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师生的双主体性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guaiwda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存在模糊的认识,一种是把教师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则是客体,认为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确定,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另一种是把学生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则是客体,由学生自由学习。这两种观点都未弄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间的辩证关系及交往互动本质,把师生人为的对立起来。这样,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不利于师生共同发展,历史教学中师生如何定位?如何体现师生的双主体性?下面对此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二、师生定位
  
  双主体性教学是师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互动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历史教学就是探究问题的活动,师生皆为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有意识地展示历史问题的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各种能产生真实感的历史情境中;并恰当地指导帮助学生,给学生创造反省活动过程和再认历史事实的机会,以提高学生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及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主动参与探讨历史问题的活动,形成历史概念,探索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反复思考、领悟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与偶然的联系,辨别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并能提出问题,获得新的洞察力。师生在教学活动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形成了民主、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在其中,师生关系平等,人格独立,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相互信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一种稳定可靠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不迷失方向。
  
  三、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师生的双主体性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要掌握历史知识,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历史,这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一方面鼓励学生尽可能去针对教材自提问题、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主反省;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是不成熟的主体,对一些难点抽象问题难以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有序的氛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用探索性语言代替结论性陈述,引导并促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师生互动,体现师生的双主体性。
  1、引导学生大胆自学、自主探索
  学生要自学,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力求做到精、新、深。“精”即精讲基础知识、重难疑点;“新”指教师有选择的介绍新观点、新成果;“深”指在学生接受的前提下,对学生设置一个学习“障碍”,驱动他们的“内部诱因”。如《明治维新》的学习,学生对亚洲强国日本的起步历史很感兴趣,教师精点出背景、经过和影响等教学要点后,然后设置“障碍”:为什么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有何启示?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于是他们在书上介绍的明治维新成功原因中发现忽略了其成功的经济因素,即日本明治维新前就很发达,导致维新派力量很强。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表示赞赏并提出新观点: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从此成了亚洲强国。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国仍继续半殖民半封建的历史。它给后人的启示:改革开放是正确之路;要不怕起点低,困难多;要抓住历史机遇。接着要求学生找出与明治维新同一时期世界上的重大事件,看看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找出主要有德意志统一﹑美国内战、俄国1861年改革,学生一时看不出来什么问题,教师此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自主探索,最终学生认识到此时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在为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开辟道路,因此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当时是强国之路。亚洲只有日本成功了,所以它才成为亚洲强国。亚洲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继续走封建老路,所以落伍于世界,尽管学生不能轻而易举地发现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经过独立思考和探索有了“发现”,这的确能大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让学生掌握到了学习历史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我们在讲评时,尤其鼓励那些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和看法的学生,使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索、大胆自学的成就感。
  2、创设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和帮助学生解决富有挑战性的开放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结合各章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地设置疑问。这些疑问必须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联结点和学生的兴奋点,它既要概括教材的知识点,更要切合教材的重难点,能唤起学生应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感知新课的兴趣。如《鸦片战争》,我们设计疑问:(1)有人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林则徐禁烟破坏了中英间的贸易伙伴关系。”此看法对吗?(2)现行法律规定贩运多少毒品要判死刑?林则徐为何非要“禁烟”?二者有何区别?(3)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中悟出什么道理?这些问题虽具有挑战性,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认真阅读并独立思考问题,如果有争议的问题可生生讨论或师生正面交锋,最后由教师评价或总结问题。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运用理论知识和相关史实,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颇有裨益,同时也充分体现师生的双主体性。
  3、尊重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生群体具有个体差异性,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观察、分析、思考个体所反映出的差异,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
  教学中,在问题情境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时,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要求,安排不同程度的练习,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师生互动,体现师生的选择性)。教师应多采取分组学习、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教学方式,应到学生中去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学习(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选择性与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应采取不同的标准,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应及时进行鼓励和肯定,应看到其“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其他文献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形式,是研究者根据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科学探究能力的水平,因此,探索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猜想与假设的关系    猜想与假设是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做出的假定性解释。作为理性思维的形式,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从其形成来看,可分为
期刊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应用题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倍数应用题又是低年级数学应用题的难点,乘、除相混,解答这类应用题既需要顺向思维,又需要逆向思维,学生往往会感到很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方法、解题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解决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现就倍数应用题教学谈点体会。    一、弄清三类倍数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期刊
函数的知识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和高中数学的绝大部分领域都有紧密的联系。因其概念抽象,综合程度较高,解题方法灵活,故难点较多。本文就函数性质中难点的成因,以及克服的策略谈一些浅见。    一、难点形成的原因    1、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以函数性质为题材的试题是代数部分的“重头戏”,它的总体要求是远远高于课本的;从教材本身来讲,这部分内容涉及的概念较多且抽象,并对各种数学思想的运用提出了一定的要
期刊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目的,以启发式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创新是科学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在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英语教育的必然趋势。在日常实践中,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深入探讨各国实施创新教育的对策,把握时代的特点,制订出合理、科学的英语创新教育措施。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英语教学是教和学双边活动的
期刊
在现行的初、高中物理教材中都安排了大量的课外实验,从中我们可获得这样的启示——课外实验是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实际上,学生自身就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中,有自然界的物理现象;有生产技术中的物理问题;有生活中的物理事实;还有不受课本限制的实验设备。这些都是很好的物理环境,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第二课堂。下面就对学生课外实验活动开展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学生课外实验既与课堂密切联系,又不同
期刊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教学就是让学生以能动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故笔者就科学探究在实验中的应用提出粗浅的意见,以就教于同行。    一、探究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复合主题互动的过程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分析判断
期刊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即不仅要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已有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收集、加工知识,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各种各样的生物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借助实验能够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
期刊
英语中“穿”与“戴”的表达形式非常讲究,有些表示动作,有些则强调状态。中学英语教材,就“穿”与“戴”的表达形式加以归纳。    一、表示“穿戴”的状态    1、(be)in+颜色+(衣服):可以作表语或后置定语。  The middle-aged woman looks very young for her age when she is in red.  这个中年妇女穿上红衣服看起来很年轻。 
期刊
一件值钱的物品丢失了,人们会费尽心机去寻找,一条船沉入海底,隔了几个世纪还会有人去打捞,战争中士兵官佐失踪了,军队和政府更是千方百计去营救或去搞清楚他们的下落,是战死?投降了?还是被俘了?  可是,一位曾经显赫一时且担任过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要职的高级干部,从中国政治舞台悄然消失后,几十年无人过问,直到死后几十年才有人调查他的踪迹,这不是很奇怪吗?   这个人就是曾经担任过川陕省苏维埃主席西路军军
期刊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聋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聋校数学教学常常忽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聋生只会在反复的类化训练中,习得枯燥的数学知识和机械的解题技能,难以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聋校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既符合聋生的认知特点,又符合教学生活化新理念,能使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