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小鱼:
我觉得我患上了社交恐惧症,非常忧虑,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具体的情况是这样的,我列举一下。
1、害怕问路,出门时,宁愿多看地图也不想向别人问路。
2、不喜欢讨价还价,去买东西的时候,明知道只有好好讲价,才能得到一个合理的价格,但总是难以说出口。
3、见到陌生人或者领导,上级时的时候不能自然的表现自己,在有些时候被评价为“腼腆”,“内向”等等。
4、我似乎很冷漠,也不会照顾人,具体的体现是,我常常事后才发现,自己没有体谅别人,或者犯了某种理解的错误。
5、我在所有人际关系方面似乎都表现的愚笨,但在技术领域则没有,但我一样也不喜欢别人看着我做事情,这种情况下,我也会非常拘谨,通常无法发挥自己的水平。
作为参照,我说一下我的其它方面的情况:我家里较为贫困,生活节俭,较为吝啬,尤其请别人吃饭,亦不爱好替别人付公交车费,但作为对照,我也有热心慈善,在腾讯开通有月捐;我通常也不喜欢别人请我吃饭。我没有一个很好的外貌,也许属于差的级别,我是出生时难产,而且留下了外伤,即上睑下垂,小时候曾被人嘲笑,一直是我的阴影。
希望你能给我一个指导,指出治疗的方法。
心旅人:吴忠
亲爱的心旅人吴忠你好:
通常心理问题并不是让我们忧虑的原因,而心理问题对生活造成的影响才是我们想要疗愈它的原因。
其实,你的情况并非你所说的“社交恐惧症”,百度一下即可知道,你的情况只能算是“腼腆”、“内向”,不喜欢和人沟通,而这状态给你造成了困扰,你便很自然的给自己贴了标签:社交恐惧症。
我不知道你赞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在某一方面优秀的人,另一方面一定有缺陷。害怕和人沟通这背后隐藏的是害怕被否定,而害怕被否定这背后藏着的,却是你已经否定了自我。贫穷、外貌也许是你否定自己的原因,其中隐含的意义是“我不值得被爱”。而每个人生于世上,必值得被爱,没有爱和关怀,你如何能生长到现在的年纪?所以,换个角度看问题,某方面有缺陷的人,在另一些方面,一定有优势。
所以吴忠,你的问题不是社交恐惧症,而是不够自信。自信的人在人前说话聊天游刃有余,爱着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这才能懂得怎样照顾别人。建议你把视角放在自己的优势上,找到自己值得被爱的那一面,在生活中培养自信。祝安好。
你的心旅伴:小鱼
心灵解析:
其实,某种病症或者伤害远远不足以造成人的恐惧,最让人害怕是其实是对病症和伤害的未知。简单来说,如果我觉得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了,我会觉得恐惧,我恐惧的并不是这个部位不舒服,而是我不知道这个部位不舒服究竟是什么问题,这个“不知道”是造成恐惧的最大缘由。于是,像吴忠这样,奋力为自己贴标签的情况就容易理解了。
贴标签=心理安慰
首先先举两个例子:
1、假如我不停的留鼻涕,我有可能得的病是感冒、鼻炎和其他可能性,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可能性让我摸不着边界。我不知道是什么病用什么药,于是引起了我更大的焦虑和恐惧。急急忙忙去医院,医生诊断是感冒,终于放下心来,鼻涕流得再多也不再引起我的恐惧了。
2、最近很倒霉,做车不顺、走路不顺、电话也不通,我恐慌了,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这么倒霉,更不知道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才能到头,于是,我陷入了恐慌。后来看到网上有大师说,原来最近水星逆行,我终于放下了一颗烦躁的心。“原来是这样!”这个“知道”让我摸着了边界。摸着边界了,似乎就安全了。
以上两个例子很清楚说明了“知道”的重要性,于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多这样的例子:我有抑郁症、我有强迫症、我有社交恐惧症……渐渐的,知道不仅是为了知道真实的原因,而是为了“知道”而知道。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触摸到恐惧的边缘,也就允许自己不再恐惧了。
因此,先不论吴忠是否真的是社交恐惧症,首先他急着给自己贴下的这个标签,最大的意义就是用“知道”获得了内心的安慰。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交恐惧症的意义仅仅是:它是一个命名,或者说,它是一个“知道”。
不认可=缺点?
