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保证,肩负着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任,真正是任重而道远。然而,回顾过去的小学教育,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发表见解的机会,没有个性发展的空间。教育要改革,观念必须更新。可是,教育改革已经多年,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育法规也已颁布多年,以上的这种教育现状又改变了多少?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旧的教育思想、旧的教育观念、旧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那么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实现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复学习,彻底明确新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反复学习新课标,明确新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深入探究,透彻掌握新理念
新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注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发展教学、优化教学。因此,应给出时间,给出内容,经常不断地、深入有序地引领教师探究,透彻明了地掌握新理念。
三、不断实践,坚决改变旧观念
1、应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单向输出”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发展。
2、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学生逐渐厌学,以至不学。面对课改,解读新课标,思考新理念,实践新课程,我们要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要把“教会学生知识”转为“教会学生学习”,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真正做到授学生以“渔”。我们要牢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道理,在课堂上要真正践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对孩子的五个解放:要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多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多给学生一片天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多给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要让学生冲破传统课堂的樊笼,还孩子天真、活泼的个性,让孩子尽情地翱翔于课堂之中。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思考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4、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常常会有这么一种现象,有的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千节课,似乎觉得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学模式,但要问他的教学特色有哪些,又很难说清,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现状。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形成教学个性。这里的创新主要指:一是教材要“活化”,教师要深加工,形成新思想;二是教法要“优化”,寻找最优化、最能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三是个性要“异化”,遵循教学规律,进行创新和突破,力求变异。
四、乐于学习,更好地适应新挑战
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教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适应未来的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如下两点:
1、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掌握必要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信息知识,未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把学生培养成“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以新的知识信息开启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贮存、加工、筛选、创新信息的能力,并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手段,正确指导学生检索信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只有能熟练地操作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才能胜任未来的教育工作。
2、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使自身不断完善。教师不仅是专家,更应该是杂家。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掌握专业知识,还需掌握许多其它知识,以适应综合化趋势。以往的那种“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说法显然已很不适合,教师必须是“自来水”,永不停流,永不枯竭。
一、反复学习,彻底明确新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反复学习新课标,明确新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深入探究,透彻掌握新理念
新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注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发展教学、优化教学。因此,应给出时间,给出内容,经常不断地、深入有序地引领教师探究,透彻明了地掌握新理念。
三、不断实践,坚决改变旧观念
1、应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单向输出”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发展。
2、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学生逐渐厌学,以至不学。面对课改,解读新课标,思考新理念,实践新课程,我们要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要把“教会学生知识”转为“教会学生学习”,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真正做到授学生以“渔”。我们要牢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道理,在课堂上要真正践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对孩子的五个解放:要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多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多给学生一片天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多给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要让学生冲破传统课堂的樊笼,还孩子天真、活泼的个性,让孩子尽情地翱翔于课堂之中。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思考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4、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常常会有这么一种现象,有的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千节课,似乎觉得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学模式,但要问他的教学特色有哪些,又很难说清,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现状。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形成教学个性。这里的创新主要指:一是教材要“活化”,教师要深加工,形成新思想;二是教法要“优化”,寻找最优化、最能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三是个性要“异化”,遵循教学规律,进行创新和突破,力求变异。
四、乐于学习,更好地适应新挑战
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教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适应未来的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如下两点:
1、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掌握必要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信息知识,未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把学生培养成“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以新的知识信息开启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贮存、加工、筛选、创新信息的能力,并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手段,正确指导学生检索信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只有能熟练地操作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才能胜任未来的教育工作。
2、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使自身不断完善。教师不仅是专家,更应该是杂家。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掌握专业知识,还需掌握许多其它知识,以适应综合化趋势。以往的那种“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说法显然已很不适合,教师必须是“自来水”,永不停流,永不枯竭。