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根本方向和关键所在。
关键词:语文阅读;兴趣;习惯;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从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等方面谈谈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
一、兴趣引路,促进学生积极阅读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在阅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形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各有各的秉赋和天性;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要重视人的价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教学中,我们要欢迎学生上课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意见。这种让各种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能促使学生爱学、乐学、趣学,在教师的人文关怀中,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体现,他们学习语文、训练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诱发出来。另外,实践活动是语文兴趣与能力形成的土壤。我们要知道每一个实践活动,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可经常开展“讲故事”、“读书会”、“展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课本剧”、“演讲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拓展学习文化的范围,扩大知识视野,增加文化知识,补充语文积累,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与他人交流阅读心得的习惯。交流可以使模糊的问题清晰,可以触发出新思想的火花,交流心得可以领悟整体、体味局部,洞察细节,深层探究,并充分体验读书的乐趣,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
2.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就要老师教学法。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看这篇文章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比如写人记事的文章,第一要弄清文中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第二要弄清人物的品质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现出来的;第三还要精读文章细细品尝,勾画出文章的重点语句、词语。品一品这些词句的精妙之处,以达到读者作者编者三者之间的共鸣,使学生真正做到入境学习;第四对文中不理解有疑义的地方质疑,并通过讨论解疑;第五谈学习文章的体会收获。体会可以是学习方法,也可以是所受教育等等。只有这样“打破沙锅问到底”,才能学懂,学透,学深。
3.培养学生做阅读批注的习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要有深度就要养成笔记的好习惯。因为批注不仅可以使头脑保持清醒,而且有助于思维和记忆。批注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在主要观点和重要内容部分划线;在关键词下圈点;在空白处写上各种评注、疑问、答案、重点的归纳;对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讨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划出来,以便过后再思考;同时,要求学生对领悟之处也作特定的标识,以备忘却,必要时还可用几个简单的词进行旁注等等。在批注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做读书笔记,培养做读书卡片的习惯。将文章的内容浓缩在小小的卡片上,将书读薄,将优美的语句或新了解的知识摘抄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具体方法有:提纲法、摘抄法、符号法、批注法、索引法、剪贴法等。)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这样的阅读,才有质量,才有深度。
三、优化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
1.利用文本,形成语文阅读能力。文本就是经典范例,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教学时我注意根据教材和课文的特点来抓重点,采用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言,以读引篇的方法进行。课内阅读主要是交给学生一把读书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要和学生一起不断总结,寻找文章阅读的最佳突破口。阅读感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阅读经验的有效积累,语文能力的综合反应,这需要反复锻炼,在课内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养成。
2.举一反三,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常言道:“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学生就会乐意去读,自觉去读,真正保证阅读的广度,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3.多法并用,保证阅读的速度和数量。这里的“多法”指的是“读法”,主要有: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朗读法、默读法、诵读法等等。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限时限量速度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根据篇幅,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读完。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和信息处理能力有了长足进步,速度快了,数量也就多了。
4.鼓励学生做学习、生活中的有心人。“人人皆吾师,处处有学问”。近三年来,我要求学生每人每天至少坚持阅读30分钟,如果是朗读,阅读时要求学生身体站正或坐正,双手拿书。摘抄并背诵一首古诗或一、两句名言警句。另外,只要人在教室,每时每刻《摘录本》和《字典》必须放在桌子角上,以备随机摘记,随时查阅,随意翻看,无论是老师、同学那里听来的,还是书报、杂志看来的,都要趁手记录下来。只要有疑虑的字词都要查实考证。每天的阅读摘记,不仅要写上日期和阅读题目,而且必须要家长签注意见。这样日积月累,不知不觉“无心插柳柳成荫”。
关键词:语文阅读;兴趣;习惯;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从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等方面谈谈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
一、兴趣引路,促进学生积极阅读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在阅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形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各有各的秉赋和天性;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要重视人的价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教学中,我们要欢迎学生上课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意见。这种让各种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能促使学生爱学、乐学、趣学,在教师的人文关怀中,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体现,他们学习语文、训练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诱发出来。另外,实践活动是语文兴趣与能力形成的土壤。我们要知道每一个实践活动,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可经常开展“讲故事”、“读书会”、“展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课本剧”、“演讲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拓展学习文化的范围,扩大知识视野,增加文化知识,补充语文积累,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与他人交流阅读心得的习惯。交流可以使模糊的问题清晰,可以触发出新思想的火花,交流心得可以领悟整体、体味局部,洞察细节,深层探究,并充分体验读书的乐趣,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
2.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就要老师教学法。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看这篇文章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比如写人记事的文章,第一要弄清文中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第二要弄清人物的品质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现出来的;第三还要精读文章细细品尝,勾画出文章的重点语句、词语。品一品这些词句的精妙之处,以达到读者作者编者三者之间的共鸣,使学生真正做到入境学习;第四对文中不理解有疑义的地方质疑,并通过讨论解疑;第五谈学习文章的体会收获。体会可以是学习方法,也可以是所受教育等等。只有这样“打破沙锅问到底”,才能学懂,学透,学深。
3.培养学生做阅读批注的习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要有深度就要养成笔记的好习惯。因为批注不仅可以使头脑保持清醒,而且有助于思维和记忆。批注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在主要观点和重要内容部分划线;在关键词下圈点;在空白处写上各种评注、疑问、答案、重点的归纳;对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讨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划出来,以便过后再思考;同时,要求学生对领悟之处也作特定的标识,以备忘却,必要时还可用几个简单的词进行旁注等等。在批注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做读书笔记,培养做读书卡片的习惯。将文章的内容浓缩在小小的卡片上,将书读薄,将优美的语句或新了解的知识摘抄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具体方法有:提纲法、摘抄法、符号法、批注法、索引法、剪贴法等。)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这样的阅读,才有质量,才有深度。
三、优化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
1.利用文本,形成语文阅读能力。文本就是经典范例,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教学时我注意根据教材和课文的特点来抓重点,采用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言,以读引篇的方法进行。课内阅读主要是交给学生一把读书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要和学生一起不断总结,寻找文章阅读的最佳突破口。阅读感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阅读经验的有效积累,语文能力的综合反应,这需要反复锻炼,在课内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养成。
2.举一反三,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常言道:“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学生就会乐意去读,自觉去读,真正保证阅读的广度,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3.多法并用,保证阅读的速度和数量。这里的“多法”指的是“读法”,主要有: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朗读法、默读法、诵读法等等。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限时限量速度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根据篇幅,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读完。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和信息处理能力有了长足进步,速度快了,数量也就多了。
4.鼓励学生做学习、生活中的有心人。“人人皆吾师,处处有学问”。近三年来,我要求学生每人每天至少坚持阅读30分钟,如果是朗读,阅读时要求学生身体站正或坐正,双手拿书。摘抄并背诵一首古诗或一、两句名言警句。另外,只要人在教室,每时每刻《摘录本》和《字典》必须放在桌子角上,以备随机摘记,随时查阅,随意翻看,无论是老师、同学那里听来的,还是书报、杂志看来的,都要趁手记录下来。只要有疑虑的字词都要查实考证。每天的阅读摘记,不仅要写上日期和阅读题目,而且必须要家长签注意见。这样日积月累,不知不觉“无心插柳柳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