按照4 mL·kg-1·%TBS
患者男,21岁,双手、双下肢、会阴部被热液烫伤,30 min后入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诊断:烫伤总面积13%,其中浅Ⅱ度10%、深Ⅱ度1%、Ⅲ度2%TBSA.给于清创包扎,创面采用暴露疗法并涂碘伏灯烤,予以美洛西林钠行抗感染治疗.伤后21 d,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双下肢、会阴部3%TBSA创面扩创,以及左大腿取皮、大张自体皮移植术.入手术室时患者血压为130/80 mm
角化棘皮瘤(KA)是一种可以自愈的皮肤肿瘤,来源于棘细胞,在临床和病理学上均十分类似于鳞状细胞癌(SCC).KA多见于中老年人,且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暴露部位,以面部中央、鼻、颊、眼周及头部为主,其次为手腕背侧和前臂伸侧部位.2010年3月笔者成功救治1例头顶部KA继发SCC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对于Ⅲ度烧伤创面和机械外伤造成的严重皮肤缺损,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皮片移植+VSD的处置方式.有效提高了游离皮片的成活率。其作用机制为:(1)提供湿润的创面愈合环境。(2)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细小动脉扩张,产生新的毛细血管床。(3)在半透膜完全封闭的状态下,阻止外来细菌入侵.低氧或相对缺氧的微酸环境可抑制细菌生长,持续通畅的引流可避免多余液体和感染源滞留。
RadhaK等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痊愈后长期存在的皮肤问题进行了调查与评估。将98例年龄大于18岁、烧伤总面积大于或等于30%TBSA、伤后时间超过3年的患者纳入研究。由物理治疗师或康复师为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患者完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创面愈合后发生过的皮肤问题包括瘙痒(84%)、瘢痕增生(73%)、感觉丧失(52%)、疼痛(57%)和皮肤破溃(45%),此外还包括冷热适应障碍及指甲畸形等。
基于干细胞的高度复制、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相关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界关注热点,同时部分干细胞研究也从产生概念到走进实验室并逐渐转化成现实.以转化医学的理念,从战略上掌握创面修复中有关干细胞机制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未来有关创面修复领域的干细胞研究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