吴忠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不像大多数咨询者那样,描述自己的问题时候常常思绪混乱,有时候说东,有时候说西,有时候说了半天也说不到重点。而吴忠不一样,有条有理,而且归纳得很准备,逻辑思维很强。所以,允许我开个玩笑,与其说他有社交恐惧症,但似乎他更可能是“强迫症”吧。
当然,这只是开玩笑。吴忠的问题,在于他把不喜欢自己的地方全部罗列成了“问题”。
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设想,假设让你在纸上写出10项你的缺点,你会写什么呢?花多少时间写完呢?假设让你写10项你的优点,你又会写什么?会花多少时间呢?
就像吴忠例举的所有问题一样,他把自己不认可、不喜欢自己的那部分全部解释为“问题”,可是他忘记了,每个人都是在所谓的问题里成长,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完美,因为,完美的都不是人,完美的都是神!
每个人都有无数的优点和缺点,都有我们喜欢自己的部分,也有不喜欢自己的部分,这些问题、这些部分就是由我们的人格决定的,而决定我们人格的又是早年的关系模式。这个角度上来说,每个人都是无可挑剔的,正是因为有那么多的“问题”,人当之无愧为“人”真正优质的人生不是没有问题的人生,而是带着问题,也能活出优质生命的人生。
心理咨询师如是说:
人类似乎都有“归因癖”,这能让我们感觉好像能控制点什么,就像在茫茫的大海中摸到一个小小的救生艇。可是这救生艇是真的存在,还是我们幻想出来的,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往往是被“归因”限制在了某一个范围里,“我是一个不懂得表达的人”、“我是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人”……这些所有的归因都限制了我们的人生。从现在起,希望我们共同改掉这样的逻辑思维,用这样的句子代替:虽然我有时候表达得不太好,但是我大多数时间还是很善于和人交流;虽然我有时候不太懂得怎么和人相处,但是在另外一些场合表现得还不错……扩大生命范围,扩展我们的人生。
我觉得我患上了社交恐惧症,非常忧虑,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具体的情况是这样的,我列举一下。
1、害怕问路,出门时,宁愿多看地图也不想向别人问路。
2、不喜欢讨价还价,去买东西的时候,明知道只有好好讲价,才能得到一个合理的价格,但总是难以说出口。
3、见到陌生人或者领导,上级时的时候不能自然的表现自己,在有些时候被评价为“腼腆”,“内向”等等。
4、我似乎很冷漠,也不会照顾人,具体的体现是,我常常事后才发现,自己没有体谅别人,或者犯了某种理解的错误。
5、我在所有人际关系方面似乎都表现的愚笨,但在技术领域则没有,但我一样也不喜欢别人看着我做事情,这种情况下,我也会非常拘谨,通常无法发挥自己的水平。
作为参照,我说一下我的其它方面的情况:我家里较为贫困,生活节俭,较为吝啬,尤其请别人吃饭,亦不爱好替别人付公交车费,但作为对照,我也有热心慈善,在腾讯开通有月捐;我通常也不喜欢别人请我吃饭。我没有一个很好的外貌,也许属于差的级别,我是出生时难产,而且留下了外伤,即上睑下垂,小时候曾被人嘲笑,一直是我的阴影。
希望你能给我一个指导,指出治疗的方法。
心旅人:吴忠
亲爱的心旅人吴忠你好:
通常心理问题并不是让我们忧虑的原因,而心理问题对生活造成的影响才是我们想要疗愈它的原因。
其实,你的情况并非你所说的“社交恐惧症”,百度一下即可知道,你的情况只能算是“腼腆”、“内向”,不喜欢和人沟通,而这状态给你造成了困扰,你便很自然的给自己贴了标签:社交恐惧症。
我不知道你赞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在某一方面优秀的人,另一方面一定有缺陷。害怕和人沟通这背后隐藏的是害怕被否定,而害怕被否定这背后藏着的,却是你已经否定了自我。贫穷、外貌也许是你否定自己的原因,其中隐含的意义是“我不值得被爱”。而每个人生于世上,必值得被爱,没有爱和关怀,你如何能生长到现在的年纪?所以,换个角度看问题,某方面有缺陷的人,在另一些方面,一定有优势。
所以吴忠,你的问题不是社交恐惧症,而是不够自信。自信的人在人前说话聊天游刃有余,爱着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这才能懂得怎样照顾别人。建议你把视角放在自己的优势上,找到自己值得被爱的那一面,在生活中培养自信。祝安好。
你的心旅伴:小鱼
心灵解析:
其实,某种病症或者伤害远远不足以造成人的恐惧,最让人害怕是其实是对病症和伤害的未知。简单来说,如果我觉得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了,我会觉得恐惧,我恐惧的并不是这个部位不舒服,而是我不知道这个部位不舒服究竟是什么问题,这个“不知道”是造成恐惧的最大缘由。于是,像吴忠这样,奋力为自己贴标签的情况就容易理解了。
贴标签=心理安慰
首先先举两个例子:
1、假如我不停的留鼻涕,我有可能得的病是感冒、鼻炎和其他可能性,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可能性让我摸不着边界。我不知道是什么病用什么药,于是引起了我更大的焦虑和恐惧。急急忙忙去医院,医生诊断是感冒,终于放下心来,鼻涕流得再多也不再引起我的恐惧了。
2、最近很倒霉,做车不顺、走路不顺、电话也不通,我恐慌了,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这么倒霉,更不知道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才能到头,于是,我陷入了恐慌。后来看到网上有大师说,原来最近水星逆行,我终于放下了一颗烦躁的心。“原来是这样!”这个“知道”让我摸着了边界。摸着边界了,似乎就安全了。
以上两个例子很清楚说明了“知道”的重要性,于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多这样的例子:我有抑郁症、我有强迫症、我有社交恐惧症……渐渐的,知道不仅是为了知道真实的原因,而是为了“知道”而知道。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触摸到恐惧的边缘,也就允许自己不再恐惧了。
因此,先不论吴忠是否真的是社交恐惧症,首先他急着给自己贴下的这个标签,最大的意义就是用“知道”获得了内心的安慰。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交恐惧症的意义仅仅是:它是一个命名,或者说,它是一个“知道”。
不认可=缺点?
吴忠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不像大多数咨询者那样,描述自己的问题时候常常思绪混乱,有时候说东,有时候说西,有时候说了半天也说不到重点。而吴忠不一样,有条有理,而且归纳得很准备,逻辑思维很强。所以,允许我开个玩笑,与其说他有社交恐惧症,但似乎他更可能是“强迫症”吧。
当然,这只是开玩笑。吴忠的问题,在于他把不喜欢自己的地方全部罗列成了“问题”。
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设想,假设让你在纸上写出10项你的缺点,你会写什么呢?花多少时间写完呢?假设让你写10项你的优点,你又会写什么?会花多少时间呢?
就像吴忠例举的所有问题一样,他把自己不认可、不喜欢自己的那部分全部解释为“问题”,可是他忘记了,每个人都是在所谓的问题里成长,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完美,因为,完美的都不是人,完美的都是神!
每个人都有无数的优点和缺点,都有我们喜欢自己的部分,也有不喜欢自己的部分,这些问题、这些部分就是由我们的人格决定的,而决定我们人格的又是早年的关系模式。这个角度上来说,每个人都是无可挑剔的,正是因为有那么多的“问题”,人当之无愧为“人”真正优质的人生不是没有问题的人生,而是带着问题,也能活出优质生命的人生。
心理咨询师如是说:
人类似乎都有“归因癖”,这能让我们感觉好像能控制点什么,就像在茫茫的大海中摸到一个小小的救生艇。可是这救生艇是真的存在,还是我们幻想出来的,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往往是被“归因”限制在了某一个范围里,“我是一个不懂得表达的人”、“我是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人”……这些所有的归因都限制了我们的人生。从现在起,希望我们共同改掉这样的逻辑思维,用这样的句子代替:虽然我有时候表达得不太好,但是我大多数时间还是很善于和人交流;虽然我有时候不太懂得怎么和人相处,但是在另外一些场合表现得还不错……扩大生命范围,扩展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